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发展我国海洋渔业_渔业论文

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发展中国海洋渔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渔业论文,进一步发展论文,比较优势论文,中国海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海洋渔业发展状况

自1990年至今,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已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2002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4521.61万吨,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35.4公斤,比世界人均占有量高出11公斤。水产品对外贸易在全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位置。据海关统计,2002年,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为181.4亿美元,其中,水产品46.9亿美元,占25.9%,已连续3年居农产品出口总额的首位。

半个世纪以来,海洋水产品在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中一直占到60%左右。随着内陆渔业的迅速发展,海洋渔业所占比重近些年有所下降,2002年为58.5%。但是,海洋水产品总量仍继续增长,2002年与1995年相比,海洋捕捞产量增长了1.40倍,海水养殖产量增长了2.94倍。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很快。1978年,养殖面积为10万公顷,产量为78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例为12.5%;到了2002年,上述三项指标分别为134万公顷、1212万吨和28.61%。养殖品种由20世纪70年代的少数几种发展到目前的40余种,其中,产量在万吨以上的海水养殖品种有15种,养殖效益显著。目前,养殖的投入产出比,鲍鱼、海参为1∶4~6,海水鱼为1∶2,杂色蛤为1∶2~3,缢蛏为1∶6~10,裙带菜为1∶3,紫菜为1∶2~3。由于海水养殖业注重科技开发,不少地区如堪江、舟山、胶东半岛等地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粗放型养殖向集约型养殖转变,由浅海养殖向中深海养殖转变,由分散零星养殖向基地化养殖转变,形成了以对虾、珍珠、鲍鱼等名、特、优产品为龙头的基地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

我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海水养殖渔业,并且提出了“以养为主、捕养结合”的方针,这是因为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弥补由于海洋渔业资源衰竭造成的海洋水产品产量的缺口,而且可以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浅海和滩涂资源以及众多的廉价劳动力。目前,我国15米等深浅以内的浅海和潮间带滩涂面积合计为1400多万公顷,已被利用的浅海面积不到20%,滩涂面积不到40%,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能够给部分从事海洋捕捞业的渔民提供新的生产领域。此外,能够开发利用的30~40米的深水体资源也很巨大,前景十分看好,山东省的长岛、浙江省的象山地区均有开发成功的经验。

此外,占海洋面积45%的公海属全人类所有,尚待进一步开发。我国只有发展公海渔业,才能获得应有的份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条发展海洋渔业之路必定会越走越宽。

二、中国海洋渔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中国海洋渔业发展中的资源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海洋渔业国家,海洋渔获量、渔船数量和渔民数量都居世界首位。然而,我国渔船的盲目增长使海洋渔业面临着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

首先,沿海和近海渔业资源由于长期过度开发利用而遭到严重破坏。虽然各有关部门都采取了相应的补救措施,例如,1995年以来,在黄渤海、东海、南海严格执行了各种类型的“休渔期制度”,进行了多种经济鱼虾类资源的放流增殖,从1999年开始实行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的政策等,但是,资源衰退的趋势难以遏止。1992~1993年渤海渔业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与10年前相比,渤海的无脊椎动物减少了39%,鱼类产卵群体平均体重只有10年前的30%,鲈鱼、鳓鱼、真鲷、牙鲆、对虾等重要渔业资源的生物量只有10年前的29%。据1998年调查,渤海渔业资源生物量已经下降到1992年的11%。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在短时间内显然是难以恢复的。在这种情况下,海洋捕捞业受到了相当大的制约。例如,广东省的海洋捕捞效益显著下降。“据2001年调查,广东省捕捞渔民年均收入2000元的有15万人(约占当地捕捞渔民的56.95%),年均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有10万人(约占当地捕捞渔民的37.97%),50%的捕捞渔船亏本,大部分渔船负债经营。”(注:《中国渔业报》2002年8月12日第1版。)山东省海洋渔业所面临的极大困难,是如何压缩捕捞强度(注:《中国渔业报》2002年8月12日第1版。)。“浙江省由于渔业资源的减少,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柴油价格上升太快,从原平均每吨2500元上涨到3500元,最高时达到4015元,使捕捞效益下降,亏损面增大,增加了渔民间债务纠纷”。(注:《中国渔业报》2002年8月12日第1版。)“江苏省由于近海主要经济鱼类资源逐渐衰退,渔业成本不断提高,海洋捕捞比较效益较高的优势日渐消失。仅从南通地区投产渔船生产经营的状况来看,大至是1/3的渔船的效益较好或微盈利;1/3的渔船收支相抵,保本经营;1/3的渔船收不抵支,出现亏损”。(注:《中国渔业报》2002年8月12日第1版。)广西、福建、辽宁等省(区)也都存在同样的问题。

