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剪纸的起源与历史_中国剪纸论文

中国剪纸的起源与历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剪纸论文,中国论文,起源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剪纸何时产生,如何发展,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和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有的说源于民俗或巫术,有的认为始自汉武帝刘彻时的皮影。

基于一种艺术的特点,我认为应从其艺术的特征、技法、材料、功能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条件,重依据,有物证,深入加以科学分析论断。

剪纸属于一种剪刻剔镂艺术形式,换句话说,是一种精巧的美术工艺。可剪制、刻制,也可撕制或采用炀烧等手法,形成影廓或比较玲珑剔透的平展艺术效果,为此有人称其为平面“镂花艺术”。

中国出土过不少雕镂剔刻的原始牙雕、玉雕、骨雕和陶器。1959年山东大汶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象牙筒》、《陶豆》(图1-2),腹部和圈足上有镂空的四方连续和二方连续纹样;1957年山东安邱出土的蚕壳黑陶罐,器壁真薄似蚕壳,上面镂有流畅、精致的透雕花纹,如果不是泥土坯胎制成,真容易让人误认为是剪纸呢。但那镂与不镂、透与隔、虚与实的对比关系,已显现出剪纸的形式感和某些技法,可说是早期的剪纸形式或雏形。可能从玲珑的网具和编织物上得到启发,或者从第一个穿孔打眼的石器工具的制造中就孕育了剪纸的美感和意识。

1955年河南郑州附近出土一件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夔凤金饰片,虽已残破,但依稀可看出剪刻剔镂的效果,将剪纸的意识又体现在金属材料上。出土的西周(公元前1066年——前771年)《秦公鎛》顶部的周围玲珑的铜铸件,湖南出土的战国《金饰片》,长沙、河南、河北等地出土的西汉《金饰艺》、东汉《金饰片》、《银饰片》、《铜器架》以及战国的透雕《玉璜》、木器(图3-11),同样具有剪纸的形式感。

这时期还有一种“金银错”工艺,将金银丝嵌入铜器表层的浅槽内,砸平磨光,作为装饰纹样,其连接性和平展的疏密效果,也属于剪纸表现。所用材料进一步扩大,玲珑剔透的法则在继续漫延和扩展,并体现在多种工艺品上。

金银铜饰片是附于其它器物上的图案纹样,既可当独立的装饰造型来欣赏,又具有剪纸的某些特点,比黑陶器壁上的镂空形式进了一步,遗憾的是这时期没有植物纤维纸可运用。

1959年以后,新疆高昌故址(阿斯塔那地区)先后出土了南北朝(386-581年)的《对马》、《对猴》、《人胜》等剪纸(图12-14),经科学鉴定,系植物纤维纸制品,这是公认的真正剪纸。但对这之前的金属饰片或较薄材料的镂刻表现,不能视之与剪纸无关,或者看作根本不相干的孤立现象。只能说出现了纸很快转到植物纤维纸上来而已。

图12

图13

图14

在未出现纸之前,曾用树叶、皮革、绢代纸。《史记》中有“剪桐封第”的故事,记述西周的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圭”,赐其弟姬虞到唐国(今山西翼县境内)去当诸侯,与“汉妃抱娃窗前耍,以剪梧桐照窗纱”相印证,说明前后都有用树叶当剪纸材料的事。1966年湖北江陵出土一件战国时期的镂花皮革,上有细密的方、圆、三角几何状花纹。丝织物易朽,“剪綵为人起晋风”追述的是南北朝时的剪绢。

汉之前的剪绢实物难得见,但想见不会成为空白,因这时早已具备了制作的材料和工具,马王堆出土的西汉轻纱薄如蝉翼,出土的春秋战国的剪子完全可用于剪绢。

就是出现了纸和剪纸过渡到植物纤维纸上来之后,金银铜箔饰片、雕皮、剪绢依然存在,并与植物纤维纸剪纸并行延续。汉唐时,由金银饰片发展成一种精巧的“金银平脱”工艺,用于铜镜、漆器、木器装饰、经磨平、泡光后,辉光闪烁,成为一种名贵的工艺装饰,并延展到玲珑的皇冠和凤钗上。而后成为独立的金银器工艺而流传下来。

