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图书热点分析_文学论文

2000年图书热点分析_文学论文

2000年度图书热点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年度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不由得想起去年此时:为了欢庆新千年的到来,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媒体都在畅谈与企盼未来。2000年对于中国确实非同寻常,政府机构改革、西部大开发、WTO的谈判,中国加大了改革的步伐。图书是历史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具体和抽象交合的载体,所表达的是我们关于昨天与今天的记忆与遐想。由此,也许可以通过一年以来图书的热点剖析,可以看到我们的图书是如何与当今中国的现实同在,怎样部分地显现了当今中国人在阅读上一年之中所经历的状态。

高品位的科普

如果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1999年所出版的“科学家爷爷谈科学丛书”和湖南人民出版社同年出版的“德先生茶馆丛书”在当时给尚处平静的科普读物市场刮起了一阵新风的话,那么,2000年,这个从其出版的科普作品的种类之多、范围之广、品位之高、销售之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科普大“登场”的年份。许多专业之外的出版社也纷纷抓住机遇,适时推出了自己的科普系列。从诸多的出版社中,我们可以看到2000年的科普出版中有别于传统科普出版的一些特色。

首先是组织形式的变化。在众多的出版物中,应当首推由中国出版者协会副主席周谊牵头组织的“当代青年科普文库”。这套书第一次由中国三十五家地方科技出版社联手出版;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地方科技出版社在人力、财力等方面的集体优热,力图作成一个大型的原创性科普出版工程。“文库”已出版的三十五种书,主要针对广大青少年,以传播、普及自然科学技术为主,以交叉科学、社会科学为辅,在内容上体现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的结合。

其次是参与科普创作的人不拘一格,出现了由社会高级科研人员撰写科普作品的趋势。如果说过去的科普作品主要由科普作家来撰写的话,那么,在2000年出版的相当一批书中,由博士、教授乃至院士撰写科普作品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此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推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与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院士科普”,当人们还在对院士撰写科普存在争论与怀疑时,这套书的第一辑首印五千册已销售一空,加印的五千册仍在热销之中。

第三是翻译的科普作品的高品位。由北京大学任定成教授主持的“鸟瞰科学丛书”,2000年9月陆续由河北科技出版社推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学问的创造》、《旅人》、《科学与历史》、《科学推理的逻辑》、《创造力与直觉》。这套科普丛书遴选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图灵奖获得者等一大批国际级科学大师的科普作品,是一套融科学社会学、科学史学、科学哲学为一体的高品位科普丛书,是与国内科普高峰相映照的异域瑰丽风景。与此相类的是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型丛书“三思文库”,这套1999年推出、今年陆续出齐的国外一流科学家的丛书,同样不可多得。

2000年的科普出版在年底仍然余绪悠长,但就像任何事物纷纷上马所不可避免的缺点一样,科普出版也可能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我们在热闹的科普市场中同样看到了低水平重复、杂拼乱凑甚至是打着科普旗号宣传伪科学的东西。但在这个信息与高科技的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科普会像科学的发展一样,一步步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直至影响、改变和更新我们的观念与心灵、知识与思维。

世纪之梦:WTO和西部大开发

WTO之成为热点,并不是今年的事情。有着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经济持续十数年高增长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自然是举世瞩目的大事。如果说图书是现实的一面镜子,那么,许多围绕WTO的书籍反射中国在谈判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都会吸引人们,这当然会促进此类图书的阶段性热销。

与1999年11月15日中美签署“入关”的协议有关,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一批关于中国加入WTO方面的书籍纷纷上市。其中如由中国对外贸易出版社出版的由龙永图主编的“全球化·世贸组织·中国”系列丛书,首印就是二万一千册。其他同时出版的如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三百问》、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WTO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等等也印数不菲。此后的几个月里,一些围绕着有关WTO的书籍仍然被市场看好,而一些书籍也开始向国际惯例与中国战略方面深化,其中如西苑出版社的《21世纪中国是战略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的《WTO:中国与世界》等。与此同时,有些人对于全球化与WTO也开始作出谨慎的反思,其中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碰撞——全球化陷阱与中国现实选择》,视角颇为特殊。一直到下半年,随着中国加入WTO的胜数增大,有关这方面的书籍表现出另一个趋势,即有关宏观的整体的内容少了,而各种重在实用的一些具体操作的书多了。如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WTO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研究》、《WTO法律规则与中国农业》等。