其次,海洋污染加速了渔业资源的衰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江河,进入海洋。加之向海洋倾废,船舶排污、泄漏等,致使沿岸海域尤其是河口区和半封闭港湾的有机污染加重,水质恶化程度加深,局部海域功能加速退化,沿岸或河口性生物物种数量锐减。生物资源结构及生态系统失调,给海洋经济活动带来巨大危害。海域污染面积逐年扩大,沿岸海域环境质量呈恶化趋势,严重威胁鱼、虾、贝等海产生物的生存。2001年,全国共发生较大渔业污染损害事件1242次,平均每天3.4次,比2000年明显增加,直接经济损失3.5亿元,环境污染造成海洋捕捞渔业损失30亿元左右。污染也使海水富营养化,近10年来海洋赤潮频繁发生。目前。中国已记录到的海洋赤潮生物达127种。2001年全国海域共发现赤潮77次,累计面积达1500多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49次,增加面积5000平方公里。其中,浙江海域发现赤潮26次,累计面积近7000平方公里,为全国之最;居第二位的是辽宁海域,发现赤潮17次,累计面积2800平方公里。赤潮的发生常导致鱼、虾、贝,特别是一些底栖生物大量死亡。

再次,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实施使我国海洋捕捞范围明显缩小。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以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到1998年为止,在145个沿海国中,宣布建立专属经济区的国家达106个,另外有15个国家宣布建立200海里渔区。《联合国海洋公约》的诞生,标志着人类依法治海、全面管理海洋新时代的到来,海洋渔业也进入了全面管理的时代。过去,大部分渔业资源曾是国际社会共有的财产。随着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建立,世界上现行开发的渔业资源的90%成为沿海国主权权利管辖和支配的对象,占65.8%、约1.5亿平方公里的近海,将被沿海国划为国家管辖海域,脱离公海海域,向国土化方向发展。我国面临的海域——东海、黄海、南海,与日本、韩国、朝鲜、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等国相邻,如果这些国家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我国广大海域(渔场)将由公海变成邻国的专属经济区。

《中日渔业协定》、《中韩渔业协定》和《中越北部湾渔业协定》的相继签署与生效,作为全面实行专属经济区制度的缓冲,既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实施专属经济区制度给我国渔业生产带来的重大冲击,为沿海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渔民转产转业赢得了时间,同时也由此使我国失去了一些传统作业渔场,对我国已经拥挤不堪的近海渔场更是雪上加霜。捕捞能力与捕捞资源之间的尖锐矛盾使部分渔民转产转业势在必行。

(二)中国海洋渔业发展中的劳动生产率和水产品加工问题

1.海洋渔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近几年来,我国海洋水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品种、花色也有较大改观,但是,渔业生产效益、渔民收入却难以有效提高。从表面上看其原因是近几年渔需物资价格大幅度上升,造成渔业成本逐年提高,而渔产品价格又不能同步增长。据统计,我国平均每个渔业劳动力生产的渔产品只有3吨上下(见表1),而日本是20吨,挪威近百吨。全国渔业劳动力实现渔业产值在2万元上下。

