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素材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误区及优化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品德论文,误区论文,素材论文,生活化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活化素材指的是以教学目标为指引,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截取素材为课堂教学所用。生活化素材的教学选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经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也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生活化素材有利于构建“生活化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展开思维的碰撞和交融,使得其基于生活的经验得以发展和完备,从而很好地达成教学的“发展性目标”。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在生活化素材的选择和使用中存在着不少误区,限制了素材的使用价值,也常常由此而无法达成教学的预期目标。
一、生活化素材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误区
1.主体错位
从“生活化”的定义角度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撷取的素材应当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但在这个问题上通常存在两个误区:其一,教师的“生活”替代了学生的“生活”;其二,教师假定所撷取的素材是学生的“生活”。这两种情况都使得生活化素材呈现出“主体不明”的问题,从而使得教学目标无以达成。
【例】
一位城里老师来农村学校上一堂教研课,内容是“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受2008 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影响,她选择的素材是“小沈阳”。但课堂教学的氛围一直很压抑。后来该教师抱怨道:“他们怎么连‘小沈阳’都不感兴趣?影响这么大的人物,我自己班里的学生很感兴趣的,了解的也很多。”
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源于该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前测”,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不了解。“小沈阳”自2008 年春节联欢晚会后,已经走进日常百姓的生活之中,由此,作为教学素材,将之认定为“生活化”素材并无疑义,但教师在授课时面对的学生是特定的,而教师所选择的素材则未必是这些特定的学生的生活。
2.目标虚化
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学目标”与“素材”的关系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选择“生活化”素材符合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回归生活”的理念,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尤其是“优质课”“观摩课”“展示课”等“非常态”的教学课型中,教师出于“功利性”考虑,往往出现“为生活化而生活化”的误区。这种误区也有两种表现:第一,生活化素材在选择时缺乏其“必要性”依据,其目的不为达成教学目标而纯粹为贯彻新课程理念;第二,在具体的运用上,有素材但缺乏有效的提升。
3.虚拟的生活化
生活化素材在选用上往往来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真实性”是其重要的标准,也是其基本要求。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时很难直接截取学生的生活,而需要对其加以“学科化”处理,以使其更好地为生活所用。但在具体的“学科化”的过程中,也存在“虚拟的生活化”倾向,具体表现为:所选素材不符合生活逻辑;所选的素材对真实生活进行“抽象化”及“简化”处理。
【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材“竞争?合作?”一框。教师让学生自学书本罗列出来的关于“良好的竞争意识与不良的竞争意识”的内容,之后,出示生活化素材:“1.假如你有一本很好的教学参考书,你是否会借给你的同学?”“2.如果你一直很胆怯,学完本课,你是否会参加班干部竞选?”“3.为什么?”
这些事件自然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但是,由于明确的课题暗示以及环境暗示,学生的答案却是唯一的。从这个角度讲,素材必须是真实的生活,是生活中真实的矛盾、冲突,但教师在对素材进行“学科化”处理时却往往回避了这一点。
二、生活化素材选用的优化策略
1.素材的选择
(1)注重学科及学科模块特点——生活化素材合理选择的重要条件。
思想品德课程分为“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及“国情教育”四个模块。涉及生活化素材的选择时,需要充分考虑其“适应性”,从各模块与学生生活的“切近性”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可以遵循以下图示(考量尺度:模块与学生生活的切近性):
之所以强调模块与学生生活的“切近性”,是为了防止“为生活而生活”的功利性取向。在“优质课”“观摩课”“展示课”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非常态课型中,教师刻意强调“教学向生活回归”,而不加辨别地随意使用“生活化”素材,不考虑学生的“可感性”,往往使得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2)注重教学目标——生活化素材合理选择的依据。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与原先的教材相比,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增加了大量的素材,教学过程也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转变成教学双方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对素材的对话、讨论并逐步建构起能够为生活所用的学科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情感。
同时,由于教材的“普适性”和“滞后性”等特点,教材上提供的素材往往具有“教师可优化选择、取舍”的特点,这为生活化素材的课堂教学选用提供了契机。而在这种背景下,教学目标是生活化素材选择的依据,也是评价生活化素材选用是否合适、有效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生活化素材之前,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准确的解读和定位。