与中国国家战略相联系的图书的另一个方面是西部大开发,如果说WTO因为中国对外拓宽空间、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而成为出版物的热点,那么西部大开发则是国内经济的战略重组而引起出版界的兴趣与读者的关注的。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图书并不像WTO类图书那样强势跟进,并贯穿全年,而是一个相对集中的热点,而这个热点的高峰期在上半年。我们看到的这方面的图书,其中出来较早、反响较好的有中国水利出版社出版的《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考》、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系列丛书》等等。

可以说,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对外与对内的重要国家战略,反映这一战略的书之成为热点乃至热销,并不一定代表图书本身的价值,而是因势推就的结果,因而尽管所推出的东西可能很一般,但却抢先占领了市场。当然,在我们所看到的书中,也有不少切近中国实际、提供良计良策的好书,但我们更期望能看到反映历史客观走向、符合中国国情的书籍。

文学书籍:经典及新潮

文学类书籍近年来出现低谷,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一年以来的图书市场却在文学类图书上表现出一些不期而然的起伏。

不知是经典作品不衰的魅力,还是世纪末人们关于逝去年代的记忆重温,伴随着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开播,十五家出版社二十一种版本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纷纷登场,在北京图书大厦,一周内居然几近脱销,再一次成功地演绎了影视与出版的互动。与此相类的电影《生死抉择》的开播,使长篇小说的《抉择》因此而再度热销了一阵。

出版与商家似乎已洞悉了这个奥妙,尤其是能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剧似乎无一例外地引起了同名小说的热销,前几年随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的播出,其书籍也销售甚畅。1999年《雍正皇帝》的开播亦不出此轨,甚至引起了大量盗版。于是有的出版社改变打法,在电视剧开播的同时就准备好书籍,甚至提前将电视剧拍摄过程中演员的剧照直接印在书籍封面上,试图以此让读者“按图索骥”,播后购书或剧、书“双卖”。如北京电视台播出的《人间四月天》、《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央一台前不久播出的《太平天国》,最近刚播完的《光荣之旅》等,都是这样操作的,但据了解并未形成热销之势。为何会出现意与愿违的效果,其中奥秘一时恐未必能够洞悉。

沉寂多年的军事题材的小说在近年忽然热销起来,有人认为《我是太阳》“揭开了20世纪最后几年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的序幕”,前几年出版的姜安的《走出硝烟的女神》、柳建伟的《突出重围》、项小雨的《英雄无语》、徐贵祥的《仰角》及2000年推出的裘山山的《我在天堂等你》、都梁的《亮剑》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这些作品的从不同层面对战争、人性、时代、社会阶层的价值取向作了反思与探讨。

2000年的文学作品的另一个现象是文学新人及争议性小说的出现。一些称谓随之而起,如所谓的“新新人类”、“另类写作”、“70年代后”、“以脚写作”等等。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舆论与评论界的关注,有些方面的评述已超出了其写作本身,而变成当下中国的社会性话题。如“韩寒现象”,人们讨论的重心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三重门》而转到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讨论。

世纪怀旧

有关新世纪的开始的年份在1999年的岁末曾经引起过一些讨论。但无论何年为开始,世纪末的怀旧感似乎早几年就已经开始了,我们所见到的关于20世纪的总结、回顾、反省、解构的书籍在近几年渐渐多了起来。

在一个世纪刚要或刚刚逝去时,就对过去进行回顾与整理也许最合时宜。线装书局就是抓住了这一时机,出版了《百年名人自述——20世纪中国风云实录》一书。这本书通过收集、整理百年以来亲历者、目击者、参与者的视角与口述,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更多的书籍则是从学科角度梳理百年以来的历程,如学林出版社的文学类丛书“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着力反映20世纪文学创作与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实际历程,精选了有代表性作家的有代表性作品。而四川人民出版社的“20世纪重大科技谋略”与山东教育出版社的“20世纪数学思想”是科技与科普类回顾20世纪的成果的系列表现。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谢冕、孟繁华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总系”,戴逸、李炳清主编的“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史丛书”则是从文学史与历史的角度作了回顾。其中也有总结1949年以来在文学、哲学等方面的书籍,如由季羡林主编的大型书系“中国当代文化书系”及邢贲思主编的《中国哲学五十年》等等。九州出版社甚至推出了一套四大厚本的《老歌曲》,使人们在咏叹中感受百年历史的旋律。

回顾,其基点与范围必须是经过历史潮流的淘炼与选择后那些有价值有意义的学术与文化。百年中国的过去,是一个千年内最波谲云诡,丰富曲折的百年。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教育,这一个世纪有着太多的曲折、太多的色彩、太多的故事,品类繁富,不一而足。回顾只是一种汇集,一种梳理,不是一种结论,一种终止。我们在历史潮流的长河中,将会不断转换视角,得到新的阐释,但回顾之所以在此时显得格外重要,是因为历史的车轮又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纪,我们总得有点准备。

