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美反对日本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分歧与斗争_温斯顿·丘吉尔论文

中英美反对日本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分歧与斗争_温斯顿·丘吉尔论文

中英美在反对日本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中的分歧与斗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法西斯论文,战线论文,分歧论文,英美论文,反对日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英美成为盟国,共同对日作战。然而由于盟国间的利害冲突,就使在反对日本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中产生了复杂的矛盾与斗争。其中既有英美分歧,又有中英斗争,还有中英美三方较量。这种情况影响了远东抗日战争的进行和战后远东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因此对抗战史上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英美分歧

英美分歧主要表现在对日作战的战略上,它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是以中国为基地支持太平洋作战,反攻日本;还是以印度为基地,攻占新加坡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然后向太平洋推进,从海上打击日本。美国主张前者,英国主张后者。第二,是立即收复缅甸、打通滇缅路,支持中国抗战;还是避免在缅甸作战,反对打通滇缅路,不顾对支持中国是否有利。美国坚持前者,英国固执后者。双方矛盾重重,各执己见。产生上述分歧的原因是英美在远东的目的根本不同。美国欲霸太平洋,支持中国抗日可一箭双雕:既可加速打败日本,又可把英国挤出中国,加强美国的影响。1942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代表唐尼就曾表达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野心:“这场战争不过是一场控制世界的争夺战。”〔1〕而英国则妄图战后恢复在远东的殖民势力。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得十分清楚:“英国在整个印度和远东战场的最高目标和唯一值得奋斗的东西就是攻打新加坡,因为它将使英国在这一地区的势力得到恢复。”〔2〕英国不愿中美军队入缅,这样会削弱其殖民势力。

为了协调双方的关系,英美进行了一系列的紧急磋商,并划分了战略责任区。美国负责太平洋(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和中国。英国负责中东和印度洋(包括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印度和缅甸。这样缓和了双方的矛盾。但在实践中,双方的斗争却无法避免。1942年8 月蒋介石要求美国进行空降作战以便占领仰光,来配合中美军队从北面发起的攻势。美军总参谋长马歇尔元帅向英国参谋长委员会提出了这一问题,要求英国参加收复缅甸的战役。但是英国答复说缅甸属于英国负责的范围。不论是在1942年还是1943年,他们都不会有兵力做到这点。事实是否这样呢?当然不是。这只是英国的借口。英国在印度和印缅边境部队的兵力大大超过日本在缅甸的部队。从1942年4月到12月, 英国运到印度洋地区的军队就有35万1千人,坦克1877辆,飞机1050架,汽车52716辆,大炮213门。〔3〕在印缅边境布防的英军兵力已超过14个师、24个旅和1400余架飞机。而与之对垒的日军第15集团军只有四个步兵师,150架飞机。所以丘吉尔承认:“在东方我们英国人并不缺乏部队。”〔4〕

实际上英国只想收复缅甸西南一部分作为攻打新加坡的基地。这样英美在缅甸战役上无法统一意见,两方各行其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1942年底英国事先未与美国取得一致在缅甸西部发动的战役。英军派出5万人和近250架飞机。日军第15集团军总人数约7万人,飞机150架,但其主力在缅甸中南部。与英军作战的日军只有极少部分掩护部队。英军企图利用日军在边境上人数少这一因素,发动进攻以夺取西边的阿拉干边境地区沿海岸的阿恰布岛和青山山脉,然后占领缅甸的一部分。英军于1942年11月在马尤半岛60公里的正面狭窄地段开始进攻。但遭到日军第55师阻击。1943年3月日军55师一个支队迂回到英印军后方, 英印军大乱,向边境溃退。在这次战役中,英国曾要求中国派一个旅到日军后方,破坏从曼德勒至密支那的铁路,阻止日军主力调动。但遭到蒋介石拒绝。这次战役的失败,使英军士气进一步低落,从此失去了战略主动。〔5〕