(3)积极关注学情——生活化素材合理选择的起点。
不同的时代、社会文化环境,不同生活区域,不同的教育支持性条件,不同的学生生活经历造成了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即特殊的学情。学情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而生活化素材恰恰取自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使得关注学情成了回避不了的话题。
2.素材的运用
(1)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活化素材有效使用的重要砝码。
在生活化素材的课堂教学运用上,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是提高素材利用率的重要砝码。要想提高“生活化素材”的教学利用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需要进行“开放式的预设”并且善待“生成性资源”。预设的开放性为教学的生成性预留了空间,基于每个学生不同的认知起点和生活经验,学生会不自觉地对教师的“预设留白”部分进行填充,并且在思维的碰撞中、在平等的对话中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往往可能远远超越老师的预设。
【例】
同样是一堂关于“竞争?合作?”的课堂教学。教师设置了一个起点很低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哪些竞争?”一位学生讲到刚刚结束的“秋季运动会”,并且热情洋溢地告诉老师,在活动中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二”的优异成绩。该教师原本设置这个问题的意图是阐明“竞争无处不在”。但在教学中,教师并没有这样按照自己的预设进行下去,他转而热情地采访起这位同学问道:“1.你有没有参加?取得了什么成绩?”“2.你有什么感受?”“3.你觉得班级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靠的是什么?”“4.这次参与比赛对你个人有什么影响?”其中第三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热烈反应,纷纷给出答案,如“运动员的顽强拼搏”“啦啦队的加油”“班主任的鼓励”“良好的后勤保障”等等,得出的结论是:“合作有利于竞争成功,成功的喜悦全班共享,合作需要很好地分工协作。”
这堂课之所以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该教师很好地处理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教师设置这个问题的原本意图是阐明“竞争无处不在”,但这个低起点的设问却非常贴近学生生活,致使“校秋季运动会”这一生活化素材的课堂教学走向新的方向,该教师果断地调整教学预设,通过“跟进采访”“集体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很好地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也由于该素材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有了很高的达成度。
(2)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生活化素材有效使用的保障。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责变更为:参与制定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素材、预设学习过程并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变更、指导和参与学习评价。而“学生主体”地位则体现在: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制定学习目标,参与收集教学素材,参与设计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获得主体认知的发展、主体道德的内化和行为转化、主体情感的提升、态度的改变。从这个角度而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学生的主体发展服务的。
体现在“生活化素材”的选用上,它的选择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的生活经验,它的使用应当有利于学生主体认知、道德、情感、态度的和谐发展。而欲达成这样的目标还需要教师能够“放下架子、掌控全局、细心诊断、及时调整”。
(3)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生活化素材有效使用的助力。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及时、有效的评价能够很好地缓解课堂中的僵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唤醒学生的思维活力。体现在“生活化素材的有效运用”上,教师能够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也有利于学生在解读和理解素材时全面唤醒生活经验和言说热情,自主获得知识的生成与建构。
【例】
一位思想品德教师在进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教学时,设计了一个话题:“假如你买了一件假冒伪劣的电器,你将如何妥当地处理此事?”(学生讨论)
学生A站起来说:“我要凭发票去商店退货,若商店不允许,我就向消费者协会投诉,要求赔偿。”
教师说:“这位同学具有很强的法律意识,可称得上律师了。”
学生B说:“我要打电话给电视台,请媒体曝光。”
教师说:“这位同学具有很强监督意识,将来会是个好记者。”
男学生C大声地说:“我自己来修理。”(其他学生笑)
教师微笑着说:“这说明我们这位同学动手能力强,肯自己动脑筋,将来会是一个好修理师或机械师。”
班里有个平时性格内向、胆小的女同学D憋了半天、怯怯地举手说:“我没想好,我想让我爸爸帮忙”。(学生哄堂大笑)
但老师说:“你的想法真好!当自己力所不及的时候,应该想到发挥别人的作用,你具备了高明领导的素质、才能和韬略。”(学生热烈鼓掌)
……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提供了“生活化”的情境素材:“假如你买了一件假冒伪劣的电器,你将如何妥当地处理此事?”在教学预设中,学生应该能够结合自己的经验从书本上找到相应的答案,但教学并没有按照教师的预设顺利进行,学生C的回答:“我自己来修理……”产生的效果是“其他学生笑”。学生D的回答更是激起了“学生哄堂大笑”。当课堂教学出现这种与预设不符的“僵局”时,教师及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不仅很好地化解僵局,而且进一步唤醒学生的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