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办学理念与实践:中西方小学教育比较的窗口_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论文

国际办学理念与实践:中西方小学教育比较的窗口_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论文

国际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实践——中西小学教育比较的一个视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西论文,视窗论文,小学教育论文,理念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存在的国际学校绝大多数为中小学,尤其以小学居多。国际学校的师资绝大多数为外国人担任,完全遵循西方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完全是西化的。国际学校的存在和发展,为我们切近了解西方教育特别是少儿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益的视窗。在目前中西方教育比较研究日益备受关注的背景下,这一视窗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笔者多年来在国际学校担任教职,对国际学校的教育理念、模式与教学方法等有着切身的感受和认识。

一、在理念层面上,国际学校更为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品质特征的培育和塑造,更加重视对学生心灵的陶冶。国内学校则更为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积累,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国际学校和国内学校在理念上的这种差异,其实是中西各自的整体教育理念在小学教育中的具体体现。相比之下,西方教育更为注重对“人”的培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理念的形成,是有其厚重的文化传统背景的。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源头,而这一时期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就是对“人”自身的高度关注,两千多年来,雅典娜神庙上的那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始终在引领着西方文化的主要走向。对人的关怀,长期以来一直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非常自觉的主题。在对教育问题的看法上,古希腊人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追求“身心既善且美”的目标,认为教育是要培育人的正义、勇敢、节制以及爱等美德,注重塑造人的内在个性品质特征。这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其他许多学派代表人物的言论中,都可以得到有力的佐证。应该说,在我国教育思想萌芽和发端的最初阶段,当我国古代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所处的时代约略近于苏格拉底的时代——宣传“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时候,我国古代哲人关于教育问题的思考与西方世界对待教育问题的看法是存在着一定的共同之处的,即二者都同样地更为关注教育对于人的内在方面的影响和作用,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是为了达到一种至善的境界。然而在接下来的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尽管依然有人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由于缺乏一种坚定的人文主义精神的支撑,面对着封建统治者的处心积虑的控制和诱导,这种声音实在是太微弱和无力了,教育慢慢地异化和蜕变为统治者笼络和控制臣民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手段和工具。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接受教育也就日益演变成为追求仕途、出人头地的晋身之阶。总之,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教育变得越来越功利,教育的庸俗的实用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最后,“授业”——很大程度上是仅仅局限于科举之业——终于完全压倒了更为重要的“传道”和“解惑”,而成为教育的惟一目的。教育成了与内在人格塑造和心灵陶冶没有关系的完全外在于人自身的纯粹的工具。即使是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摆脱封建时代近一个世纪了,然而对于教育的这一态度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扭转,读书——即接受教育——依然被认为是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途径,因而学生考试的成绩依然是教育关注的焦点,至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内在品质特征的培育,如果不能说是完全弃之不论,也是被放在一个极其次要的地位上——至少在事实上是如此。中西方对待教育的这种理念上的差异,也非常有趣地体现在对待作为人类智慧结晶和知识载体的书籍的态度上——西方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则说,“书中自有黄金物,书中自有颜如玉”;西方人说,“书本是我永远的故乡”,我们则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等,凡此种种,无不折射出双方在教育理念上的巨大差异和分歧。