美国在1943年1月结束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坚决要求收复缅甸, 并在1943年11月15日发动这次战役。在这次会议上,英美的有关作战将领,包括美国陆空军总司令安诺德上将,美国陆军后勤部队司令萨姆维尔上将,英国三军参谋长委员会主席迪尔元帅,印度最高指挥官韦维尔元帅和史迪威中将,研究了整个战役,制定了作战计划。这次战役要求中国从云南派出一个师反攻缅甸,在印度的两个中国师从阿萨姆邦的利多进击。英国则以三个师从加里瓦向曼德勒攻击。英国还要于12月在缅甸西南海岸的洞鸽、山多威、勃生强行登陆。最后在1944年1月攻占仰光。这个方案于1943年2月6日取得蒋介石同意而予以确定。但后来英国擅自修改作战计划,使这一战役只有中国军队作战的两个方面实现,其余两个部分未能实现。〔6〕

美国在1943年的参谋长联席委员会的几次会议上都试图说服英国早日收复缅甸,但均遭拒绝。英国希望在其他战场打败日本后,再收回缅甸。英国的战略只服务于收复新加坡。迟至1944年初,英国还拟定了进攻苏门答腊的“长炮”计划,并要求美国帮助。这遭到罗斯福反对。罗斯福认为解放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的战略价值不大,更没有必要进攻苏门答腊。然而丘吉尔却坚持这一计划,后来只是由于一支强大的日本舰队进入了新加坡,丘吉尔才不敢轻率发动这次战役。

不久丘吉尔又提出一条“中间战略”:即从澳大利亚向北推进,英国帮助美国解放婆罗洲,然后再打新加坡、马来亚、或是香港和中国沿海一带。具体办法是组织一支英澳部队,由一位从属于麦克阿瑟将军的澳大利亚指挥官来统率。但丘吉尔考虑到这个战略也有许多不利之处。因为“中间战略”对美国在太平洋的作战没有多大帮助,而且有可能当英澳部队到达婆罗洲时,已来不及参加攻打香港。因此英国有可能被排斥在太平洋主力决战之外, 而英国的目的是要参加这些战役。 尽管在1944年5月召开的伦敦自治领总理会议上,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总理赞成这一战略,但由于时局变化迅速,中间战略已经行不通了,所以英国才未能贯彻这一路线。〔7〕

由于英国始终不肯积极支持美国计划中的缅甸战役,所以解放缅甸北部的战斗只好由中美军队来完成。史迪威1943年10月率中国在印度受训的X路军和少量美国部队攻打缅甸,1944年5月解放缅北要冲密支那。同时中国云南远征军(Y路军)从怒江反攻,两军于1945年1月27日会师八莫。在这次战役中英军冷眼旁观。由此看来,在太平洋战争期间英美在对日作战的战略上存在巨大分歧,英国不顾抗日大局,完全从殖民利益考虑问题。而美国从它的全球战略需要考虑,对反日援华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态度。

二、中国反对英国帝国主义的斗争

中国反对英国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推行帝国主义政策。双方的斗争主要围绕着对日作战的战略和战后计划而进行。在对日作战的战略上,中国主张以中国为基地打击日本,反对从海上打击日本。中国要求收复缅甸,立即打通滇缅路,援助中国抗日。英国正相反,主张以印度为基地,收复新加坡,从海上打击日本。为此重庆政府与英国政府进行了斗争。

英美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重申“欧洲第一”的战略。这一战略是世界反法西斯的正确路线。英美都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也应当指出,英国借“欧洲第一”战略推行殖民主义,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

在1942年,英美为“优先”问题反复讨论。所谓优先,即如何分配盟国的战略物资。为了争得优先,英国强调欧洲第一战略,这样,英国可以优先得到美国租借物资的70%,而中国仅2%。〔8〕英国得到战略物资后,又如何使用呢?英国首先考虑的是用在北非与地中海而不是用在西欧。英国一再反对,并拖延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1943年2月, 卡萨布兰卡会议后苏联又提及开辟第二战场时,英国仍以“准备不及”、“缺乏登陆艇”为借口,而把开辟第二战场推迟到1944年。1943年8 月17日魁北克会议上,英国企图用“巴尔干”计划来代替在西欧登陆。后来在德黑兰会议上,经过激烈争论,英国才同意在1944年5 月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这一过程说明丘吉尔的“欧洲第一”乃是“地中海第一”。英国在打击德国时优先考虑的是它的殖民利益。

