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化艺术资源深度开发的优秀作品--新海南木偶剧“鹿回眸”_艺术论文

海南文化艺术资源深度开发的优秀作品--新海南木偶剧“鹿回眸”_艺术论文

深度开发海南文化艺术资源的优秀之作——新编海南人偶剧《鹿回头》观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南论文,之作论文,文化艺术论文,新编论文,深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正当全国人民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时候,海南省文艺工作者献上了一台根据黎族千百年来一直传颂着的美丽传说创作的新编海南人偶剧《鹿回头》。这个代表着海南民族文化艺术高水准的艺术作品,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成功创作与上演,实现了海南人民多年来的一个梦想,标志着海南文化艺术,特别是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又迈上了一个台阶。

宝岛海南,人杰地灵,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艺术资源丰富而独特。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激发着艺术家们想象的空间、创作的灵感和激情。50年来,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导下,海南民间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艺术门类都有令人瞩目的成果。尤其是人们喜爱的琼剧、临剧、儋州山歌剧和临高人偶剧已成为海南人民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海南民族艺术、舞台艺术曾有过骄人的业绩,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深度开发传统与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上还远远不够,对海南戏剧的文学特性的挖掘、综合艺术手段的运用还不足,对已有的戏剧作品进行深层次加工还欠力度,能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还不多见,追求完美的艺术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高度结合的戏剧精品还太少。因此,海南在全国艺术大舞台上的形象显得比较单薄。更重要的是,当海南作为中国最年轻的一个省和最大的一个经济特区出现在世人面前时,如何深度开发海南文化艺术资源,缩小海南与全国文化艺术的差距,弘扬优秀民族艺术,通过文化艺术塑造海南新形象等等,这些都是海南文艺工作者的当务之急。现在,我们高兴地看到,新编海南人偶剧《鹿回头》在对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方面走出了成功的一步。

《鹿》剧之所以获得成功,首先是立足于对临高人偶戏的深度开发,并从内容到形式坚持了全新的改革创新态度。

人偶同台、同演、大舞台、大空间的艺术形式是《鹿》剧对临高人偶戏进行保护和抢救所取得的创造性成果。作为一个独特、珍稀的艺术品种,临高人偶戏已走过千年历史,在海南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临高人偶戏一直用临高方言演出,主要流行于海南西北部的临高、澄迈、儋州部分地区,以及琼山的十字路、博片,海口市郊的长流、荣山等临高方言区。人偶戏从早期的民间驱魔逐妖、祀神祭祖的实用阶段走向娱乐和剧本化,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清康熙年间为成熟期。其文武戏传统剧目至今虽已达300余出,但其创作多为艺人口头相传, 少有固定台本,因此人偶剧艺术发展缓慢,长期处在较低艺术层面上而始终难以突破。尽管如此,临高人偶戏独特的艺术表演方式和艺术形式却极为罕见。对这一濒临绝迹的珍稀剧种的抢救刻不容缓。海南省文化部门近几年确立的抢救、整理和改造人偶剧的方案,这次终于在创作、演出《鹿回头》中得以实现,同时也使千年神话传说有了一个十分恰当的传播载体。

深度开发人偶戏,创造符合现代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习惯的新的人偶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鹿》剧的编导们对临高人偶戏的艺术特点进行了深入挖掘,虚心求教临高人偶戏的民间艺术家,并敏锐地发现和发展其表演上的高度假定性,强化人偶同演,进一步拓展大舞台、大空间,对原人偶剧舞台表演中相对落后和有碍于剧情发展、人物塑造的形式作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在木偶的造型、制作、操纵以及民族歌舞、神话人物和动物表演中的木偶进行了大胆的试验,取得了很好的舞台审美效果。