国际学校遵循的完全是西方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活动的实际展开过程中,始终关注对学生心灵的陶冶、个性的塑造和内在品质特征的培育,强调——实际意义上的强调——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而非惟考试成绩或只看知识量的大小。由于少儿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这样一种关注和努力因而尤其具有重大的意义。也许可以用一个或许并非恰当的假设来说明这一点——一个只接受过中等甚至更低教育然而个性发展成熟的人,完全能够以一种健全的态度勇敢乐观地对待生活,并能够妥善地解决他所遇到的种种困难,顺利地渡过他所经历到的各种困境。而一个接受过最好的高等教育的、持有博士学位的人,却完全有可能在一点点的日常小事上束手无策,限自己于悲观沮丧乃至绝望的境地,近年来时常见诸报端的大学生自杀现象可为之确证。正是由于意识到人的个性品质特征、人的心灵和态度对一个人的成长与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出于人文主义精神传统对人的更为深切的关怀,国际学校在陶冶学生心灵、塑造和发展学生个性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可以随手举出几个例子。在笔者接触的一个班级中,其班主任始终坚持让学生们用彩色铅笔写字,不论数学、英语还是其他各科习题,都是一律不用铅笔。这个现象看似乎无意义,其实不然——因为那些鲜艳活泼的色彩,会让孩子们在用心学习的时候依然能够拥有一个愉快的心情,而且这些颜色会带给孩子们各种各样美丽的想象,这些无疑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们对美的感受能力和热爱之心,而且可以通过“颜色是多彩的,世界是多彩的,生活也是多彩的”这样一种暗示,建立起孩子们的面对外部世界与生活时的乐观精神和态度。由于这一切效果都是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来实现的,没有丝毫生硬的说教,因而更能够直接深入地影响孩子们的心灵,成为他们内在生命的一部分。再如,在国际学校中,至少就笔者所了解而言,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互相尊重的,老师即便是用一下学生的橡皮,也是要经过学生的允许的。老师从不对学生进行训斥,在他们眼里,学生和自己是一样的,是应该受到尊重的。而且,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允许对方犯错误。老师更不会去避讳自己的错误,相反,他们会经常地告诉自己的学生们,老师也一样是会犯错误的,一样会写错单词、算错数,一个不犯错误的老师是不存在的,每个人,即便是老师,都该勇于承认错误(当然这并不是说国际学校的那些外籍教师教学态度不严谨,敬业精神不够,因而特别容易犯错误。恰恰相反,很多国外的老师在教学上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从不懈怠或者玩忽自己的职守)。这些似乎微不足道的习惯,始终如一地坚持下来,却很容易培养起孩子们的人格意识、自尊意识、尊重他人的意识,以及对人的弱点更为宽容的态度,从而能够以一种健全的心态面对他人及自身的种种优点与缺陷,乐纳他人和自我,这些对于培育孩子们健全的心理无疑是非常有益的。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如通过引导孩子们自己设法解决自己的困难与问题,培养他们的自立自强精神,等等。

相对而言,由于上述教育理念上的差别,我国国内苷通学校因为更加关注知识——主要是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以考试分数为标志),所以尽管也十分提倡和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素质教育,强调要重视塑造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特征,但是在实际的落实上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的。即使是有所落实,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从总体上看也是非常生硬和粗糙的,或者是流于形式化的,因而其效果也是比较有限的,未能真正触及和深入学生的心灵,离开所申言的目标还是有很大距离的。由于在这个方面已经有许多的专家、研究者和教师同仁做了大量的论述和阐明,故不再赘叙。需要表明的是,笔者这里并非是在否定国内普通学校所特有的优点和取得的成绩。事实上,笔者坚持认为,中西方的教育理念及其实际影响与效果是各有所长,同时又各有所短的。譬如说,在更为注重知识传授和积累的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小学教育所包含的知识量是西方小学教育所不可比拟的。可以通过教材的对比来说明这一点。西方的小学教材(以美国教材为例)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内容过于简单,知识量小,就拿同等的二年级数学知识来讲,国内的教材在这一阶段已涉及了100以内的加减乘除运算和图形的基本认识,图形中甚至包括立体图形的认知,而西方教材(美国教材)则只要求学生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随着学生年级的逐年升高,那么在知识量方面西方孩子势必比国内孩子掌握的要少得多。我国传统教育类似这样的优点可以归纳出很多,然而由于本文关注的重点,主要在于通过对国际学校与国内普通学校的对比,勾画出国际学校在教育理念和具体教学实践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因而这里强调的更多的是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及实践上的弊端,而非是褒扬其优点与成绩。

二、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层面上,国际学校的模式与做法更具有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更为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和学习接受规律。国内学校的模式与做法则相对较为单调、呆板,以学生为主导的意识和观念尚未完全确立。

对教育的不同理解和态度,必然会导致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这是因为,任何一种具体的教学活动,都需要特定的教育理念作为其统率和指导,是特定教育理念的外化(外部体现)和具体落实。国际学校和国内学校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层面的差异,也体现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国际学校采用小班化教学,国内学校则绝大多数是大班制。小班化教学的主要优点在于它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便于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在笔者供职学校的国际部教室里,每班基本是7~8个学生,最大班级也没有超过11个学生。这种小型化的班级结构模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换更为便捷,也方便老师因材施教和方便逐一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而且,小班化也便于维持课堂秩序,便于营造和控制预期的特定的课堂氛围。所有这些无疑都有助于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而在国内学校教育中,班级的规模都很大,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一位老师面对三四十名学生,最多时甚至会超过五十名。学生数目之多,使老师不能在同一课堂上,同一时间内照顾到每位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当堂的吸收程度和接受情况。而且,维持课堂秩序,控制特定氛围的难度也大大提高。这些因素势必会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在教材的编排上,国际学校采用的西方教材编排活泼生动,想像力丰富。而国内的教材编排比较死板、单调,想像力较差。

