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理解中的抑制机制研究综述_工作记忆论文

语言理解中的抑制机制研究综述_工作记忆论文

语言理解中的抑制机制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抑制论文,机制论文,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引言

过去的认知理论大多强调信息的激活,较少关注信息的抑制(suppression,inhibition)。然而现在的研究表明,认知加工不仅包括对相关信息的激活,还包括对无关信息的抑制。与一般认知加工研究相似,以往研究语言理解强调心理表征的建构,并用概念或信息的激活、扩散来描述这种建构过程。随着抑制机制在一般认知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也开始审视其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目前语言理解中的抑制研究涉及范围较广,既探讨如词汇、句法、语篇和修辞性语言等各种层次、形式的理解加工过程,也触及抑制能力个体差异及其根源。本文综述心理语言学界近年来在语言理解各个方面所进行的抑制机制研究,以揭示其在语言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2.语言理解模式中的抑制机制及其测量方法

语言理解加工不可避免要激活许多冗余或无关的信息,这可能是因为有外部刺激干扰,如在嘈杂的环境中阅读;也可能本身就是认知加工的产物,如理解双关语时产生的歧义(Gernsbacher and Robertson 1999:1619-20)。所以,人们认为有一种特殊的认知机制可以排除这些干扰,使之在总体上不损害认知加工(周治金等2002:375),这种机制就是抑制机制。抑制机制属于一般性认知机制,其原理在许多心理学研究中都有重要应用,如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有意遗忘(directed forgetting)和思维抑制等。抑制机制同时也在语言理解过程起重要作用(Gernsbacher 1993:295),Gernsbacher(1990)的结构建构框架以及Hasher和Zacks(1988)的抑制和工作记忆容量理论对此都有清楚的描述。

2.1 语言理解模式中的抑制机制

在Gernsbacher(1990)结构建构框架中,语言理解的目的是建构一个连贯的心理表征结构,这可分为奠基、映射和转移等三个过程。首先,认知系统利用最初输入信息建构一个基础结构,即奠基过程。其次,当后继输入信息与原结构一致时,就把该信息映射到原结构,使其不断发展,即映射过程。如果新信息与原结构不一致,则转而建立新的子结构,即转移过程。建构过程的基本单位是记忆单元(memory cells),它随信息的输入而自动激活,同时传递加工信号。其激活水平要受强化和抑制两种机制的调节,具体表现为:已激活的单元一方面强化与其相关单元的激活,另一方面抑制其他无关单元的激活。抑制机制在结构建构框架理论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无关信息单元不能被有效抑制,因其与当前表征结构不一致,理解者不得不中断映射过程来建立新的结构,造成频繁的转移。这样,在应该继续映射的时候却不断转移,前后信息得不到有效的整合和消化,理解加工效率就变得低下(Long,et al.1999:283)。

而Hasher和Zacks(1988)抑制和工作记忆容量理论认为,抑制机制可以通过调控工作记忆容量来达到对理解加工的影响,这种调控过程可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只允许与理解目标指向一致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同时阻止与理解目标指向有冲突的信息进入;其次,如果已有无关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快速压制其在长时记忆中相关内容的激活。第三,防止注意资源被分配给先前已遗弃的信息,从而有选择性地使注意力保持在当前指向。可见,在该框架中,抑制机制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工作记忆对无关信息的加工,保证有限的认知资源被有效利用,使加工顺利进行,不少认知实验对此也有所证实(Conway and Engle 1994; Harnishfeger and Bjorklund 1993; Rosen and Engle 1998; 王敬欣等2003)。

综上所述,结构建构框架与抑制和工作记忆容量理论从不同角度对抑制加工定位:前者强调其在特定语言理解活动中的表现,而后者更倾向于说明其作为一般认知机制的功能。在语言理解抑制研究中,研究者大多采用结构建构框架来解释实验结果。

