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江开放发展战略_长江论文

中国长江开放发展战略_长江论文

中国长江开放开发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论文,中国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90年代的重大战略决策

我国经济发展的格局经历了从内地到沿海,再从沿海到内地的两次大转变。可以说,由80年代的沿海战略转向构筑沿江沿海“T”字型战略,是我国90年代的重大战略决策。

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建设浦东新区,实行比沿海特区更优惠的政策;1992年3月,全国人大五届七次会议作出兴建三峡工程的决定,并于1994年12月,由李鹏总理宣布动工兴建三峡工程;1992年5月,中央决定开放芜湖、九江、武汉、岳阳、重庆等5个沿江城市和省会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紧接着黄石、宜昌、万县、涪陵等沿江城市和三峡经济开放区相继开放。这些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意味着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作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带已进入全面展开的新阶段。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格局调整中的第二次大转变。

长江经济带具有其它经济带所不具备的特殊优越条件。它是我国的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工业经济发达地区。

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经济各具特色。上游以矿产开发、原材料工业为主;中游农副产品丰富,原材料工业实力雄厚,加工能力较强;下游加工能力强大,高新技术产业已发展到一定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总的来看是下游高于中游,中游高于上游;而资源分布则相反。这就形成了长江流域经济的梯度和互补型结构的特点。流域经济的这种结构特点,为实现产业、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的由东向西转移和资源的由西向东支援提供了基础。

确立和实施沿江开放开发战略是沿海战略的延伸和发展。实行沿江沿海齐驱战略,可以加快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纠正地区发展失衡。长江横贯我国东中西部,实施沿江战略,上中下游各展其长,优势互补,综合开发,必将加快全流域的经济发展,缩小东、中、西经济发展的梯度差,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我国之所以选择长江经济带作为优先开发区域,除了长江经济带的独特优势外,也是遵循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经验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可以预料,长江沿江地区的开放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它将成为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经济增长区;中国第二条对外开放带;形成城市群体综合功能和我国重要的产业经济带。

长江开放开发与沿海开放开发相比,概括起来,有五个特点。即高起点、大规模、区域性、产业带、城市群。

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是在沿海经济带经过十多年摸索的基础上不断展开的。因此,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无论是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体系的完善,还是开放开发经验教训的积累,都决定了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是高起点。浦东与三峡上下呼应,波及长江整个流域乃至全国,国际影响大。

长江的开放开发多以增强老城市功能和发展中小城市为主体。如宜昌、黄石向大城市发展。岳阳、九江、芜湖等城市开放多是这种情况。可以预料,经过几年的建设,沿江城市将会发展成我国走向新世纪的重要城市群体。

二、令人瞩目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改革开放1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和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以来,长江的开放开发进入新阶段。沿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开放开发中一马当先,成为长江开放开发的先导力量。

随着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域内开发区已开始由前期的集中投入转向产出大幅度增长,或边开发边收益,推动着域内各地经济的发展。据有关资料,各地的开发区发展速度均超过普区发展速度,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开发区的大规模兴建,对加速长江流域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具有战略性意义。从事农业的人数减少,一部分农民转向以工业为主的领域,这是一个区域走向发达的表现。目前,长江流域农业人口仍然偏多,城市化进程的滞后造成土地利用的不经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以及产业结构推动过程中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限等一系列问题。开发区的出现是我国继乡镇企业之后又一次工业化、城市化的热潮。开发区实行资金和要素的集中投入、开发,这种聚集经济(或外部经济性)使它对于城市化的效果明显优于以往的村村点火“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对于集中连片开发的乡镇企业小区,则归于开发区类)。因此,把建开发区仅仅视为某些局部的地区开发是缺乏战略眼光的。

相对于沿海开发区来说,沿江的开发区起步较晚,开发的时间较短。但由于丰富的资源和科技、产业优势的支撑,大多数开发区的建设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武汉东湖新高技术开发区,利用众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在投资很少的情况下,便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1993年东湖开发区科技一条街的新高企业科工贸收入达18.5亿元,年均增长速度在80%以上。现在过亿元的新高企业已达2家,引进外资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18家。

沿海开发区兴建之时,多是引进和吸收国外技术,开发和利用加工工业,如三来一补等发展外向型经济,是一种用别人的技术生产产品,中方提供廉价劳动力,然后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的模式。而沿江开发区则凭借自己的人才和科技优势,多以新的技术开发区起步,如武汉东湖、湖南长沙、安徽合肥、四川重庆等地开发区,是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的试验区和改革区,技术是自己的,资源是自己的,市场是国际的。

