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公的教育思想论文

论周公的教育思想论文

论周公的教育思想

杨兆贵1,郑若源2

(1.澳门大学 教育学院,中国 澳门 999078;2.香港城市大学,中国 香港 999077)

摘 要: 周公是中国礼乐文明的创建者和奠基者,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周公教育思想的主要材料是《周书》。周公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为君之道、政治管理、政策思想教育等方面。周公偏向性善论,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及人的主动性。周公重视继承发扬前代的优秀传统(包括统治术),强调圣王的重要性,重视家庭伦理教育。周公的教育法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引用史例,譬喻说明,说理,鼓励法等,其在教育史上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具有超时代的眼光。

关键词: 周公教育思想;传统教育;家庭教育;传统教育方法

一、引 言

学界研究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多研究儒家、道家及其他学派,而忽略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基人、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之一的周公的教育思想。周公是“中国礼乐文明的创建者和中华文明的奠基者,中国西周前期文化的集大成者和孔子等诸子百家的先师,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文化始祖。”[1]笔者认为应该加上“教育家”,这样对周公的评价会更全面。周公制礼作乐,重视师保的教育作用,致力社会教化等,对周代教育有很大贡献。中国思想史即是中国教育思想史,思想家同时是教育家[2]。其后先秦诸子重视教育,尤其看重广义的教育──“指人生的全部过程,自幼儿以至老死,以及人生的各种活动,包括家庭与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交往在内。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单纯的所谓教育家。”[3]政治、文化、社会、人生等方面都属于教育范畴;他们关心的是人类、社会的前途,重视的是以群体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周公是前诸子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对诸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可惜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极少,只有一两篇论文[4-5]。本文通过探讨周公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教育方法(不称为教学法,当时没有所谓的教学法),以期对周公思想研究及中国教育思想史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研究周公的教育思想,主要材料是《周书》周初八诰所记[6]。周公的教育思想偏重于政治思想教育方面。他所教育的对象是周成王、周宗室、周朝官员、殷遗民(包括仕周王朝的殷官员,殷外服,殷平民)等,他所用的教育法有因材施教法、循循善诱法、鼓励法等。

此外,整体、场独立和视觉型也是有利于产生新颖和高层次洞察的认知方式,因此数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相应的思维训练:鼓励从整体上进行合情推理和猜测;鼓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鼓励学生进行形象思维与直观想象,这不单指静态的图形操作,更多的是头脑中高度抽象的意象的心理操作与转换,研究显示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更偏向动态的空间视觉型[28],且意象是想象力的核心,是数学家进行数学创造的本质特征之一.

二、周公的教育思想内容

周公正式提出“教”这个词是在《洛诰》篇中他对成王所说的话:“朕教汝于棐民彝”[7]1 468,成王也提出“文武勤教”[7]1 468

(一)人性论是周公教育思想的基础

人性论是周公教育思想的基础。周公提出了“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7]1 441的重要命题。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人性善或恶在他幼年时就决定了。这似有宿命之意,但由此可见,周公重视幼童及其教育,强调幼童教育对人性善恶起着重要的作用。二是周公强调“自贻哲命”,重视后天努力。努力向善是因,得到圣智的性格是果。虽然周公没有明确说明他主张人性是善或恶,但从他认为家庭伦理是“天显”的[7]1 366,父子兄弟应互相爱护,可见他比较倾向性善论。他的人性论对墨子、孟子、荀子有很大影响[8]。他重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他重视教育。

(二)周公教育思想内容

1.重视继承发扬前代的优秀传统(包括统治措施)

周公喜欢历史,并掌握历史规律。他重视学习以前的优秀传统,以古为鉴。他在《康诰》教导其弟康叔到卫国后,要“祗遹乃文考,绍闻衣德言。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汝丕远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训;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7]1 309要求康叔敬谨遵循文王的德业,还要聆听殷人的懿德嘉言,广泛寻求殷之先圣治国之道,加以学习并运用,以安定、治理殷顽民。卫国是殷都旧址,有很多殷商故人,周公要求康叔去听取他们的教诲,寻求殷商以前古圣王的遗闻旧政,把这些治术融会贯通后用来治民,使民安居乐业。

