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论:党的十五大报告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学风论:党的十五大报告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关于学风问题——学习党的十五大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风论文,五大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学风是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江泽民总书记在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时,专门就学风问题做了深刻、精辟的论述。为什么这样重视学风问题?关键就在于它关系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一、学风问题是第一重要的问题

我们讲的学风问题,不是学校、课堂中的学习方法问题,也不是学术界、学科建设中的学习风气问题,而是指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问题。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因此可以说,学风问题是任何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回避的一个基本原则问题。

自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以后,就有一个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也就是学风问题。这个问题始终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决定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都重视学风问题,历来都把它作为十分重要的问题来看待。早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说过:学风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第一重要的问题。他严肃批评“从本本出发”的教条主义是不正派的学风,是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历经“文化大革命”的民族灾难之后,在实现历史转折,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又首先提出学风问题,并上升到关系“亡党亡国”的高度来加以论述。他尖锐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应该说,这具有振聋发聩的巨大意义。党的十五大是我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在这次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再一次强调了学风问题,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表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同样是高度重视学风问题的,同时也表明,我们党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为什么学风问题如此重要,这首先要由实践来说明。人们不会忘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采取生吞活剥、机械照搬的态度。他们自诩为“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把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个别结论、某些词句作为灵丹妙药,到处套用。他们不了解、也不想了解中国的国情,只知道从本本出发,一味地用书本的某些观念来剪裁现实。这种恶劣的教条主义学风,导致了“左”倾错误路线,给革命造成重大损失,使浴血奋斗得来的大好形势毁于一旦。人们也不会忘记,建国以后,我们的建设取得巨大成绩,但也有不少失误。其中一个根本性的失误,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比如,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把发展生产力当作“唯生产力论”的修正主义来批判;所有制上主张“一大二公”,纯而又纯;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大锅饭;一些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个体、私营经济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来铲除等等。这样的结果,是阻碍、延误和损害了社会主义建设。究其原因,有机械照搬外国某种模式的问题,但也有学风问题,即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问题。人们同样不会忘记,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思想被阉割支解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到处是“句句照办”,到处打“语录仗”,唯心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而整个国民经济则处于濒临崩溃的边缘;“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又出现“两个凡是”,教条式地对待毛泽东思想,严重阻挠、干扰了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对“左”的思想的纠正,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辟。来自实践的结论无可辩驳地说明,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所遭受的巨大挫折,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原因固然很多,但教条式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恶劣学风则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为什么学风问题的分量这么重,这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问题。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选集》新版第1卷第311页)。马克思主义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物质武器的同时,无产阶级也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因此,我们党注重实践,也注重理论,是有理论信仰,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我们党自从创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这是千真万确的。当然,中国建设的辉煌成绩,也同样是由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然而,事情是会发生变化的,如果处理不好,好的事情也会发生逆转。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革命和建设都离不开它。但是,如果不是以科学的态度而是以本本式、教条式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那么事情就会走向反面:不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受到窒息,生命力受到扼杀,而且会给革命和建设带来巨大损失。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处于指导地位,由于我们党对理论的重视,一旦教条主义恶劣学风占了上风,造成的恶果往往是全局性的,甚至是灾难性的。这不是理论的演绎,也不是危言耸听,以往的沉重教训足以说明这点。人们常说,最深刻的学习来自于教训,那么也可以说最有力的说明也来自于教训。所以,中国共产党人在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同时,历来重视学风问题,学风问题被作为第一重要的问题来看待也就不难理解了。

还要说明的是,不要以为学风问题只是方法问题,不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问题。其实不然,它们之间是相通的。学风问题必然助长、甚至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和否定。这是因为:一方面,表面上教条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是句句照搬,字字照办,好像挺尊崇,实际上已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生命力禁锢和扼杀了;另一方面,在这种走了样、变了形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的支配下,革命和建设无疑要遭受巨大损失。显然,这对马克思主义的伤害是极大的,严重败坏了马克思主义的声誉,使一些人误把教条主义的假马克思主义当作马克思主义,从而滋生和蔓延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情绪。为什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社会上会出现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危机论”的思潮,其根源就在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种“左”的一套和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践踏得不成样子,严重败坏和损害了马克思主义形象,以致于我们不得不做恢复马克思主义本来面貌的工作,不得不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ABC。 可见,学风问题不是简单的方法问题,最终会导致和助长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取消主义。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学风问题的重要性,表明了学风问题是第一重要的问题。

二、学风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我们有理论信仰,重视理论学习,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这是没问题的。然而,这一切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这个基点之上的。人们会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哪里来,可以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归根结蒂来自于实践。因此,学风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创作的产物,渗透着他们辛勤的劳动和才智。但要明白,这绝不是随心所欲的主观臆造,而是始终严格遵循着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来建构理论体系的。正像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马克思主义来自于实践,把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含纳其中,这就表明马克思主义是把实践作为自己的本质特征,是把实践作为第一和最基本的观点,是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实践性的品格,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必然是发展的科学。对于这点,恩格斯讲得很清楚,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4卷第681页)。党的十五大报告讲得更明确:“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运动变化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外部世界是发展变化的,真实反映外部世界发展变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必然是发展变化的。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革命性和彻底性。当历史上的一些理论家宣称自己的理论体系是“永恒真理”、“终极真理”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明确加以反对,而且一再申明和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不是终结了真理,而是为认识真理开辟了道路。恩格斯说得好:“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406页)