2.2 抑制测量的一般范式

许多认知抑制研究都通过负启动效应(negative priming effect)来测量被试的抑制能力。所谓正启动效应指的是对先前刺激的加工会对后面同一或同类刺激的加工有加速作用(王敬欣、白学军2002:162)。与此相反,负启动效应指的是对先前刺激的抑制会对后面同一或同类刺激的启动有延迟作用,其基本范式是:实验材料由启动(prime)和探测(probe)两种显示组成,各包含目标刺激和干扰刺激两类项目。实验时先呈现启动显示,被试对紧跟其后的探测显示尽快作出反应。实验时不要理会干扰刺激,只对目标刺激进行反应。实验在实验和控制两种条件下进行:在实验条件下,启动显示中的干扰刺激和探测显示的目标刺激有某种联系;而在控制条件下,这两种显示的刺激相互没有任何关系。实验结果比较被试在这两种条件下的反应时,其差异就反映出负启动效应。目前的研究显示在许多任务形式中都能观察到这种负启动现象,如Stroop色词、图片、字母、词汇、数字、新异形状以及三维物体等。实际上,各种语言理解实验所观察到的抑制效应与一般认知抑制研究的负启动效应在原理上基本一致。

3.一般语言理解中的抑制机制实验

从词汇通达到语篇理解,各个层次的语言理解加工都要涉及对长时记忆中相关信息的激活和干扰信息的抑制,都必须有抑制机制的作用才能保证理解加工的顺利进行。

3.1 词汇通达(lexical access)与抑制

词汇一旦被读取进入工作记忆后,与其有各种联系的词义都要被激活,然而其无关词义却要对理解加工造成干扰。例如,在Two men walk into a bar,and a third man ducks中,bar既有“阻碍”也有“酒吧”的意思,而后者属干扰词义。又如,冗余的声音信息也常给话语理解带来歧义,比如把new display理解为nudist play。国内外很多研究发现,在语言理解过程中,抑制机制可以阻止这些歧义的激活。例如,Gernsbacher和Faust(1991a)就指出,在加工同形异义词(homonyms)时,其与上下文无关的词义不会被充分激活,这是抑制加工的结果而非词义激活后的衰减(decay)现象,因为这并不是由于时间的延迟而自然衰减引起的。对此,Gernsbacher和Robertson(1995)还作了实验进一步证明。在其实验中,被试先阅读一启动句(如he lit the match),然后判断探测句(如he won the match)是否有意义。其设想是,读完启动句后,如果对match所含干扰词义(即“比赛”)的激活只存在衰减现象,即激活水平只是下降到基准水平(baseline),那么后面理解探测句的match时,对该歧义(此时已变为目标词义)的再激活就不会困难。然而结果却与此相反,被试对探测句的判断准确率很低,速度也较慢,抑制效应十分明显。另外,Faust和Gernsbacher(1996)还从神经心理学方面也证实了抑制机制的合理性。他们发现,大脑左半侧在抑制同形异义词的不当词义方面具有优势,而衰减机制却不大可能在大脑功能区域里像抑制机制这样出现分侧化现象。

不只是同形异义词的理解存在抑制问题,同音异义词(homophones)的理解也有抑制机制的参与。由于同音异义词都包含几种形式,在加工时常常因为激活其音位信息(phonological information)而激活多种形式,给理解带来干扰。比如,阅读patients时要激活其音位组合/payshunz/,这也同时激活该词同音异义的另一种形式patience。所以要保证正确的理解,必须对这种由音位信息引起的干扰进行抑制,Gernsbacher和Faust(1991b)的实验对此进行了证实。在该研究的实验条件下,被试先理解一启动句,其结尾是某一形式的同音异义词,如He had lots of patients;然后判断其后出现的探测词是否与前面的句义相符,该判断词与前面同音异义词的另一种形式相关,如calm(与patience相关)。控制条件下的启动句不以同音异义词结尾,与探测词没有关系,如He had lots of students-calm。Gernsbacher和Faust在比较了两种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后发现,被试对不正确的同音异义词形式确实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效应。

近年来国内也有汉语词汇加工抑制研究出现。例如,杨丽霞等(2001)考察了不同阅读理解能力的被试在词汇加工过程中抑制外在语言干扰信息的效率差异。结果表明:有意义的干扰词比无意义的干扰词更难抑制;与目标词语义相关的干扰词比无关的干扰词更难抑制;理解能力低的人其抑制干扰的效率也较低。

