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度在朝鲜战争问题上与美国的分歧及成因论文

论印度在朝鲜战争问题上与美国的分歧及成因论文

论印度在朝鲜战争问题上与美国的分歧及成因

郭华东

(菏泽学院 历史系,山东 菏泽 274015)

摘 要 :朝鲜战争是印度独立后不久便深入涉猎的几个重大国际问题之一。从战争开始到结束,印度积极参与调停,并就朝鲜战争所涉及的问题发表看法,表明立场。在这一过程中,印度政府所持的立场与美国政府多是不一致的,尤其是在对待参战后的中国的立场上,双方更是分歧严重。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政府非常重视印度的反应与立场,寄希望于印度能站在美国一边,支持美国所领导的反共产主义活动,但事与愿违,印度不仅未能站在美国政府一边,反而公开批评美国。在此期间,双方的主要分歧体现在对待中国的立场上。双方之间的立场差异折射出两国迥然有别的国家身份定位。

关键词 :杜鲁门政府;尼赫鲁;朝鲜战争;反共产主义;国家身份

朝鲜战争(1950—1953年)对冷战进程、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注] 有关这一话题,可重点参阅Robert Jervis, “The Impact of the Korean War on the Cold War”,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24, No. 4 (1980), pp.563-592. 学界在研究朝鲜战争时往往涉及交战双方,尤其是大国如中美等,对其他国家研究较少,这其中就包括密切关注朝鲜战争进展并在其中不断表达自身看法的南亚大国印度。[注] 目前国内学界对印度在朝鲜战争中的活动与影响研究主要有李东晋:“印度与朝鲜战争”,山西大学,硕士论文;陶亮、李敏:“论印度在朝鲜战争中的外交活动及其影响”,《学术探索》2010年第4期;张万杰:“试论朝鲜战争中印度的对外战略”,《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卞秀瑜:“朝鲜战争时期印度对华政策评析”,《理论月刊》2007年第10期;卞秀瑜:“朝鲜战争期间印度对华政策与其大国战略”,《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杜俊华:“试论朝鲜战争时期的印度对华政策”,《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对印度来说,朝鲜危机是其独立后最早深入涉猎的几个重大国际问题之一。[1]183从战争开始到战争结束,印度政府积极参与调停,并就朝鲜战争所涉及的问题发表看法,表明立场。在此过程中,印度政府所持的观点多与美国政府不一致,尤其是在对待参战后的中国的立场上更是分歧突出。本文梳理了印度在朝鲜战争问题上的立场及与美国存在的分歧,并从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分析了双方分歧背后的深层原因。[注] 根据注释②所列举的国内学界研究状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研究成果并没有涉及到美印两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分歧及成因。

肝癌(HCC)是常见恶性肿瘤,且生存率较低,其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亚洲的发病率最高。其发病原因很大一部分跟肝炎有关,丙型肝炎病毒诱发的肝癌与炎症和坏死的程度有关,可能是由炎症引起的,而非特定癌基因激活。而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可能由病毒引起的特定的癌基因激活,导致肝癌发病风险增加[2]。

一 、美国与印度在朝鲜战争期间的分歧

1950年6月25日,联合国通过了谴责北朝鲜为侵略者的1501号决议,印度政府投票支持该决议。印度领导人尼赫鲁还在印度议会中公开谴责北朝鲜的行为,认为此种侵略行为是“危险的”和“应抵制的”,美国国内对尼赫鲁的表态表示欢迎。随后在1950年7月7日联合国通过了1511号决议,提到支持南朝鲜抵抗来自北部的攻击。印度政府亦投票支持。印度政府投票支持两个协议并不意味着印度放弃了坚守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更不意味着印度随后支持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政策。美国时任驻印度大使汉德森就告诫美国政府“不要认为印度政府会一直与我们相处融洽。尼赫鲁不喜欢我们对台湾及印度与中国的政策”,他认为尼赫鲁可能会在特定时候发泄其不满。[2]266-267汉德森确乎有先见之明,随后印度与美国的分歧便凸显出来。

