浅论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情意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情意论文,美术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术教育的人文性决定了美术学科属于独特的情意行为,当前,美术教育中情意性的加强已是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强化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对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下面试从五个方面分析教师运用情意性策略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1.创设意境,激情导学
美术教学活动是在教师设计的特定情境和一定的生活空间里发生的。教师精心设计和创设适宜的情境,让教学活动充满一种体验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随即产生强烈的求知冲动和欲望。教学意境的创设,可以考虑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布置一个优美宜人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对鲜明形象地感知和探求本知的激情,体验美术教育情境中蕴涵的生命意义。第二,创建一种澄明畅快的心境。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宽松、自由、愉快的学习氛围,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中含蓄、潜在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浮动起来,并生发开去。教师与学生同时以情入境,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纳万物。在美术课堂里,视觉与听觉的同时效应,音乐与美术的通感,都能将师生引向艺术的伊甸园。借助其他学科的辅助,如语文、地理、历史、计算机等,全面作用于人的感官机能,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以诚实纯净的心态,接纳多元文化,多元艺术。第三,营造一种自然而幽深的意境。如上《图腾柱》一课(广西版《美术》教材第十四册),就可以运用展示大量象征中国灿烂的民族文化的图腾柱作品图片,播放有关图腾崇拜的影片,提示这些图腾与各民族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吸取丰富的人文内涵,并在制作过程中体验美,受到图腾图案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建立起积极的学习心态,保持良好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引导其产生执著痴迷的探索情怀,轻松愉快地学习、交流,发挥奇思异想,很快地进入创作状态。
创设意境,激情导学,是应用情意性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策略。通常,在这种美好的情趣和教学氛围中,促进学生的情感与外部世界相应融合,感知教师提供的真实形象,初步弄懂美术教学内容所表达的本来意思,借助形象产生丰富生动的联想;同时也促进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教材相接,了解美术材料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了解间接知识和真实生活的联系,将自己原有的生命体验和新鲜材料相结合,产生一种新的体验。如此促进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以材料为中介,在一种美好的情趣和氛围中产生交流和对话的欲望,享受表达和聆听的喜悦。师生在这和谐融洽的情境中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愉悦,同时步入一个知识的广阔天空,达到美术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2.引导感悟,主动求知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对学习内容(物)及其所隐含的意义(神)心领神会。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神与物的有效对接,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而情意性策略的积极介入,则是达成这一学习目标的关键所在。例如《美化我们的校园》(广西版《美术》教材第十一册),要求学生综合所学有关美术造型和设计的知识,根据实地考察,结合自己的创意,对所在的校园进行全盘地规划。这里涉及到色彩的选择,艺术与建筑技术以及实用价值的有机结合。教师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经验和书本知识相联系,进行思考,通过校园设计这一实践,掌握设计技法,初步了解建筑规划设计的基本规律。教师可启发学生:原校园设计存在哪些不合理性,要做怎样的改进才使得它更合理更实用更美观?启发本身就是一种悟解的过程:首先是渗透在知觉中的感悟。学生对校园设计存在一种感性的认识,距离教学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于是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要求与学生认知之间的矛盾、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在美术设计课的教学中,这种矛盾往往就是学生发展的动力。教师的启发,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以往积累的知识经验,以一种适合其认知的方式重新组合并呈现出来,形成某种新的结构,学生的求知兴趣在把握世界中得以发挥。其次是渗透在想象中的领悟。即学生运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心理背景,对学习内容引起相关的联想、想象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可提示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寻找“我最喜欢的学习乐园应该是怎样的环境”,对新校园作理想的构思。再次就是渗透在情感中的体悟。即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将自己对学习内容和情境体验与自身的生命体验等感情活动紧密地融为一体,深入对象的情感,为设计的对象注入生命。教师走入学生的设计思维领域,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其深化感悟,顺势而为,促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构图。
情意性策略能促使学生在感悟中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快乐,产生更为强烈的求知愿望,引发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教学活动中,只有以情引趣,趣中藏知,学生才会主动求知,满足其探索欲,达到更高层次的愉悦。所以师生总是在双方的教学活动中,对内容的感知、理解、解释、欣赏、运用都会受到自身情感的影响。由此,在特定情感影响下进行美术教学活动,又会作用于情感,引发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3.触动心灵,自由驰骋