3.2 回指理解(anaphoric reference)、前指理解(cataphoric reference)与抑制

回指理解是指对回指词(如代词)所指代的、在上文已出现的人或物的理解加工过程。Gernsbacher(1989)发现抑制机制可以通过抑制其他非指称对象的激活而促进对回指词的正确理解。例如,在句子Bill handed John the tickets to the concert,but he took them back immediately中,人们都能理解回指词he代指的是Bill而非John。有人可能认为,在这个加工过程中,由于Bill和John都刚刚在前面的句子中出现,两者都可能被高度激活,所以理解只是进行选择即可。然而,Gernsbacher指出事情并不是如此简单,其实验结果表明:为了激活正确的指称对象Bill,理解者须尽快抑制非指称对象John的激活,抑制效率的高低对正确理解前指词有决定作用。

前指理解指对后指词所指代的、在下文出现的概念的理解加工过程。Gernsbacher和Shroyer(1989)的研究表明,前指词(如this)可以对后面的概念进行标记,使得该概念在心理表征结构里更加突显。在该研究中,研究者向被试播放若干段内容不完整的叙事性录音,每段录音中有一个概念的前面加有this(如this ashtray)作为实验概念。每段录音播放到某一刻时停止,被试须接上话题自己往下讲。结果显示:在讲述时,被试对那些被this标记过的概念提到的次数比其他概念要频繁得多,而且这些概念总是在所造句子的第一个子句里就出现,也很少以回指词(如代词)的形式出现。在此基础上,Gernsbacher和Jescheniak(1995)进一步发现,被前指词标记过的概念之所以在心理表征中有突显效果是因为抑制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抑制机制可通过阻止激活其他未被标记的概念来保证被标记过的概念在心理表征中获得强势地位,使理解加工更加顺畅。

3.3 句法加工与抑制

Gernsbacher和Robertson(1999:1622-3)提到过,他们在1996年进行的一个实验发现抑制机制在句法加工过程中也有重要作用。该研究表明,人们在理解当前句子结构时容易受前面类似句子结构的影响。比如,在读完句子Time flies like an arrow后马上对Fruit flies like a banana进行判断,人们很难不按照time flies的结构(名词+动词)来解析fruit flies。在这种情况下,理解加工就需要抑制机制的参与以阻止激活有干扰作用的句法结构。在该实验设计中,被试先阅读一含有分词短语的句子,如Washing dishes can be a bother,然后判断句子Visiting in-laws are a drag是否合乎语法。结果发现被试的判断正确率极低,速度也极慢。同理,被试在理解句子Whining students can be a bother后对句子Visiting in-laws is a drag的判断也受到极大影响。Gernsbacher认为这些现象说明,要正确地判断测试句就必须抑制前面干扰句法结构的激活。

3.4 语篇理解与抑制

Hamm和Hasher(1992)比较了老年人与青年人在语篇理解中的抑制加工效率,发现抑制功能存在年龄差异。该实验以若干段文章为材料,其中一些文章包含正确的最终推论(即目标推论),而另一些文章则含有容易导致错误结论(即竞争推论)的暗示,使被试在得出目标推论时要受到干扰。在实验过程中,各段文章的中间和结尾出现一些探测词,其中一些词支持目标推论(即“目标词”),另一些则支持竞争推论(即“竞争词”)。被试迅速判断这些探测词与文章内容是否一致。结果发现:在目标词的判断上,老年人与青年人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但在竞争词的判断上老年人比青年人的成绩差,这说明老年人对这些竞争词的干扰难以排除。Hamm和Hasher认为这是因为抑制机制的功能随年龄增加而有所退化,而根据Hasher和Zacks(1988)抑制和工作记忆容量理论,抑制效率的降低必然导致无关信息进入工作记忆,从而影响到对有关信息的有效加工。