陕西礼泉出土过一件唐代镂花皮帽,上有透明的缠枝纹样(图15)。南北朝至唐宋,古藉中常出现“剪綵”、“刻缯”、“绡”等字眼,指的均是多种色泽的丝绢。直到今日,绢花工艺的刻绢剪纸依然存在,佛山“铜凿”和“刻金彩衬”剪纸,仍是古代金属饰片的遗存。

图15

古时“纸”的概念是泥淆的,“用缣帛者谓之纸”(范晔《后汉书》蔡伦传),“古之纸,即缣帛”(宋赵彦卫《云麓漫抄》),证明把丝织物视为纸。今天,随着新物质材料的出现,塑料布、吹塑、尼龙绸、及时贴、壁纸、人造革、胶片、超薄型有机玻璃……,都当剪纸材料使用。古今剪纸都未固定在某一专用材料上。

原始陶器、金银铜箔饰片、雕皮、剪绢、剪树叶,分别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安徽、湖北、湖南、江苏、广西、内蒙古等省皆有出土,剪纸形式在黄河、长江流域大面积形成。可看到多种材料的剪、刻、镂制品既没有完全被植物纤维纸代替,自身也没有丧失剪的特点,而金银饰片与《对马》、《对猴》剪纸技法又同出一筹。

金箔饰片的出现和运用,对锤炼、完善剪纸的形式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基本奠定了剪纸的形式感和技法。金有耐高温、密度大、光洁不变色等特征,延展性很强。1盎司(31.104克)纯金,可拉成约80公里长的细线,比蚕丝还细;可辗展成约9平方市尺面积的薄片,比纸还薄十几倍。略有空气流动,便会浮动起来,手一触即粘上,金面佛像有的就是用金箔贴上去的。

但纸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剪纸的发展和普及,使之便于进入千家万户而广泛流传。陕西灞桥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纸,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初期的纸,质地厚薄不匀和粗松,实用价值不高,经蔡伦一再加工改进后,有了很大起色,被誉为“左伯”纸,曾作为贡品向皇室进献,也开始被人接受。但汉代处于纸、绢、竹木筒混用的过渡阶段,到南北朝时又有了进一步提高,纸质变白和走向均匀,造纸业从洛阳、长安、山西、河北、山东黄河流域扩展到会稽、安徽南部、建业(今南京)、扬州、广东等地,且有相当数量的批量生产。用于官府公文、行令、抄写经史子集、经文,用于书画,也用于剪纸,就出现了《对马》、《对猴》等剪纸。

宗懔(南朝)《荆楚岁时记》中有了“正月七日为人日①。以七种菜为羹;剪綵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头之鬓。又造华胜②相遗。”和“立春之日,悉剪綵为燕戴之,贴宜春二字”的记载。晋《范汪集·新野四居别传》中又载:佛涅槃日,“家家剪佛为叶”,七月十五盂兰会“广为华饰”,“剪綵,摹花叶之形,极工妙之巧”。民间乞巧日,“有喜字网于瓜上”(《荆楚岁时记》),以至丧葬用“纸钱”。《鼠璞记》中说:“南晋东昏侯剪纸为钱,以代束帛”。民俗剪纸已有一定发展和开始在民间流行。

隋(581-618年),造纸术继续发展,剪纸沿南朝风尚。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载:“立春日,俗间悉剪綵为燕,置于楹檐,亦戴之。帖宜春字,……七日为人日,家家剪綵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头之鬓。”又说:“佛下生日,迦文成道时,请香木上悬五色幡,綵微妙犹为天衣,种种花名,以散树开,……道俗唯刻镂锦綵为之。”

唐宋(618-907-1279年)时,不仅造纸原料从麻、桑扩大到竹、麦茎、稻干多种材料,而且造纸产地从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向州邑和边远地区发展。成本进一步降低,唐代出现了硬黄、白蜡、粉蜡、洒金、冷金、薛涛笺、冰纹、澄心堂等名纸和适于书画的高级用纸,也有更多用于纸衣、纸帽、纸帐、纸钱、纸甲以及招魂用的《人胜》用纸。为剪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唐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綵为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春蝶、春蛾、春胜以戏之。”孙思邈在《千金月令》中说:“唐制,立春赐三省官,綵胜各有差。”帝王在这一天都要赐三省官金银幡或罗幡于群臣。如此多的用量,想必宫中一定有工匠专门制作供应。

