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人才培养&南京大学教育教学思想综述_大学论文

面向21世纪的人才培养&南京大学教育教学思想综述_大学论文

怎样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南京大学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京大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大讨论论文,思想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正带着诱人的希望与机遇向我们走来。我们应该怎样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这是一个历史性课题。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责无旁贷。自1996年10月,南京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以“我们应该怎样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为主题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从年逾八旬的老教授、院士,到已经退居二线的校领导,从现任校长到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在校大学生,大家纷纷参加讨论,有许多真知灼见。

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学科背景和社会背景

在大学校长这个岗位上工作长达12年之久的著名天文学家曲钦岳院士在讨论中深有感慨地说,早在19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也曾出现过“世纪末的思考”。那么,在100年后,今天的思考与上个世纪末的思考有什么不同和新的特点呢?曲软岳认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自20世纪中期开始的一系列高新技术革命,特别是由硅片技术革新而导致的信息革命,由核糖核酸蛋白分子的控制引发的生物技术革命,以及以非晶态金属、新型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开发为标志的新材料革命,已经并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和日常生活的节律与面貌,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瞬息万变,日新月异。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世界变化的节奏将更快,幅度将更大,影响将更为深远。第二,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国际事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一方面,超越国家、地区范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一系列全球性的威胁日益严重,生态危机、环境恶化、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等全球性的难题,又要求人们携起手来,通力合作。第三,如果说20世纪仍然属于“财富源于物质资源”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将完全进入“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崭新时代。传递文化、培养人才、发现真理的教育,已经被视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柱。

他认为,上述三大特点,向我们传递了一个十分明晰的信息,即我们所说的“跨世纪人才”,应当是能够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新人,应当是能够参与全球性竞争与合作的新人,应当是能够主动适应、积极推进甚至引导一系列社会变革的新人。

教务长许敖敖对学科背景是这样分析的,他说:一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和发展过程具有加速发展和急剧变化的特点。据粗略统计,人类的科学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一倍,当前则3年到5年增加一倍。二是科学技术呈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以整体化为主的特点。当代科技发展有两种形式:一是突破,二是融合。突破是研究、探索新的科学规律和科技成果。融合是互补和合作。科学技术发展的另一个鲜明特征是日益求助于多学科融合的战略来解决各种问题,这就导致了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现。第三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大为缩短。

陆埮教授认为,在现代条件下,不少项目需要许多人合作完成,重大成果的获得者往往都是团体冠军。比如,1993年发表于国际刊物Phys.Lett.上的测定Z°粒子性质的文章,作者名单就占了将近3页(30多个单位,450个作者)!因此,团结互助,通力合作是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成功之路。

跨世纪人才要多规格,同时注重厚基础、宽知识、能力强、素质高

面对上述科学背景和社会背景,曲钦岳院士提出在跨世纪人才培养方面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专才、通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关系。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重要的在于拓宽基础,加强知识融通与迁移能力的培养,这与接受某一专业领域更深、更多的训练并不截然对立,也不相互矛盾。我国人口众多而国力有限,经济正处在起飞、转型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而且呈现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特点。一方面要大力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另一方面,要大力倡导学生跨系科选修、攻读双学位、主副修,培养大批基础扎实、宽厚、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领域专业训练(或学术熏陶)的复合型人才,以增强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二是知识传播、能力培养与全面素质教育。现代社会知识总量、信息总量的激增,使得培养“通晓一切”的、掌握“百科全书式知识”的人才变得既无意义,又无可能。“跨世纪人才”的培养,要求我们将知识传播、能力培养与全面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这是教育思想的一大转变,是教育模式的一种突破。在今天的新形势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出现了某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例如,重视知识、能力结构的优化,忽略人的思想、心理素质的提高;重视科学技术的掌握,忽略人文精神的熏陶;重视有形课程的作用,忽视对素质培养起潜在影响和重要作用的育人环境的建设……这些问题有的是局部性的,有的则刚刚露头。但如果任其发展蔓延,就势必影响“跨世纪人才培养”这一历史性任务的完成。三是一般人才培养与杰出人才培养。就广义而言,现在进入大学的学生,他们的主要工作生涯将在21世纪度过,因此,他们都是“跨世纪人才”,都要按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精心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除了需要千百万名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之外,还需要大批才华横溢、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因此,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使德才兼备、卓然不凡的“跨世纪人才”脱颖而出,应当是高等学校,尤其是重点大学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