周公教导成王重视老年人,学习古人之德行。他说:“今冲子嗣,则无遗寿耇,曰:其稽我古人之德,矧曰其有能稽谋自天。”[7]1 438意思是说成王年轻嗣位,切勿遗弃老年人,应当向他们学习,认识古人的德行,寻求天道。周公强调天子、侯君要重视德行修养,要求他们向有人生、政治、天道经验的老年人学习传统智慧,认识天道,以便更好治理国家。

通过数据库收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我院近几年的对四年制高职基础课的实践探索,发现当前四年制高职公共基础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 两组患儿心律失常情况 对照组患儿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2.5%(25/40),观察组为29.3%(12/4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684,P<0.05),见表2。

周公常常教导成王、康叔要学习古圣王之道。周公常常称赞圣王,包括文王、成汤及商代几位君王。

2.推崇圣王之道

周公了解商代重刑,认为其刑法有其合理性,他教导康叔要学习殷商刑法。《康诰》说:“汝陈时臬司,师兹殷罚有伦”[7]1 327,要求康叔在处理案件时安排好司法人员,按照殷代刑法来治狱。周公又说:“汝陈时臬事,罚蔽殷彝,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7]1 331要康叔用殷代的常法来判决犯人的罪,凡应判刑的就判刑,该杀掉的就杀掉,不可凭着个人意志来断案。可见,周公相信殷法有其合理性,在卫国使用,更能发挥它的作用。

定量资料用 M(Q25,Q75)表示,使用 Excel表格整理数据,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不符合双变量正态分布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设定检验水准为α=0.05的双侧检验。

其一,周公称赞文王。周公在《周书》里主要称赞文王两件事:一是文王重视农民农耕。《无逸》记周公称赞“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于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7]1 538文王的性格仁爱敬恭,安保小民、恩赐鳏寡;他从早到晚忙到没空吃饭,一直在想如何和睦万民。二是文王禁止喝酒。《酒诰》记周公引文王之言“祀兹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7]1 380文王说从他的元年开始,人民不能在平日喝酒,要过新生活,因为喝酒导致严重的后果:“天降威,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7]1 380,轻则使人民失掉德行,重则使国家丧亡。也有另一层意涵:人若只顺情欲,不自我反省,则会产生坏的行为。因此,文王、周公强调教育、教化。文王在周公的心目中有极重要的地位,他是周朝奠基者,是传统及各种善德的总和,被周公形容为“德”的至高者[9]

信度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以及可靠性,一般多以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来检验。如表1所示,各构念的Cronbach’ α系数的变动范围在0.919~0.951之间,均大于0.7,因而可以说研究中采用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另一方面,构念的组合信度(CR)也是判别内在质量的标准之一,各构念的CR值均在0.60以上,表示量表的内在质量理想。

周公进一步指出君王的德行与政权存亡有密切的关系。《召诰》记周公说:“相古先民有夏,天迪从子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今相有殷,天迪格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7]1 438夏代祖先因遵天道,建立夏朝,并受到上天的抚顺和慈护。但是经过一段历史时期,后代夏后就不尽职尽力,不遵天道,结果亡国。殷朝的情况也复如此,早期商王受到上天的赞赏和保佑,后期商王却违背天道,所以殷朝灭亡。

其三,周公称赞商代太宗等。周公在《无逸》教导成王不要逸乐而应知稼穑艰难、小民疾苦。他称赞殷太宗说:“昔在殷王太宗,不义惟王,旧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肆太宗之享国三十有二年。”[7]1 532殷王太宗先作为小民经历了很多磨练,本来没准备做君王;等他登了王位,能体会小民的苦衷,因此,他施政能赡养众多老百姓,且不轻慢鳏夫寡妇。因为这样,他享有国祚三十三年。周公又称赞殷中宗、高宗治理民事十分小心,没有一点懈怠,分别享国七十五年、五十九年。反观那些习惯安逸、不知种田艰辛、不听小民劳苦、只贪欢寻乐的殷王,没有一个高寿的。

可见,周公重视以前圣王的德行、政绩,摒弃周、殷两族的氏族情结。周公站在人类文化的立场,饱含百姓福祉之心来看古圣王、大传统。被后世儒家推崇为包括尧舜禹文武在内的古圣王之一。

