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历史问题及其成功解决途径--访中共中央党校赵尧教授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的历史问题及其成功解决途径--访中共中央党校赵尧教授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的历史难题和解决难题的成功之路——中共中央党校赵曜教授访谈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难题论文,成功之路论文,访谈录论文,教授论文,中共中央党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著名学者赵曜教授是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主任,兼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评议组成员等社会职务。赵曜教授长期从事社会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现正主持两个国家研究项目。赵教授著述甚丰,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著作、教材和学术论文,近年来曾为本刊撰写了《也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几个问题》、《中国的改革实践和成功之路》等文。应本刊编者再约,赵教授就社会主义的历史难题和解决难题的成功之路发表了深刻见解。

赵教授说,20世纪是人类最伟大的世纪之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一系列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史上一次巨大飞跃,是人类历史的崭新篇章和真正开端。社会主义的大起大落,出现的坎坷曲折,说明遇到了历史难题。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们所走的道路,为解决这个历史难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马克思的东方理论及其实现

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和中期,他们思索未来的社会主义将在哪里突破时,把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他们曾经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西欧北美那些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发生。因为那里生产力发展水平很高,狭隘的生产关系已经容纳不了它,从而使生产社会化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这个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激化起来,导致发生社会主义革命。他们甚至点出了英、美、法、德四国首先和同时向社会主义过渡。“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69页)

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从没有把他们的理论置于一端,束缚住自己的手脚,从70年代中期以后,通过和俄国革命家的联系接触以及对俄国等东方社会国家的观察与了解,逐渐把视线从西往东移,并进而提出了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的俄国等东方国家有可能跨越艰险的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在保留和利用农村公社、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和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影响和推动下,“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29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是不同于前一种方案的另一种方案,是一个补充方案。这就是常常被人遗忘、鲜为人知的马克思的东方理论。

列宁在20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遵循马克思的东方理论,根据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资本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东方落后国家突破的新的科学论断。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俄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以及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先后发生并取得胜利。实践说明,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进程,不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第一种设想而是按照他们的第二种设想发展,首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几乎都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或前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些国家,并不是财富太多,无法容纳,而是因为民穷财尽,起来造反。社会主义革命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虽然是由经济动因引起的,但并非纯粹的经济过程,由单纯的经济因素所决定,而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础上,经济、政治、文化、阶级力量对比、国际条件等多种因素错综复杂地相互作用的结果。

持续一个世纪的大争论

围绕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本世纪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发生重大争论,持续长达一个世纪。争论的焦点是:这件事是伟大的创举还是历史的误会;在这样的国度里,社会主义建设能不能取得胜利。争论比较集中的有三次:

第一次,发生在列宁和考茨基之间。1917年发生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十月革命虽然过去了,但是对十月革命道路的争论并没有结束,还在继续。第二国际的精神领袖和理论权威考茨基死抱着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教条不放,于1918年发表了《无产阶级专政》一书,大肆攻击十月革命道路,诽谤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用暴力夺取政权,就象一个怀孕的妇女疯狂万分地猛跳而引起早产,并诅咒“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为捍卫十月革命道路,列宁于1918年在病中用一个月时间撰写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这部名著,批驳考茨基的谬论,而后又在1923年1月撰写《论我国革命》一文, 进一步批判孟什维克苏汉诺夫在《革命札记》中的错误观点。列宁认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种历史主动性和跳跃性并没有“越出世界发展的共同路线”,因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他指出:“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怎样,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的人民呢?”(《列宁选集》第4卷第691页)

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和托洛茨基之间。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曾寄希望于西欧,期望在西欧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十月革命,以支援俄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和推动世界革命。从1918—1920年,芬兰、匈牙利、德国巴伐利亚地区的无产阶级曾一度夺取了政权。但是,由于阶级力量对比悬殊,在反革命资产阶级的镇压和社会民主党右翼领袖的叛卖下,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相继遭致失败。在没有欧洲无产阶级国家的援助下,苏维埃俄国能不能坚持下去,一国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在列宁逝世之后发生了一次重大争论。在托洛茨基看来,“没有欧洲无产阶级直接的国家援助,俄国工人阶级就不能保持政权,就不能把现在暂时的统治变成长期社会主义专政”,竭力散布悲观情绪。斯大林在争论中提出一个重要论断,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依靠自己力量,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但一国建成并不等于最终胜利。

第三次争论发生在苏东剧变之后。现在有一些原苏东国家的共产党人认为,苏东社会主义“失败有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客观原因是十月革命,苏联并不具备建成社会主义的条件,经济文化太落后,考茨基、普列汉诺夫、苏汉诺夫都指出过这一点。但列宁认为可以先夺取政权,利用苏维埃政权发展经济文化,创造建成社会主义的条件。”最近,保加利亚前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反思苏东剧变时说:“为什么看起来十分强大和可靠的社会主义制度一下子就崩溃了呢?这首先是因为忘记了马列主义奠基者的结论,即只有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社会主义才能取得胜利。各个阶段都是不可逾越的。”如果这个论断能够成立的话,人们自然会提出这样问题: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付出那么多无谓的代价和牺牲呢?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难题

