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视角下的低年级语文教学_教学过程论文

研究性学习视角下的低年级语文教学_教学过程论文

研究性学习视野中的低年级语文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学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视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所倡导的教育理念的意义是极其深远的。那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如何取其精髓,凸显个性,以使之更具强劲的生长力呢?

一、“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构建师生对话的教学平台

传统的学生观认为,低年级儿童年龄小,阅历浅,是一张“白纸”,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上面画上“最新最美的图案”。于是,教师常常以“艄公”“搬运者”的角色出现在他们面前,将所谓的知识强行“搬运”至学生的脑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是“园丁”,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等着“修剪”,没有说“不”的权利与自由。“没有一个奴隶是快乐的”,在这种“教师权威”式的课堂里,儿童的个性与天性遭到了极大的压抑。

我们首先要明白,学生并不是“一无所有”,教师教学也并非是进行“知识的恩赐”。课堂乃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命时空,而“平等”则是“成长”的前提。只有这样,师生才能获取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进而取得圆满的发展。

“平等对话”也是“研究”的前提,只有师生心理相容,和谐互动,“研究”才能可能是学生“内需”的。譬如课堂上的“插嘴”现象,就值得我们反思。低年级学生自控力弱,心里所思往往脱口而出。对此,有些教师觉得搅乱了纪律而加以斥责。殊不知,这恰恰泯灭了儿童思维的火花,浇熄他们创造的热情。“插嘴”或颇有同感,或持有异议,或曾有体验,情不自禁急于表述。教师若顺之应之,让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参与“研究”的热情势必高涨。

二、“你的小脑瓜里有几个问号”——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究其实质,乃一种怀疑精神,一种探索意识。它是研究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低年级学生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的这种好奇心理,培育他们的问题意识。

可以说,有效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探究——新问题”不断递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动脑筋的快乐,感受到祖国语言的魅力,并实现最初的学习策略。

1.从被动应答转变为主动生疑。有人形容当前的语文教学是“问题轰炸”,学生疲于接应、被动应答,感悟、体验的空间太少,当然谈不上富有个性色彩的阅读研究了。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将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效果又会怎样?面对陌生的学习材料,学生势必能动地生发了解的渴望,在与文本的初步碰撞中又必然涌动疑惑。教师如果抓住契机,组织交流,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研读课题,学生“研究”的热情自然会被有效激起。

如教学揭题后教师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唤起他们疑问的生发,并筛选出中心问题,促使学生与已有经验形成强烈的认知冲突,从而急切地投入文本的研读。

2.从答案唯一转变为感受多元。《请你不要告诉她》描写小朋友摘花悄悄献给老师的事。可有学生指出,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不应该随便摘花。教师不但没有否定,反而很有力度地表扬学生善于动脑,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接着,组织讨论,如果不摘花,有没有其他办法表达尊师之情。最后,又启发同学以各自的方法为内容改写课文。

这个教例启示我们,不同的阅读主体对同一文本的理解烙印着多彩的个性特点。《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确实,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随时进行着思想的对流,“视界”的冲突,而儿童的思维由于接近自然,未曾雕饰,且在不受众多背景性信息干扰的情况下,往往具有更为独特的视角。教师要爱护学生的这种“独特的视角”,让文本的研读更具张力。

3.从“带着结论”下课转变为“带着疑问”走向课外。课堂教学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目的并非消除问题,而是要不断激起学生提问题的涟漪,使感受不断深化。那种“带着问号上课,划上句号下课”的认识是应该反思的。

我们认为,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端点,每一课的结束,都使他们充满喜悦与满足,并且充满激情地投入更为广阔的空间,来回应、拓展课堂生活。

教学《狐假虎威》,让学生课后编《狐狸再遇老虎》,要有两种不同的情节;教学《乌鸦喝水》,让学生回去也做个小实验,并想想,乌鸦衔泥行吗?诸如此类,都有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三、“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人们常说,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生只有历经知识的发生、发展全程,才会巩固对新知的认识,达成内化,生成经验。同时,自主的探究意识、合作态度也在其间自然养成。研读的过程更是如此。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学生答案的获得,将有可能养成学生急功近利、浅尝辄止的思维惰性。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研读过程呢?

