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版改革时代,加强编辑自律势在必行_提高自我论文

在出版改革时代,加强编辑自律势在必行_提高自我论文

出版变革时代亟须加强编辑自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编辑论文,亟须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闻出版领域,作为主体的编辑存在着一定的道德风险,对于编辑道德风险,可以通过出版单位的风险管理活动加以最小化,或使损失的发生达到最低化,同时,必须以“自律性”为落脚点,通过自律有效地规避编辑道德风险。[1] 通常而言,加强对编辑道德和行为的监督管理不外乎要强化他律、自律和互律。对编辑的约束监督固然要强化他律,通过教育使其不为,法制使其不敢,制度使其不能,但也离不开编辑主体的自律。从某种意义上讲,自律也许更重要,也更难于实现。编辑自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必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出版变革时代亟须加强编辑自律

(一)自律与编辑自律

所谓自律是指主体主动地以思想道德标准和他律规范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监督,经常性地检查自己行为中的得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自律有三个基本特征:(1)自律由主体自我设定,是否设定自律,标准如何,决定权在自己手上,别人无法代替;(2)自律是内在约束性的,没有外在强制性,是否自罚和自责是你自己的事情,别人对主体的自律状况,可以评价,施加影响,但无权干涉,他律规范也只是一个参照系;(3)自律偏重个性,自律是主体的自我约束,不同主体对自己的要求不尽相同,内容和程度上往往会有差别。简言之,自律是“主体自己为自己立法,是自身的内在要求,它集设定者、监督者和遵守者为一体,因此其约束不像他律那样外在和刚性,主要表现为主体的精神境界”[2]。

自律是相对于他律而言的,自律与他律相伴而生,没有他律的参照,自律就很难说得上完整。“由于自律和他律是围绕着主体的实践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许多情况下是难以截然分开的,绝对不受外界异己因素影响的自律是很少的,因而不能完全离开他律来谈自律的境界。事实上,自律的境界是同主体对他律的态度密切相关的,基本的自律往往首先表现为一种对他律的态度,越是在自律境界较低的层次,就越是这样。”[3] 自律与他律、互律共同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自律立足于自我,着眼于自我,是一种主观能动的监督方式,在整个监督体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编辑自律是指编辑以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参照,按照编辑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依靠编辑内在的自觉意识、心理需要、自身信心来调解与作者、读者以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自内心地约束自己的意志、情感和行为,它既是编辑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构成因素,也是编辑思想道德品质的自我修养过程。

编辑自律通常是指编辑个体的自律,但也可以包括出版机构内部管理、自我约束的自律,因此,编辑自律不能仅仅理解为编辑个体的自律,从广泛的意义上看,它更应该是整个出版行业和每一个出版机构的自律,这就需要加强行业自律和部门自律。这里谈论的编辑自律,仅限于编辑个体通过自我防范和控制,避免行为走向失范和越轨的一种自我约束、调整和监督。苛求他人易,严于自律难,难就难在要不时地否定自己,并且一以贯之。

(二)编辑自律的意义

在人类实践的所有领域,人们都会碰到自律问题。任何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控制,并非编辑独然。但编辑自律有其特殊之处,其自我控制的标准应大大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究其原因就在于,编辑处于舆论导向的特殊地位,是思想信仰和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肩负着累积、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崇高使命,肩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历史重任。

编辑职业道德的建设,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依靠编辑主体的自律。自律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是编辑长期受教育、受熏陶、受感染所形成的一种良心、正义感、责任心和荣誉感,是对社会、对他人负责的内在的自觉意识。这种内在力量和自觉意识对编辑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提高编辑思想道德素质的“软手段”。身处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无疑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但如果片面地强调解放思想而忽视了编辑的自我约束,就难免有被社会大潮淹没的危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编辑他律的依据如政策、法律、制度还不完备,他律的约束力有时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强调编辑自律就显得十分重要。当前,在新闻出版行业中,存在着忽视正确导向、买卖书号(刊号、版号)、违规出版、低俗之风、摊派发行等突出问题,这既与他律监督有关,也显示出自律的不足。有些编辑和出版机构行为越轨,并不是对政策法律法规不了解,也不是不明白社会道德和编辑职业道德,而是在不当利益驱动面前缺乏应有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而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难以保证在其所适用的范围内,在任何时空条件下对编辑群体和编辑个体都完全有效。因此,编辑自律也就成为必然。

编辑他律只有转化为编辑自律才能发挥最佳功能,他律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事后治标之策,自律则可起预防作用,有效地遏制编辑行为的失范和越轨。马克思非常重视个体的自律,指出:“一个不能克服自身相互斗争的因素的人,又怎能抗拒生活的猛烈冲击?”[4] 编辑自律要求编辑能借助于对社会规律和出版规律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和编辑职业规范,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这些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内在自主的行动。我们既要基于编辑行为的他律性,强调编辑行为的法律化、制度化,同时也要加强编辑行为的自律。