有实物可见的,要算是唐至德二年(公元756-757年)的两枚《华胜》(图16,规藏日本正仓院),据日本齐衡三年(856年)《杂财物实录》称:“人胜二枚,一枚有金箔字十六,一枚押彩绘丹等,边缘有荷裁物,纳斑蔺箱一合,天平宝字元年(757年)闰八月二十四日献物。”

图16

今两件《华胜》已重叠粘在一起。十六字系祝福吉语“令节佳辰,福庆惟新,燮和万代,寿保千春”;为罗地金箔字。其下较大者用金箔制的复杂的花叶几何纹边饰,并剪红绿罗衬花叶;左下方有一儿童在竹林戏狗。

93年在清理陕西原子村古墓时,发现一批唐代剪纸随葬品。在一个高约60公分,腹径约30公分的陶罐上,贴有圆形、椭圆形、三角形、菱形十多幅剪纸(已风化、仅留下印痕)。画面大者直径约8-10公分,均为圆形或椭圆形;小者为三角形或菱形,边长约3公分。均为花卉图案。

宋代为我国造纸术成熟期。宋纸花样翻新,名目繁多,据明屠隆《笔墨砚·纸笔》载,有澄心堂纸、歙纸、黄白纸笺、鄱阳白,“有碧云、春树笺、龙凤笺、团花笺、金花笺”,“有藤白纸、观音帘纸、鹄白纸、蚕茧纸、竹纸、大笺纸”,“有粉色纸笺,其色光滑,东坡、山谷(黄庭坚)多用它作画、写字。”又,元费《蜀牒谱》中称:“谢公有十色牒: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即十色。”可谓记不记胜记,五光十色了。宫廷诰用泥金银云凤罗绫纸,民间过年也喜用,为梅红纸加销金绘富贵如意、满地娇、宜男百子等吉祥图案,订婚换帖也用泥金银绘龙凤图案。占统治地位的竹纸和皮纸两大类,质量之高和产量之大,皆胜过前代。为剪纸的大发展大普及铺开了道路,为书画、印刷、造币、剪纸广泛应用,也出现了街头剪纸艺人竞相卖艺的盛况和专门经营花样的店铺。

宋周密《志雅堂钞》中载,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向阳天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余承之者,每剪诸家书字,皆专门。其后,有少年能于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更精于二人,于是独擅一时。”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又载,汴京相同寺一带有“师姑卖绣作,领末、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之类”。并有诗云:“惟恐被人偷花样,不曾闲带出书堂”(张文昌《纱帽诗》)。南宋临安(今杭州),“七月立秋日,都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民间还在水果上贴剪纸晒花样,有盼风调雨顺剪扫天妇,临产剪纸接生的习俗,也用于灯彩和陶瓷装饰等方面,应用相当广泛。

而宫中依然“立春日,自郎官御史寺监长贰以上皆赐春幡胜,以罗为之,宰执亲王近臣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置归私第。”(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赵构建都临安后,仍沿袭北宋宫中风俗,“立春日,赐百官春幡胜,执宰亲王以金,余以金裹银及罗帛为之。系文思院造进,各垂于幞头之左入谢。”(《东京梦华录》)。

元代(1279-1368年),蒙古帝王推崇汉文化,各种剪纸得以保持和继续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江南出现了以数百个神话、戏曲人物装饰的巨型龙船灯,同时剪纸的蓬勃发展和精美作品的出现,引起了收藏家的兴趣,有了张彦明收藏《惜花春起早图》剪纸的记载,并有诗咏道:“谁将妙意寄工巧,溪藤雪莹金刀小,丹青退舍松煤枯,剪出天真数分妙。”

明代(1368-1644年),除有立春戴“闹蛾”,扫天妇、腊月三十门窗贴红葫芦剪纸和保留宋代一些剪纸品种外,在工艺剪纸装饰上有了新发展。1965年江苏江阴长泾乡出土一件明代(1515年前后)的一把折扇,将一幅《梅鹊报春图》剪纸夹在两层绵纸中间,映日观看很有趣(图17),风格纤细较为写实。《苏州县志》中亦有关于夹纱灯的记载:“赵萼,嘉靖中制夹纱灯,以剡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随轻浓晕色溶蜡染之,用轻纱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芬菲翔舞,恍在轻烟中,与真者莫辨。”与剪纸折扇同出一筹,与宋吴自牧《梦梁录》所记述的南宋夜市上的“异色影花扇”可能同属一类装饰手法物品。

