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设置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论文

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设置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论文

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设置研究
——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石 利,张晓会,马 源

(齐齐哈尔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摘 要: 应用型人才应具备职业责任意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核心素养。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课程设置应做到各类型课程比例合理、安排循序渐进、内容简明等。目前课程设置中存在着课程比例失调、顺序不合理、内容重复等现象。为此,合理安排不同类型课程比例,促进课程整合,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交叉进行、实践课程贯穿整个学习阶段、删减重复内容等一系列优化课程设置的建议,就成为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课程设置

在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学业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引起广泛重视,并在积极地加以落实。本文以此为论题,从课程设置的视角,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分析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设置要求,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对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有所助益。

一、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的构成

(一)职业责任意识

职业责任意识是指一个人处在相应的社会位置时,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并且将这种责任转化为实际行动的一种心理特质,包括对职业的热爱、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及负责任的态度等。职业责任意识是每位从业者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它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对于学前教育教师来说,职业责任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热爱本职工作

值得更多医院借鉴的管理节能方面,首先是智能化管理,包括能耗监管系统的应用,楼宇自控在空调、照明等的应用;其次是定期巡查、督促节能工作开展;最后是通过组织节能宣传活动,发起节能倡议等方式,深入进行节能宣传,实现全员参与的最佳状态。

根据上面的讨论,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后发优势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导致其技术进步一般快于发达国家。参考Hsu et al的研究成果,引入虚拟变量Advancedi,用以区分该国是否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9]构造公式表述如下:

学前教育是启蒙教育,其教育对象是3—6岁的幼儿,年龄小,身心发展不成熟,又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所以,教育效果直接影响着儿童后续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国民素质的整体水平。而学前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其素质高低、水平如何决定着学前教育最终的效果。其中对本职工作的热爱,特别是对儿童的爱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孩子,才能尊重孩子,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科学有效地开展保教工作,从而保证学前教育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

2.勇于承担的精神和态度

幼儿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承担着大量烦琐的保教工作,面对身心发展不成熟的幼儿,身处随时可能出现各种问题的工作环境,如果没有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和勇气,没有对幼教工作及幼儿负责任的态度,是很难切实履行自己职责的,更无法保证保教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目标也就无从谈起。

王 强(通讯作者) 男,1981年10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博士,现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开关变换器的电路拓扑及控制.

(二)专业知识

第一,通识课程中公共通识课程和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的比例。通识课程中的公共通识课程一般是指大学生英语、计算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等课程。教育部教师司和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2018年6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指南(试行)》对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的界定如下:“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指为提高师范生综合素养而开设的通识教育类课程,国家规定的公共课程不在其列。”[1]这两种类型的课程比例应按规定合理分配(根据师范类认证专业标准,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需大于或等于总学分的10%),因为通识课程的教学影响到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职业责任感的形成。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只有真正热爱孩子的人,才有资格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那么,通识课程的意义就在于激发学生对幼儿的爱,让学生真正爱孩子,进而才能真正地热爱幼师这份职业,才能在工作中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课程设置的关键和核心要素,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选择最为重要,因为选择什么内容关系到培养人才的方向和质量。总体来说,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遵循简单明了、高效、不重复、不烦琐的原则进行设置。这主要是由于:第一,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各专业开设的课程较多,这就需要课程设置人员及教师精心选择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有价值、最高效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以避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第二,如果课程内容重复、繁杂,就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疲惫、厌烦的不良情绪,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学习效果也无从谈起。第三,由于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其课程内容强调专业性、系统性,又由于现代专业划分太细,容易导致专业课程内容的交叉融合。又因为高校课程是由不同的教师来担任教学任务,如果内容交叉又繁杂,教师的沟通又较少,就会造成重复的内容无人教授的情况,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专业理论知识是本专业普遍、系统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专业的相关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内容,分为一般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是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其能否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对于学前教育教师而言,专业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关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知识、幼儿园教学的知识、幼儿园游戏的知识、五大领域的知识等。只有掌握了这些专业理论知识,才能科学地安排幼儿园一日活动,才能有效地开展日常活动、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从而促进其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基于文献研究可以发现,大部分家庭照料者都表现出对未来的担忧,仅有少数照料者对未来有所考虑或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其中,照料者及其家庭所面临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专业技能知识是指与胜任某项工作相关的系统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相关技能的操作原理、规律、方式方法等。它是应用型人才胜任本职工作的必要条件。例如,学前教育教师应具备包括幼儿舞蹈、音乐、绘画、体育训练等多方面专业技能。因为学前教育不同于其他阶段的教育,学前儿童的培养重点不在于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在于培养儿童的情感、态度,对事物的好奇心、探索的兴趣以及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幼儿园课程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个领域,而这五个领域涵盖的内容多、范围广。所以,作为即将成为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必须掌握有关五大领域的相关专业技能,这些专业技能的获得主要依赖于高校在大学期间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特别是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设置。