随着朝鲜战事的深入,美国的政策令印度政府甚感不安,除了担心战事会导致世界大战外,尼赫鲁极力反对杜鲁门将朝鲜冲突与台湾问题和印之问题关联在一起。他认为美国的行为是为维护西方的利益而威胁扩大战争。[3]78尼赫鲁不赞同杜鲁门就战争所发表的观点。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他谈到:“现在看起来行动的范围要扩展到朝鲜半岛之外的地方。我们认为这是错误的,印度不会参与其中。”[4]114美国很多评论家将印度政府反对美国在朝鲜战争的外交行为视为反对美国,一些人甚至说印度不结盟政策中存有共产主义成份。国会议员考克斯(Cox)认为印度实际上已经坚持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另外一位国会议员兰金(Rankin)也持有类似观点,宣称尼赫鲁是印度共产主义领导人。参议员诺兰认为印度拒绝和美国一道谴责中国为侵略者,表明了印度的中立主义是反对美国的。[4]117

吃了午饭,她带我到了龙田,在一栋八层楼前停下。我说你住这里?她说,嗯,我在这儿租房。我说你是一人住吗?她点了点头,和你一样,唱单身情歌呢。我说那,不方便吧,我还是别上去了。她说,上不上去随你啦。径自上了楼。我迟疑了一下,跟着上楼。

7月19日尼赫鲁给艾奇逊的信中提到:“你常说美国政府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维护和平,印度支持共产党掌权的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也是为了世界和平。何况,支持中国并不等同于鼓励侵略行为。”[2]406印度政府一直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联合国席位让美国政府大为不悦。当时美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态度坚定,拒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更遑论支持其重返联合国。艾奇逊在给尼赫鲁的回信中说:“联合国不允许有中国、苏联势力。希望印度告诫中国不要轻易介入朝鲜战事。同时也不要对台湾有所行动。”艾奇逊还强调说:“希望美国与印度在朝鲜问题上所具有的一致能超越两国在中国问题上的分歧。”[2]449尼赫鲁对美国在中国问题上的顽固立场深感不满和气愤。美国政府断然拒绝了印度政府的提议更激怒了尼赫鲁。[11]84印度外交部秘书长巴杰帕伊失望地说:“美国政府完全不晓得印度做法的实质所在,美国政府的决定对美国是不利的。”[2]454美国驻印度大使汉德森向巴杰帕伊抱怨说,印度政府发言人用更多的时间批评美国而不是批评冲突的参与方。巴杰帕伊则反驳说,尼赫鲁对美国不满是因为美国未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与其谈判,尼赫鲁认为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中国谈判对世界和平至关重要。巴杰帕伊还担心,如果中国僵局无法得到解决,尼赫鲁对美国的不满或许还会增多。[11]84

二战后的美国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奠定了诸多优势地位,其所产生的政治影响力与战前不可同日而语,加上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等外部力量的作用,美国的外交决策者对战后的美国国家身份定位有了明显的变化。其中,美国总统杜鲁门对美国国家身份的定位对战后的美国影响深远。

国家身份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它也是我们分析国际关系现象的重要视角。国家身份对于特定国家的国家利益选择与构建极其重要,它是国家利益的重要“指向标”。学界对国家身份的界定并无标准的答案,大致而言,国家身份包括对自身所处的国家地位、国际角色及自身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认知与定位。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国家身份定位与选择。美印双方对待朝鲜问题上的态度差异很明显地体现了各自迥异的国家身份。

7月8日美国驻苏联大使柯克收到一份来自印度驻苏联大使拉达克里希南的密信,信中提到中国的联合国代表席位问题。他认为,要解决朝鲜问题,美国需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和安理会。[2]340印度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重返联合国,这阻碍了朝鲜半岛实现和平。[7]180美国政府对印度政府的这个建议非常生气,认为这是在“奖励共产主义者的侵略”。[5]211美国政府的回应刺痛了自尊心很强的尼赫鲁。[8]121