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学内容或情境的自由交往与自然融合,是学生在对所学知识和情境感知的基础上,情感和想象的相互渗透与契合。教学是认知活动,更是情意活动,因此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使教学内容更为生动和形象,让学生以自己具备的情趣与品位,在与其交流的过程中,达到情感的激动、情趣的激活和品位的提升。例如《桥》(湖南版《美术》教材第十四册),通过欣赏图片和模型,带领学生获得大量的古今中外名桥信息和知识,分类了解桥的材料,以及桥的设计原理。尝试采用纸板、树枝、竹片、塑料板、易拉罐、碎布、铁丝等材料进行设计创作。在桥的模型设计及制作中,教师将桥进行分类展示,并动手演示制作过程,鼓励学生运用身边的材料,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导学生对当前材料和以往经验进行变异、重组、加工,构成新的体验对象。
材料的多样化为美术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不断发现及变化的材料同样使师生精神振奋不已,是从外在的诱因入手,引发学生内在因素的激发,非常很巧妙地应用了情意性策略。美术教学中通过学生心灵与教材或情境的情感联系,通过情意感知和想象的相互渗透,通过想象和已有材料或经验的自由交往,教学所提供的材料就能逐渐融入学生心灵,成为学生心灵起飞的载体。在激发学生情意行为的情况下,自由的创造和创造的自由,让学生心灵升腾起自由的快感。
4.注重体验,感受境界
是指学生与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产生共鸣,多向的协调互动,学习美术完全成为情意性行为。由此导致学生的精神从教学本身超脱出来,达到超越自我,超越自然,步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例如《远古的呼唤》(湖南版《美术》教材第十四册),教师可利用本地仿原始艺术而建立的民俗风情园的有关资料,给学生讲述一个个远古时代的人物和故事,给自愿表演的学生穿戴上原始部落人的披挂和头饰,随着渐渐由远及近、缓缓而来的鼓声,教师声情并茂地复述剧本《火种》的台词:暴风、洪水过后,部落的篝火熄灭了。没有火的生活是不可能的,首领和长老们决定派一个青年去寻找火种。火种找到了,部落上下欢呼他的归来,但火种不慎落入水中,希望又一次破灭。人们绝望的时候,青年尝试运用他从部落学习来的法宝……钻木取火,生命之火又重新点燃。这时师生仿佛融进了原始部落的氛围,整个教学进入一个远古的年代,大家共同体验先民的生活和情感追求,感受原始艺术质朴、粗犷、奇特的魅力。教师适时展示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的真实写照,引导学生融入一种探究意境。浓烈的情意促使学生在表现画面时,色彩与笔触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应用情意性策略优化课堂教学,体现在另一方面,就是师生在美术教学活动的互动和对话中,通过感悟和想象,进而被教学过程中展示的材料和情境深深地感动和吸引,美术学习自然成为一种快乐的情意行为。例如《多变的立体造型》(广西版《美术》教材第十四册),运用现代高科技材料制作的精美的立体造型,以及独特的创意,让教师与学生惊叹不已,师生在探索美术设计材料的开发与运用中,感悟艺术语言的独特性与材料的密切关系。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有趣的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发问,引导学生对材料和技术、设计创意等问题的探究这类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维有了自由的空间,以至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这就是说,应用情意性策略优化美术课堂教学,要求师生同时转化角色,淡化传统师道尊严,双方以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境为中介,在一种融洽的气氛中实现信息的交换、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认同。此刻身心便可在一瞬间获得自由,同时做到淡化技能训练,用玩玩的心态来轻松愉快地创作,生命的体验便可以从徘徊于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知识与运用的境界超越出来,上升到体悟、品位、欣赏的境界。一堂美术课由此变成学生接受心灵洗礼、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人生体验。
5.自我建构,提升素质
在注重体验,感受境界的基础上,师生充分发挥审美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审美体验的能动性,教学内容和情境中的审美内涵被发掘、释放出来。从感官知觉的悦耳悦目,到对教材内容蕴涵的领悟、品味,上升到对教材内容渗透出来的外部世界必然性的感悟和对人生、对生命意义、对世界观的整体把握,实现了知识的自我建构。例如《中国结》(湖南版《美术》教材第十一册),教师在演示编制中国结的过程中,娓娓动听地讲述中国结的来历,与学生一同体验在丝丝缕缕的穿插缠绕中编就的中国结。尽管没有金银古玉的流光溢彩与华贵逼人,却向人们诉说着一种古老而纯洁的情怀,传递着一份心情,一份温馨。在相互揣摩编制方法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得以增进,在共同编织中体会中国结用线反复穿捅、缠绕,象征着生命的生生不息。而所展示有关中国结资料,已经使学生了解它不仅具有优美的造型、丰富的色彩,而且也知道了不同的结形表达着不同的寓意。在教室课前设置的“同心结”栏目里挂上自己精心设计编织的中国结这一环节,使师生完全沉浸在民间艺术带来的喜悦之中,对人生美好的向往和对幸福的追求在此刻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学的高潮是在传统喜庆的锣鼓乐声中师生、生生互赠自己编织的中国结,平安幸福的祝福在无言的馈赠下显得如此的神圣与庄重,在刻骨铭心的瞬间相互感悟生命如此精彩,灵魂受到震荡和洗涤,欲望升华为奋发进取之情,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境界。这是教学过程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学生在与教学呈现的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对永恒的人类实践活动和人的生命存在意义的真切体验,是教学中师生双方心灵碰撞,对自我、对人类充满自信的愉悦。此刻,学生在积累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超越认识的局限,深入体会认识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理趣;此刻学生在认识他人的同时对自我进行反思,超越自我局限,真正领悟心灵碰撞过程中闪现出来的情趣和理趣,实现了本质意义上的知识的自我构建,提升了素质。这是应用情意性策略把教学过程推向最高境界,是学生在与教学呈现的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对永恒的人类实践活动和人的生命存在意义的瞬间体验和愉悦,是教学中师生双方心灵的碰撞中,对自我、他人、人类充满自信的自我实现的愉悦。此刻,学生在积累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超越认识的局限,深入体会认识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理趣;此刻,学生已经超越教师传授的局限,充分享受师生交往过程中情感交流的情趣;此刻,学生在认识他人的同时对自我进行审视认识,超越他人认识的局限和自我局限,真正领悟心灵碰撞过程中智慧提升的乐趣。
总之,应用情意性策略优化美术课堂教学,为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其次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一个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发挥才智,培养综合能力的开放性的、自主性的、合作性的、多元化的学习环境,熟悉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中丰富的艺术性,使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并且以饱满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面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