沿江开发区的发展是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而不断发展的。为了促使各地开发区的健康发展,开发区的科学决策,认真分析沿江开发区的基本走势十分必要。

沿江开发区在区域化方面有三个比较明显的趋势特征:一是一个开放区的区域化。如三峡开放区,是跨越湖北、四川两省的17个县市,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域,按区域合作的内在规律设立。二是几个开发区连成一片形成省内区域发展格局。如十堰、襄樊、武汉三点一线的广大区域,在汽车产业上的区域合作模式。三是由老区域经济中心向新的区域经济中心扩散。沿江开放区多是在原来重庆、武汉、上海三大经济中心周围发展。近几年已开始在沿江其它城市形成新的二级区域经济中心,改善着开发区的沿江布局,如安徽芜湖、江西九江、湖南岳阳、湖北宜昌等一批开放城市和开发区的建设,不断改变着市场要素的流向,使新老区域经济中心相互配合,共同发展。

开发区的运行机制向国际惯例靠近。开发区在引进外资,开拓国际市场方面都按国际标准办事;进入开发区的老企业积极与世界大市场对接,制定和研究迎接GATT的挑战对策;开发区引资对象从传统的港、澳、台等地拓展至世界各地,产品也推销至世界各国。

三、长江开放开发的对策建议

根据我国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国家后十年计划以及对长江开放开发的总体要求,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长江开放开发要充分运用浦东特区、三峡工程、三峡开放区、沿江开放城市和多级开发区的特殊政策,采取“靠南联北、呼应浦东、三峡带动、城市突破、重点开发、全面开放”的策略,实施“三维开放”、“三极突破”的战略。

为了保证长江开放开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的落实,必须在组织领导、产业政策、市场建设、工业布局、外向型经济、资金筹措等方面作相应的调整,使沿江各开放开发地区之间相互协调,共同联动,采取得力的对策措施。

长江流域目前的产业趋同化倾向严重。整个流域目前的支柱产业大都为轻纺、化工、机械、冶金和建材。由于经济同构,导致相互竞争,引起行业垄断。为促进长江开放开发,必须打破这种格局,制定整体性的流域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产业发展的层次。特别是沿江各开发区在上新项目时,一定要进行产业分工,避免产业趋同扩大化。目前拟组建流域性产业集团,以实现流域产业合理分工。

长江流域一方面要提高对外开放程度,而且包括中上游等地在内的全流域扩大对外开放。在这个过程中开放程度较低的中上游,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度,充分利用浦东对外窗口和上海转口贸易基地。另一方面,长江流域各地也要相互开放,而不是相互封闭或封锁割据。因此,长江流域应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时发展内向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

进入90年代,我国中间产品和投资类产品的进口替代任务十分艰巨,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建设任务也十分繁重。我国将进入新一轮重化工业阶段。在这阶段,汽车、电子、石化和合成材料等将取代耐用消费品工业而成为新的主导产业。长江开放开发带在新一轮开放和新一轮重化工业阶段,应进一步强化这些产业优势,抢占新的市场制高点。这也是长江开放开发成败的关键。

城市化是衡量现代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城市融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金融、外贸、信息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因此,在长江开放开发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提高本地区城市化水平,强化沿江城市群体功能。

对于开发区的建设,沿江各省都是十分重视的,现在的关键是要加速发展,集中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形成气候,形成增长极。

培育流域性共同市场。建设区域性共同市场目的是促成流域各地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大流通、大融合,建成以区域金融、物资、技术、人才、信息等全方位、多层次相互联系的市场网络体系。

从地缘因素看,沿江的环境赶不上沿海地区。要实现沿江开放开发战略,引进外资,就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下大力气。在这方面,沿海已走在前头,相比之下,沿江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特别是在特区优惠政策正不断泛化的情况下,软环境建设任务相当艰巨。

从生产力角度分析,长江流域各地经济水平相差悬殊,直接影响产业的高层次、高水平分工。同时也使流域各地经济的发展氛围和投资环境产生较大差别;从生产关系角度看,现行“体制缺陷”是造成现行长江流域市场分割,要素流动滞阻的主因。要素流动滞阻导致各地产业的相互关联缺乏客观基础,而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得要素流动又缺乏的正确引导和合理的流向。这种状况对于大规模开放开发长江是不利的,应该加强统一开放开发的组织领导,采取一定的手段,弥补市场调节的功能不足。

标签:;  ;  ;  ;  

中国长江开放发展战略_长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