应该说,《鹿》剧在这方面的探索和成功尝试是十分有价值的,它不仅为海南进一步挖掘、整理、研究和开发、应用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同时也为海南其他艺术门类的探索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一个只有50多字的黎族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编演出一台具有海南地域特色的大剧,使之具有完整情节、民族风情、又具备现代艺术风格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一项系统的对历史文化研究与应用的大工程,更是对黎族文化的一次深度开发。海南省文体厅分管文化艺术工作的陈克勤同志为此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和编剧孙凯、王勇同志一道深入黎族地区进行考察,反复研究黎族文史、民俗资料,制定创作大纲,在对民间传说故事进行反复考究之后写出了初稿,又广泛征求民间文艺家和民族文化研究人员的意见。我曾数次与克勤同志一起研读剧本,从一开始我就感受到创作《鹿》剧的艰辛。现在我们已经欣慰地看到,《鹿》剧成功地运用了民族化、浪漫主义写意的手法,并借用神话、民间故事、歌谣的表现方式,将一个简短的传说赋予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高尚的民族精神,使民族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成功地创造出一件融海南民族音乐、舞蹈、戏曲、木偶、服饰和现代声、光、电于一体的优秀民族艺术作品。

新编海南人偶剧《鹿回头》在黎族音乐、黎族舞蹈上也进行了一番深度开发,大量吸取了黎族民间歌谣、海南戏曲的精华,对黎族《劳动歌》、《生活歌》、《情歌》、《仪式歌》进行了全面改造。悠扬的山歌、热烈的情歌贯穿始终,使观众欣赏到了黎族歌曲的精华。《鹿》剧舞蹈表演极为出色,这是《鹿》剧舞蹈编导们对黎族劳动斗争、祭祀祖先、田园与狩猎舞蹈作了深入挖掘之后精心创作的成果。如充满节日欢乐的《打柴舞》,如梦如醉的《饮酒舞》,如火如荼、体现黎族人民顽强意志的《狩猎舞》等大型集体舞蹈场面层出不穷,产生出强烈的视听效果。加之演员大多数为黎族,更使黎家歌舞充满真情,既符合剧情的内在需要,又有振奋人心、让观众赏心悦目的审美作用,同时,也使黎族绚丽的艺术,包括歌、舞、服饰文化得到极大地弘扬。

《鹿》剧坚持了对民族艺术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对以往的艺术成果进行了细致的甄别和选择,不遗余力,不断探索,在剧本创作、舞台音乐形象、人物造型、舞台美术、服装道具、特技效果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胆改革和艰苦探索,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它将一个迷人的千年神话故事与一个奇特的千年珍稀剧种巧妙地结合,具有极大探索价值和艺术改革与创新意义。

《鹿》剧大胆运用现代舞台设备、音响以及化装造型上的新观念和新技术,向观众展示了神秘的山岭、溶洞,浩瀚的南海,婆娑的椰树和空山鸟语,生动地反映出海南神奇秀美的风光,烘托了黎族民族民间艺术的形象,并艺术化地展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和黎族人民善良美好的情操。我们看到,《鹿》剧在舞台艺术综合技术手段运用上不是浅尝辄止,而是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紧跟现代艺术、民族艺术发展的大趋势,填补了海南舞台艺术的空白,使这部具有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民族民间传说发挥至比较完美的程度。

《鹿》剧的创作与演出实践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什么时候深度开发了海南文化艺术资源,准确地抓住了海南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并将它们置于时代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之中,海南的艺术整体形象就鲜明突出。50年代、70年代海南艺术的辉煌业绩证明了这一点,前不久进京的新编历史琼剧《苏东坡在海南》的成功演出也证明了这一点。今天,《鹿》剧更是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艺术魅力征服了观众,并引起人们对海南艺术发展的浓厚兴趣。我相信,《苏》剧、《鹿》剧进京演出,不仅让全国观众对海南舞台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坚定了文化艺术工作者对海南文化艺术发展的信心。

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对《鹿》剧的成功创作与演出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另外,积极主动地寻求中央和兄弟省市艺术主管部门和专家的支持也是《鹿》剧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正是特邀前来协助指导工作的专家和来自我省许多部门的编导、演员们克服了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齐心协力,才共同演出了一台发展海南文化艺术,促进民族大团结的好戏。

标签:;  ;  ;  

海南文化艺术资源深度开发的优秀作品--新海南木偶剧“鹿回眸”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