3.强调国君的示范作用

周公重视传统,从百姓福祉、文化发展这一角度看殷周继承发展,强调君主的重要作用。他重视君主的德行,对“德”有不同的看法,既有继承也有创新。

周公强调君主有德风草偃之效,君主行善则臣下效善。《梓材》记周公教导康叔说:“予罔厉杀人!亦厥君先敬劳,肆徂厥敬劳。”[7]1 422他要康叔不能以暴厉杀人,他相信只要君主能谨慎且勤于民事,臣下就能效法而谨慎效劳。

周公指出,君主行恶则臣下行恶,上有好焉,下必甚焉。《多方》记周公之言:“洪惟图天之命,弗永寅念于祀。惟帝降格于夏。有夏诞厥逸,不肯戚言于民,乃大淫昏,不克终日劝于帝之迪。乃尔攸闻。厥图帝之命,不克开于民之丽,乃大降罚,崇乱有夏因甲于内乱。不克灵承于旅,罔丕惟进之恭,洪舒于民。亦惟有夏之民,叨懫日钦,劓割夏邑。”[7]1 610周公批评夏桀所以亡国,是因为他不知戒惧,大肆逸乐淫昏,不能终日劝勉于上帝之道,而陷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贪妄肆纵,臣下就贪污受贿,肆荼百姓,而有夏之民也以贪饕忿戾相好尚。社会风气极差。

周公要求君主要“明德”,尽量多行“明德”,而谨慎施行惩罚。所谓明德,指君主推行恩惠措施。《康诰》篇说:“敬明乃罚。”[7]1 319周公要求康叔对刑罚执行必须严明谨慎,对百姓要先德后罚,先教后罚。

周公要求君主尽心政事,不可贪图安逸。《康诰》说:“小人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民。”[7]1 313周公告诫康叔,要知道小民是难以安抚的,因此,康叔到卫国履新后,要尽心办事,不可贪图享乐,这样才能统治好人民。

(5)疾病折磨。人在长期疾病折磨下,难免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不想再与病魔斗争,进而产生厌世情绪[3]。

周公在《召诰》提出“敬”:“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呜呼!曷其柰何弗敬!”[7]1 434周公指出,虽然上帝把原来给殷的统治权(天命)给了周王,这固然是周人的欢庆,但也是周人的忧虑。因此,周公提出“敬”这一概念。徐复观特别抉出“敬”的哲学内涵,指出周初这种敬的观念,“是主动的,反省的,因而是内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与宗教的被动的警戒心理有很大的分别[11]

周公称赞成汤的第二件事是成汤建立“三宅三俊”。《立政》说:“乃用三有宅,克即宅。曰三有俊,克即俊。严惟丕式,克用三宅三俊。其在商邑,用协于厥邑。”[7]1 666所谓“三宅”指国家的司法、行政、民政三个最高机构。周公称赞成汤能择用俊德之士为三宅大臣。蔡沈称赞汤用三宅、三俊,“实能就是位而不旷其职”、“就是德而不浮其名也。”[10]前者考核其人是否克尽职守,后者查核其人才德是否克副其职。正因成汤这两方面做得好,所以,邦邑内外以汤为榜样,彰显了汤的圣德。

周公对殷四国侯君说话的语气与殷贵族不同,显得柔和,并恩赐有加。他说:“今我曷敢多诰?我惟大降尔四国民命。尔曷不忱裕之于尔多方?尔曷不夹介乂我周王,享天之命?今尔尚宅尔宅,畋尔田,尔曷不惠王熙天之命?”[7]1 633意思是他不敢烦琐地对四国讲诰诫的话,只希望给四国开恩布德,能安居在自己的住宅里,耕种着自己的田园,依顺周王以光显美好的命运。周公以利诱手段来使四国诚服,因为四国是殷的外服,与商王没有血缘关系,不是商王的坚定分子。

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的一面,老师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进行表扬和鼓励,运用激励的语言来赞美学生,让学生在获得被人欣赏的满足感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周公重视君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强调政府施政、推行教育的目的是“用康保民”[7]1 309、“裕乃以民宁”[7]1 351。齐思和称之为“家族式政府”[12]。这类政府的重要责任是养民安民,尤其是关顾鳏寡贱妾小民。《康诰》记周公教导康叔到卫国寻求古圣王(包括殷商)的遗闻旧政,“用保乂民”、“用康保民”[7]1 309,使人民安乐地生活。安居乐业是百姓的最基本要求。《梓材》记周公告导康叔:“王其效邦君越御事,厥命曷以?引养、引恬。”[7] 1424国君发出的命令该以哪项居先呢?就是养育人民和安定人民的问题。周公把解决百姓的基本生活作为施政的首要任务。他认为只有解决、满足了百姓的要求,政权才能长久。