图17

清代(1644-1911年),继明代传统进一步向前发展,渗入到生活、民俗的各个角落,使门笺,窗花、灯花、喜花、礼花、顶棚花、炕围花、果食花、菜食花、刺绣花样……,一应俱全,并达到高峰,是个全面、深入的大发展时期。不只资料较丰富,实物不难搜集,而且文学名著和一些地方县志中屡见记载,以至在绘画中也有门笺的造型。

这里仅看满族剪纸一画。八十年代末,吉林发现一幅清末民间年画的满族挂签(图18),上有满文“佛尔郭出课”(奇、瑞之意)。清入主中原后,仍保持自己的习俗,坤宁宫洞房裱纸,四角贴喜字,顶棚贴龙凤团花,过道墙上贴角花,均为黑色。溥杰在《回忆醇亲王府的生活》中回忆道:每逢过生日,照例由伺侯本人的妇差、太监等办一份寿礼:在一个用黄纸糊好、周围贴上剪纸的红色长、圆寿字的长方形盘内,放有胰皂、毛巾、手纸等日用品以及烧鸡、寿桃、寿面等。在这些东西上面,也各有大小不等的长圆寿字的剪纸贴上。由呈进礼物的人抬到过生日的人的面前请安致贺。”真是里一层外一层,寿上加寿,虽不免有些繁琐,却也透出一番郑重、珍视的盛情。又采用着字,汉满文化进行着交融。

图18

至此,中国剪纸经历了漫长的发生、发展的演变阶段,剪纸在大江南北和边远少数民族区域广泛流行,成为多民族共有的艺术形式,没有出现过断代现象,也没有空白的省份。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维护“男耕女织”最后一个封建君主制,既将剪纸应用到民俗的各个方面,也用工艺图案和工艺制作。研其风格,唐代剪纸饱满、流畅、雍容华贵,宋纤丽、清秀,倾向写实,明清有些剪纸有受文人画影响的痕迹,然而又最丰富多彩,进入千家万户,民间剪纸尤为质朴、稚拙。应首先归功于纸的普及应用和人民的创造。

历代古藉中,记载的多宫中的迎春、礼仪“镂金剪綵”事项,落入文人笔下的大范围下里巴人的剪纸创作,却显得廖廖,但却掩盖不了人民群众的天才创造和发挥。“文思院”中的剪纸工匠和宫女实际也来自民间。

探索剪纸的历史,不能就纸论纸,割断历史孤立地看问题。体现艺术的特点,往往不局限于某种材料,画在布上、纸上、三合板上的油画,可能都是油画;刻划在木版、石版、铜版、三合版、纤维版、石膏版、塑料版、麻胶版以至纸版上的画,都是版画,关键是是否具有某种艺术的特征和技江。古今“剪纸”一词的概念,包含着多种材料的镂花剪纸制品,也是剪纸、刻纸、撕纸的通称。论定中国剪纸的历史,总以植物纤维为界,最早不会超过西汉,若从艺术特征和技法出发,至迟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蛋壳黑陶上。

剪纸源于民俗的观点,难以成立,从用作图案的商代夔凤金饰片看,工艺装饰早于“剪綵为人起晋风”的记载,更早于迎春的“华胜”、剪燕剪蝶活动。若断定剪纸始自西汉武帝时的皮影,实际剪纸的基本形式在此之前已经确立,不是舞台表演创造了剪纸,而是随汉代“百戏”的发展,转向舞台的皮影成为剪纸的一个分支。

说剪纸源于巫术,更没有根据。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代,虽说祈佑观念与求生欲望都表现得同样强烈,但历来“民以食为天”,维持每日温饱和充饥,是每天焦虑的头等大事,求助神灵只是辅助形式。为此首先创造出石器工具的许许多多日用生活饮食用具,这就开始了以实用为主的陶器制作并伴以玲珑秀美的形式。没有一个不靠劳动而仅靠上帝存活下来的民族,更不会有什么艺术创造。如果靠想像、忆测,以近代某些地区残留的巫术活动为依据,推断一种古老艺术的诞生,那是荒唐的。

注释:

①《北斋书》: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羊日,初四为猪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

②颜师古《汉书注》:“胜,妇人首饰也,汉代谓这华胜。”华胜系花草纹样;人胜为人物造型;方胜为两方交叠式样。

标签:;  ;  ;  ;  ;  ;  ;  

中国剪纸的起源与历史_中国剪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