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课前提示语的功能论文_裴晓阳1 徐长志2

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课前提示语的功能论文_裴晓阳1 徐长志2

(1.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课前提示语作为“部编本”语文教材提示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引起情感共鸣,增强学习动机;“教材”转向“学材”,培养自学能力;增强知识序列化,促进知识整体建构;注重素养的落实,提高语文素养四个方面的功能。

关键词:“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课前提示语;功能

一、基本概念界定

课前提示语是教材提示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编者精心组织用于指导学生自学活动的提示材料,又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基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研究和相关提示系统定义,本文课前提示语指:编者写在教材单元和教读课文之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指导性文字,包括单元导语和课文预习提示两种类型。单元导语处于每单元的首要位置,一方面包括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呈现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有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之分,编者为了区分课型对自读课文不设预习和课后习题,故课文的课前提示语指教读课文前的预习提示。本文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课前提示语的功能。

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课前提示语的功能

(一)引起情感共鸣,增强学习动机

单元导语处于每单元的首要位置,是单元内容的凝练和精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语点明单元主题,联系生活创设情境,使课文内容不再是静态的文字,变得真实自然,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共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有关“杰出人物”的单元,其单元提示语写到:

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光辉灿烂。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又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给人类奉献宝贵的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

学生通过单元导语的介绍,产生对杰出人物的敬重与向往,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带着各自的感受与文章里的杰出人物进行对话交流,丰富情感。

教读课文的预习提示通过课文背景的介绍并基于一定问题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的预习提示: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德意志政府下今这两个地方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小说中的这一故事背景。小说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一个阿尔萨斯小孩子的自述”。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个“小孩子”是谁?他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预习提示首先介绍选文的背景:作者的国家因战争失败,不能再学习本国的语言,而只能学习侵略国的语言。此预习提示以故事情境来引出选文的主题“最后一课”,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学生很想知道这个“小孩子”讲了一件什么事,最后一节课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带着问题自主的走进课文,并逐渐走向课文的情感深处。

(二)“教材”转向“学材”,提升自学能力

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得教育功能从“知识传递”走向“知识建构”,教学结构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课程主要的载体也从“教材”转向“学材”。课前提示语在“教材”成为“学材”,提升自学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课前提示语为学生自学提供“支架”,学生通过支架逐渐发现和解决问题,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从具体内容上看,“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单元导语和教读课文的预习提示为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提供了一系列材料。单元导语不仅介绍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还介绍了针对性的学习方法;“教读课文要求教师重点讲授,预习提示中有明确的语文能力训练目标,并有一定的学法指导,”[1]学生在课前提示语的帮助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从而使“教材”转向“学材”,学生成为教材的主人。

(三)增强知识序列化,促进知识整体建构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学生要主动搭建自身认知的框架来获取知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无论是从各单元之间还是单元内部都体现了序列化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建构。

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的单元导语中均重视朗读,在具体要求和训练目标上第一单元要求把握好重音和停连,第二单元随即上升为注意语气、节奏。第三、四、五、六单元的单元导语为练习默读,具体要求也是逐单元增加难度:第三单元要求在默读中把握主要内容,第四单元要求在默读中理清作者思路并做标注,第五单元要求在默读中思考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第六单元要求提高阅读速度并深入理解课文。教读课文的预习提示也讲究一定的整体性,预习提示都围绕单元的整体要求逐步推进落实。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有关“杰出人物”的单元,学习方法主要是精读文本。首先四篇文本都是关于杰出人物这一主题的,其次,课文的预习提示中均涉及到语言和语句的细心体会。在这样的编排体系中,不仅有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进程,更有助于学生获得序列化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建构。

(四)注重素养的落实,提高语文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2]“部编本”语文教材结构采用“双线组元”。一条是“内容主题”,一条是“语文素养”各个基本要素,语文素养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语文的工具性功能,其在新教材的提示语中有明显的体现。

在单元导语和预习提示中均有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根据方法指导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一条由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多体系阅读模式,从而促进语言的运用与迁移;学生还可以根据介绍文章要旨的预习提示与课文对话,品味作者语言,深入理解语言;学生在运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语文核心素养。“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已经建立了自主学习的能力,[3]课前提示语为学生自学提供了很好的支架作用;同时,课前提示语中序列化的知识帮助学生知识整体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思维结构化,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对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语文核心素养,课前提示语的语言优美、简洁、精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另外,对预习提示进行二次创作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利用课前提示语中关于传统文化的补充介绍,尤其是文言文以及国外文学作品中课前提示语的文化内容来提高“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学生在实现一种素养的同时也会间接的影响其他素养的生成。

参考文献

[1]桂方.“部编本”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比较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8.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温金德.探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核心素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9(02):55.

作者信息:裴晓阳(1993-),女,河南省濮阳市人,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论文作者:裴晓阳1 徐长志2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2月6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26

标签:;  ;  ;  ;  ;  ;  ;  ;  

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课前提示语的功能论文_裴晓阳1 徐长志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