尽管中英之间矛盾重重,斗争不断,但重庆政府仍尽一切努力,希望英国改变初衷,1943年8月,重庆政府派出外长宋子文访问英国, 重点讨论对日作战计划和战后计划。宋子文在与丘吉尔和英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讨论时,提出早日收复缅甸,重开滇缅路。宋子文强调打击日本应该从中国大陆而不是从海上。丘吉尔表示反对,而英国参谋长们却大谈在苏门答腊、马来半岛及槟榔屿作战的可能。宋子文失望而归。事后,英国政府承认:“没有人与宋子文谈具体的对日作战计划。因为只有一个原因,我们没有战胜日本的计划。”〔9〕

关于战后的安排,中英之间的分歧和斗争更加复杂,其中突出的有两个问题,即:战后中国的统一问题和中国的国际地位问题。英国反对中国战后统一。以东三省为例,中国多次要求英国表态,发表宣言支持战后中国收回东三省。但英国拒绝。因为英国认为任何专门涉及中国收复东三省的宣言,都会引起连锁反应。不仅其他国家会提出类似要求,中国还会要求收回香港、台湾等地。所以英国不愿做任何承诺,以便战后不受约束。

1943年1月,中英在东三省问题上的争论公开化。 中国政府收到一份来自华盛顿的报告,说英国在1942年12月华盛顿召开的太平洋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一个关于战后东三省命运的方案。其大意是战后东三省应由俄国托管。日本在东北的工业,包括南满铁路,应保留给日本。对这种强行安排中国东北命运的提案,中国政府立即提出强烈抗议。同时中国国立大学教授、国际关系问题权威钱端升教授写信给英国著名政治家、议会领袖斯塔福德·克里普斯先生,表达了中国人民要求收回东三省的决心。他说英国提出上述方案,使中国人民怀疑英国战后是否会反对无条件把东三省归还中国。他要求英国政府澄清这一问题,并希望英国政府,特别是保守党领导人应公开发表声明,表明英国支持战后把东三省归还中国。他还写了一封信给另一位英国著名政治家西塞尔,重申了中国收复东三省和台湾的决心。这两封信都被转到英国外交部,由远东司负责处理。但远东司官员们明白表示英国不会满足中国的要求。斯科特批示说,东北三省及台湾的前途必须留待战后和平会议来处理。远东司司长克拉克批示说:“我们的总政策是在战争结束前避免任何关于领土调整的协议。这是我们在谈判废除治外法权时拒绝中国要求收回九龙的原则。”克拉克的话充分暴露了英国关于东三省政策的利己主义动机。重庆政府则由于自身的软弱,面对英国的蛮横无理束手无策。〔10〕后来,在开罗会议上,英国虽然同意战后把东三省、台湾及澎湖群岛归还给中国,但那是中国人民的斗争和国际形势发展的结果。

中英之间斗争最为激烈的另一问题是中国的国际地位。丘吉尔希望战后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以便任意宰割。为此他反对把太西洋宪章用于亚洲,反对把中国列为四强之一,他说中国是四强之一的提法纯属荒谬。1943年3月22日,丘吉尔就世界形势发表讲话, 他有意不提中国是四强之一,只提三强,即英美苏。他的讲话引起了中国的强烈抗议。3月25日,中国外交部次长吴国桢告诉英国大使馆官员, 说中国对丘吉尔的不满集中在三个问题上。第一,丘吉尔的意思是中国战后是一个需要援救的国家,不仅不是四强之一,而且也不能参加战后的世界组织。他也不提中国与筹组中的亚洲委员会的关系。第二,丘吉尔提出在打败希特勒后要部分撤军。第三,丘吉尔大谈战后问题,而不提如何打败日本。吴国桢说,第二、三两个问题,中国政府还可容忍。然而中国的战后地位则是中国人最关心的问题,因而第一个问题是中国不能容忍的。在这同时罗斯福向英国外长艾登表示,中国是四强之一,应该参加解决战后的问题。由于中国的抗议,加上美国的压力,丘吉尔被迫要外长艾登于4月5日在美国马里兰州发表的讲话中表明英国承认中国是四强之一,战后英国愿与中国一起解决世界问题。这样才平息了中国重庆政府的愤怒。〔11〕

