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文化素质与“人口素质逆向消除”_近亲结婚论文

妇女文化素质与“人口素质逆向消除”_近亲结婚论文

妇女文化素质与“人口素质逆淘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素质论文,妇女论文,人口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的人口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呈现出完全相反的趋势: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的居高不下与发达国家的人口萎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一个国家来看,尽管人口发展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具有很大的地区差异和民族差异,但存在着一个普遍性,那就是高文化素质者少生优生优育,低文化素质者多生劣生劣育,同样呈现出令人深思的巨大反差,其结果表现为“人口素质逆淘汰”。我国也面临着这一现象的严峻挑战。在素质立国的今天,如何迅速有效地遏止我国“人口素质逆淘汰”的进一步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妇女文化素质与人口素质逆淘汰

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在人们对子女从以数量喜好为主逐渐发展到以质量追求为主的过程中,妇女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妇女既是生育子女的直接承担者,又是主要的养育者,妇女的素质对子女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妇女素质特别是其科学文化素质较之于父亲的素质对子女的影响更为显著。鉴于妇女在人口再生产的这种特殊地位及其特殊作用,就不应忽视人的基本状况,特别是妇女科学文化素质状况对产生人口素质逆淘汰的巨大影响。

(一)我国妇女文化素质对“人口身体素质逆淘汰”的影响

妇女是生育子女的直接“载体”,作用于母体的所有因素,同样也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胎儿身上,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重大影响。妇女科学文化素质对“人口身体素质逆淘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人口身体素质逆淘汰”的两个主要方面的影响:

1.妇女文化素质是影响“遗传性病儿大量出生”的重要因素

在引起遗传性病儿大量出生的原因中,近亲结婚是个影响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因素。近亲结婚者下一代仅先天遗传病的发生率,就比非近亲结婚的夫妇所生子女得遗传病的机会高150倍。[1,2]一般认为,近亲结婚率达1%就算较高[3],而我国的近婚率平均达1.5%[4],有些地区甚至达58%以上。如能基本控制遗传性残疾主要是禁止近亲结婚,残疾儿童将至少减少100万,占儿童总数的1/10以上[5]。

我国近亲结婚率居高不下的深层成因,更需从文化角度作深入的探究。据报道,在我国广大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的今天,婚娶不离村现象反而更普遍了[6];与此相似的是,在农村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的80年代,我国广大农村的早婚早育现象却更为严重了。另据浙医大人口所对福鼎县千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该县近亲结婚率高达7.4%,表兄妹结婚占近亲结婚中的绝大多数;妇女的受教育年限是影响近亲率的重要因素,经济因素对近亲率的影响不显著(F=0.0658,P=0.7976)[7]。欲消除近亲结婚,需要对传统文化观念作巨大的变革[8]。妇女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她们在择偶上具有现代意识、自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必将有助于破除“亲上加亲”等封建陋习,有助于改变妇女的婚育行为,进而大大减少近亲结婚的发生。

2.妇女文化素质是影响“围产期不利因素所致的低能儿”的重要因素

1987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各类残疾儿童中因母亲妊娠期疾病所致的占有一定的比例[9]。先天致残的儿童中,由于遗传致残的占44.05%,另外的约55.95%中有相当的部分是由于孕期、围产期疾病影响所致。另据调查,在低能儿中,有将近80%是因孕期及围产期的不利因素所致的低能儿的发生。

1)较高文化素质的妇女具有较好的卫生习惯、较多的卫生保健、产前保健知识、较为合理的膳食结构和其它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较注意避免感染、烟酒、药物、放射损害、噪音等有害因素,对孕前、孕早、中、晚期胎儿产生的不利影响。例如,产前保健工作开始的时间越早,早产的发生率越低,而没有进行产前保健的妇女,早产的发生率最高[12];膳食结构合理化程度影响早产、流产、死产、畸胎的发生率;再如,孕期常服叶酸片,就可使胎儿神经管畸形发生率减少2/3。

2)提高妇女文化程度,有助于减少早产的发生。Papicrnik(1985,1986)报道,受教育年限8年、9—12年和13年以上者的早产率,分别为5%、4%、3%[12]。

3)提高妇女文化素质,减少妇女早婚早育发生率。早婚早育的妇女,绝大多数为文盲、半文盲或低文化程度者,女性文化因素对早婚人口的制约作用远远大于男性[13]。提高妇女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实行适龄生育、减少早婚早育所致的不良个体,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此外,文化素质较高的妇女,不仅较注意最佳生育年龄的选择,而且也较注意对受孕季节选择,也有助于减少不良个体的出生;再者,低文化素质妇女在逃生、偷生的同时,多伴随劣生。

4)较高文化素质妇女所具有的较好的健康状况是子女健康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一般地,文化素质与健康状况成正相关关系:第一,文化程度越高,患病率越低。例如,文盲、半文盲人群患病率为295.9‰;小学为244.1‰;初中为148.9‰;高中为122.2‰[14];第二,文化程度与受教育者的死亡率成负相关关系,文盲、半文盲死亡率最高,大学文化程度死亡率最低[15]。