3.专业实践能力

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诊断结果对比,CT扫描组中研究对象能够进行确诊的总共有13例,跟临床结果进行对比的确诊概率为65%;磁共振组中研究对象能够进行确诊的总共有18例,跟临床结果进行对比的确诊概率为90%。通过对比发现,两组之间的诊断结果的数值比较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课程内容的选择本应遵循简明、不重复的原则,但是在实际的课程内容安排中却存在着严重的重复现象。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一些院校在设置了《中外教育史》的基础上,开设《学前教育史》课程,在开设《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另设《学前儿童心理学》等。另外,像《课程与教学论》和《幼儿园课程论》两门课程中都包含“课程”和“教学活动”的相关内容,这种课程内容的重复,一方面带来时间的浪费,另一方面可能由于教师间缺乏沟通而造成部分内容成为教学的“无人区”。

二、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设置要求

(一)课程比例合理

课程比例是指在课程结构中各类课程所占的比重,关系到各类型课程安排多少的问题。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素养,在课程比例的设计上应该既考虑到通识课程的比重,更要考虑核心课程的比重,争取做到比例合理,以突显核心素养的培养。这里主要谈两种类型:

专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和经验系统,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三方面内容。专业知识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必要条件。相对于学前教育教师来说,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二,专业技能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比例。专业技能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专业技能、以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能力的课程。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专业技能课程主要是指幼儿舞蹈、音乐、绘画等课程。虽然这些专业技能课程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非常重要,但也要协调好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如果专业技能课程占比过大,就会占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重,这样不利于学生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也不利于学生未来在工作当中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课程安排循序渐进

课程的顺序安排是课程设置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培养目标实现的程度。一般来说,循序渐进是课程安排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首先,应先基础,后专业。对于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甚至对自己所学专业毫不了解的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应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等基础学科学起,让学生对本专业有基本的了解,从而激发职业热情,培养其责任意识,并且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其次,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交叉进行。通识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时代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养,专业课程目的则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在课程顺序安排上两者应交叉进行,以利于学生既有宽厚的文化基础,又有精深的专业能力。最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应交叉进行。这样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能够将理论及时运用于实践,又能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回归到理论,从而丰富所学理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

2.专业技能知识

(三)课程内容简明

1.专业理论知识

三、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设置要求与现实的差距

(一)课程比例失调

1.通识课程安排过于集中

(二)课程顺序不合理

如上所述,课程比例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及培养目标的实现,所以在实践中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社会发展需求进行科学的设计。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目前课程比例失调的问题却大量存在。以大类招生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为例,主要表现为:第一,专业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多,专业必修课较少。导致学生专业知识不足和专业理论欠缺,影响其未来的专业成长。第二,专业技能课程比例偏高。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高职高专院校中,但也有少数本科院校存在艺术类课程安排过多,过分强调幼儿舞蹈、音乐、绘画等技能的掌握,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从而影响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通识课程安排过于集中是课程顺序安排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一般来说,高校通常将通识课程的学习时间安排在大学的第一学年或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上半学期,以后的学习时间只开设专业课程,这样集中学习通识课程,无法真正发挥通识课程的教育作用,并且极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也不利于学生以后对专业课程的学习。

2.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顺序不合理

3)购物便利性对医药B2C平台顾客忠诚度的影响值为 0.53。对于顾客而言,随时足不出户地购药十分方便。同时,在医药B2C平台网站上可以方便地寻找需要的药品,通过提升访问速度和搜索功能,可进一步满足顾客的需求。在支付手段方面,医药B2C平台网站也可以为顾客提供多种选择。综上,购物便利性的提升可以明显提高顾客忠诚度。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交叉是课程安排的一项重要原则。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大多数院校将实践课程安排在最后一学年集中进行,在之前的学习中没有实践课程的安排,只学习理论课程。这样的课程顺序安排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良性循环,造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不到预期效果,也影响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业财融合、业管融合是新时代高校财务核算人员转型的最终方向,要求财务人员由传统的核算型向推动教学、科研业务发展的管理型转变。在这一趋势下,核算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应转变核算人员的工作理念,从单一的核算思想中跳出来,对财务工作建立全面的认识框架,积极了解学校学科特点和具体业务,使财务核算工作创造出应有的价值;推动核算工作的重心前移,由对各项支出的事后核算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转移;转变核算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基于数据的分析与预测能力,帮助决策者从财务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对高校具体业务决策更具价值的建议,充当财务与业务的连通桥梁,真正实现业财融合和业管融合。