“衍波纸”是指寄寓无尽相思的信笺,诗人试揣摩智朴内心,以其口吻说出“天风吹堕衍波纸,故人常望明河湾”,认为明亡之痛影响智朴一生,“出家不弃尘世劳,至老难休故国思”,智朴思故国之心愈是殷切,所显之情便愈凄婉苍凉。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入北朝鲜。中国参战是朝鲜战争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朝鲜战争的性质亦发生了重大变化,朝鲜战争不再是南北朝鲜两个对立政权之间的内战而是演变为一场名副其实的国际战争。中国参战也使得美国政府认为“冷战在亚洲比在任何其他地区都可能演变为一场热战”[13]4。美国对中国的敌视进一步加深。

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美国对朝鲜问题进行武装干涉和武力阻止中国政府借机解放台湾。印度政府不支持美国武装干涉朝鲜问题而是希望联合国采取和平方式解决。同一天,美国主导联合国通过了安理会第82号决议(UN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82),谴责北朝鲜为侵略者,提议联合国成员国一道协助南朝鲜击退北朝鲜的行为,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局面。[2]211该协议9票赞同,1票弃权而得以通过,印度代表投弃权票。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84号决议(UN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84),授权美国组建联合国军队武力介入朝鲜战事。战争爆发以来,印度政府担心的一个重大情况便是美国武力介入其中。对美国主导的这个决议,印度政府投弃权票。印度政府拒绝派兵参加,最后只派遣了一支医疗队。

7月30日在美国的支持下,南朝鲜部队越过三八线。尼赫鲁不赞成美国的做法,他说:“我们认为应该竭尽全力结束朝鲜冲突。”“我们认为在其他的方式能够探索之前,联合国军队不应该越过三八线。”[4]1158月,尼赫鲁在议会上发表演说,重申了印度对待朝鲜战争的三个基本主张:其一,北朝鲜入侵了南朝鲜,其行为应被谴责;其二,战争不应该扩展到整个朝鲜;其三,要想办法结束战争。[12]1079月,在总司令麦克阿瑟的指挥下,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越过三八线。印度强烈反对美国跨越三八线,认为这将会恶化朝鲜半岛局势。9月30日尼赫鲁警告美国说,美国一旦越过三八线,将会直接导致中国出兵朝鲜。10月7日,美国不顾印度的强烈反对,越过三八线,朝鲜局势进一步恶化。尼赫鲁之前曾多次警告美国政府,说中国政府将计划参战。美国政府对此置若罔闻,觉得印度的警告是危言耸听。

尼赫鲁一直主张朝鲜半岛冲突“局部化”,反对任何将冲突“国际化”的举动。尼赫鲁呼吁斯大林和艾奇逊利用其影响和权力促使武装冲突局限在朝鲜半岛之内。[9]1867月13日尼赫鲁在给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电文中提到:“印度的目的是促使朝鲜冲突限制在局部范围内。通过安理会来打破现在的僵局,促使冲突能和平解决。要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在安理会获得其席位,同时,苏联也重返安理会。这样美国、苏联和中国在安理会内,或可通过安理会之外的非正式接触,在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协助下,寻找办法,终止出现的冲突,永久解决朝鲜问题。”[10]85尼赫鲁将朝鲜问题的解决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密切联系在一起,认为没有中国参与联合国,朝鲜问题将难以解决,认为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解决朝鲜困局的前提条件。[9]185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尼赫鲁一直持这种观点。美国政府不赞同印度政府的主张。7月18日艾奇逊在回复尼赫鲁的信中强调:“在美国政府看来,两个政府争夺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问题,须有联合国根据是非曲直来决定。目前,联合国成员国对此问题意见很不一致。”[10]85另外,艾奇逊表示他不愿意把承认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与朝鲜战争关联在一起,认为由于美国是一个掌控着世界事务的举足轻重的国家,给中国在联合国一个席位将强化共产主义集团在世界中的地位。[6]87美国官员私下严厉批评尼赫鲁的提议是“愚蠢的”和“幼稚的”;还有一些美国政府官员将尼赫鲁的提议和三十年代臭名昭著的绥靖政策相提并论。[11]84