精品译介

把译介作品列为热点之一似乎不太妥当,但我们环顾书海,这类书往往摆在一些书店显眼的地方,而且批量较大,虽然未必是某一个具体时候的热点,却是一年乃至几年以来的相对平稳的卖点。

这些译介大体可分为各学科专业类图书与通俗类图书,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剑桥科学史丛书”,这套丛书的作者都是优秀的科学史学家,是历时三十年编撰出来的、共计十一部的科学史学的皇皇巨著,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相关专家合力译出。无论是出版社还是译者都以为这是一套专业性很强的丛书,并没有奢望卖点很好,因为译介的本意在于填补国内学术空白、提供一流的研究资料,但出人意料的是这套首印三千册的丛书甫一出版便销售一空,这对目前处于低迷的图书市场而言真是一个福音。其他如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0年6月出版的“先锋译丛”,共计五本,分别为《网络幽灵》、《电视与权力》、《六十年代》、《怪异理论》、《摇滚文化》,是关于西方前沿文化的理论分析读本。同月推出的还有上海三联书店的“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译丛”,阐述了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政府治道变革的进程与经验,对当下中国的改革不无启示。华夏出版社的“现代西方思想文库”,到2000年1月份已推出三十五本新书,在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良知文丛”推出以来,其中《自己拯救自己》、《品格的力量》一直在各大书店榜上有名。

本世纪初,我们的先辈们在面对列强纷争、家国不安时曾经在寻找中国学术的出路时提出“译介西学为第一要务”,百年的风起云涌,世事替继,历史以事实告诉我们中西之学不可偏废,只有相济相用才是学术乃至一切中国事物理会与发展之根本出路。但也许对某些落后领域而言,我们还是要主动学习西方。走在聚如山脊的书堆里,我们发现,近二十年来,国外精品翻译,仍是中国学术提升所必不可少的养分。

争议、聚焦及其他

2000年的文化界冷不丁就出来一个热点,有的是因书而起,有的是因事而发、引得众人纷纷参战,于是出版社不失时机,结集成书。如关于“余秋雨”的所谓大批判在报刊杂志上纷纷展开,随后就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审判”余秋雨》等书的出版。还有“王朔系列”和关于“长江读书奖”的大争论等等。

有关网络的书籍也是2000年图书市场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风景,继《第一次亲密接触》、《告别薇安》之后,在网络上点击频繁的《智圣东方朔》由作家出版社快速推出。但在短暂的热销之后,网络文化丛书佳期不在,这是否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再先进的传播方式也无法替代读者对作品内在价值的苛求,我们所期待的仍然是书之精品。

其他如企业经营文化类的书籍也不断有热销表现,光明日报出版社的《逆风飞扬》、中国经济出版社的《不成咋办?咋办不成!》等在上半年几度高居畅销书榜首,随后有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王海的《当头棒喝》、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死去活来——与世界级企业巨头对话》、新华出版社的《智慧风暴》。题目倒是一个比一个有意思,颇有平民调侃味道。而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在2000年9月份出版的《追随智慧——中国人在微软》则不遗余力地在媒体上展开宣传,也确实起到了促销的效果。也许人们对微软中国研究院一直有一种颇显神秘的感觉,该书中所展示的所谓“另类”模式,对时下的研究院也许不无启迪。

2000年的图书的热销其实还有许多其他的种类,如十几个版本的少儿类图书《十万个为什么》、人民文学出版社力争版权而出版的儿童文学《哈利·波特》,还有这些年一直保持热销的财经、考试、计算机类图书。但笔者之所以选出上述几个方面作为分析对象,是因为他们更多地凸显和记录了2000年这个不平凡的年份在出版上的反映。这些热点在岁末年初之际已渐渐离我们而去,代之而起的将是新一年的新热点。对出版而言,热点也许是好事,对文化而言,也许隐藏潜伏着浮躁,书籍是思考的文化积累与沉淀,而不仅仅是热点的记录与逢迎,如果一本书能在当时引起关注,成为热点,若干年后仍然是人们解读那个时代所不能绕过的书籍,那么,这也许是我们所期待的那种真正意义上的热点。当然,有些“热点”可能是转瞬即逝的“泡沫”,但即便如此,不也可以引发我们对其在当时能成为“热点”这个“实在”作更深入的思考吗?

标签:;  ;  ;  ;  ;  

2000年图书热点分析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