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核威慑战略与阿拉伯对策_阿拉伯论文

以色列核威慑战略与阿拉伯对策_阿拉伯论文

以色列的核威慑策略和阿拉伯国家的应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以色列论文,阿拉伯国家论文,策略论文,核威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色列自1948年5月宣布建国以来已与阿拉伯国家进行了5次全面战争,其间还不断受到阿拉伯突击队的袭击和爆炸威胁。为了适应地区局势的变化,保持对阿拉伯国家的军事优势,在以阿冲突中把握胜算,以色列一贯奉行实力扩张政策,尤其是在核武器领域,通过构建军事力量上的强势,对阿拉伯国家保持威慑力。

当前,以色列的核军事能力在中东地区独占鳌头,它拥有多种核武器及其发射手段,其数量及核爆当量足以威胁整个阿拉伯世界。巴勒斯坦常驻阿盟代表萨比哈曾指出,以色列已拥有100多枚核弹头,以及能发射原子弹的潜艇和庞大的特种武器库,这些已对其他中东国家构成了严重威胁。据悉,以色列拥有的杰里科Ⅰ型单弹头中程导弹和杰里科Ⅱ型中程导弹,皆可装备核弹头,前者射程500公里,有效载荷500公斤;后者射程1500公里,弹头重1000公斤,采用固体燃料。

以色列能够迅速、有效地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主要依靠美国的支持。以色列对美国来说是个特殊国家,冷战时期美国曾利用它对抗另一超级大国苏联在中东的争夺。因此,以色列得到了约每年30亿美元的援助,它在核武器领域进行的研究也受到了美国方面或多或少的支持。阿拉伯方面认为,即使以色列公开宣布已拥有核武器,美国也不会说什么,更不要说制裁了。在美国支持下,以色列发展了核燃料基地,并在中东地区常规军工生产领域保持了领先地位。以色列作为中东地区的军事大国,由于美国长期不懈的军事援助以及它自行进行的大量研究和开发努力,近期内已没有哪个阿拉伯国家在军事力量上能与之匹敌。

一、以色列核威慑策略的思想基础

阿拉伯分析家认为,出于犹太复国主义信念,以色列的各种活动大多是为反阿拉伯运动服务的,目的是要置阿拉伯国家于被毁灭的灾难中。有位以色列哲学家说过,在中东地区,不能容纳两个截然不同的民族,其中一个民族必须消灭另一个。以色列一核弹专家认为,以色列应该采用一种有效的手段或工具来结束它与阿拉伯人之间的争斗,要与阿拉伯人分享目前由阿拉伯人掌握的战略要塞、水上通道和空中通道。一些美国媒体也评论说,以色列若在中东战争中失利将大大增加它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

1983年,以色列曾宣称,它将在2000年之前使用核武器发动一场新的中东战争。由于国际社会的介入和阿以双方的共同努力,以色列最终没能发动这场战争,而是从90年代起,和周边的阿拉伯国家一起走上了艰难、曲折、坎坷的和谈之路,但从其宣言可以看出,以色列试图利用核武器遏制甚至消灭对方的想法由来已久。

二、以色列核威慑策略的目标

以色列实施核威慑策略有其特定的战略目标,首先是要在战略和政治上控制、遏制阿拉伯国家。以色列从60年代末起,开始把暗示其拥有核武器作为威慑阿拉伯国家的手段,在政治、军事上对阿拉伯国家施压,以实现战略和政治双重遏制。

1.战略遏制

为在军事上遏制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利用核威慑力与阿拉伯方面打起了心理战,试图以此撼动阿拉伯领导人的信心。一些阿拉伯学者认为,核武器是以色列高层领导在对阿拉伯人实施心理战时用于摧毁阿拉伯军队信心的杀手锏。以色列采取核威慑策略,一是欺阿拉伯人科技水平不高,不拥有核技术;二是要把阿拉伯国家拖入军备竞争的深渊。为此,以色列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不时向阿拉伯人暗示它已拥有核武器,一旦爆发战争,它将视情况使用核武器;另一方面对阿拉伯国家提出的关于把本地区建成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核不扩散地区的倡议熟视无睹,拒绝承担任何义务。以色列显然是想通过这种以核能力为依托的心理战手段,迫使阿拉伯人放弃诉诸武力,而接受他们的犹太复国主义条件。

2.政治遏制

以色列暗示自己拥有核武器,也有外交上的考虑,如增加以阿和谈中的砝码等。据一份关于阿以冲突的研究报告说,自1948年首次爆发中东战争起,阿拉伯方面越打越涣散,渐渐失去了凝聚力,而以色列方面却越战越强。但是,历史证明,战争解决不了阿以冲突,只能使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深。解决阿以冲突的最佳选择应是直接面对面地和平谈判。以色列高层领导显然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希望依靠双方军事力量上的不平衡,迫使阿拉伯人接受以方的条件,换言之,他们要在谈判桌上得到战场上没有得到的东西。于是他们开始借重核武器的威慑力,以便在谈判桌上达到自己的目的。