4.修辞性语言理解中的抑制实验

目前对修辞性语言理解中的抑制机制研究主要涉及隐喻、习语和谚语理解等方面。

4.1 隐喻理解与抑制

隐喻句的喻体包含本义和喻义两类语义特征,一般情况下,本义对隐喻句理解无关。如在Lawyers are sharks中,喻体sharks“好斗”和“凶残”等词义与隐喻句是相关的,而“生活在水中”和“梭形”等本义却与之不相干。可见,隐喻理解也应该需要抑制机制来排除喻体本义的干扰。对此,很多研究(Keysar 1994; Gernsbacher,et al.1995; Gernsbacher,et al.2001; Glucksberg,et al.2001)设计了种种实验加以验证。以Gernsbacher等人的研究(1995)为例,该研究考察了Gernsbacher(1990)结构建构框架所提出的强化与抑制机制在隐喻理解加工中是否发挥作用。其实验条件下的启动句是一隐喻句,如Lawyers are sharks;控制条件下的启动句含有隐喻句的喻体,但只按其字面意义理解,如Hammerheads(锤头双唇鲨)are sharks。被试在理解启动句后判断探测句是否正确,探测句有两种:一种意义跟喻体比喻意义相关,如Sharks are tenacious;另一种意义跟喻体比喻意义无关,即只跟其字面意义相关,如Sharks are good swimmers。结果发现,在实验条件下,被试对跟比喻意义相关的探测句的反应快于控制条件下的反应,说明有强化机制存在;同时,对跟字面意义相关的探测句的反应又慢于控制条件下的反应,说明有抑制机制存在。Gernsbacher等(2001)在对该实验设计全面改进的基础上进行了三次实验,其结论仍然支持上述结果。由此可见,即使是对隐喻理解这样复杂的语言理解活动,一样可以运用Gernsbacher(1990)的结构建构框架作出合理解释。

4.2 习语、谚语理解与抑制

理解习语也需要抑制机制的参与。Giora和Fein(1999)认为习语理解跟隐喻理解原理一样:习语一般包含字面意义和习语含义,都可能同时被激活,然而只有一种意义适合当前语境,所以抑制机制就有必要发挥作用抑制其无关意义。对于理解过程中两种意义的激活问题,Giora和Fein提出按意义的“突伸等级”(graded salience)来处理。所谓“突伸等级”指的是意义对语境的依赖程度,等级越高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越小。Giora和Fein假设,理解比较熟悉的习语时,不管在何种语境下,其字面意义和习语含义都同时出现,因为这两种意义的突伸等级都较高。与此相反,在理解不熟悉的习语时,其突伸等级较高的字面意义更容易被激活;所以,在要求按其字面意义理解的语境中,只有字面意义得到激活,而在要求按习语含义理解的语境中,其字面意义和习语含义都要出现。Giora和Fein还对此进行了实验。实验时,在适合字面意义或适合习语含义的两种语境下,被试理解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习语。在读完每一个习语后,被试完成两个词干补笔任务(如t_b_e,可补全为table),其中一个词跟习语的字面意义相关,另一个跟习语含义相关,都要求只补全在头脑里首先出现的词干。实验对词干补笔任务正确率进行了统计,结果基本证实了Giora和Fein所作的何种意义容易被激活的假设。

然而,上述研究只能说明意义被激活的程度,并不能说明何种意义应该被激活还是被抑制。对此,他们提出了与传统的对等加工假设(processing equivalence hypothesis)相对的习语理解功能观进行解释。按照对等加工假设的观点,习语的字面意义在适合习语含义的语境中会受到抑制;与之相似,其习语含义在适合字面意义的语境中也会受到抑制。然而功能观认为,习语的字面意义对其习语含义理解来说仍要发挥作用。换句话说,在理解熟悉的习语时,理解其字面意义需要抑制其习语含义;但理解其习语含义仍需要保留其字面意义。可见,功能观对于习语理解中字面意义和习语含义的处理是不对等的。究竟这两种观点哪个更为合理,还需要更多实验的证实。

谚语理解在范畴化、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智力、病理心理学、语言习得和人格等领域研究中都被作为诊断工具广泛运用。以前有观点认为,谚语包含了比喻含义,如果对这种比喻含义不能理解,则说明抽象思维出现缺陷。但Gibs和Beitel(1995:148)对此持有异议,指出这也可能是抑制功能出现障碍的结果。某些精神分裂症病人常常不能理解谚语的比喻含义,因为他们很容易将个人经历和谚语内容联系起来,所以总是被这些联系所干扰,导致其理解出现问题。由此推论,跟其他修辞性语言理解加工一样,谚语理解加工也需要抑制机制对个人经历的影响进行排除。遗憾的是,目前这方面的实验相比其他形式的语言理解抑制研究要少见得多。