当然,只满足了百姓的基本要求,这不过是为政、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周公希望教育、政治的目的是改造殷民。《康诰》篇说:“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7]1 313所谓“作新民”,就是要使殷之遗民、顽民不只不反对周朝,而且要支持周朝,甚至接受周人的思想观念(包括周公的德说、天命观等),成为周王朝建设发展事业的忠实分子,成为周民。

周公重视“作新民” 。《君奭》篇记周公之言说:“今汝永念,则有固命,厥乱明我新造邦。”[7]1 560他希望召公能共同思考天命转移的问题(周代殷、殷代夏),以探求不坠的天命,即求得上天的意旨,这样可以用来助成周人新造之邦。他的目的是希望巩固天命、造就新造之周邦。《大学》“作新民”就是受周公影响而提出的。

首先,对60例患者的病因构成及一般资料统计分析中显示,60例非炎症性肠病大肠溃疡患者中,肠结核患者16例,感染性肠炎患者10例,吻合口发生溃疡患者4例,溃疡性大肠癌患者19例,缺血性肠炎患者5例,放射性肠炎患者2例,内痔术后溃疡患者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2例;其中,以溃疡性大肠癌以及肠结核患者数量最多,其次分别为感染性肠炎、缺血性肠炎以及吻合口溃疡等情况患者,这也是导致非炎症性肠病大肠溃疡的主要病因。

周公的政治理想是使民无讼。他说:“王其效邦君越御事,厥命曷以?引养、引恬。自古王若兹监,罔攸辟。”[7]1 424他认为政府的目的、教育的最高理想是没有地方用着刑法。用不着刑法,即无刑无讼,是周公的理想政治,也是孔子的理想之一。要使百姓无讼,则政府平素要多重视教育,培植新观念,提高百姓的素养。

周公的“德”论、理想论、教育观念等对孔、孟、荀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3]

周公重视孝道,虽然他在《酒诰》篇宣布禁止喝酒,但是基于孝道,子女可以与父母一同喝酒:“惟一妹土,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自洗腆,致用酒。”[7]1 388这是周公对官员的命令:鼓励百姓勤于耕种或经商,把赚来的东西孝养父母。那时父母必然欢庆,做儿子的就趁此机会,备上丰盛的筵席,与父母喝酒。周公又说:“其尔典听朕教,尔大克羞耇惟君,尔乃饮食醉饱。”[7]1 396他认为先献给父兄,然后自己才可以大吃大喝。

周公除了重视教导君主,也重视臣下的思想教育。他在《君奭》篇中提到殷代不同君王统治时期有不同的贤臣,如成汤时有伊尹,太甲时有保衡,太戊时有伊陟、臣扈、巫咸,祖乙时有巫贤,武丁时有甘盘,这几位“率惟兹有陈,保乂有殷,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天惟纯佑命,则商实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恤。小臣、屏侯、甸,矧咸奔走。惟兹惟德称,用乂厥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若卜筮,罔不是孚。”[7]1 560周公称赞这几位辅佐殷王而保治殷朝的贤臣。有了这几位贤良臣佐,商朝所有异姓之臣和同姓之臣都秉承其德业,明恤其政事,内而王朝亲近重臣,外而各地侯、服、甸服从首领大臣,并且都奔走效命以供厥职。由于这几位贤臣举用有德行之人,因而群臣群策群力辅助君主。

周公举这几位商代贤臣为例,就是要求周朝大臣以他们为榜样,同心同德,举贤选能,戮力辅助周室。这是周公对臣下进行的政治思想教育。

6.周公重视家庭伦理教育

周公除了重视政治思想教育,也很重视家庭教育。他在《康诰》教导康叔要高度重视孝道,处理孝道问题:“封!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念天显,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惟吊兹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罚,刑兹无赦。”[7]1 336

为节省计算量,简化分析过程,可使用如下方法:由于模拟中的阵列A、阵列B长度达170 m,因此,在评价阵型变化时无法尽数讨论线阵上的各个点的变化,可通过讨论阵列首、尾端的变化来衡量线阵的阵型变化剧烈程度。