三、美国卷入中英斗争

美国极为关注中英关系的发展,并在关键时刻插手中英斗争,使之按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向发展。1942年8月,美国总统助理、 赴华特使卡里认为中英关系糟透了,已经到了危及双方合作抗日的地步。于是开始干预中英斗争。〔12〕8月1日,卡里找到英国驻华大使薛穆,要求英国采取措施改进与中国的关系。他就英国给中国贷款问题与薛穆做了长时间的谈话。关于贷款问题,是中国要求的。1941年12月,蒋介石向英国和美国分别要求一笔1亿英镑和5亿美元的贷款。英美协商后,英国同意提供5000万镑,美国提供1亿美元。 但是英国却提出了许多苛刻条件以致使重庆政府无法接受,于是双方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谈判。卡里希望英国答应给蒋介石这笔钱,以防中英关系继续恶化,并防止蒋介石对日妥协。〔13〕在美国劝说下,英国才做了一些让步,同意把其中1000万英镑用以支持中国发行货币。

在1942至1943年迫使英国谈判废除治外法权的斗争中,美国的态度起了作用。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是中国方面长期的要求,但英国不肯放弃在华侵略权利。在中国人民斗争下,英国不得不表示战争结束后谈判废除治外法权,至少在军事形势有利于英国时再谈废约问题,以便有利于英国讨价还价地位。1942年9月10 日美国建议英国与美国一起立即谈判废除治外法权,英国被迫同意,因为如果美国单独废约,将赢得中国的友谊,中国将更仇恨英国。但是在谈判中英国坚持顽固立场,企图保留尽可能多的侵略特权。例如英国要求保留单方面的“最惠国待遇”等。中国在与美国谈判时,曾成功地使美国放弃了这一条款。于是中国用这一事例去压英国。英国最后只得放弃这一侵略特权。〔14〕

美国支持重庆政府对英国斗争的典型例子之一是重庆政府于1944年9至10月进行的反对丘吉尔的斗争。 丘吉尔批评蒋介石军队在日本发动的豫湘桂战役中丧师失地、一溃千里,损失了非常珍贵的美国空军基地和许多飞机场。这种批评是正确的。但由于丘吉尔在讲话中说蒋介石得到“过量”美国援助这与事实不符。而且丘吉尔说缅甸战役的成绩是英国取得的,抹煞了中美军队的贡献。此时蒋介石正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于是借机掀起反英运动,以转移人民的视线。国民党军方报纸《扫荡报》,党报《中央日报》等都发表社论和文章批驳丘吉尔。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于10月1 日晚向英国驻华大使薛穆转达了美国军方和中国军方对丘吉尔的不满。《中央日报》记者走访了负责美国租借物资的官员,公布了有关数据。中国只得到美国租借物资的2%, 而英国却得到70%,说明中国并未得到过量的美国援助。而且这2%的援助, 也大部分为美国在华空军使用。由于美国支持,蒋介石的反英斗争取得胜利。英国被迫采取行动来改进双边关系。英国政府决定派蒙巴顿上将到缅甸北部慰问中国军队,并公开嘉奖他们,让公众了解中国军队在缅的贡献。这样才化解了重庆政府的反英运动。〔15〕

在对日作战中,尤其是盟国临近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候,美国愈来愈多地考虑到战后在远东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问题。所以美国很快就改变了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的态度,给英国予支持。例如在香港问题上,美国政府在1943年废约谈判前是支持中国收回香港的,罗斯福还亲口要丘吉尔战后把香港归还中国。但后来改变了态度。1943年7月13日, 美国国务院远东司司长霍贝克向英国驻华大使哈里法克斯说:“尽管美国人民同情中国,希望香港早日归还中国,但是美国人民是站在英国一边的。”1943年9月21 日哈里法克斯向英国政府汇报说:“霍贝克的看法是美国不仅不能对英国施加压力,反而应该支持英国恢复对香港的主权。这样可以使香港成为联合国在太平洋地区集体安全的基地。”连罗斯福也在开罗会议上向丘吉尔保证战后不改变英国在远东的殖民地状态。1945年8月13日,美国同意战后在香港与英军合作。在美国支持下, 英军于1945年8月23日重新抢占香港。〔16〕