5.语言理解中抑制能力的个体差异

5.1 抑制能力的个体差异与语言理解水平

既然抑制机制在语言理解加工中发挥重要作用,那么不同语言理解水平的人在抑制任务的表现上是否也存在差异呢?不少研究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例如,Gernsbacher等人(1990)发现阅读理解水平较低的人在抑制同形异义词的无关词义时比水平较高的人慢。在该实验中,被试按阅读水平分为两组,先理解一启动句,然后对一探测词进行判断。在实验条件下,启动句的末尾是一同形异义词,目标探测词与该词某个意义有关,但并不与启动句的意义相关,如He dug with the spade-ace(扑克牌里的A);而控制条件下,探测词与启动句不相关,如He dug with the shovel-ace。可以看出,与控制条件相比,被试如果在实验条件下判断探测词花费时间越长,说明对同形异义词无关词义激活量越大,抑制能力越差。研究者测量了被试在阅读完启动句后100毫秒、850毫秒时出现探测词的反应时。结果发现,所有被试在刚读完同形异义词后(即100毫秒时)都激活其无关意义,被试间并没有明显差异。然而,短暂延迟后(即850毫秒时),阅读理解水平较高的被试没有继续激活其无关意义;相反,阅读理解水平较低的被试对无关意义仍然保持与100毫秒时几乎同等的激活水平。可见,同形异义词的多种词义一开始都被激活,但抑制机制阻止了无关意义的继续激活;阅读理解水平低的被试其抑制能力也较低。

一般情况下,同形异义词的理解加工要抑制的是与当前语境无关的词义,然而有时却需排除其与语境较为一致的词义转而接受看起来无关的词义。比如,要理解双关语Two men walk into a bar,and a third man ducks,必须抑制bar最合乎可以walk into的词义“酒吧”,转而接受难以预测的词义“障碍”。既然理解水平较低的人抑制能力较差,容易激活无关词义,那么他们在像双关语理解这种需激活与当前语境无关的词义时会不会比理解水平高的人表现更好呢?Gernsbacher和Robertson(1995)进行了一组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该实验要求被试完成两个相反的任务:第一个任务用于检测不同理解水平的被试接受同形异义词不符语境词义的能力;第二个任务用于测量其接受同形异义词合乎语境词义的能力。在第一个任务中,被试先理解一启动句,如He dug with the spade,然后对一探测词作出反应。在这里,只有在探测词跟启动句尾的同形异义词的某个词义有关、但跟整句意义无关的情况下,被试才能回答“是”,如ace。结果发现,理解水平较高的被试回答“是”的速度比水平低的被试快,说明前者接受与句义无关、抑制与句义相关的词义的能力仍比后者强。完成第二个任务的程序跟前面一样,但对探测词的反应要求不同:必须在既跟同形异义词相关、又与整句意义相关的情况下才能回答“是”,如He dealt the spade(他发了黑桃)-ace。结果显示,所有被试回答“是”的速度没有显著差别,说明其接受与句义相关词义的能力没有差异。所以,Gernsbacher和Robertson在总结其他研究和本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指出:1)理解水平较差的被试保持词义激活的能力表现正常,因为不论是保持对同形异义词与语境相关还是无关词义的激活,其表现与水平较高的被试相比都没有差异;2)但他们的抑制能力有缺陷,因为不论是抑制同形异义词与语境相关还是无关的词义,其表现都比水平高的被试差。可见,语言理解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抑制能力的高低。

近年来,国内也有语言理解抑制机制个体差异的研究出现,这些研究都以汉语词句为实验材料,分别考察了不同语言理解水平的大学生(杨丽霞、陈永明2002;杨丽霞等2003)或中学生(井世洁等2003)抑制外在干扰信息的能力,结果都发现,语言理解水平较低的学生其抑制效率也比较低。