遗传性病儿大量出生问题和围产期不利因素所致的低能儿问题不仅从一个侧面说明当前的人口素质的状况,而且还能反映出今后几十年的人口素质。提高妇女科学文化素质,将对“人口身体素质逆淘汰”的上述两个主要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有效遏止“人口身体素质逆淘汰”。此外,提高妇女文化素质可大大减少子女死亡率、患病率及相应的病残率,也有助于子女后天素质的提高,促进人口身体素质“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二)妇女文化素质对“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逆淘汰”的影响

尽管时代赋予了妇女很多的社会作用,“相夫教子”已不再是当代妇女的唯一作用,但妇女作为子女真正的“第一任教师”,仍然对子女素质产生重大的影响:

1.妇女文化素质影响子女智力残疾发生率

儿童智力残疾是影响我国儿童人口素质最严重的问题。一是儿童智力残疾人数所占的比例高,智力残疾占儿童残疾总数的75.34%[16];二是绝对量大,在我国3亿多儿童中,约有1000万智力低能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其中无法医治的先天性痴呆儿多达200多万[17];三是危害大,智力残疾还是导致儿童患多种残疾的一个重要因素[18];智力残疾儿童中的相当部分属于“零素质人口”,其“扩大再生产”的后果不堪设想。

国内外许多研究显示,母亲受教育年限与子女智力低下患病率二者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母亲受教育年限越长,子女智力低下患病率越低:母亲没有受过教育的子女智力低下患病率为2.62%;母亲受教育年限1—5年的子女智力低下患病率为1.37%;母亲受教育年限为6年及以上者子女智力低下患病率为1.01%[19];母亲智力低下的,其子女智力低下的再现率也高,达58%[20]。妇女文化素质越低,子女发生智力低下的风险就越大,子女潜在的人口素质就相对越差。

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母亲,一方面能积极认真地开展胎教,促进胎儿智力发育,减少先天智力残疾的出生率、减轻严重程度;另一方面能认真进行早期教育、注意教育方式、学会科学育儿,促进婴幼儿智力发育,并通过减少病残率、促进患儿康复,也有助于减少后天智力低下的发生、减轻病害程度。

2.妇女文化素质影响子女的受教育水平

1)妇女文化素质影响胎教和早期教育。现代科学证明,家庭是子女智力发育的摇蓝,家庭的“智力环境”对子女一生的影响极大。在遗传及神经生理成熟的生物基础上,教育对智力发育起着主导作用[21];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对小儿精神发育起着重要影响[22]。家庭教育,除发挥对子女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导作用之外,尚起到极为重要的经常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23]。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是人类智力发育的三个关键时期,适时、适量、适当的胎教和早期教育,至关重要。在早期教育上,母亲比父亲更重要。父母文化程度越高、早期教育形式(包括胎教)越得当,就越能使子女的智能获得充分发展,并为全程教育打下基础。

2)妇女文化素质影响子女的受教育程度。第一,妇女文化程度与子女的文化程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研究显示,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8——也就是说,妇女文化素质较高的,今后其子女绝大多数的受教育程度就较高;妇女文化素质较低的,今后其子女绝大多数的受教育程度就较低;第二,妇女文化素质通过影响生育子女数,进而影响子女人均占有资源量。我国历次调查显示,文盲、半文盲是多胎生育的最主要人群,有文化妇女的多胎率就明显下降。文化程度每提高一级,多胎比例便减少2倍(呈现1∶3∶9∶27的等比数列)[24]。文化素质越低的妇女,生育的子女数越多,不仅其子女潜在智质相对较差,而且由于人均占有的资源量的绝对减少,加之低文化素质妇女自身的认识水平较低,子女以后接受较高教育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小,真可谓“先天不足”加之“后天也不足”,这与高文化素质妇女的少生、优生、优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低文化素质妇女长期低水平、低质量的“扩大生产、再生产”,使得低文化素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日益扩大,高文化素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缩小、我国人口总体素质“一代不如一代”及人力资源的总体结构恶化,并严重冲击着当前人口控制目标的实现。

(三)妇女文化素质对思想道德素质等其他综合素质的影响

从广义上讲,人口素质逆淘汰除包括人口身体素质逆淘汰、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逆淘汰外,还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等的逆淘汰。我国众多的文盲,是当前社会许多不文明现象,如迷信活动猖獗、法盲、公德意识差等产生的重要原因。提高妇女文化素质,将大大促进子女思想道德素质等的提高,从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体地讲,1)提高妇女科学文化素质,将大大减少封建迷信活动对子女的影响;2)提高妇女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普及法律知识,减少子女犯罪(母亲文化程度与子女犯罪率成反比)[25];3)提高妇女科学文化素质,将显著降低独生子女行为问题的发生率[26],等等。