从这一点出发,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上,也就是学风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必然强调从实际出发,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必然反对理论上的凝固化、绝对化、教条化的倾向。因为,只有坚持前者,反对后者,才能使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保持其科学性,发挥其巨大的指导作用。这里有两点具体的理论依据:一是,实践与理论相比,不能不占首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来固有的,而是社会实践生活的真实反映。社会实践生活是变动不居,处于发展之中的。因此,作为社会实践生活真实反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应当是凝固、停滞的,必须把实践摆在首位,必须靠实践来丰富、充实和发展。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历经一个半世纪,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原因就在这里。二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具有普遍性,但这种普遍性不是脱离和独立于事物特殊性之外的,而是和事物特殊性紧密结合并寓于事物特殊性之中的。世界上并不存在脱离和独立于事物特殊性之外的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以特殊性的面貌出现,都在自己的特殊性之中寓含着普遍性。理论观念的普遍性只是思维抽象的结果,研究分析事物的结果,实际上是不能单独孤立存在的。我们不能否认真实普遍性的意义和价值,但要明白,这种意义和价值只有和事物特殊性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所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必须和时代的发展、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显示其科学理论的普遍意义。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说:“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

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今天,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和坚持科学的学风分不开的,而这又在于正确处理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结果。但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机械照搬,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时时代特征以及俄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产物,是坚持实践第一,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结果。列宁没有固守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他们当时的情况所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多国同时爆发并共同取得胜利的结论,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了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提出和坚持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爆发并取得胜利的论断。这个论断来自于实践,不是书本上的现成答案。实践证明这个论断是科学的。这是一个理论突破,但这种理论突破不是背离而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结果。但这同样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机械照搬,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代特征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产物,是坚持实践第一,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结果。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都不曾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找到现成答案,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破。实践同样证明,这些理论突破不是背离而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成果。由此不难看到,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风,而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风中,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则是一个关键环节。

党的十五大报告是面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同样也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正确回答了我们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比如,“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等等。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既丰富、充实、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把邓小平理论推进到一个新水平,又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这种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第一,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三、学风问题说到底是世界观问题

学风问题,直接看,是个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问题,但归根到底是个世界观问题。

世界观是“管总”的,任何重大问题,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涉及这个“管总”的问题,学风问题也不例外。教条主义,以僵化、停滞、绝对化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则以实践的、发展的、创造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这种态度和方法的背后,是和它们对待整个世界的态度和方法分不开的。可以说,教条主义的恶劣学风是以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世界观为思想基础的,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风则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思想基础的。

世界观讨论的最基本的问题是物质世界在先还是观念意识在先。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先于并独立于人的观念意识之外的,有其固有的运行规律,并不听命于人的主观意志。思想观念只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物质世界派生的,是第二位的,不能离开物质世界独立存在。正确的或错误的思想观念都是如此,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是对物质世界的真实反映,后者是对物质世界的虚幻反映。正因为如此,是从物质世界的实际情况出发还是从思想意识的观念原则出发,就必然成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分野。这个“管总”的世界观问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认识路线、思想路线问题,任何事物的观察和处理都离不开这个问题。

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8页)又说:“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同上,第143 页)因此可以这样讲,强调和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强调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离开和背离实事求是,就是离开和背离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就是离开和背离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说坚持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就会坚持一个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风?这里有两点原因:一点是,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对不同历史阶段上重大历史性课题的科学回答,是不同历史阶段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不可避免带有自己的理论风格、理论个性,但无可置疑的是,它们是一脉相承的,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科学体系。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些理论成果的精神实质、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归根到底都是以实事求是作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足点,都是把实事求是作为贯穿自己理论体系的基本点。另一点是,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同的历史阶段必然有不同的历史性课题。这些历史性课题的解决,既不能从书本上找到现成答案,也没有既定的理论结论可以照搬。唯一可行的是,坚持实事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解决所面对的历史性问题。这些历史性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会推动历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之于马克思主义是如此;毛泽东思想之于马列主义是如此;邓小平理论之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也是如此。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邓小平同志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学风的结果,而这又在于他的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博大精深的邓小平理论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其中最珍贵、最核心的一部分。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国两制”政治构想等观点,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学风的结晶,归根到底是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世界观指引的结果。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就不会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学风,也就不会有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在纪念邓小平同志逝世一周年发表的《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一文中,江泽民同志在谈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精髓时,深刻指出:“正是依靠和运用这个精髓,才有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列宁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也正是依靠和运用这个精髓,一代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通过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排除各种错误倾向的干扰又吸取各种失误的教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实现新飞跃。把握了这个精髓,也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联系和它的统一科学思想体系。”(《求是》杂志 1998年第4期)由此可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风,关键在于坚持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当前,我们正处在承前启后的世纪之交,面临着改革的攻坚战和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一方面,经过近20年的实践,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找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另一方面,又要清醒地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仍然有许多未被认识的领域和规律,仍然会不断地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一定要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理论,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坚持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风,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实际,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才能完成党的十五大确定的各项跨世纪的战略任务,也才能有力地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标签:;  ;  ;  ;  ;  ;  ;  ;  ;  ;  ;  

学风论:党的十五大报告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