1.尝试。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尝试解决。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提升语感。教学《我不认识你》一课,初读时,学生问老师,“他从小学习就非常专心”的断句,是“他从小”还是“他从小学”。教师没有采取简单告诉的策略,而是启发学生把整句话连起来读读,在尝试不同的断句中,自我获得正确认识。

2.比较。让学生交流、列举各自的学习方法,引导辨别,以获得先进经验的浸染。第二册《识字1》,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的。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是通过反复读记住的,有的说发现每行都有同一类的词语,有的发现读起来很顺口(押韵),还有的说这么多词语合起来就是一幅春景图,可以边想画面边背诵。教师又引导学生比较,这些方法中,哪些较为适合自己。这就是研读策略的培养。

3.移情。低年级学生爱活动,喜表演,教师正可利用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移情体验。教学《狐假虎威》,让学生演一演老虎的愚蠢、狐狸的狡猾;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不妨放一段音乐电视。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利于研读的深化。

4.反思。就是引导学生回顾研读历程,反思自我的学习方法,为今后的研读积淀经验。当然,学对低年级学生仅仅是初步的要求,上文背诵一例中其实也蕴涵了这一理念。像上文“尝试”一例中,教师的引导还可以继续深入: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样,学生收获的就是具有再生力的、可活化的知识了。

四、“你知道哪些有关的内容”——开发学生的经验世界

经验世界是学生个体视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恰恰是传统语文教学所忽视了的。“学科本位”“教材中心”长久地统治着我们的思想,课堂与生活成了互不相干的两个世界,学生坐井观天式的学习禁锢了语文视野。事实上,经验是学生从已知走向新知的桥梁,是主动探究的中介。再者,语言的发生本来就是因人们表白的需要,渗透着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信息。低年级儿童受年龄特点制约,抽象思维尚欠佳,需要感性认识的支撑。因此,关注生活,开发学生的经验世界,让知识与之发生意义的关联,是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应有之义。

1.引起关注。学生的研读活动能否有效展开,关键在于课题是否跟学生已有的储备建立稳定的联系:或矛盾,或熟悉,或交叉。教学《快乐的节日》,就可以创设节日的情境,熟悉的氛围唤起了学生的情感经验,他们会因愉悦而投入学习。教学《神奇的植物工厂》,可以让学生说说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而后神秘地告诉学生:“有这么一家工厂,它不需要水就能栽培植物。”这时,学生会因好奇而投入学习。

2.强化体验。研读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体验的过程。有效利用学生的经验世界,有助于他们体验的强化。教学《狼和小羊》时,有的教师注意提取学生对狼的已有经验表象,让他们交流所知道的有关的狼的故事。通过整合,学生对狼的真实面目认识得更深刻了。《雨点》一课,“雨点”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形态、睡觉、散步、奔跑、跳跃)是教学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看到过的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样子,再说说小朋友睡觉、散步等时候的特点,学生就自然领会了。

3.帮助外化。已有经验的启动深化了学生的情绪体验,动情促成了发掘效应。教学《英英学古诗》,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外思念爸爸妈妈的生活经历,这与诗中所寓之情何等相似。“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由于将教学扎根在了学生的经验基础沃土中,学生获得了人生经验与意义的建构,课文语言成了他们内心情感的发抒,读来情真意切。

当然,带儿童投入生活的怀抱,体验春的绚烂、夏的热情、秋的奉献、冬的凝重,感受风花雪月、鸟语虫鸣,就更是将课堂与生活经验紧密联姻了。

由于开掘了学生的经验,使得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了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学习着做人,为最终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奠定了基础。

标签:;  ;  

研究性学习视角下的低年级语文教学_教学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