二、提高妇女文化素质是遏止“人口素质逆淘汰”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妇女文化素质,促进人口素质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发展妇女教育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能直接提高妇女自身素质,其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受教育者下一代的健康素质、智力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的显著提高。人口素质所包含的三方面内容,即人口身体素质、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其中尤以现代科学文化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影响最为显著。提高妇女科学文化素质,将促进人口身体素质的提高,而人口身体素质的提高,又将进一步作用于人口身体素质、促进人口身体素质再生产良性循环的形成,并促进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妇女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必将进一步作用于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再生产良性循环的形成,对人口身体素质再生产良性循环产生积极影响(思想道德等其他素质亦然),进而促使整个人口(素质)再生产良性循环的形成。世界各国的实践业已表明,高素质的妇女——高素质的母亲是高素质的后代乃至高素质的民族赖以产生的基础。正如一位外国教育家曾说过:“人类的命运操纵在母亲的手中……教育应从改造母亲开始”。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重男轻女”等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我国妇女的受教育机会远较男性为少,女性学龄儿童的辍学率非常高,文盲率一直数倍于男性,我国妇女科学文化素质严重低下:1)由于历史长期的积累,我国妇女文盲、半文盲人口及低文化素质人口数量庞大;2)新文盲梯队还在形成,新增的文盲仍以女性为主;3)扫盲效果下降、复盲人数不断增加;4)文盲、半文盲人口实际人数远较申报人数多得多。因此,从根本上讲,我国人口素质逆淘汰现象的产生,是我国妇女在生育方面的“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长期受忽视的结果,也是“越劣越生,越生越劣”这一人口再生产恶性循环的必然产物。显而易见,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逆淘汰对“越劣越生,越生越劣”这一恶性怪圈的形成,具有特殊的影响作用,因此,我国亟待建立起以提高妇女科学文化素质为重点的、互相促进的人口素质再生产良性循环的内在机制。鉴于此,发展妇女教育,不断提高妇女文化素质,对于尽快阻断和跳出“越劣越生、越生越劣”这一恶性怪圈、促进人口再生产良性循环早日实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与其说“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还不如说“提高全民族素质,从母亲抓起”。

(二)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优先发展教育的关系

如上所述,妇女文化素质的严重低下是造成我国人口素质逆淘汰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把不断提高教育投入、切实加强对妇女的教育提高到应有的位置,是本文的必然结论。然而,我们长期来习惯于经济决定一切这样的思维定式。诚然,经济发展是人口发展、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决定因素,“越穷越生、越生越穷”就是影响我国“人口素质逆淘汰”的另一重要原因。但经济因素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作用,不仅不是唯一的,而且也不是直接的,需要通过许多中间变量来实现[27]。许多事实也表明,经济因素并不能解释诸多的矛盾现象:1)在经济发展取得较大成就、国民平均预期寿命远远领先于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今天,为什么我国的出生婴儿缺陷发生率却位居世界之首[28]?2)为什么我国具有较高的近婚率和残疾率?3)为什么广大农村地区生育率经常波动、“超生游击队”四处游弋、早婚早育现象、婚娶不离村现象在经济已有较大改善的80年代却反而更加严重、更加普遍?

经济发展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固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文化教育有其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作用。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广大农村,经济发展早期还可能刺激生育率回升,经济发展对生育率的降低作用只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即只有达到“临界点假设”水平时才能起到抑制生育的作用[29];此外,我们也不难看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某些地区,其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的并不好[30]。经济刺激对降低农村微观生育需求的作用是有限度的,传统的生育观念是农村非经济生育需求根源[31],经济刺激已不再是遏止多生、超生的有效手段[32];生育与文化水平之间的联系比之于经济因素之间的联系更密切[33]。加强妇女教育,是改变传统生育观念、消除或减少非经济生育需求的关键所在。妇女科学文化素质的较大提高,就会使生育率下降日益来自妇女对自身价值及对孩子价值观念的变化,来自妇女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内在要求的变化,促使人们对子女盲目的数量追求转向对子女质量的追求上来。优先发展教育,是解决我国当前生育率经常波动、反弹的根本措施[34];教育也是一国控制人口的最有效的避孕药、最好的解决方式[35]。

教育发展的直接作用除了生育率下降之外,还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在劳动技术构成不断提高的今天,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是影响人均收入的最主要因素。“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怪圈(低收入—低素质—多生—低投入—低素质—低收入)的阻断,同样离不开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令人深忧的是,与世界各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上升相比,我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近年来不仅没有上升,反而逐年下降。我们不能坐等经济发展了,才去发展教育。完全可以说,只有在优先发展教育的前提下,经济才能取得健康、持续、高速的发展,社会才能得到全面进步。鉴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对于迅速遏止人口素质逆淘汰,普及初等教育是投入较少、有效、可行的措施(初等教育是决定生育水平达到质变的数量界限)。我国是个人口第一大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超常基因和劣质基因。如何扬长避短,积极开发人力资源,促进四化建设,以及人口自身的现代化,积极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是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文明的唯一可供的选择。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可以引进的东西很多,但唯有中华民族的素质无法“引进”,只能由我们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亲自培育。

标签:;  ;  ;  ;  ;  

妇女文化素质与“人口素质逆向消除”_近亲结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