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讨_职业素养论文

城市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讨_职业素养论文

城市型大学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模式论文,城市论文,学生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生教育管理一直以来都是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变化,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丰富,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也各有不同,对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提出了改革的需求。高等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但是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学生,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大部分是就业。即经过大学学习后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事实证明大学生职业素养缺乏是造成其就业难的突出原因之一。怎样增强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就业过程的两个主体:学生和企业,对于大学生就业有着不同的感受和体会,但归纳起来都是一个字“难”。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来看,“就业难”首先体现在找工作时的感受,受到企业的百般挑剔,难于找到工作;其次体现在找到的工作不是自己满意的工作,薪资、待遇、发展前景都不是自己期望的。另一方面,从社会角度去考察,大量企业感到“招人难”,难以招到合适人才。这样的两难现象充分说明,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出现问题,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被社会接纳,高校培养的人才的职业素养和企业需求存在脱节。

城市型大学是适应我国市场需求和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的产物。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城市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内涵来看,城市型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应该具有“顶天立地”的素质,所谓顶天是指其素质高,体现在所培养出的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理论架构具有本科层次的教育水平,有别于职高、技工层次;所谓立地是指其实践应用能力强,能够立足学校所在区域,适应区域经济对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

职业素养是一个多层次立体式的概念,当前,对于职业素养的概念因学术界和职业界人士的着眼点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内涵。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学术界人士普遍认为:职业素养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和综合素养,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职业界人士普遍认为:所谓职业素养,就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指劳动者不断学习和积累,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并发挥作用的相关品质,通常包括合作素养、创新素养、道德素养、专业素养等几方面的内容。

作为以培养高素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城市型综合大学,应根据学生就业渠道的特点,有侧重、有针对性的理解和分析职业素养的内涵。在综合各业界人士观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大学生职业素养是指大学生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受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大学生实现和发展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意识、知识和能力的集合。

二、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法,结合个案访谈法和文献法。问卷主要从以下6个维度来讨论和研究职业素养问题。一、目前大学生职业素养状况;二、职业素养在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三方面的主要构成因素;三、企业在选择学生时最看重哪些职业素养;四、培养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问卷的发放对象分别是某城市型大学的学生和企业,其中学生有效问卷有156份,企业有效问卷有105份。问卷录入结束后,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数据分析

对于目前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情况、企业和学生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接近60%的企业认为大学生最缺乏的职业素养是实干能力,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所占比例为21%)。这和学生的自我认知有很大的差异,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是创新意识(31%)、人际交往能力(21%)和管理能力(20%)。

学生和企业在对于职业人应具备哪些重要素养,有着较高的相似度。他们都认为职业人最应具有的职业素养在道德层面按选择比例依次是:责任心、原则性和积极的心态。在知识层面上是专业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在职业能力上企业和学生的认识基本一致,都认为分析判断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是最重要的两项职业能力。

对于在招聘时企业最看重的因素,学生和企业的观点不一致。高达83%的企业认为在招聘时最看重学生的责任心,65%的选择工作执行力,63%的选择吃苦精神;76.43%的学生认为企业最看重责任心,其次分别是和工作相关的社会实践和工作经历(所占比例为75%)和执行力(所占比例为70%)。可见学生较为看重专业成绩、工作经历等职业素养的显性因素,而企业更看重的是吃苦精神、责任心、稳定性和执行力等职业素养的隐性因素。

对于大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的途径这一问题,高达92%的企业和82%的学生认为获取职业素养的途径是有针对性的参与社会实践。

(三)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当前大学生最缺乏实干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工作执行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亟待加强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协调发展,让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过硬的实践能力。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三、“3E”职业素养培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城市型综合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地方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类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对于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更要培养其职业素养。让其在职业素养的培养和积累过程中,认识到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和求职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学校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更应该从雇主(企业)的角度出发,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大学生职业素养需要着力培养其责任心、原则性和积极的心态;知识上需要大力培养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在能力方面需要提升分析判断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培养方式方法上应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相应的课程教育。城市型大学在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上,应以培育学生职业素养为导向和终极目标,在管理过程中应注重“every one,every process and every pro-ject”的全员、全程和全项目化的“3E”教育管理模式。