谈到素质教育,侯惠勤教授特别提出,要重视跨世纪人才的政治素质,强调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以及现代人格的建设时,理所当然要突出政治素质的锻炼。

抓政治素质教育要从根本抓起,“人的根本是人自身”。政治理想、政治价值等的确立,归根到底需要相应的人学根据。

张伯伟教授特别强调,科学精神应成为大学教育的核心。大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概括传统以及时代的若干信念,包括人格、知识技能等,铸造出这种信念的担当者,使他们成为更接近理想要求的人。由一批又一批近于理想的人走进社会,从而提高整体社会的文明,并促进社会整体的不断进步。

在这次讨论中,其中一个热点就是要重视对大学生的方法教育。郁慕镛教授提出,要重视逻辑教育。逻辑是最基础的学科,中心内容是推理,由已知推得未知。逻辑思维能力强,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知识的增值。

林德宏教授特别强调,高等学校给大学生的有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方法。脱离了方法教育的教学,只能是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的知识仓库的保管员。这与其说是在培养人才,不如说是在摧残人才。有了科学的方法才有能力创造。掌握了方法的人,就是掌握了规律的人,掌握了命运的人。所以,我们的教学工作应从以知识教育为主转向方法教育为主。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三种方法:即掌握知识的方法、科学研究用知识的方法和创造知识的方法。

江元生院士在谈到现行教育模式时,特别提及我们国家在50年代学习“苏联模式”的弊端,最大的问题是专业分工过细,忽视学科之间的交叉,滋长了科学短视现象,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新兴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刚刚出国归来的洪修平博士,在借鉴国外育人模式的前提下,大胆提出,今后大学招生要打破系和专业的界限。能否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条件,发挥学分制的优势,规定理科的学生要修满一定的文科学分,文科的学生也要有一定的理科学分比例?将全校各院系的所有课程都向学生开放,让大家按有关规定自由地选择,学生在进校两年后有一个根据自身情况重新调整院系和专业的机会。这对培养跨世纪人才将很有好处。

学校的教学工作改革必须深化

许敖敖在谈到教学工作如何适应跨世纪人才培养时强调三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科学在前进,目前大多数课程却仍然以不变应万变。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是传统的一套,重演绎、推理,按部就班,而归纳、分析和渗透、综合不够。当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很广、影响极其深远的改革。一定要遵循教学规律和科学发展规律。二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把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去,使得教学更有效、更经济、更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三是人才的全面素质教育。钱学森同志曾提出过高校人才素质培养的六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1.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南,有正确的世界观,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指导工作;2.了解他所在的世界,了解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经济、人情,熟悉当前世界形势和大事;3.要了解整个科学技术体系,了解科技的发展和最新成果,关注科技动态;4.要懂点军事科学,因竞争如同打仗,要有战略、战役和战术观点,包括组织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才能;5.要有文学艺术修养,会运用形象思维去解决抽象思维不能解决的问题;6.要懂得卫生和锻炼,身体健康也可以益智。

许敖敖还提出在教学改革思路上要有新东西,比如第一是要进一步强化现代教育意识,包括社会进步,要求人才的素质全面提高;市场经济,要求人才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人才有更高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高科技的兴起,要求人才具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基础和掌握现代技术的能力;参与国际事务,要求对世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批判吸收能力等。第二是要进一步改革、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现代科学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专业与专业方向的分界线逐渐淡化,理工结合、文理结合、文文结合以及人文社会科学成为人才素质培养的基础,已成为未来专业改革的趋势。要重视学科建设的内涵向加深基础,向高新技术领域扩展的趋势。第三是加速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因此,必须面向21世纪科技、文化、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面向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要求来改革我们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

许多在校学生,包括一些硕士、博士研究生在讨论中集中谈到比较多的是,学校如何在几年时间里,给学生以最基本和最有用的知识、方法、能力。他们对改革旧课程体系的愿望非常迫切。也有一些同学提出,在学习上要给学生以更多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权力。

标签:;  ;  ;  

面向21世纪的人才培养&南京大学教育教学思想综述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