以色列早期实施核武器遏制策略的主要目标是:

(1)借助核威慑力量,削弱阿拉伯军队的战斗意志,迫使阿拉伯人放弃采用战争手段向以色列人索还土地;

(2)迫使阿拉伯人坐下来与以色列人直接谈判,并遵循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解决阿以冲突;

(3)迫使阿拉伯人放弃以色列人在1948年和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土地。

以色列在这方面的立场是一贯的,它在国际上不断重复这样一个说法:阿以和谈只有一个核心,即军事力量的平衡问题。以色列拥有核武器,但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与阿拉伯国家的和平相处。对此,以色列最负盛名的核战略研究专家沙伊·非勒德曼说:“在中东地区,以色列方面公开或模糊拥有核武器是必须的,这有利于中东和平的实现,可以迫使对方在发动战争之前,先仔细考虑清楚核武器可能带来的危害,作好向核武器拥有方妥协的准备。”其话意是,阿拉伯人会在以色列有关拥有核武器的暗示下犹豫、害怕和退缩。然而,在1973年10月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遭受了来自阿拉伯方面的沉重打击。在西奈半岛,埃及军队冒着枪林弹雨,英勇奋战。他们袭击以军开往前线的装甲部队、补给部队和炮兵阵地,使以军尝尽苦头。事实证明,阿拉伯人并没有因为以色列自称拥有核武器而放弃对以斗争。他们虽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遭受严重失利,但丝毫没有退缩,他们不仅没有理会以色列的军事与政治遏制政策,而且还勇敢地接受了以色列核能力的挑战。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埃及、叙利亚前线,阿拉伯人勇敢战斗,顽强抵抗,成功地打破了以色列人不可战胜的神话。从这点上说,当时以色列的核武器遏制策略似乎并没有达到在军事和政治上对阿拉伯人施压的目的。

尽管以色列的核威慑遏制政策直到70年代初还不怎么见效,但以色列高层领导并没有停止其拥有核武器的种种暗示与威胁。尤其是在1973年10月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摧毁时,以色列在美国情报局的安排下,刻意泄露了一次“重要”情报:以色列将使用核武器。

如果说以色列早期利用核威慑手段仅仅是为了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遏制阿拉伯国家,那么进入90年代后,以色列采取核威慑策略的意图则出现了明显变化。一些阿拉伯观察家认为,现在以色列仍不断地向阿拉伯国家暗示其核能力,目的是要在中东地区谋取经济、政治、战略等领域的霸权地位,甚至试图把阿拉伯国家纳入以色列的“保护”范围内,这样它就可以在该地区为所欲为了。

现阶段以色列采取核武器威慑策略,其主要目的如下:

1.利用自身在该地区独自拥有核武器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巩固同美国的关系。

2.中东地区特别是红海和地中海沿岸的许多港口,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直接连接东西方,都属于阿拉伯国家,以色列要控制这些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地方,只有借重核武器的威慑力量才有可能实现。沙龙说,以色列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尤其是水上通道的控制是为美国的战略政策利益服务的。

3.把以色列在中东地区垄断核武器的优势延伸到经济领域,对地区经济实现垄断,以分享阿拉伯人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与水资源。对这两种资源的争夺,在20世纪末就已凸显,未来的形势非常严峻。

以色列为了保证国民的安全和生存,已竭尽所能。今后它将继续利用一切可能(包括核威胁),实现自己的国家发展。

三、核威慑策略的实施措施和手段

60年代末,以色列通常向阿拉伯国家暗示自己拥有核武器,今天,以色列拥有核武器在国际上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进行核威吓,其目的就是要在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遏制阿方。

当前,以色列借助它的核能力,首先想获取的是地区政治霸权,这不是以色列所说的那种为实现中东和平而需要的主导权,而是指在同阿方的谈判中可以发号施令、强加于人,甚至直接干预阿拉伯国家内部事务的权力。以色列渴望拥有这种权力,并企图在其地区霸权的控制模式下,用自己的方式改造阿拉伯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模式,实现与美国息息相关的共同利益。

以色列当前的核威慑战略意图较之早期更危险,对阿拉伯国家的地区、国家事务以及自然资源带来的威胁也更严重。据悉,目前以色列的多弹头核导弹已可以直捣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的首都,只要以色列在中东地区仍单独拥有核武器,它对阿拉伯国家的威胁就不可避免。

