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应用阿普唑仑、氟西汀和帕罗西汀治疗效果比较论文_唐欢

(成都市彭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四川成都 611930)

【摘要】目的:探究比较阿普唑仑、氟西汀、帕罗西汀三种药物治疗功能型胃肠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并诊断为功能性胃肠病的患者228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四组,每组有57例患者。其中三组为实验组,根据治疗药品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组,实验组在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甲组使用阿普唑仑治疗;乙组使用氟西汀治疗;丙组使用帕罗西汀治疗;第四组为对照组,使用莫沙比利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种治疗方式使用的四组药物,对功能型胃肠病的治疗效果。以及观察记录治疗期间,四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是否好转。结果:实验组(甲、乙、丙)和对照组进行比较,使用抗焦虑药物的实验组有效率(68.4%、64.9%、66.7%)要高于使用莫沙比利的对照组(42.1%),两组药物疗效有效率差异性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中的甲、乙、丙三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8.4%、64.9%、66.7%,三组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功能性胃肠病的患者而言,阿普唑仑、氟西汀、帕罗西汀三种药物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改善了功能型胃肠病产生的临床症状。并且能够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对于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这种治疗方式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功能型胃肠病;阿普唑仑;氟西汀;帕罗西汀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1-0124-02

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近些年患功能性胃肠病的患者也不断增多,患者的临床症状一般不严重,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胃肠不适症状。但患者的精神状态一般不佳,伴随着失眠、紧张、焦虑等情况[1]。功能性胃肠病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以及功能性便秘[2]。这种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很高,达到22.9%~74%。病情较轻患者治疗方式一般为应用胃肠道调节药物结合心理辅导;病情较重的患者需结合抗焦虑及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本次研究针对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使用了阿普唑仑、氟西汀、帕罗西汀三种药物,分别将使用三种药物的疗效与莫沙必利临床常规治疗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比较,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并诊断为功能性胃肠病的患者228例,其中男患115例,女患113例;年龄25~65,平均年龄(39.7±2.6)周岁;患病时间为6个月~7年,平均患病时间为(3.2±1.1)年。240例患者均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将228例患者根据治疗药品的不同,随机分为四组,每组57例患者。其中三组为实验组分为甲、乙、丙三组,三组在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甲组使用阿普唑仑治疗;乙组使用氟西汀治疗;丙组使用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采用莫沙必利进行临床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三种治疗方式对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效果。

1.2 疗效判定

临床治愈的标准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反酸嗳气,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消失;有效的标准为,上述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但未彻底消除,停药后仍会复发;无效的标准为,通过治疗后,症状未缓解,甚至加重[3]。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分析处理,计数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甲、乙、丙)和对照组进行比较,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的实验组有效率(68.4%、64.9%、66.7%)要高于使用莫沙比利的对照组(42.1%),两组药物疗效有效率差异性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中的甲、乙、丙三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8.4%、64.9%、66.7%,对功能性胃肠病患者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三组治疗方式,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发病率较高的症候群,一般是由于精神、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消化系统疾病[4]。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机理尚未被完全研究清楚,可能和内脏异常敏感、胃肠动力亢进或减退、轻度炎症、感染等因素有关系。据调查发现功能性胃肠病的患者所表现的症状明显,其病理及生理机制常没有任何异常,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引起功能性胃肠病的重要原因是精神、心理因素。患者一般在患病期间,心理压力增大、失眠情况加重、抑郁和紧张焦虑的情况明显。

阿普唑仑、氟西汀、帕罗西汀三种药物是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抑郁的药物,主要在临床上用于治疗精神类疾病[5]。三种药物对于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效果良好。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抗焦虑药物结合临床常规治疗方式,治疗效果要优于常规治疗方式,目前这种治疗方式的作用机制尚没有被确定。有研究显示,通过心理辅导干预的方式,结合临床常规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综上所述,功能性胃肠病不只是一种器质性病变,主要致病因素是精神因素和社会因素等。阿普唑仑、氟西汀、帕罗西汀三种药物均能够显著提高功能性胃肠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并且三种药物治疗有效率差异不大,这种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上继续使用并得以推广。

【参考文献】

[1]赵洁,罗文文,楼玉英等.375名护士功能性胃肠病患病情况的调查[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4,32(10):747-748.

[2]宋熠林,苏晓兰,郭宇等.浅谈中医音乐疗法在功能性胃肠病治疗中的价值与展望[J].环球中医药,2016,9(7):802-804.

[3]宋氏三江,刘凤斌.110例老年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的生存质量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22(8):440-443.

[4]邢益门.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0):2213-2214,2271.

[5]刘隽,刁磊,杨彩虹等.功能性胃肠病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及其治疗[J].胃肠病学,2016,21(2):98-100.

论文作者:唐欢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9

标签:;  ;  ;  ;  ;  ;  ;  ;  

功能性胃肠病应用阿普唑仑、氟西汀和帕罗西汀治疗效果比较论文_唐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