周公认为那些不孝不友的人比罪犯更加可恶:做儿子的不敬事其父,做父亲的不慈爱其子,做弟弟的不想想天伦之道,不敬重其兄,做哥哥的不友爱其弟。他认为这些人罪不可赦。他虽强调殷法有义刑义法,但严惩破坏天伦、家庭伦理之人则不能用殷法,必须要按照文王的刑法严厉处罚!李亚农评说得很好:“处以文王之罚,而不是处以前面所讲的殷彝、殷罚。可见在殷代社会中,已经无所谓不孝、不慈、不友、不恭之罪,因而也就没有处罚这些罪行的殷罚。于是,只得执行文王之罚了。”[14]可见周公特别重视家庭伦理及其教育。他把不慈的父和不孝的子同样当做有罪,与后世强调“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说法,片面只对不孝者科罪的情况不同。

5.周公重视臣下的思想教育

可见,周公重视家庭教育、伦理教育。他提倡孝道,给孝道以比较高的地位,在父子兄弟各应尽的道义上主张父、子各尽其责,这在传统社会上具有超前的时代性。

总而言之,在教育不断改革和推进的时代,我们应该在让学生把握短暂课堂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同时,通过课外活动和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教学的方式,通过教学实践的不断创新,让学生能够喜欢上语文,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周公的教育法

周公在《周书》八诰中没有提到教育法,但是我们从他在不同场所、不同环境对不同身份、阶层、背景的人所说的、教导的话,可见他在使用不同教育法。这对后世教学法有借鉴、学习、参考的重要价值。

(一)因材施教法

周公为了阐述周人取代不同殷人政权的合法性,要求殷人顺从周人统治,对不同身份、阶层的殷贵族、殷四国,采取不同的说教方法。

其二,周公称赞成汤。周公在《周书》也主要称赞成汤两件事,一是成汤明德慎罚。“明德慎罚”是周公政治思想的重要部分,《多方》称赞(成汤)“慎厥丽乃劝,厥民刑用劝。”[7]1 626成汤谨慎用刑,百姓知感而勉于从善;他对有罪的人用刑,使百姓知惧而勉于从善。王樵称赞成汤“皆克用劝焉,慎罚如此,则其明德以为之本者,又可知矣。”[7]1 626

周公对殷多士(殷贵族)采取先严后缓的态度。《多士》篇记周公根据殷人相信天命的特点,先用峻厉语气,告诫殷贵族,“尔殷遗多士!弗吊旻天大降丧于殷;我有周佑命,将天明威致王罚勑,殷命终于帝。肆尔多士,非我小国敢弋(翼)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乱弼我;我其敢求位!惟帝不畀,惟我下民秉为,惟天明畏。”[7]1 512刘起釪说这段文字是专对“‘商王士’、‘殷遗多士’(商王族)说的,专以‘天命’威胁并以严峻语气说明今在洛水旁营建新邑,使汝殷人奔走服劳而后获安居乐业,应恪遵天命臣服于我有周。”[7]1 529然而到了本篇最后,也即周公讲话的最后部分,周公就用比较舒缓的语气讲话了:“又曰时予,乃或言尔攸居。”[7]1 521他说只为殷士有人说可以顺承周人,所以他就乘便来问问殷人居住在这里的情形。表现出他对殷遗多士生活的关心。孙诒让认为:本段记周公对殷遗多士进行告诫,在峻厉之余,用较缓和语调,希望大家安居乐业,传世久远[7]1 523

4.周公认为教育与政治的目的是改造百姓

(二)反复强调重点、循循善诱法

周公常常直面官员,教导他们很多道理。他常常谆谆告诫、善诱、反复阐述。如他在《酒诰》篇反复强调官员平时不可饮酒:“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尔典听朕教,尔大克羞耇惟君,尔乃饮食醉饱。”[7]1 396又说:“其尔典听朕教”,你们应当常听我的教训!只有这样,“兹乃允惟王正、事之臣,兹亦惟天若元德,永不忘在王家。”[7]1 396周公告诫他们只有这样做才能配当周朝的臣子,而周室也永远忘不掉他们的。又如他在《康诰》篇反复教导康叔要尽心办事,不可贪图安逸:“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民”[7]1 313“用康乃心,顾乃德”、“明乃服命,高乃听,用康乂民”[7]1 351。他要康叔奋勉于所受封的职位,提高自己的德业,努力治好卫国。