(一)全员参与的职业素养培育机制

全员参与的职业素养培育管理模式从宏观上说,就是通过学校、学生、企业三方面的共同参与培育学生职业素养。从学校层面上说,就是包括学校的专业教师、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在内的所有在校教师的共同参与。

职业素养的冰上理论认为:冰山浮于水面之上的部分只有1/8,主要代表了大学生的形象、资质及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可通过多种学历证书或职业证书来证明。而冰山隐藏于水面以下占整体的7/8部分所代表的是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等隐性职业素养,是难以直观的发现和察觉的。大部分职业素养是大家难以看见的,7/8的隐性职业素养能够决定外在显性职业素养。所以,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应当将目光放在整座冰山上,并从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出发点,着力培养隐性职业素养。这一培养过程并不是学校、学生或企业的任何一方所能单独完成的,而是需要三方共同协作;同样,不是学校的某一部门,某些老师能独立完成的,而是全校教职员工共同教育和培育的结果。

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教学、学工两条主线,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其中通过以教学、实验为主的课堂教学主线,培育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而学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社会实践等工作,培育学生的吃苦耐劳,明确的职业目标,团结合作等隐性职业素养。

(二)全程化的职业素养培育计划

根据上述实证研究,我们知道,企业需要的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集中在学生的责任心、稳定性、吃苦能力、合作精神和执行力等冰山下的那部分隐性的职业素养,因此高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集中在挖掘和培养其隐性的职业素养上。在学生素养培养上通过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的职业认知教育,大一的职业意识唤醒、大二的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大三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四的就业实习,让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在校的全过程。让学生一进校就有明确的目标,为4年后就业储备能力和素养,而这一切的储备都是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学生自主去完成。

(三)全项目化的职业素养实践管理模式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不能脱离实践。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渠道。大学生职业素养实践平台的建设更应是城市型大学发展学校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按照“项目化、长效化、社会化”的发展思路,以项目为核心,大力打造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实践平台。通过合理分类,在校期间所有实践活动可分为“志愿服务类”,“创新创业类”和“岗位体验类”等类型。其中“志愿服务类”项目可包含由学校组织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政策宣讲、帮残助困、支农支教、社会调查、法律援助、技能培训、红色之旅等。“创新创业类”项目可包括专题调研、参与教师主持的社科及软件科学课题研究、竞赛活动、创新实验计划等。“岗位体验类”项目可包括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挂职锻炼、岗位体验、企业见习实习、创业实践(创新平台、实训基地、孵化基地)等。

项目化的职业素养实践平台具有管理细节化、立项批次化和评估环节指标化的显著特点。管理精细化。从申报、立项、开展到评估都严格按照既定方案进行统一管理和指导,实践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和细节都在方案中明确标明。立项资金批次化。将立项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申报情况分为精品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并给予不同档次的项目以不同额度的资金支持,资金采取分批次支付的原则。评估环节指标化。评估环节不仅仅要求立项课题组提交实践报告,同时要提交各种实践成果,而且评估标准中对每一项成果都给定了相应的得分,保证了实践成果的完整性。

实施项目化管理后社会职业素养培养实践的效果显著提高:从学校角度来看,通过项目申报、立项、分级和评估等项目化管理机制,让学校对各个项目乃至项目的各个环节都能很好的监督;从学院角度来看,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上存在着和教学结合不紧、科技含量不高、时间持续较短、只重视轰动效应、缺乏实际效果、计划性不强、资金匮乏等一系列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和落实;从学生角度来看,项目化管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接触到了社会,解决了心中的疑惑,认清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同时通过项目的选项、申报、立项、实践、结题和评估等环节,本身就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锻炼和提升,在这样的过程中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谈判领导能力和执行力等企业看重的职业素养。

城市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应体现出“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的突出特征,其办学定位的重要特征是以实践教学为中心,培养服务于生产一线的中、高端应用型人才。以职业素养培育为导向,大力开展职业素养培育工作,通过全员、全程和全项目化的“3E”机制,优化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是提高这类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办学实力的有效途径。

标签:;  ;  ;  ;  

城市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讨_职业素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