20世纪的社会主义,如果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第一种方案所设想的那样,首先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英、美、法、德等国家取得胜利,那么,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将会比较顺利,甚至可能出现一呼百应、全面推进的局面。但是,现实是按照第二种方案发生,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些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虽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但是从总体上并未做出回答,因而社会主义事业长期处在困惑和困难的境地。这说明,跨越“卡夫丁峡谷”决非易事。正如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多次指出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头困难,继续比较容易”相反,是“开头容易,继续比较困难”(《列宁全集》第34卷第343 页)难就难在:

(一)这些国家脱离资本主义体系,虽然给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以沉重的打击,但还不是致命的打击,因为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心脏部位(西欧、北美),而是边远部位。

(二)这些国家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面临双重历史任务,其中既有社会主义自身任务,还有发展商品经济、实现民主化和反对封建主义思想余毒的民主主义任务。

(三)这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虽然在社会制度上高于资本主义,但是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上仍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此,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这个主要方面很难在短时期内体现出令人信服的优越性。

(四)在“一个世界,两种制度”的并存和对立这个大格局中,资本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力上占优势,并形成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资本主义国家从其阶级本能出发,凭靠其经济、科技和军事优势,必然要向社会主义国家推行“扼杀”战略、“遏制”战略、“和平演变”战略和“超越遏制”战略(即更大规模的和平演变),企图结束东西两大对立体系的这场“历史性较量”,重建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社会主义国家面对这种形势,一方面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正常外交关系和开展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以发展自己的经济文化和综合国力,缩小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另一方面还必须百倍警惕和坚持反对资本主义的干涉、渗透和演变。由于外有帝国主义的压力,内有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和面临着困难,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不仅必然会有一些人羡慕、甚至追随资本主义,而且执政的共产党内也存在产生各种机会主义的条件和土壤。实践证明,在最有影响的社会主义政党内部一旦出现机会主义思潮,会影响一大片,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但是它无力阻挡历史车轮前进的步伐,不可能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真正历史大趋势。

总之,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跨越“卡夫丁峡谷”,这是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难题。在这个历史难题面前,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有艰难取胜和失败两种可能。苏东的社会主义就是在探索中没有闯出正确的路子而失败。

解决历史难题的希望和成功之路

继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认真总结了20世纪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改革开放的新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第一次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一系列新课题,并为跨越“卡夫丁峡谷”,为解决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难题,为社会主义重振雄风、再造辉煌,开辟了一条希望和成功之路。这条道路的基本点概括起来是八个“坚持”:

(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一切方针政策的思想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恢复和重新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的统一: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这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头等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不确立这条思想路线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不会有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发展。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其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它,而不能干扰和冲击它。同时,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中叶,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主题,就是加快发展,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3)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 使两个文明建设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物质文明是基础,物质文明建设搞好了必然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反过来,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又会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邓小平同志指出,搞不好物质文明建设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搞不好精神文明建设也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都不能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

(4)坚持实行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在改革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路子。对外开放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其实质就是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特别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发展自己。改革开放的十几年,中华大地发生巨变,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力等方面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5 )坚持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制度的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有两种,一种是资本主义的,另一种是社会主义的。为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必须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制度上的保证。为此,就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实际上也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是我们党长期以来一贯坚持的,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条件下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四项基本原则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不同时期,可以侧重强调某一两项,但是不能削弱和动摇任何一项。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邓小平文选》第2 卷第173页)

(6)坚持维护社会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这是贯穿现代化建设长过程的一个重大问题。改革是动力,它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发展。发展是目的,“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靠经济的发展”,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改革,同时它又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稳定是前提,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必不可少的条件。任何时候都要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稳定的程度,使三者之间保持平衡。

(7)坚持正确估计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 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70年代以后,世界主题已从战争与革命转化为和平与发展。我们必须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双极已被打破,单极也不可能,多极是发展趋势。在多极世界格局中,中国应当而且能够成为重要一极,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

(8)坚持把执政的共产党建设好。 邓小平同志指出:苏东剧变“首先出自内部”,“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社会主义和共产党是不可分割的,共产党是执政党,社会主义的兴旺和衰败,根源都在共产党。因此,振兴中华,振兴社会主义,必须在国内外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把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

上述八条,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始终坚持走的道路。尽管我们在走这条道路的过程中,还会出现这种那种问题,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还存在理论和实践的反差。但“重要的是,坚冰已被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这条通路,将为胜利跨越“卡夫丁峡谷”,为解决社会主义的历史难题,为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的振兴,做出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标签:;  ;  ;  ;  ;  ;  ;  ;  ;  ;  ;  ;  

社会主义的历史问题及其成功解决途径--访中共中央党校赵尧教授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