(三)引史例法、譬喻说明法

周公常常引用历史事件来阐明道理,既反映出他的史观,又使道理深刻,论据充分而富有说服力。如《立政》记周公说:“古之人迪惟有夏,乃有室大竞,吁俊尊上帝,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乃敢告教厥后曰:拜手稽首后矣。曰:宅乃事,宅乃牧,宅乃准,兹惟后矣。谋面用丕训德,则乃宅人,兹乃三宅无义民。”[7]1 665-1 666周公教导成王任用重要大臣对巩固周室的重要性:夏后能选择任命贤能的执政大臣、民事大臣,司法大臣,选好这三位大臣,他们不会任用邪人,这样就能成为好君主。

吕祖谦《书说》指出周公“论夏商之兴亡,不出于任用得失之间,立政之体统端在是矣。”[7]1 674这是周公对汤兴桀亡所提出的深刻的历史教训,以此谆谆诫勉成王加以重视。

周公为了使道理明白易晓,除了举史为例外,还常常引用譬喻。综观上下古今历史,圣贤传道,常用譬喻法说明道理,如,周公在《大诰》要说明祖先所开创的基业,后辈必须完成它,就引三个譬喻:“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厥考翼其曰:‘予有后,弗弃基?’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矧肯获;厥考翼其曰:‘予有后,弗弃基?’肆予曷敢不越卬敉宁王大命!若兄考,乃有伐厥子,民养其观弗救?”[7]1 277这三个譬喻分别是:一是父亲想造房子,已经定好了建筑的规划和准备,他的儿子却连堆土夯好房基的劳动都不能做,他就不会想去搭柱装椽、砌墙盖瓦了。二是父亲在田里翻好土地,做儿子的连播种尚且不干,更不用说收割了。三是父亲已经去世,忽然有坏人来袭击他的儿子,他家的奴隶们不会袖手旁观的。周公用了这三个譬喻,责备旧臣们应该深刻思考文王的艰苦奋斗而得来的王业和当前的天意,并强调不可不立即完成文王未竟之功的道理。周公举这三个譬喻,就是希望周的诸侯与国王一起去东征。周公善用譬喻说理,对先秦诸子产生了很大影响。

(四)周公重视语言的重要作用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重要媒介,也是人类心灵表达的重要工具。孔子很重视语言的作用,《论语》提到“言”的有130处。孔子强调“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子路》)。可见,语言在中国文化系统里的重要作用。周公重视语言的功能,《立政》篇记周公之言说:“呜呼!孺子王矣。继自今我其立政:立事、准人、牧夫。我其克灼知厥若,丕乃俾乱,相我受民,和我庶狱、庶慎,时则勿有间之。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受民。”[7]1 686

智慧商圈系统有助于查找出传统商圈存在的问题,助力商圈信息化升级,对商圈的综合决策和智慧运营有一定的推进作用。智慧商圈系统适用于中大型商圈,对于客流量较少的小型商圈而言,需因地制宜,进行局部功能的建设和研究。随着新定位技术的出现,最终的解决方案可能是对多种定位技术进行融合,作为附加参数来提高定位精度,同时保持合理的成本。

周公教导成王亲政后,要建立以下重要的部门首长:一是司管政事的立事(事、常事、常任、任人),一是司管刑狱的准人(准、准夫),一是司管民政的牧夫(牧、常伯)。另外,要协和调理刑狱之官和掌典情讯之官,千万勿让小人杂入其间。自“一话一言”之微,都要归结于重用成德的美士俊才,这样才能治理周朝万民。周公提出“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的看法,学者对此加以阐释,南宋陈栎《纂疏》阐释云:“话言,枢机之发也。委任三宅,欲勿以小人间之。苟或一话言间,微不终于专主君子,则小人乘间入之矣。此公戒王以委任三宅专一周密之法也。”[7]1 690戴钧衡《补商》云:“自一话一言之间,我必终思成德之彦,以治我所受之民。夫一言一话终思成德,则小人之间无自生矣。”[7]1 690可见周公重视语言对于政治及教育的重大意义。