表1 1990~2002年我国渔业劳动力人均年产量及年产值(现价)情况

资料来源:农业部:《中国农业经济年鉴》,1991~2002年。

可见,我国渔业劳动生产率较低。虽然海洋渔业劳动生产率相对于全国渔业劳动生产率要略高一些,但是,我国海水产品中低值种类(低值贝类、藻类)占的比重太大,例如,1998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达到860万吨,占海洋渔业总产量的36.5%,其中,低值贝类(带壳计重)、藻类(湿重)产量占海水养殖产量的41.3%。这也是造成渔民增产不增收的原因之一。

所以,进一步发展海洋渔业,必须从市场需求出发,调整养殖结构,引进新品种,充分发挥我国养殖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走劳动密集型的路子,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加积累。

2.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较慢。水产品加工可以升值,能够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我国的渔产品加工无论是和先进国家相比,还是和快速发展的水产业相比,都存在着问题和差距。一是渔产加工品比重明显偏低。我国渔产加工品折合原料占渔产品总量的比例不到28%,比日、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低70%~80%,这说明我国的渔产品仍以鲜销为主(我国淡水渔产品约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40%,加工率仅为2%)。二是加工品的技术含量低,高附加值的加工品少,优质加工品还不到总加工品的一半。冷冻加工品是我国加工渔产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占加工品的53%。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算不上加工品,只是对鲜活渔产品的一种保鲜手段或保鲜方式。三是废弃物利用水平不高。在渔产品加工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许多废弃物,这些废弃物,目前我国主要是用来生产饲料鱼粉,对其很有价值的成分尚未充分利用。近几年我国鱿鱼年产量已达12万吨以上,鱿鱼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占重量14%的内脏废弃物,目前尚无好的利用途径,和先进国家相比这是很大的浪费。

三、世界海洋渔业发展的新趋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海洋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有不少国家在搜寻海洋渔业的新空间。目前已经开发的世界大多数渔场,或被利用或被充分利用,其潜力已经不大,但是,大洋深处的渔业资源还有相当大的潜力。然而,要利用这些未开发的渔业资源,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航程遥远,资源分散,水深不易捕捞,且产品需及时加工,有的还需特殊处理才能食用,而现有的渔业科学技术还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特别是能否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还是个问题。”(注:毕定邦等:《渔业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所以,大洋深处水产品的捕捞业目前还形不成生产规模,只处于调查、探捕、研究阶段。对有的品种的捕捞至多也处于试生产阶段,还谈不上合理利用开发。据世界粮农组织(FAO)报道,“世界海洋中44%的野生鱼类已经达到捕捞极限,25%已经捕捞过量。1950~1969年期间,全球的海洋捕捞量以每年6%~7%的速度稳定增长,但是从70年代以后,随着越来越多渔业资源的耗竭,捕捞产量的年增长率下降到1%。”(注:毕定邦等:《渔业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有不少国家试图以新的方式来开发利用海水资源,特别是渔业发达的国家,都在重新研究本国的渔业战略、政策,确定新的发展方向,把重点放在保护和利用本国200海里水域的渔业资源上,稳定近海捕捞量。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已成为许多沿海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成为人类开辟海洋蛋白来源的一场革命。

四、中国海洋渔业的消费前景与优势

(一)渔产品消费前景广阔

近年来,世界主要渔业国家的渔业产量大部分下降或维持现状(详见表2),我国是唯一产量持续高速增长的国家。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渔业发展的实力,另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渔产品的需求量在大量增加。

表2 1990~1999年世界主要渔业国家渔业产量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2年。

渔产品消费前景广阔。这是因为鱼类是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鱼类具有胆固醇含量低而蛋白质含量高的优点。随着对DHA的功能及其来源的研究,人们对鱼类食品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DHA,又称廿二碳六稀酸,是一种高度不饱和酸。它的作用主要有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浓度、预防动脉硬化而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减少炎症等,并对健脑、防癌有特殊功能。科学家们还发现,DHA主要存在于鱼体之内(特别是海水鱼)。同时,科学家们还证实,鱼类食品易为人体所消化吸收。因而,多吃鱼是保障人们正常发育、健康长寿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动态也表明,鱼类消费量的上升速度是比较快的(详见表3)。

表3 1990年~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动态 单位:公斤/人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经济年鉴》,1991~2002年。