3.课程内容重复

专业实践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够利用已有的经验、知识、技能等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收集信息的能力、交流能力、对本职业核心内容的把握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讲,应该具备的专业实践能力包括教育目标确定的能力、教育内容的选择能力、教育的组织实施能力、教育评价能力等。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生活实际及教学条件,确定出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才能选择出满足儿童兴趣爱好的、符合儿童学习基础的教育内容并加以科学组织;才能自如地组织儿童,顺利地开展教育活动;也才能本着促进儿童发展的理念,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以实现学前教育的良性循环。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涉农信贷领域的难点在于缺乏抵押担保物品。服务于乡镇、村的农村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建设较为滞后,严重制约了涉农保险的发展。农村金融创新需要构建健全的覆盖全产业链的农村保险体系,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在农业生产、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环节,提供多类保险险种,为农民和经济合作组织提供金融风险防范保障。

四、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设置优化策略

(一)合理安排课程比例

1.协调好专业理论基础课与必修课的比例

高校大类招生的目的是在扩展学生视域及丰富学生专业素养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所以,在设计课程比例时,一定要处理好专业理论基础课和必修课的关系。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应在教育类专业理论基础课中加入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内容,这样既能使学生具有较宽厚的学科素养,又能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适当减少专业技能课程学时

护理人员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是影响护理工作的重要因素,素养的提升除了要依靠工作中进行经验的积累以外,还要有科学的培训提供支持。培训的内容应该涵盖三个大的方面。

学前教育专业中艺术类专业技能的学时安排过多,应适当减少艺术类课程的学时,可将技能的学习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在实践课上练习必备的专业技能,这样既能掌握必需的专业技能知识,又能减少技能课程的学时,空余时间可适当增加核心专业课的学时,为学生学习与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创造条件,也为本科院校学生进一步升学打下基础。总之,各院校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安排合理的专业课程与技能课程的学时比例。

(二)合理调整课程顺序

1.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交叉进行

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交叉进行是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一项重要措施。所以,针对多数院校将通识课程放在第一学年或第二学年上学期进行集中学习的现象,笔者认为,应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交叉进行学习,也就是说,在第一学年安排英语、思政课程、计算机课程的同时,也要安排一定的专业基础课程(如: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中外学前教育史》等),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又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对本专业的热爱,也为下一阶段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践课程贯穿整个学习阶段

实践课程贯穿整个学习阶段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也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所以,就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安排来讲,不能只在最后一学年进行,应在每学年末都安排一到两周的实践课程,可先从听幼儿园课程讲座、观看幼儿园公开课开始,到保育实习,最后进行顶岗实习,步步深入。实践过后应安排学生积极讨论实践中的所见所闻,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理论中寻找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结合实践体会理论知识学习的价值。还可以利用每年的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学前教育专业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把学生的艺术技能、教师技能和学校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教师技能大赛[2]。另外,为保证实践课程的顺利进行,要适当增加和建设相对稳定的幼儿教育实习基地,便于集中组织学生的见习实习,也便于提高见习实习的质量[3]。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适当删减重复内容,促进课程整合

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各专业教师及课程设置人员应积极沟通研讨,适当删减重复内容,积极促进课程整合。例如,针对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出现的课程内容重复问题作出一定的调整,可将《中外教育史》和《学前教育史》两门课程合并为《中外学前教育史》,将《普通心理学》与《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进行整合,删去《普通心理学》中与幼儿发展相关性不大的部分,将剩余部分穿插到《学前儿童心理学》中,整合成一门学科。而对于两门学科有重叠的现象,可以将《课程与教学论》和《幼儿园课程论》中共有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这部分与五大领域的教法一起整合,合并为一门《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等[4]。这样既能避免内容重复以提高教学效率,又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兰,夏小红,胡慧颖.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通识教育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9,23(2):57—60.

[2]张瑞平.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整合[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23—27.

[3]陈凤梅.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8(12):136—137.

[4]袁红.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析[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31(4):98—100,104.

Research on Curriculum Setting of Core Quality Training of Application -Oriented Talents ——Taking Preschool Education as an Example

SHI Li, ZHANG Xiao-hui, MA Yuan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Qiqihar University, Qiqihar 161005, China)

Abstract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should have the core qualities of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core qualitie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he curriculum should be set up in a reasonable proportion of all types of courses, with gradual arrangement and concise contents.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curriculum setting, such as unbalanced curriculum proportion, unreasonable sequence and repeated contents. Therefore,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urses, promotion of course integration, crossover between general courses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practice courses throughout the whole learning stage, deletion of repeated content and a series of suggestions to optimize the course setting have become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core quality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core literacy; curriculum setting

doi: 10.3969/j.issn.1008-6714.2019.09.042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6714(2019)09-0121-04

收稿日期: 2019- 07- 02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重点课题“教育生态学视阈下我省高校可持续发展研究”(GJB1316108)

作者简介: 石利(1966—),女,辽宁岫岩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课程与教学研究;张晓会(1994—),女,山东聊城人,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马源(1979—),男,黑龙江黑河人,讲师,博士,从事比较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王照双〕

标签:;  ;  ;  ;  

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设置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