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科患者术后活动性出血的临床护理干预论文_邹维,曾苏华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胸外科 330029

【摘 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干预在胸外科患者术后活动性出血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有价值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1日至2016年5月1日我院胸外科进行过胸外科手术并发生术后活动性出血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干预模式其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6.67%)、(11.22±1.09)d明显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26.67%)、(18.33±2.08)d,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总满意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临床护理干预应用于胸外科术后活动性出血患者能够改善预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胸外科患者;术后活动性出血;临床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65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065-01

临床中可能出现的再次剖胸的主要原因就是患者在完成胸外科手术后出现活动性出血,发生率在1%-3%之间[1],由于术后出血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如何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临床的关键。介于此本文将常规护理模式与临床护理干预模式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进行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发现采用临床护理干预模式具有更好效果,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1日至2016年5月1日我院胸外科进行过胸外科手术并发生术后活动性出血患者3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术后活动性出血的临床指征[2];②患者知情并自愿同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存在肝肾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患者[3]。4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5例,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在38-64岁之间,平均年龄(43.16±3.22)岁。对照组15例,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在34-68岁之间,平均年龄(43.09±3.46)岁。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包含入院指导、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术前生命体征检查、术后常规护理等。

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干预模式:①做好术后循环指标监测,对患者立即进行心电图、血压、指脉血氧饱和度监测。严密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心率加快、血压下降以及尿量减少。当心率超过100次/min,收缩压低于90mmHg等,都需要加强临床的护理与观察,避免延误病情。②加强引流管护理:在手术后早期将床头抬高,正常情况下患者完成胸外科手术之后24h之内引流量在500ml之内,引流量液内血红蛋白量不超过2-3g/100ml,之后引流液逐渐减少,颜色逐渐变淡。如果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引流液量达到100ml/h,总引流量超过1000ml,引流液颜色未变淡甚至出现血凝块,应该严密观察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的可能。应该挤压引流管,避免引流管被血凝块或者其他堵塞,保证引流管通畅。挤压的部位不要距离管道过近,可能会引发患者疼痛。太远则发挥不出挤压效果。③加强出血风险评估,护理人员在加强对患者护理的过程中了解患者病史、异常指标。针对术前凝血功能存在障碍、支气管扩张、脓胸等患者更加需要加强护理。④加强出血诱因分析,要求患者术后不要随意翻身、不要剧烈咳嗽。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动作轻柔。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和住院时间。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分析,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 20.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进行过胸外科手术的患者在术后出现活动性出血临床上会表现出烦躁不安、心率增快、血压进行性下降、尿量减少、全身湿冷等。上述临床表现也就成为护理工作中预测患者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的观察指标[4]。这是因为在休克早期机体会出现代偿作用,交感-肾上腺轴兴奋[5],患者就会出现烦躁、口渴、脉搏加快,进入到中度休克患者心率会达到100-120次/min,血压在70-90mmHg,尿量减少,进入到重度休克,收缩压会小于70mmHg,少尿甚至无尿。临床中计算休克指数能够在早期发现胸外科术后胸腔内出血先兆[6]。临床中还需要加强对患者潜在出血风险的评估,如果患者在数钱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或者手术中出血量较多导致凝血因子消耗等都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出血风险。由于术后活动性出血可能是在术前、术中、术后各种因素导致,因此就需要护理人员灌注患者的病史以及手术过程情况。针对可能存在出血风险的患者更加需要加强观察与护理。另外就是在术后,患者的不恰当翻身、剧烈咳嗽等都有可能导致术后活动性出血。因此,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讲解上述诱因,反复告知患者以及家属,让患者不要剧烈咳嗽,做好双方的交流沟通工作。整个术后的护理工作护理人员不仅要以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仪表形态拉近与患者的距离,还需要重点加强沟通工作,让患者明白各种护理操作以及注意事项的原因,避免医疗纠纷的出现。同时再联合常规护理工作中的心理护理、健康指导、健康教育、日常护理等工作,最大限度避免术后活动性出血的发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干预模式其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6.67%)、(11.22±1.09)d明显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26.67%)、(18.33±2.08)d,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总满意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对胸外科患者术后活动性出血采取临床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改善患者预后有一定积极意义,同时对拉近护患距离、医患距离有一定帮助,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妮四博.胸外科患者术后活动性出血的临床护理干预[J].人人健康,2016,37(04):175.

[2]张甜甜.人性化护理干预在胸外科术后患者疼痛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51(92):237-238.

[3]贾臻.胸外科术后活动性出血的临床护理干预[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29(06):80-81.

[4]翁慧,陈晓玲,翟玲玲.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胸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34(18):4-5.

[5]丁洁芳,赵春花,杨晓歆.胸外科术后活动性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理学报,2014,29(22):49-51.

[6]卢琼新.胸外科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及临床护理干预[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09):1693+1696.

论文作者:邹维,曾苏华

论文发表刊物:《临床医学教育》2016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

标签:;  ;  ;  ;  ;  ;  ;  ;  

胸外科患者术后活动性出血的临床护理干预论文_邹维,曾苏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