中国介入朝鲜战事后,美国主导下的联合国于1951年2月1日通过了一项谴责中国为“侵略者”的决议。美国力图制造舆论,将中国置于不利地位。印度政府强烈反对美国政府的做法,不赞同美国将中国视为“侵略者”。[14]1086尼赫鲁认为:“这项决议不能带来和平,它只能让冲突加深,或许还会关闭谈判的大门。任何人走这一步都是承担巨大责任的。决不能关闭谈判的大门,如果我们关闭了,那我们将关闭以文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15]281印度再次拒绝同美国一道谴责中国为“侵略者”的做法令美国大为不满。[6]211在美国的策划下,联合国在5月18日通过了一项对中国和北朝鲜实施战略物资禁运的议案,印度亦投票反对。印度政府认为,杜鲁门政府在利用朝鲜出现的混乱来强化其反共产主义逻辑,服务于其在亚洲建立军事基地和同盟来围堵中国和苏联的目的;而杜鲁门政府则认为,印度政府反对美国的政策不仅是因为印度为美国对苏联、中国的政策设置了障碍,而且还因为像印度这样的中等国家威胁到美国扩大其影响范围。[4]118

二 、国家身份差异与美印分歧

7月1日印度驻中国大使潘尼卡(K. M. Panikkar)针对朝鲜战事提出了一揽子妥协方案,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取代国民党的地位,苏联放弃介入战事,新的安理会调停冲突。[4]114中国政府同意印度政府提出的方案。尼赫鲁认为不会出现美国所担心的共产主义威胁扩大的情况。[5]57印度认为美国和中国国民党试图借助朝鲜战争的威胁而重启中国内战。[6]86印度驻苏联大使馆参事卡帕尔(Kapur)认为,如果美国政府要执意采取军事形式干预朝鲜问题的话,那么,这将会对日本、东南亚、印度产生重大影响,也会刺激共产党掌权的中国。[2]196

1.2.9 高频听力损失诊断标准纯音听阈测定结果参照 《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GBZ49—2007)表A.1进行年龄、性别修正。双耳3000 Hz、4000 Hz、和6000 Hz高频频段平均听阈≥25 dB(HL)者定为高频听力损失。

由于纤维素存在分子间和分子内氢键,形成高度结晶的超分子结构,致使纤维素的溶解非常困难。纤维素的有效溶解是纤维素研究和应用中的难点和关键所在[12]。传统溶解纤维素的方法有铜氨法和黏胶法。铜氨溶液是最早的溶解纤维素的溶剂,但是由于该方法污染严重且成本高,现在主要用来测定纤维素的聚合度;黏胶法中需加入有毒气体CS2,反应过程会释放大量的H2S,对人体有害。目前,纤维素催化转化制备 5-HMF 的反应体系主要有单一有机溶剂、离子液体、混合溶剂和水。

接任病故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一改罗斯福对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规划[注] 有关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外交政策的整体状况,可重点参阅[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赵志辉:《罗斯福外交思想研究》,徐州: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视为美国所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大威胁[注] 有关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问题,可参阅迈克尔·H·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褚律元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同时让美国扮演起“自由世界领袖”的角色。杜鲁门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明显以“自由”为透镜,将世界分为泾渭分明和相互对立的两个世界,一个是美国所代表的“自由世界”,一个则是苏联为首的“非自由世界”。在这样的国家身份定位下,美国的国家利益便是维护“自由世界”的安全,抵消和消除“非自由世界”的威胁。这就是杜鲁门执政时期美国所具有的新的国家身份。

美国对待朝鲜问题的立场和介入朝鲜战事从根本上讲便是服务于美国这样一种新的国家角色定位。[注] 有关二战前美国国家身份定位变化和秩序追求,可参阅王立新:《踌躇的霸权:美国崛起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1913-194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1949年8月苏联成功试验核武器,美国独霸核武器的局面和心理优势被打破;接着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两件大事,对美国来说,1949年可谓是“多事之秋”。朝鲜战争发生在苏联打破美国核垄断和新中国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战争的出现更让杜鲁门政府认为共产主义的“威胁”迫在眉睫。在杜鲁门政府看来,两大集团的对立更加分明,[11]80-81促使美国政府采取了“更进攻性”的国家安全政策。[16]292介入朝鲜战事便是杜鲁门政府在履行其所认为的承担“自由世界领袖”的职责。