我国渔产加工业虽然暴露出不少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能够看到其发展潜力。一是资源潜力。我国近海中上层鱼类、小宗经济鱼类、低质鱼类和头足类资源比较丰富,而且通过加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大有潜力可挖。例如,在浙江省瑞安市,星鳗的鲜货价每公斤仅2.4元,经过加工后出口就是7~8美元。该市还用低值小杂鱼生产酱油,改变了这类鱼只能制作鱼粉的历史,大大提高了它的利用率和利用价值。二是政策环境潜力。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渔副产品加工十分重视。所以,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选择一些易加工、市场需求量大的加工品加以发展,逐步扩大,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其未来不可限量。

(二)积极发展休闲渔业

从本质上讲,休闲渔业是消费的拓展,是人们广义上的消费,也是广义上的渔业。当前,休闲渔业成为沿海渔区经济新的增长点。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休闲渔业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它将休闲、娱乐、旅游、餐饮等行业与渔业有机结合为一体,提高了渔业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形成一种新型产业。这种新型产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美国每年约有3520万名休闲渔业游客,估计每人年均消费1100美元,年消费总额达300多亿美元,这笔消费可衍生出120万个就业机会,创造约283亿美元的家庭收入(工资),并为联邦政府增加31亿美元税收(约为联邦政府全部农业预算的1/3)。据美国休闲渔业协会统计,钓客人数远超过打高尔夫球和网球的人数,1991~1996年5年内休闲渔业的实际总消费增长36%。该协会一直倡导环境评估以提升鱼类数量,并通过休闲计划来增加国民对休闲渔业的参与度。日本休闲渔业发展也很快,并且收效显著。中国的台湾地区也提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利用现有渔港,改造小型动力渔船为休闲渔船,发展海上全面性的游憩活动,并投入资金改善、充实渔港休闲设施及周边的交通配套设施,包括气象资讯服务、休憩中心、停车场、卫浴设施及餐饮服务。1998年,台湾“渔业局”投入2.55亿元新台币,台湾“行政院”投入3.34亿元新台币,分别在基隆、花莲建设休闲渔业设施。

我国休闲渔业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它以优化渔区经济结构、繁荣渔区经济为宗旨,通过发挥各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兴办各具特色、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产业,建立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景区,进而增强渔业整体实力,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广东省番禺市、大连市长海县和天津市塘沽区建设了以海上游览、海上捕鱼、观赏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渔业基地。这些基地成为客人品尝海味美食的场所,并以渔为龙头,带动旅游观光、经贸洽谈、娱乐休闲的发展。

我国沿海渔区休闲渔业发展最快的当数浙江省,该省舟山市政府鼓励发展以休闲渔业为特色的旅游,2001年,该市休闲渔业收入突破1亿元,越来越多的人到舟山逛渔村、观大潮、尝海鲜。到“十五”期末,舟山市休闲渔业产值争取发展到10亿元。舟山市普陀区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凭借区内的“海天佛国”普陀山、沙雕公园朱家尖、金庸笔下的“桃花岛”等旅游资源,将旅游市场需求和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该区蚂蚁岛乡鼓励渔民在休渔期开展“当一天渔民”的特色旅游项目,接待青少年学生和旅行社团队游客。该省象山县开发利用象山的海港、渔景、沙滩等海洋资源,旅游业总收入每年以40%以上的速度递增。洞头县开展的“进渔村,当渔民,吃渔家饭”为主要内容的“渔家乐”活动,成了增加渔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休闲渔业作为渔业的一种新形式,涉及出海捕捞、近海作业和垂钓休闲,使用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都有渔业的特殊性,参与者大部分是原来的专业渔民,这就为部分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开辟了新途径。它是对传统渔业生产的新的补充,实现了自然渔业资源和渔区社会经济资源的综合利用。

我国拥有6500多个海岛,其中,距离陆缘10海里以内的近岸无人小岛有1300多个,尚待开发。休闲渔业的开发和发展,必将对渔区经济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标签:;  ;  ;  ;  ;  ;  ;  ;  ;  

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发展我国海洋渔业_渔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