美国迪斯尼的卡通,不仅仅是孩子们喜爱的对象,而且吸引了全球各地无数的不同年龄段的人士,其想像力之新颖丰富,无疑是其赢得如此青睐的最主要原因。这个例子或许可以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即小学教材如果能够尽可能地包含富有想像力的因素,无疑能够更加吸引和调动学生们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而且,可以使得学生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想像力的熏陶与训练,这对培育学生良好的个性,尤其是发展他们的创造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应该说,国际学校所采用的西方教材在这一点上做得是比较成功的,它们的内容安排生动活泼,并且积极利用色彩、图画等手段为学生营造极其富有想像力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把期望要传达给学生的知识信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是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接受特点的。可以用一个实例来说明。在美国的Macmillan Reading出版的一本为一年级小学生编写的阅读课本I Can中,有一篇Jump Up,Jump Down。在这篇课文中,需要学生学会的是这样几个句子:Can I go to that house?You can go to that house.Jump up.

我们可以看到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了解它们的意思,教材提供了大幅的彩图,几乎占了整页的4/5,这就很容易调动起了孩子的兴趣。其次,内容非常简洁明快,一幅图上两句话,不用标志是谁说的,学生们就会很容易地从图上对号入坐。而从图画与句子的搭配整体来看,又很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不会使他人感到厌烦。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很弱,这就需要为其配备更为直观、内容更为生动活泼的教材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当然,在具体的组织与设计上还应因学科性质和年级高低而有所不同的。相比之下,国内的教材在生动活泼的程度和想像力的丰富性上就要欠缺得多,往往使人有枯燥乏味之感。这显然不利于学生们理解与接受,也不利于对学生想像力的培养和锻炼,无法将个性品质特征的培育与塑造有机地融入各门科目的教学中。当然,国外的教材也并非十全十美、毫无缺陷。它们(以美国教材为例)很大的一个缺陷就是内容过于简单,知识容量小。由于上面对这一点已经有所论及,兹不再重复。

另外,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国际学校比国内学校更具有灵活性、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国际学校由于采用的是小班化教育,而且教学硬件设施一般都比国内学校优越,因而教学方法更为灵活多样,富有个性化,教学手段也更为先进、丰富。交流讨论,情境模拟、游戏等多种多样的适合小学生心理和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被广泛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些方法和手段都有利于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大大提高。而且,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因为,针对不同特点不同习惯的学生,选择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的余地扩大了。国内不少学校由于受到师生比例、硬件设施等现实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是因为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学方法和手段一般都比较单一、陈旧,缺乏个性,这是不利于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更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开发。

四、国际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及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和获取新知识,而国内学校的教学多以教师课堂灌输为主。

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只有建立在充分调动与利用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从而也是建立在对新知识的自觉主动的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上,才是牢固的、可靠的。在国际学校中,老师在教授新的知识的时候,一般都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自己去动脑动手,充分调动和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消化和吸收新的知识。譬如,笔者曾旁听过这样一堂一年级的SCIENCE课,老师要讲解的是insects,amphi bian,mammal及reptile这么四类动物。在开始的时候,老师并不是直接把它们各自的特性及其示例告诉大家,而是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画出自己喜欢或熟识的各种动物、昆虫。画完之后,再要求学生努力去联想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已经具有的关于这四类动物知识或印象,并且根据这些知识和印象自己尝试着将所画的东西分一下类,把它们分别贴到墙上各自的区域内。在这一切之后,老师才告诉大家,这四种动物的区别,以及各自都有些什么样的特点和习性。在这样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发挥,新知识的获取是建立在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运用上的,这些新的知识很快就非常牢固地掌握了。近年来,不少国内学校的老师也都在积极努力地尝试类似这样的教学方法,但总体来说国内学校的教学还是以教师当堂灌输为主,学生在学习和获取新知识过程中的主动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许多东西看起来似乎掌握了,然而并不牢靠。国际学校在这方面的许多做法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

国际学校在我国的出现与发展,为我们更为切近地观察思考西方教育与我国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在理念和实践上的差异,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益的视窗。当然,二者之间的差异并非仅仅局限于本文所论及的这些方面,而且,也并非西方教育所有的观念和做法都是一定优越于国内教育的,这一点也是不言而喻的。

标签:;  ;  ;  

国际办学理念与实践:中西方小学教育比较的窗口_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