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在实施核威慑策略时,一直采用模糊方式,即不正式公开宣称自己拥有核打击力量,并使用核武器。这主要出于以下两点考虑。

1.作这样的声明可能损害与美关系,同美的有关政策相悖。

2.使美国陷入窘境。作为对印巴核试验后果的表示,华盛顿曾无条件地否定了印巴的核资格,以色列自然不应重蹈覆辙。

以色列高层官员曾说,任何阿拉伯国家的首都若遭核弹袭击,都将使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蒙受灾难,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使用核武器的以色列也将遭受巨大损失。这是以色列乃至美国都不愿看到的结果。因此,以色列在这方面一直精明地坚持有目的的模糊政策,只公开声明它不会是中东第一个制造核弹的国家。唯一近乎承认国内拥有核武器的以色列政府官员是现外长佩雷斯,他在1995年12月声明说,当以色列与所有邻国都实现和平时,以色列将放弃这些武器。

在当代全球政治中,以色列拥有核武器可能是保密工作做得最差的一例,同时又是被故意弄得含混不清的最成功的一个事实。以色列不公开宣布自己拥有核武器,是因为它深知,它如果宣布自己是一个核国家,它将一无所获。

四、阿拉伯国家的应策

无论以色列有关它将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的传言真实与否,面对以色列咄咄逼人的核武器威胁,阿拉伯国家从保证自身的民族安全出发,必须认真考虑对付以色列的核威慑政策。一些阿拉伯分析家提出,阿拉伯国家应该在下列原则的基础上做好准备:

1.考虑如何抵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须思路清楚。假如只是一味跟着寻求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势必严重危及中东和平进程。而且,盲目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将使大多数阿拉伯国家背上沉重的军费负担。

2.以色列使用常规武器的可能性仍比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大。尽管以色列拥有核武器,但它还不会轻易使用核武器来对付阿拉伯国家,它使用常规武器的可能性更大。

3.以常规武器对抗非常规武器可能性同样存在。越南抗击美国侵略的自卫反击战、阿根廷抗击英国的马岛战争,以及阿富汗1979年的抗击苏联入侵等都是以弱胜强的典型成功例子。

4.军事力量的平衡决定了力量和利益的平衡。阿拉伯国家应该清楚,只要阿以之间存在军事力量上的不平衡,阿以之间的权益就难以实现真正的平等。

五、小结

历史证明,阿拉伯国家既不能通过战争和武力阻止以色列国的诞生,也无法“将以色列人赶入地中海”。同样,以色列人也无法通过战争和武器来使阿拉伯人屈服。

1991年中东和会在国际社会的参与和推动下,于马德里召开。会议确立了阿以有关各方在“以土地换和平”原则基础上通过政治谈判解决历史争端的框架,它是阿以关系进入了以和谈为主旋律的新时期的标志。经过多方斡旋和各种形式的谈判,1993年,巴解组织与以色列签署了关于巴基斯坦临时自治的原则宣言,中东冲突的核心——巴基斯坦问题踏上了政治解决之路。1994年约旦继埃及之后同以色列签署了和约。1995年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结束几十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实现了有限自治。2000年5月以色列结束了对黎巴嫩南部长达22年的占领,已全部撤军。

此外,叙利亚同以色列也就归还1967年被以占领的戈兰高地问题进行了多轮谈判。中东和平进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以色列同埃及和约旦两个与自己接壤的阿拉伯邻国实现了和平与关系正常化,巴勒斯坦获得了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开始行使自己的合法民族权力。从总体上看,阿以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危险已基本消除。但是必须承认,阿拉伯人同犹太人两大民族的百年恩仇要完全消解非常困难,特别是阿以内部各自的极端势力依然猖獗。从2000年9月底持续至今的巴以流血冲突造成了600多人死亡、上万人受伤,双方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美元。冲突的起因是巴以最终地位谈判陷入僵局,使双方领导人和民众的不满情绪急剧增长。这也再次提醒人们,阿以之间的激烈冲突决不可能在短期内烟消云散。

去年,联合国通过了两项决议,第一项决议敦促以色列加入防止核不扩散条约,并要它的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之下;第二项决议呼吁所有的中东国家认真考虑采取必要措施落实把中东地区建成无核武器地区的倡议。联合国决议获得了157票的绝对多数,但遭到了以色列和美国的反对。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不断发展自己的常规及非常规武器,给阿拉伯国家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它的核威慑策略,又给原本就举步维艰的中东和平进程加重了压力。阿以实现和平共处,中东实现全面和平的道路依然漫长。

标签:;  ;  ;  ;  ;  ;  ;  

以色列核威慑战略与阿拉伯对策_阿拉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