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十大经济发展观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的十大经济发展观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十大经济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发展观论文,经济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异常丰富而深刻的,作为这个伟大实践理论反映的邓小平经济发展观,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也极大地丰富和推进了发展经济理论。

1.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邓小平的经济发展观建筑在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础上。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国家所以要特别重视经济发展,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根本原因就在于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样,邓小平的经济发展观的立论首先就涉及到一个争论不休的基本理论前提: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

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资本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一种社会形象,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巨大的社会不公和空前的社会灾难。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与社会弊端的抵制,使许多社会主义者把思想的重心放在变革社会关系上,并很自然地把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以按劳分配取代按资分配,以计划经济取代盲目竞争,来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曾把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作为工作重点,这一切,都具有历史的合理性。然而,人们也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忽略、掩盖了另一个倾向。这就是,许多社会主义者在他们的理论视野中,都将变革生产关系放到中心的地位,而将发展生产力放到了次要位置,没有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社会主义本质论上的这种偏向,导致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在生产关系上做文章,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的公有制和所谓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忽略了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导致了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不能摆脱贫穷落后的严重恶果。

正是针对历史的这种经验教训,小平同志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一再强调“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而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到1992年南巡时,他经过长期的理论反思,最终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明确表述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之一。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因为,只有将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经济发展才能顺理成章地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生产力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正由于邓小平的经济发展观有社会主义本质论作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具有理论上的彻底性与实践上的指导性,才使其经济发展观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邓小平的经济发展观不仅是对社会主义运动中正反两面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而且是对当代世界基本格局和时代特征的理论概括。小平同志在研究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后,深刻指出当今错综复杂的世界局势无非是东西、南北两大问题,它们的实质又无非是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据此,他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重要的理论命题,把经济发展问题提高到世界主题的高度。由此出发,他还进一步论述了世界大战在较长时间内打不起来,因而经济发展将会有一个相对和平的良好环境,这对多灾多难的中国来说,是一百多年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必须十分珍惜,紧紧抓住。小平同志正是由此派生出他的经济机遇观与加速发展观。

3.“发展是硬道理”、“三个有利于”的实践检验标准

站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与世界主题论的理论高度,总结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与审视周边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态势,小平同志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严肃指出如果不发展生产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只能是死路一条。据此,小平同志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姓“资”姓“社”的检验标准。“发展是硬道理”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坚持了马克思唯物观中最本质的东西,同时又具体化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现实生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4.翻两番、两阶段、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从社会主义本质论出发,小平同志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建设够格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这一社会发展目标体现在经济上,就提出了到本世纪末中国经济“翻两番”的发展战略。根据这个战略,确定了两个依次递进、相互衔接的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末达到我国人均GNP800-1000美元的小康水平目标与下个世纪中期达到人均GNP4000美元左右的中等发达水平目标。进而又形成两个紧密连接的发展阶段,即1980至2000年的20年第一阶段,2000至2050年为第二阶段。这两个发展阶段在实施步骤上,又分为三步:80年代解决温饱问题,90年代达到小康水平,21世纪上半叶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成为够格的社会主义。“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体现了战略发展上的三次飞跃,即从脱贫战略、满足基本需要型战略、发展到小康富裕型战略,再发展到赶超型战略。这种既循序渐进,又分级递升的发展战略构想,表现出小平同志善于将实事求是与远见卓识结合起来的卓越才能。

5.在改革开放中求发展

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不改革传统僵化的经济体制,不打破“闭关锁国”的状况,就无法推动经济的发展。为此,明确提出了“实现经济发展必须推行改革开放”的发展动力观。

发展生产力与解放生产力是相辅相成的。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在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各个环节革除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得到激励与释放。正是有鉴于此,小平同志认为“改革也是革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有一个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如果说,改革是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部动力的话,那么开放则是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外部动力的重要途径。小平同志在研究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后,反复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他说:“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的”。中国的发展必须在对外开放建立同世界经济的接轨中实现。改革开放15年来的实践,特别是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以及各种开发区、保税区的发展证明,没有大开放,就没有中国的大开发、大发展。

6.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小平同志历来重视科学技术事业。在“四人帮”横行时期,他就一再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80年代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看到了现代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在1992年春的南巡讲话中,他再次重申:“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人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随着中国的经济建设不断向社会化、国际化、高速化的方向发展,小平同志强调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将日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7. 隔几年上一个经济发展新台阶

经济发展并不是绝对地均衡增长的,而往往是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高低起伏中波浪式前进的。这种规律性现象,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中表现得特别明显。1991年8月,小平在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总结经济工作经验时,就指出:“可能我们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上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个,再前进。”在1992年春的南巡谈话中,他讲一步指出:“我们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建设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当然,小平说的经济上台阶,不是无条件的,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对外要善于抓住发展机遇,对内要坚持改革开放,他说:“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此外,上台阶与稳定发展也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保证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是经济发展之道。

8.发展必须坚持建设与效益相统一

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中国近百年来落后挨打、积贫积弱、急待改革的现状,使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显示其优越性。与此同时,鉴于建国后一再出现的不顾比例、不要效益和盲目冒进的教训,小平同志又反复要求:“一定要首先抓好管理和质量,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在南巡谈话中又再次指出:“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效益是发展的追求目的,没有效益的速度是盲进浪费,既要取得一定的规模效益,又必须要有一定的发展速度;只要有效益,能快则快,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在这里,小平同志辩证地提出了一种速度与效益内在统一的经济发展观。

9.经济发展必须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

发展必须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这也是经济发展运动的内在要求。经济发展运动是在一定的时间环境与资源条件下进行的,它不能不受到客观条件所约,不能不迫使人们思考如何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与最优化,特别是在困难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更要注意保重点、讲步骤。小平一再强调“真想搞建设,就是要搞点骨干项目,没有骨干项目不行。不管怎么困难也要下决心搞。”确定浦东开发开放战略,就是小平这一经济发展思想的体现,他认为长江流域的发展取决于长江三角洲的发展,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取决于上海的发展,而上海的发展又取决于的浦东的发展。所以,浦东是“龙头”,抓住了这个重点,就盘活了全局,就能有步骤地展开全局。实践证明,小平的这一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10.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机遇观是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平同志对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贡献。经济发展并不是某些学者设想的在某种完全均衡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在经济发展运动中充满了矛盾、曲折、不平衡与千变万化的时空组合条件,作为一个经济决策者就必须善于创造机遇、抓住机遇,“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善于审时度势的小平同志,一再提醒人们要抓住机遇,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在1992年的新春南巡谈话中他反复强调,在1993年新春的上海谈话中,他又语重心长地说:“希望你们不要丧失机遇。对于中国来说,大发展的机遇并不多,中国与世界各国不同,有自己独特的机遇”。“要抓住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小平一再强调的抓住机会、发展经济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

标签:;  ;  ;  ;  

邓小平的十大经济发展观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