二、编辑自律的心理障碍

当前,在少数编辑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良心理因素,这些心理障碍的存在致使这些编辑的自律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一)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

改革的大潮推动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社会上掀起了各种各样的“浪潮”、“热点”、“时尚”,也出现了一些不良文化风气,这是不足为怪的。面对这些浪潮、热点和时尚以及不良文化风气,作为文化传播者的编辑理应对此进行批判和引导,但有些编辑把自己等同于普通读者,没有对此进行“冷”思考,天长日久,见怪不怪,不分真善美,难辨假恶丑,遇事随大流,跟着感觉走,产生了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有的编辑认为别人都这样,我也只能这样,于是一些没有经过严格审读的不良文化书刊竞相出笼,污染了文化市场,妨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种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其病因在于缺乏理性思考,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忘记了编辑的神圣职责。

(二)放弃原则的人情心理

为什么当今学术泡沫越吹越大,越吹越多,编辑的人情心理难辞其咎。有的编辑受感情、人情因素的支配,认为是亲戚师友、老熟人,有求于自己或接受了人家的好处,如果不替别人把文章发表出来,总觉得人情上说不过去,产生一种人情难却的心理。有这种心理的编辑,往往置原则于不顾,不管是泡沫还是垃圾,统统放行,以至于人情稿、关系稿泛滥,这严重影响了编辑在作者和读者心目中的形象。相反,对一般作者的来稿却相当苛求,并不及时准确地处理,甚至不仔细审读便弃置一旁,无视作者的辛勤劳动。人情心理人皆有之,克服起来最为不易,包公为什么在老百姓中的声誉历千年而不衰,其根源倒不完全在于他杰出的才干和出众的胆识,同时也因为他的铁面无私、原则至上。

(三)以权谋私的特权心理

有些编辑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以权谋私,缺少编辑应有的诚信,王子野早在1982年就说过:“不是有的编辑利用职权干坏事吗?向作者强索财物,强迫分作者稿费,要求作者请客送礼等花样都发生了。事情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这种风气很不好。”[5] 有的编辑把刊物当作自家的自留地,“某一期医学杂志,主编除兼编辑部主任外,还充当执行编委、责任编辑,一本杂志的12篇论文中,以主编名义挂名的就有8篇。先不说该杂志的学术性怎样,有否经过‘三审’,仅就从身兼主编到作者的一条龙挂名就很难看出这是一本科技期刊,倒像主编个人的选集了”[6]。在编辑实践中,编辑一旦失去监督,又缺乏自律精神,就有可能出现编辑权力的腐败,对社会和读者造成公害。诸如,不尊重甚至侵犯作者的著作权,违背职业道德,暗示或强行在作者的稿件上要求署名,充当学术皮条客,要求加署亲朋好友的姓名,想方设法改头换面将作者的成果占为己有,等等,不一而足。

(四)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

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出版制度和机制还有一些不完善和不健全的方面,编辑权力有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在这种情况下,有的编辑机构和编辑人员,处心积虑地打擦边球,企图钻制度和改革的空子得到实惠,谋取不当经济效益。有些编辑认为做点出格的事不会有大问题,新闻出版总署一再发布处罚公告就说明了这一点。有些报刊违反出版法规搞一号多刊、一期多版,任意改变刊物性质追求经济效益;出版增刊时不在学报显著位置上标明增刊字样,以此吸引作者;不遵守出版法规,违规刊登黄色的反动的东西,以此招徕读者,如此等等,正是这种侥幸心理的反映。

(五)生怕吃亏的攀比心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旧的经济利益格局被打破,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分配出现差距,社会上出现了分配相对不公的现象,由此引发了一种生怕吃亏而相互攀比的社会心理。这种攀比心理也对编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编辑不是从正面向先进模范看齐,而是从反面攀比,盲目推崇,积极效仿。尤其是在横向攀比时,心理很容易失衡,于是错误不断,有偿新闻屡禁不止即属此类,新闻报道包括学术报道的真实性原则被可怕地漠视、忽视,舍义取利,价值取向严重错位,为了小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触犯了新闻出版的法律法规。这些编辑由于缺乏严格的训练,政治素质不过硬,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修养,沾染了“拜金主义”思想和社会上的不良习气,败坏了编辑的形象和声誉。

三、加强编辑自律的途径

(一)强化自律意识,提高自律能力

人的行为受意识支配,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律,就必须有自律意识;有些编辑知道应该自律,但因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自制力差,难以有效地控制自己,这就需要提高自律能力。自律意识和能力的养成主要来源于教育。在一定条件下,他律可以向自律转化,如果主体自愿地执行他律,这时就不再是外在的约束,而变成了内在的需要,他律也就成为自律。在促使转化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不懈地耐心教育。加强对编辑的政治思想、法律法规、工作规范和纪律、职业道德操守的教育,是提高编辑自律意识的根本措施。

