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帕司他对比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_白雪洁 赵欢,张琪 王澜静 杨东东

白雪洁 赵欢 张琪 王澜静 杨东东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依帕司他对比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 的疗效, 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 Med, 收集常规治疗+依帕司他(试验组)对比常规治疗+甲钴胺(对照组)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疗效与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 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 提取资料并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进行质量评价后, 利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

关键词:依帕司他 甲钴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 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早期的表现主要是四肢酸胀、麻木及轻微刺痛,到后期这些症状会逐渐蔓延到全身,出现烧灼感、乏力等情况[1]。研究表明,糖尿病病程、HbA1C、FINS和HOMA-IR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 针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早期干预, 可有效预防DPN的发生[2]。依帕司他及甲钴胺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DPN的药物。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了依帕司他对比甲钴胺治疗DPN的疗效, 以期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从2019年4月1日,我们以“依帕司他”、“唐林”“甲钴胺”“弥可保”“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为主要词联合搜索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 Med等随机对照试验1991年4月-2019年4月的所有文献,同时手工搜索其他相关文献。

1.2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1) 在公开发行的杂志上发表的论文;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明确, 实验组为基础治疗+依帕司他,对照组为基础治疗+甲钴胺的病例对照研究; (3) 论文的一般资料齐全; (4) 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 是否采用盲法不限制。

1.3排除标准

①试验设计有明显错误、缺陷或经相关查询提供资料不详的文献;②未进行组间均衡性比较的文献;③文中无明确排除标准或排除标准不全面的文献。

1.4结局指标

治疗效果:显效,患者肢体麻木 、疼痛感消失 ;一般,患者肢体麻木、疼痛感减轻;无效,患者肢体麻木、疼痛感无变化。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数据管理和提取

2名作者阅读了所有检索到的摘要,并审阅了潜在相关文章的全文。根据我们预先制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详细分析拟纳入依帕司他对比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研究的参考文献,以确定相关的其他文章并联系专家在字段中标识其他已发布和未发布的数据。如有必要,与作者联系以获得进一步信息。逐个评估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并从可靠的研究资料中提取特定的结局效应指标相关的原始数据。

我们计划两位评论作者将独立地将数据提取到一个专门设计的数据提取表。一位作者将数据输入Cochrane软件评审( RevMan )和第二位作者将检查数据输入。我们将一起通过讨论解决任何分歧。

1.6纳入研究中偏见风险评估

由两位评价者独立阅读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通过交叉核对讨论或与第三位研究员协商解决可能的分歧。提取的信息包括:文献的一般资料(如第一作者、发表时间、性别、年龄、样本量和干预措施),质量评价指标和结局评价指标。根据Cochrane评价手册5.1.0提供的评价标准进行质量评价,共包括6个方面:1)具体随机分配方法;2)分配方案是否隐藏;3)是否采用盲法;4)结果数据的完整性;5)是否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6)其他偏倚来源。

1.7统计学方法

用I2评估试验间的异质性RevMan 5中的统计和Chi2测试有助于识别统计异质性。我们会在初步分析中使用了固定效应模型。采用卡方检验和 P值分析各研究间异质性,I2评价异质性大小。I2≤50%无统计学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通过法合并效应量;I2>50%存在异质性,则应分析异质性产生原因,若未找出临床和方法学异质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通过M-H法合并效应量,并谨慎解释研究结果。

2结果

2.1纳入研究基本信息

按照相应检索式进行检索,通过阅读题目、摘要及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5篇(项)RCT[3-17],合计1150例患者。纳入的15项RCT 均对两组患者信息进行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研究基本信息见表1。

2.2 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15项研究[3-16]均只有随机字样,但具体方法不清楚,1项研究[17]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15项研究均未描述分配隐藏、盲法;纳入研究偏倚风险比例和总结情况见图1。

图1偏倚风险总结

2.3meta分析结果

2.3.1 有效率

15项研究(1150例患者)报道了总有效率[3-17],各研究间有统计学异质性(P<0.0001,I2=69%),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分析,详见图2。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甲钴胺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经典药物,可通过修复神经组织、促进轴突再生和髓鞘形成来改善临床症状,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已得到临床广泛认可。 依帕司他,作为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代表药,能通过阻断多元醇通路,减少羧甲基赖氨酸产物,从而发挥治疗作用。本文通过相关文献检索后,meta分析结果提示依帕司他治疗效果高于甲钴胺组,但临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 大部分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不是很高、不良反应报告不全, 并且存在一定发表性偏倚, 因此有必要进行更多的科学规范、大样本、高质量、长期随访的随机对照。

参考文献

[1].陈晓文, 马红英, 陈勇伟, 等.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4, 22 (12) :1057-1059

[2].王娟,赵建勇,童龙.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9,27(01):52-54

[3].张怡, 陈欣, 单春艳, 陈洪立: 依帕司他治疗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6(06):22-23.

[4].周琳, 高方, 薛耀明: 依帕司他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实用医学杂志 2006(17):2043-2044.

[5].邹会玲, 孙宇, 曹长春: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 23(12):1462-1464.

[6].刘晶晶: 弥可保和依帕司他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对比. 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15):37-38.

[7].刘婉贞: 弥可保与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疗效研究.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2, 8(05):32-33.

[8].叶小龙, 冯亚敏, 李慧敏, 缪珩: 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江苏预防医学 2012, 23(06):15-17.

[9].张耀文, 欧小娟, 卢燕琼, 梁凯勇, 周毅: 依帕司他与甲钴胺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比较.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2, 8(05):29-31.

[10].姚勇利, 白秀玲, 罗玮, 范培云, 宋康, 范晓霞, 王淑琼: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青海医药杂志 2014, 44(10):1-4.

[11].郭阳, 刘鹏: 依帕司他与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对比.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07):94-95.

[12].王杨, 刘畅: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机制.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35(01):93-95.

[13].梁元, 杨庆平, 王冀华: 依帕司他对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作用研究. 糖尿病新世界 2016, 19(18):31-32.

[14].王红, 玛依拉: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糖尿病新世界 2016, 19(09):35-36.

[15].张勇: 依帕司他对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09):130-131.

[16].周玉, 张明: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分析. 糖尿病新世界 2016, 19(18):33-34.

[17].曾金连: 依帕司他与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 慢性病学杂志 2017, 18(11):1271-1273.

论文作者:白雪洁 赵欢,张琪 王澜静 杨东东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8月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  ;  ;  ;  ;  ;  ;  ;  

依帕司他对比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_白雪洁 赵欢,张琪 王澜静 杨东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