另外,语言理解中抑制能力的个体差异与年龄和某些病变也有关系。如Faust等人(1997)以老年Alzheimer型痴呆患者和正常老年人作对照,发现在含有歧义词的句子理解过程中,痴呆患者在抑制歧义词与句子无关的词义时表现明显不如正常老年人。Duchek等人(1998)比较了正常青年人、正常老年人、轻度Alzheimer型痴呆患者和中度Alzheimer型痴呆患者在语篇理解过程中对各种干扰信息的抑制能力差异,发现抑制能力随年龄和痴呆程度而降低,而痴呆患者对有语义相关的干扰信息尤其难以抑制。

5.2 语言理解中抑制能力个体差异的根源

语言理解活动中的抑制能力为什么会出现个体差异呢?Long等人(1999)认为,根据Gernsbacher(1990)结构建构框架,抑制机制本身的运行是自动化的,但在语言理解中执行抑制机制功能的过程却是策略性的、受控制的过程,也需要占用认知资源。理解水平低并不是因为自动化的抑制机制本身有缺陷,而是因为认知主体由于个体差异不能充分执行和发挥其功能,造成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之一便是认知资源不足。Long等人(1999)还指出,传统的抑制任务实验不能反映抑制机制本身的差异,因为这些实验多采用意义判断任务来测量抑制能力,而完成该任务除了需要抑制加工外还涉及重新检索启动句、将探测词与启动句进行意义比较,从而使被试面对反应冲突现象response conflict。比如,在对He dug with the spade-ace的判断任务中,ace与句尾的spade相关,但与整个句子无关,被试必须经过比较后才能反应。因为克服反应冲突和进行抑制加工都要耗用注意资源,所以传统抑制实验发现的个体差异很难说不涉及到认知资源限制问题。

因此,Long等人(1999)采用了不同的实验范式和加工任务进行了系列实验来证明以上观点。首先,换用单词命名任务(word naming)来进行传统的同形异义词歧义抑制实验。该任务的特点是完成过程高度自动化,不涉及反应冲突问题。实验时,被试先理解以一同形异义词结尾的句子,然后尽快读出其后呈现的探测词即可。研究者测量了被试在读完句子后100毫秒、延迟到850毫秒后出现探测词的反应时。最后发现,在立即(100毫秒时)呈现探测词的情况下,同形异义词与句义相符和不符的词义都得到激活,所有被试的表现都没有差异,这说明被试仍忙于句子加工,难以顾及抑制加工。但与其他抑制实验结果不同的是,在延迟呈现探测词的情况下,所有被试都只激活同形异义词与句义相符的词义,对不符的词义都表现出抑制效应,这表明所有被试的抑制能力不存在个体差异。Long等人认为,因为单词命名任务不涉及反应冲突问题,所以,被试在加工完句子后可将足够的注意资源分配给抑制加工;如果理解水平低的被试抑制机制本身没有缺陷,其表现与水平高的相比就不会有差异。

既然克服反应冲突对抑制加工有影响,那么反应冲突现象常在哪些情况下出现呢?Long等接着采用了以句子为语境的逆向启动效应实验范式(backward priming paradigm)和不同类型的任务进行了探讨。一般情况下,在逆向启动效应范式中,由于目标刺激与前面的启动刺激有某种联系,目标刺激呈现后能重新激活启动刺激,使认知系统可对两种刺激一起加工,或进行比较,从而可加速实验任务(如词汇判断)的完成,如water-duck。然而,这种逆向联系如果以句子为语境就可能失去促进效应,如After running the marathon,the athlete desperately need water-duck。这时被试如果在目标词出现后重新检索启动句进行意义比较,将面临反映冲突问题:首先发现目标词与启动句尾词有关,启动语境或许对完成实验任务有帮助;然后发现启动语境与目标词却没有关系。这样,等到克服了反应冲突,被试完成任务的速度已受到影响。Long等在这种范式下考察了被试对单词命名、词汇判断(lexical decision,即词-非词判断)和意义判断等三种任务的表现,结果显示:被试越是去进行意义比较,越要面临反应冲突现象,反应时个体差异也越大,比如在词汇判断(不必进行意义比较,但理解水平差的被试很容易进行比较)和意义判断(要求进行意义比较)中;而在像单词命名这种不涉及意义比较的任务中就不会出现反应时差异。所以Long等人总结出,采用意义判断任务的实验所发现的抑制能力个体差异不是因为自动化的抑制机制本身有缺陷,而是因为抑制机制的运行是策略性的、受控制的过程,该过程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如注意资源总量限制或资源分配方式的影响。