而印度则有着迥异于美国的国家身份定位和追求。从国际关系格局上看,印度属于偏安于南亚次大陆的一个国家。独立后的印度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并不高。这一方面是受制于印度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另外一方面受制于南亚次大陆在当时国际关系格局中的地位。就亚洲地缘政治而言,南亚次大陆的地位与影响远不如东亚。在很大程度上,东亚的国际关系格局左右了亚洲的国际关系格局,因为东亚有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的存在。这些国家在不同方面对美国有重大影响,且这些影响都不是当时的印度所具有的。

印度领导人尼赫鲁给印度的国家定位是比较明确的。印度在南亚次大陆没有对手,在南亚次大陆之外,赫鲁晓夫给印度的定位是做一个亚洲大国,扩大其在亚洲事务中的存在感、话语权和影响力。另外一方面,印度要做这样一个亚洲大国需要和影响力超过自己的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取得中国的好感与信任。

朝鲜战争的爆发为印度扩大其在亚洲事务中的存在感、话语权和影响力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宝贵机会。印度一方面积极斡旋朝鲜战争交战双方,凸显其价值和获得作为“亚洲大国”应有的存在感和国家尊严;另一方面尼赫鲁认为亚洲的未来取决于印度与中国,需要与介入朝鲜战事的中国保持友好状态。这样的国家身份定位与追求决定了上面所论及到的印度在朝鲜问题上的立场。

[参考文献 ]

[1] Rajiv Kumar. Explaining the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India’s Korean Policy [J]. International Area Studies Review, 2015,18 (2):183.

[2] John P. Glennon, eds.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0: Volume VII [G].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6: 266-267.

[3] Naunihal Singh. 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M]. New Delhi: Anmol, 2005:78.

[4] Srinivas C. Mudumbai.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toward India, 1947-1954[M]. New Delhi:Manohar,1980:114.

[5] Andrew J. Rotter. Comrades at Odds: The United Sates and India, 1947-1964[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2000:57.

[6] S. C. Saha. United States-India Relations 1947-1962: Stresses and Strains over Communist China[J]. India Quarterly, 1988, 44 (1-2):86.

[7] Nabarun Roy. A Study of Deviant State Behavior: Indian Foreign Policy, 1947-1962[D]. Ottawa: Carleton University, 2011:180.

[8] Ryan Matthew Touhey. Dealing with the Peacick: India in Canadian Foreign Policy 1941-1976[D]. Waterloo: University of Waterloo, 2006:121.

[9] Rajiv Kumar, Explain the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India’s Korean Policy [J]. International Area Studies Review, 2015, 18 (2):186.

[10] R. P. Kaushik. The Crucial Years of Non-Alignment: USA, Korean War and India [M]. New Delhi: Kumar Brothers, 1972: 85.

[11] Robert J. McMahon. The Cold War on the Periphery: the United States, India and Pakistan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94: 84.

[12] Ros N. Berkes, Mohinder S. Bedi. The Diplomacy of India: Indian Foreign Policy in the United Nations [M].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8:107.

[13] Bashir Ahmad. The Politics of the Major Powers toward the Kashmir Dispute: 1947-1965[D]. Nebraska: Nebraska University, 1972: 4.

[14] John P. Glennon.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2-1954: Vol. XI [G].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3:1086.

[15] Jawaharlal Nehru. Jawaharlal Nehru’s Speeches: 1949-1953[G]. New Delhi: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Broadcasting, 1954:280-281.

[16] Robert D. Schulzinger. A Companion to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G].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3: 292.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9.01.008

作者简介 :郭华东(1978-),男,山东郓城人,历史学博士,研究员,从事美国外交史、美国政治思想史、国际关系史研究。

基金项目 :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非殖民化进程与东南亚冷战格局形成问题研究”(17ASS007);菏泽学院2016年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华盛顿会议与美国构建世界新秩序的努力(1921-1922)”(XY16BS20)。

中图分类号 :K31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063(2019)01-0041-05

收稿日期: 2018-03-05

[责任编辑 :焦玉奎 ]

标签:;  ;  ;  ;  ;  ;  

论印度在朝鲜战争问题上与美国的分歧及成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