四、中英美三方相互斗争对抗日战争的影响

中英美三方斗争对抗日战争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影响了收复缅甸和打通滇缅路的时间,从而影响了盟军反攻日本的时间,造成东南亚战场和整个远东战场对日作战的消极局面。1943年,远东战场的主动权是操在盟军手里的。如果盟军主动进攻,完全可以早日打败日本。但盟军作为一个整体在对日作战中呈消极态势。当时史迪威在印度已训练了3万中国军队,接着又在中国云南建立了远征军。 到1943年云南远征军已达22.7万多人。这两支分别称为X路军和Y路军的中国部队可以收复缅甸北部、打通滇缅公路。此外美国还计划在桂林训练Z路军,以便向沿海地区发动进攻, 从日本手中夺回中国的一些港口。但这一计划未能实现。美国历史学家梅特洛夫评论说:“盟国当时必须向前推进,突入日军外围防线,以期占领有利阵地,向日本帝国的心脏予以致命的一击。”但可惜这一切并未发生,原因是英国不愿进行缅甸战役而错过良机。〔17〕第二,英国反对打通滇缅路以支持中国抗日的政策,给中国的抗日战争带来很大危害。由于中国工业落后,重庆政府腐败,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始终比侵华日军差,这不能不影响到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中国需要大量军事援助,是当时抗日的需要。但由于英国反对打通滇缅路援助中国,致使中国得不到急需的作战物资。中国抗日军民以简陋的武器抗击装备精良的日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消灭和牵制了日军总兵力的2/3以上。 这样伟大的成绩是中国人民忍受巨大痛苦、遭受更大牺牲而取得的。第三,美军原计划把中国作为轰炸日本和向日本发动战略反攻的基地。由于滇缅路不能及时开通,这一计划迟迟不能实现。到1945年1月滇缅路重开时,美军的战略方向已经改变。 美军于1944年7月攻克了太平洋中的塞班岛, 获得了离日本本土最近的空军基地。1944年12月美军又在莱特岛登陆,把重型轰炸机转移到马里亚纳群岛。这样美军反攻日本的方向就转到海上。第四,由于美军从海上“越岛进攻日本”,伤亡惨重,美军参谋长联席会感到如果要在日本登陆,其伤亡将在百万以上。于是做出要求苏联出兵远东的决定。美苏签订了出卖中国利益的《雅尔塔协议》。第五,英法殖民者得以卷土重来,英军兵不血刃占领香港和马来亚。因此在反对日本法西斯统一战线中盟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仅影响了对日作战胜利的时间、反攻方向,还影响了中国的抗日及远东的命运。

注释:

〔1〕〔3〕〔5〕〔17〕《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 ),(上海,1982),第6卷,第437页;第5卷,第691页;第5卷,第437页;第7卷,第286页。

〔2〕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6卷,上部,二分册,第247页。

〔4〕《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上海,1982), 第5卷,第437页;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5 分卷,上,一分册,第177页。

〔6〕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中华民国资料丛稿、 译稿、缅甸作战》,下,第77页。

〔7〕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5卷,下部,第4 分册,第884—885页。

〔8〕WO208/399。

〔9〕FO35741,F4283/253,Secrefang of State,Aug.17,1943.

〔10〕FO371/35737,F1012/25/10,Minutes by Scott,Feb.22,1943.

〔11〕FO371/35739,F1725/25/10.The Prime Minister to Eden,Mar.22.1943.

〔12〕F6090/117/9.

〔13〕FO371/31620,F7031/7/10, From Foreign Office toChungking,October 31,1942.

〔14〕FO371/35681,F852/10.

〔15〕FO371/41689,F4905/54/10.

〔16〕FO371/ 35824,F4382 / 138 / G,Halifax to Eden.September 21,1943.

标签:;  ;  ;  ;  ;  ;  ;  ;  

中英美反对日本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分歧与斗争_温斯顿·丘吉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