加强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促使编辑提高自律意识和能力。通过加强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引导编辑树立良好的从业信念;通过编辑职业道德教育,帮助编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引导编辑爱惜编辑荣誉,时时注意编辑形象;通过帮助编辑正确评价自己,树立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激励自己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加强心理指导工作,排除编辑自律的心理障碍。针对编辑群体中的各种不良心理,有的放矢地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心理障碍。重视榜样包括表彰和惩罚的示范效应,使编辑产生良好的从众心理;坚持编辑工作中的硬标准,克服放弃原则的人情心理;引导编辑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不良现象,消除盲目的攀比心理;继续加大对编辑违规行为的查处,消除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提高编辑的服务意识,变特权心理为服务心理。同时,帮助编辑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和疑虑,卸下思想包袱,自愿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营造良好的编辑文化氛围,引导他们提高自律意识和能力。通过创造良好的编辑文化氛围,启迪编辑的心智,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判断力和对不良文化风气的抵抗力;通过创造良好的编风、社风,使编辑置身于其中时能有一种愉快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动力;开展高层次、高格调、高品位的编辑文化活动,提高他们的素质。

(二)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律意愿

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强调共产党员“慎独”,这对编辑也是适用的。在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编辑应坚持不越轨、不放纵,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勿因事小而为之,坚持自我检点,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防微杜渐。自重,即自我尊重,珍惜自己的人格,爱惜编辑的荣誉,有羞耻心,不失之于轻浮,也不自贱、自大。自省,即自我反省,敢于严于解剖自己,经常开展自我批评,不断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自警,就是自我警示和告诫,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高标准严要求,时时用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约束自己。自励,即自我鞭策和激励,有一种奋发向上、建功立业的精神。

加强编辑自我修养的侧重点在于思想品德。在思想品德上要注意六点:一是强,思想意志坚强,崇尚正义,光明磊落,不阿谀奉承,得意时淡然,失意时泰然。二是谦,言行谦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不自暴自弃,不妄自菲薄,更不盛气凌人。三是宽,为人宽容,虚怀若谷,严己宽人,不嫉贤妒能。四是公,办事公平,处理问题公道正派。五是诚,为人诚实,实事求是,言行一致。六是简,生活简朴,不贪图安逸,奢侈浪费,更不贪赃枉法,腐化堕落。总之,要努力树立高尚的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

提高自律意愿,必须坚持自我强化即强化自己的宗旨观念,自我提高即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修养,自我培养即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状态,自我完善即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将他律化为自觉的自律,提高自律意愿也才能落到实处而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也只有这样,编辑自己才能消除“有所不为”的消极自律,树立起“有所为”的积极自律。

(三)完善他律机制,严格法纪惩处

编辑自律要想取得成效,还要靠管理、法律等他律手段来促使编辑自律。对不珍惜自律,不愿自律,或者心存侥幸,私欲膨胀,以至邪念上升,越轨行事,甚至于置法律法规制度于不顾,铤而走险者,必须有强有力的他律手段来约束。严格的他律是对自律者的肯定和褒扬,是对不安分者的教育和警示,是对越轨分子的震慑和打击。自律和他律都是编辑监督的有效手段,二者犹如一鸟之两翼、一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编辑管理中,自律与他律“软”“硬”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只有形成强有力的他律机制,严格自律才能蔚然成风。

完善监督机制,使他律的监督有法可依。完善监督机制要重视他律的有效性,他律是否有效,一看合理性,二看权威性。公正和适度是合理性的主要内容。公正是给予编辑个体平等的机遇,利益的获得取决于诚实劳动和正当努力,公正的他律应当规范编辑获取利益的方式和手段,扬善惩恶。他律还应当适度,过宽则会失之于无序,过严则会扼杀活力和创造性。适度的他律就是要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禁止恶性的行为,又能为展示能力和发挥创造性留下充分的空间。他律的权威性,就是其所包含的让编辑群体和个人尊重与服从的力量。权威性要以合理性为基础,他律的制定既要合理,又要具有权威性。

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这也是督促编辑提高自律意识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切实落实规章制度,通过查处,产生震慑教育效应;通过相应的规范落实,约束编辑的不良行为。在他律过程中,力求做到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制度与机制相结合、激励与处罚相结合,真正让编辑明确应该鼓励什么,倡导什么,反对什么,惩治什么,帮助他们提高自律意识,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加强新闻出版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的建设,重视各种群众团体和学术组织的监督作用,对编辑的自律大有裨益。广大作者和读者既是对编辑进行监督的主要力量,也是编辑自律的社会基础,充分重视和发挥作者和读者的监督作用,也是编辑自律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标签:;  ;  

在出版改革时代,加强编辑自律势在必行_提高自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