有不少研究都用与Long等人(1999)类似的观点来解释抑制机制个体差异的根源(如De Beni,et al.1998; De Beni and Palladino 2000; De Fockert,et al.2001)。以De Beni和Palladino(2000)为例,该研究发现,被试抑制能力越强,工作记忆效率就越高,其阅读理解效果也越好,这表明抑制机制可以阻止干扰信息进入工作记忆,促进其运行效率以建构连贯的心理表征。可见,该研究试图将Gernsbacher(1990)的结构建构框架、Hasher和Zacks(1988)的抑制和工作记忆容量理论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同时,该研究还指出,造成抑制能力差异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注意资源量限制,其分配由工作记忆模型中的中央执行组件(central executive component)负责。如果可用资源太少,不能充分支持抑制加工,必然导致抑制功能发挥不足,从而使工作记忆的运行受到干扰,语言理解水平降低。

6.结语

抑制机制作为一般认知机制,在词汇、句子、语篇等语言理解层次以及诸如隐喻、习语和谚语等修辞性语言理解加工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是导致语言理解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角色定位在Gernsbacher(1990)结构建构框架中有清楚的描述。然而该框架主要适用于以句子或语篇为背景的语言理解过程,抑制机制在其他语言加工层次如亚词汇加工中的作用还未纳入其中(周治金等2002:376)。例如,Dominguez等(1997)发现抑制机制对基于音节的单词视觉识别有重要影响。在某些语言中,如法语和西班牙语,音节是主要的亚词汇功能单位,对正确识别单词有重要影响。在这些语言的加工过程中,认知系统把输入单词的字母序列切分为音节,音节被激活后相关信息迅速扩散到词汇层面,激活所有在给定位置含有该音节的单词。抑制机制的作用,正如Dominguez等所证明的那样,就是抑制那些与视觉输入不匹配的单词,降低其激活水平,以保证正确的单词被识别出来。

目前抑制机制在心理学界仍属前沿话题,在语言理解领域里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深入探究。例如,现在的抑制研究结果大多与母语理解有关,那么外语理解是否也存在抑制能力的个体差异呢?作为语言学习基础的一般认知机制之一,抑制机制对外语理解的影响应该是存在的。例如汉语和英语在词汇、句子和语篇层次上以及各自的文化传统都有许多不同之处,在英语理解中将某些有干扰作用的汉语表征抑制得成功与否必然影响理解效率。遗憾的是目前很少有人对此着手研究。再如,目前的研究都只针对抑制机制对语言理解本身的直接作用,而结合情感因素探讨其对语言理解间接影响的研究还不多。

一方面,正如宋耀武等人(2003:727)所指出,抑制机制,特别是其在有意遗忘方面的能力(即提取抑制),对忘记过去痛苦的经历和过时的信息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所以可以预料,对于这些往事所进行的抑制对当前情绪状态的调整可能会有影响(国外已有一些研究对此有所涉及,如Wenzlaff,et al.2002; Wenzlaff and Luxton 2003)。

另一方面,大量研究证实情感因素,如情绪、焦虑和动机等,对语言学习有很大影响。结合这两方面的结论作进一步推断可看出,抑制机制也可以通过影响各种情感因素来间接地影响语言学习。例如,在英语听力测试中,学习者常常在某些地方未能听清或理解,极有可能产生焦虑。如果他在后面的理解过程中不能尽快忘记这一段经历,焦虑得不到有效缓解,其理解加工将受到极大干扰,效率更加低下,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然而从现有的研究结果看,抑制对焦虑和情绪的影响究竟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结论并不清楚;对于抑制和动机的关系,现在也少有实质性探索。所以,要弄清各种抑制形式对语言理解的直接和间接作用,还需要更多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标签:;  ;  ;  

语言理解中的抑制机制研究综述_工作记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