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个舞台,让语文课堂“靓”起来论文_张家言

给学生一个舞台,让语文课堂“靓”起来论文_张家言

(作者单位:宁夏银川高级中学 750001)

摘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课堂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语文学科效率和质量的重中之重。在语文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展开的今天,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基本“学”的能力,这种能力已被异化为“听”的能力。由于我们的教育方式使学生丧失了这种能力。因此,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掌握新的、学生自主的研究性教学形式,把被教师占领的课堂舞台还给学生,恢复学生“学”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转变观念;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但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却是喧宾夺主、越俎代庖,以致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是教师“独占讲台”“抢尽风头”,学生却是“云里雾里”“不知西东”。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只能是消极被动地应付,毫无选择地接受,致使我们的语文课在教师和学生的眼中都变得枯燥和乏味,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越来越差。

《礼记?学记》中有一段精辟的表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知,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所以说“教”的本质是“喻”,“教”的最高境界也是“善喻”。只有“善喻”的语文教学才会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呢?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舍得放手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和体验

面对语文教材、面对课堂,很多教师往往不敢把阅读的权力放给学生,舍不得给学生时间让其充分地阅读。总是怕学生读会耽误时间,然后完不成教学任务,怕学生理解出现偏差。于是在阅读中动辄就是一分钟浏览、半分钟速读,在给学生时间读的这块显得很“小气”。宁愿自己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词语到句子,从段落到中心进行“肢解式”的讲解分析,唯恐遗漏,唯恐讲得少,这样的课堂“纪律良好”“气氛安静”。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能做的只是记录和记忆。时间一久就会因单调而令人厌烦,学生就会越来越不喜欢上语文课,越来越不重视语文学习。

科学家一再证实,仅仅靠听觉得来的信息,能够留存的肯定有限,特别是被动的听觉接受,其效果对某些人来说往往是走向反面的。这样的语文课堂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不出来,个性发展受到限制,本来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了索然无味的机械化程序。因此,教师首先要敢于“放”。即把时间放给学生,把阅读、理解、感受、体验的权力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和体验作品。当然,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和知识视野有限,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准确性未必能达到一定的高度,但教师要敢于相信学生,对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要敢于鼓励和赞赏。即使是肤浅和错误的,教师也应给予鼓励,鼓励学生的自我感悟。这样的语文课堂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最大的鼓励,足以激励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环境决定心境,营造良好、宽松、平等、真实的学习环境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透过语文课,给学生开启一扇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认识人生的窗口,把学生引领到爱与崇高的境界中来,让学生循着真善美的脚步,探寻自然,融入社会,塑造人生。那么,如何创设情境呢?

1.以情然情

语文课本中的不少文章都是蕴含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看似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本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针对当前高考的改革语文教学要报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读者与作者的感情要相互碰撞,激起火花,引起共鸣,学生对课文理解才会准确深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在讲周涛的《巩乃斯的马》一文时,学生大多只能欣赏到其文字的优美但对于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对生命的强烈呼唤以及一个民族在一个错误时代的病态与悲哀,都很难真正理解。为此,在教学中,笔者给学生讲了大量文革时期的史实,并播放了很多图片,笔者还给学生讲述了文革期间爷爷的故事。通过讲解尤其是笔者讲的有关爷爷在文革期间的故事,学生对那段历史很快有了清晰的认识,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马,什么是“龙马精神”,也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涵,理解了那个时代的无奈,理解了如周涛般那些人的苦楚。笔者通过图片和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跳出课文的同时也在解决课文,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联系生活

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的生活有关的文章。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比如,在讲授李煜的词《虞美人》时,笔者先请同学们用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描述自己的愁,然后请他们到作品中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愁的。通过对比学习,同学们终于明白了这首词之所以被称为“千古绝作”的原因,也体会到了词作中字字浸泪、字字泣血的巨大悲痛。

3.音乐、视频渲染

创设语文情境、播放音乐和视频对渲染情境是一种重要手段,而音乐和视频的选择,除了以课文内容为基本要求外,还要考虑音乐、视频所表达的情感以及选择与之相通的时代之音。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视觉的通感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虞美人》这首词时,笔者反复听了几个版本的《虞美人》,最后选定邓丽君版的在课堂上放给学生听。因为笔者认为这个版本的歌听起来最为悲戚,也最能体现歌者的一字一泪。实践证明,笔者的选择是对的,下课后有不少学生反映在听音乐的时候联想到李煜的身世遭遇,心里面觉得酸酸的,竟有想哭的冲动。

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把语文课堂这个舞台交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相反,教师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教师需要备课,充分备课,有主见地、个性化地备课,而不能满足于抄教参和套用现成教案。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教师还要备学生,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对所学文本的预习情况,充分掌握学生已经做了什么、想了什么,有什么样的状态和结果。教师更需要考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如何组织学生的课堂学习,站在学生解读文本的角度,设计学习流程,安排学习活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创设有利于展示与交流的情境。教师要做到不讲则已,讲则精彩,讲则讲出语文味,使语文、语言大放异彩,魅力无限。因此,要下大力气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管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学生学习的舞台上,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卢梭说过:“教育的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语文学习而言,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重点,让学生喜欢发现、乐于尝试、自我发展。对于课文,可以利用两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教会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时一定要去分析的几个要点:

1.文章的观点或主题。一篇优秀的文章,肯定包含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要通过学习文章了解作者与作品,并逐步增进与改善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一定要了解文章的观点或主题。

2.文章的行文思路。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围绕着一个核心层充分展开。好比一颗大树,必须围绕其根本,充分展开枝叶花果,方能充分展现其生机活力。阅读文章,当然也要读懂作者构思行文的过程,了解文章的结构框架。

3.文章的辞采。文章是有枝有叶、有血有肉的生命体,他的枝叶血肉是鲜活的,有自己的形色声香;如果不能理解文章的文学色彩,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就处在一个低层次上,他阅读的对象就不是文学作品,而是枯燥无味的文字堆。所以要教会学生欣赏有辞采的文句,比如文章中使用了修辞手法或者含义深远的句子。

学生了解了以上的几个要素之后,学习一篇文章就有了大致方向。我们还可以结合以上几个要素引导学生学习名家写作,力求活学活用,写出优秀作文。教师在课堂上还要起到一个组织者的作用。学生作为学习个体在学习的时候,他所能学到的知识范围毕竟是小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便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与同学进行交流、与教师进行交流。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出耀眼的火花,而且能够让这些火花照亮学生的思想、温暖学生的心灵、升华学生的情感。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如何实现大语文观的教学,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在语文的世界中感知美从而传递美,如何真正做到交给学生一个舞台,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不遗余力地践行,也想和同行们就这个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广泛的交流。以上仅是笔者的看法,敬请批评指正。

论文作者:张家言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9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9

标签:;  ;  ;  ;  ;  ;  ;  ;  

给学生一个舞台,让语文课堂“靓”起来论文_张家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