“新医改”背景下重庆市医疗机构处方点评工作的创新与实践 ……………………………………………… 汪春晖等(10):1300

仅就融资功能而言,中国金融业一方面尚未建立覆盖一、二、三产业及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服务体系。此外,因资本市场的长期萎靡不振而使中国的融资体系一直表现得过度偏狭,同时对技术研发创新的融资现尚处摸索阶段;人们在不同地域多元配置资产的愿望也未能得到满足,金融机构自身也主要依靠传统方式去消化自身的经营风险。这就是金融业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

(五)鼓励法

周公常常采取鼓励法鼓励成王。他鼓励成王胜任王职,《洛诰》记周公之言说:“朕复子明辟: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予乃胤保大相东土,其基作民明辟。”[7]1 456周公说成王不必自谦不能赶上先王,其实上天已赐给他安定天下的大命。而且周公致政后也会继续辅翼成王,希望成王开始履行作为万民的贤明君主。从这段话可见,周公担心成王会觉得自己比不上先王,就从两方面鼓励他:一是说上天已给他大命,易言之,成王已受天命当天子,是上天的选择和命令,成王已符合上天给天子的要求,他可放心当天子;二是从人事上说,周公自己会继续辅弼他。成王亲政,必然要面对、处理很多前所未遇的问题,可能有些不够自信。周公采用鼓励法,使成王亲政,有信心治理好天下。

周公即将致政成王,对每件重大政事,都对成王循循善诱,全程教导。如周公教导成王御诸侯、臣僚之道,可从享礼中看诸侯、臣僚、贵族是否对天子忠心,以便铨叙臣僚。《洛诰》记周公之言:“汝惟冲子,惟终。汝其敬识百辟享,亦识其有不享。享多仪,仪不及物,惟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凡民惟曰不享,惟事其爽侮。”[7]1 468要懂得诸侯对于享献是否诚恳,享献之事多仪节,如果心意不如所陈列的币物,那就是不享。如果诸侯不享,那么他们凡事就会僭忒慢易,无所不至。戴钧衡说这句(已,汝惟冲子,惟终)是本节更端之语,“公欲告退,将告王以御诸侯、辅民彝、法先德,先呼而责难之词也。”[7]1 479

周公鼓励成王以文王为榜样。《无逸》记周公之言说:“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于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7]1 538-1 539周公称赞文王:亲自管理平治道路,开展农业;整天想着怎样安保小民,怎样把恩惠达给鳏寡;不敢在游玩,不敢打猎寻乐,只忙于和所属众邦的国君共同推行政事。因此,文王即位时虽已到了中年,但还能在位五十年。周公鼓励成王以文王为榜样,不要游玩寻乐,要安保小民,施恩鳏寡,如此就能像文王一样,能长久享国。否则,“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7]1 532生而只能安乐纵欲,不关心小民疾苦,不知民情(不知天命表现于民心、民情),如此,必享国极短。

参考文献

[1] 游唤民,等.元圣周公全传[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封页.

[2] 杨兆贵.论鹖冠子的教育思想[J].管子学刊,2011(2):60-65.

[3] 胡美琦.中国教育史[M].台北:三民书局,1995:2.

[4] 毛礼锐.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54-192.

[5] 李 建.历史教育与周公[J].史学史研究,2003(4):12-15.

[6] 杜 勇.周初八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8-91.

[7] 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 杨兆贵.周公心性论甄微[J].南都学坛,2016(1):27.

[9] 杨兆贵.归属于周公的“德”说内涵新探──以《尚书·周书》为研究中心[C]//首届新语文学与早期中国研究国际研讨会文集.澳门:澳门大学出版社,2016:240-267.

[10] 蔡 沈.书经集传[M].北京:中国书店,1994:177.

[11]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2:22.

[12] 齐思和.中国史探研[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45-147.

[13] 杨兆贵.儒家修齐治平思想溯源──论周公对孔、孟及其他儒家的影响[C]//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修身齐家到天下一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2017:166-181.

[14] 李亚农.李亚农史论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692.

中图分类号: G6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8742(2019)04-0100-09

doi: 10.3963/j.issn.1672-8742.2019.04.010

作者简介:

杨兆贵(1971-),男,福建漳浦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先秦汉代学术思想文化。

郑若源(1996-),男,广东潮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教育文化。

(收稿日期: 2019-02-11; 编辑:荣翠红)

标签:;  ;  ;  ;  ;  ;  

论周公的教育思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