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人管人的老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老路论文,人管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国有企业的管理多年来虽然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但实质上走的基本是一条“人管人、人看人”的老套路,加上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方面的缺陷,不但很难把人的潜能发掘出来,而且连一些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长期以来都成了管理上的难题。比如迟到、早退,石化企业中夜班睡岗等一类劳动纪律上的问题,尽管我们采取了政治的、经济的、教育的、处罚的等种种手段,进行“查、堵、截”,抓了几十年,终难杜绝。在新的条件下极个别年轻职工竞公然提出要用月奖来换取夜班岗睡觉的自由,身为管理者,我们不能不为此而震惊。
现实在向我们的管理挑战,管理要上去,就一定要跳出老套路。市场经济对企业来说,基本法则就是竞争,企业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在更高层次上说,就是管理的竞争,管理跟不上,连迟到、早退、睡岗一类的问题都解决不了,企业还有什么力量去竞争。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竞争中取胜,就一定得跳出“人管人、人看人”的老路,寻找新途径,把管理搞好。
据多年的思考、实践,我以为,跳出“人管人、人看人”这个老套路,关键是要有一个新机制。根据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的思想,我认为这个新机制、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变靠人管为靠制度、法规管,就是用制度法规来约束、规范人的行为。这样做有以下好处:一、企业建立的规章制度是对企业内一切人而言的。若人人都能自觉地受其约束,按规章制度约定行事,自然就使自身由他管变成自管,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二、规章制度是对一切人而言的,在规章制度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规章制度对每个人约束的硬度与尺度是相同的。人人依法自约(即自我管理),在约束上就消除了亲与疏、厚与薄等这些人为的是非因素,给企业内部全体人员创造出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三、因为排除了人为因素,把每个人同时都变成事实上的管理者,自然就使管理实现了经常化、普及化、深入化和持久化。人在制度上,人行规章随,消除了靠人管中的时紧时松、时宽时严,对他严、待我松等等人为的不合理现象。
其次、要打破传统用工制度,建立竞争机制,靠制度保证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给每个人以平等竞争的条件和环境。国有企业如果不改变过去那种进了工厂门,就等于进了人生保险箱的用工方式,就难以建立起真正的新机制。
第三、改进分配方式,真正体现出多劳多得来。新机制变人管人为规章制度管人,重在惩罚,通过利益分配调节,激励人前进。事实上所有“立法”的核心都不外乎是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因为“法”管人的功用就表现为处罚与奖励这两个方面。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低工资、高就业的用工与分配制度,这个制度的最大好处是仁爱每个人,只要他被招进工厂门,就有了终生保险;但最大的好处也带来了最大的坏处,由于仁爱每一个人,对于懒惰者,仁爱变成溺爱,变成容忍迁就,久而久之,懒惰者更加懒惰,有的勤奋者因为积极性受到挫伤也由勤变懒,使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下降。
基于以上认识,在近年改革与转轨实践中,经过一段摸索试验,从加强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开始,我们以“大庆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十大管理制度为依据,从本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出发,制定了包括工艺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劳动纪律、环境管理等五个方面140项管理制度,工作标准及相应的考核细则,使企业内一切管理活动都有章可循。同时以对岗位人员一律实行竞争上岗和调整部分利益分配政策为保证,组成了一个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体系。通过这个机制体系,把全厂职工都作为实际上的管理者,推上了本企业的管理第一线。我们称其为“创岗位各项工作免检”管理机制。
所谓“免检”,不是真的在管理上不要监督检查,重在改变执行监督检查的人和方式。就是按规章制度,把全体职工变成生产经营管理上的监督检查者,让他们对照管理标准,自觉从严,进行工作上的自督自检管理,取代一直由企业领导者、管理部门从上至下,一级对一级的督查管理。领导与管理部门只按考核细则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管理效果进行抽检。
通过这个机制,首先是从经济利益上,把一个车间,尤其是一个生产班组的成员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共荣共损,从而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团结起来,互相监督,进行自我约束管理。如果有谁对自己不严,随意降低岗位工作标准,一旦被抽查出来,按制度规定,不但他个人原拿出的“免检”保证金和工资风险抵押金的一半不能返还,还要加罚企业为此设立的两项奖励金的全部,同时作为免检考核单位的所在班组全体成员的“免检”保证金和免检奖金都将被扣罚掉。这样,一个班组如一个月出现一人次免检抽查不合格,这个班组全体将比别的班组少收入一两千元。另外负有连带责任的车间领导和企业具体管理部门也要相应受到一定处罚。若连续出现两人次以上类似情况,做为免检单位的车间,就将被取消创免检资格。从被取消资格之日起,这个车间的全体人员每个月照常要向企业交纳免检保证金,相反却没有获得免检奖的资格,在经济利益上的损失是双重的。如此,工作自觉性不高,素质较差,失误较多的人,在班组全体对其进行思想工作见效不大的情况下,就要一同劝他离开这个集体,以免大家继续受牵连。按竞争上岗制度规定,他的岗位就会被别人取代。他只能到“保温队”去等待机会。竞争下岗,对一个人来说是一次自身人格的贬值,要承受很大的舆论压力。但更大的压力还是来自经济上的。按利益分配方式调整规定,过去那种进厂就拿工资,且一分不能少的好事没有了,凡是竞争下来的人,都要把他原工资标准的一半和原来按人头平均月奖金标准的全部都留在原岗位,给竞争上去替代他工作的人。而他今后的收入多少,取决于他工作效益的高低,加上作为基本生活保障的那另一半工资。这样一个竞争上岗和下岗的人月综合收入差距要拉大到200-300元。每个人的收入大小,全在个人自身是否自觉地依规章制度,严格约束管理自己。
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个机制,使职工真正成了企业管理上的主人,实现了民主管理。所以当我们拿出这个机制方案去征求全厂职工意见时,职工不但当即表示接受,而且积极参与,对照方案细则,制定各自岗位上的工作程序和标准,半个月就拿出各种岗位工作标准3850多条,为这个新机制投入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外,也正因为通过这个新机制,把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管理权转给了职工,职工都变成了实际上的管理者,而企业领导与管理部门只留下管理抽检监督权,就从日常的具体繁重管事务中脱出了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考虑企业长远发展规划和抓企业技术进步、节能降耗、提高效益一类较大的工作上。如去年我们的管理部门把精力投入清理外用能源问题,查出26个单位长时间无偿使用本厂水、汽、风等问题,年挽回损失上百万元。抓节能降耗技术攻关改造,创效益达1000多万元。
企业管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其要务都在于找到一种管人的最佳方式。让企业的员工能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情境中,通过自觉自愿的自我约束,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创造出佳绩来,从而把他们的工作热忱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和企业一起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还需不断完善和提高,以便尽快找到更适合我们企业管理的机制,跳出“人管人”的管理老路。
标签: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