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论文_肇鸿淼

浅谈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论文_肇鸿淼

◆ 肇鸿淼 辽宁广告职业学院 110148

摘 要: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环境、科研环境、生活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高校的飞速发展,高校后勤服务工作被赋予了更高的内涵。本文基于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问题和弊端,探讨了解决存在问题的途径、方法。

关键词:高校 后勤服务 改革

高校后勤服务工作是高等院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础性、保障性工作,它不仅为高校教学、科研提供重要保障,也是广大师生日常生活工作的基础。后勤服务质量的优劣将对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甚至高校的发展。随着党中央不断深入开展高等教育体质改革,后勤服务工作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严重阻碍了高校健康稳定发展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开展高校后勤科学规范化管理工作,加强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设,是推动高校稳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

一、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1.忽视育人,强调利益。

高校后勤服务隶属于高校教育事业,决定了高校后勤须秉承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的根本宗旨。后勤员工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工作作风等方面直接影响着学生,后勤服务提供的生活空间、学习环境、活动场所等对学生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部分高校对自身的服务育人的作用存在着较大迷失,在经营管理中加入了过多的经济因素,忽视了后勤服务的基础性、保障性职责,而定义为经营性模式,造成高校对后勤投入大幅削减,要求后勤自负盈亏,过分追求利益,淡化服务,导致了物价上涨、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

2.管理体制落后。

当前的后勤管理形式,并不是独立形式,仍然附属于高校,依托于高校资产。由于这种附属关系,高校具有连带责任,如果盈利,后勤集团挣钱,而一旦亏损时,高校背上债务,会对国有资产造成损失。传统的后勤管理是重视物质财务管理而轻视对人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形式束缚了后勤服务改革的思想,阻碍了后勤服务工作的发展。

3.高校后勤人员素质问题。

高校后勤服务人员素质不高,这与长期以来人们对后勤工作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是分不开的。谈到后勤服务,大部分人只注重其表面,而忽视其内涵,认为高校后勤服务只是一种简单的服务,从事服务的人员不需要太高的素质,最终造成后勤队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文化素质偏低、技术水平不高等现象。管理层也存在着服务意识淡薄、管理能力不强等问题。

4.后勤服务缺乏竞争力和监管机制。

后勤服务人员是由高校后勤职工、其他部门分流的职工和社会聘用人员组成。前两部分职工属于在编的正式职工,部分人还存在着陈旧的计划经济大锅饭思想,缺乏竞争意识和紧迫感,满足于现状。而社会聘用人员的工资水平和待遇与在编人员差距较大,会影响到聘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大其流动性。后勤服务缺乏同行业竞争,基本属于内部垄断行业,而又缺乏外部监督管理机制,导致部分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对师生热情程度不够,这就严重阻碍了整个后勤集团的有序和谐发展。

5.后勤改革问题重重。

由于缺乏长远化思考,个别高校急于改革,过分注重功利性,造成“换汤不换药”。部分高校仍配置所有后勤消费资源,大量教师住宅在校内兴建,造成教职工成为消费主体。其中部分高校教师住宅属于教学用地,存在产权问题,而维修问题、管理问题成为后顾之忧。部分高校盲目市场化,急于引进校外资产,签署长期合同,造成学生消费资源由校外企业垄断。校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减少投资,增大收益,导致学生利益严重受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高校后勤服务工作改革新途径

1.秉承“服务育人”的宗旨,正确处理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

国务院提出:“后勤服务人员要努力搞好后勤保障,为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使大学生在优质服务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因此高校后勤服务人员需肩负“服务育人”的宗旨,在工作态度、工作作风、技术水平、精神风貌等方面严格要求,做到“为人师表”。根据教育部指示,高校后勤工作应做到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生活服务,服务育人,管理育人。高校后勤工作应坚持贯彻“公益性为主,营利性为辅;服务为主,经营为辅”的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2.提高素质,增加技术培训。

在提高后勤员工素质的同时,要加大对员工的继续培训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教育,有目的、有组织地提高员工学历、职称、工作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以适应后勤发展的需要。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针对职工所在岗位的专业知识考试及专业技术比武,对于考试和比武名列前予者给予奖励。对于提高技术、工艺创新的人员,也要给予奖励,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后勤管理人员应多向后勤建设好的院校学习,学习优秀的管理经验和用人机制。

3.因材施用,奖勤罚懒。

坚决贯彻竞争上岗原则,增加员工的危机意识,这样才能促进员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提高在激烈竞争中的生存能力。要合理配置人才,做到因材施用、量才任职,为有能力的员工创造能够大显身手的空间,施展其才华。要调整年龄结构,聘用高素质、爱岗敬业的年轻人,把他们工作的热情带到整个后勤服务中。要鼓励员工参与后勤集团建设和改革,给予他们尊重和信任。

4.构建后勤企业文化。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种形态,是后勤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积累的精神财富的总和。这种文化对企业人员具有凝聚作用、导向作用和感召作用。通过构建后勤企业文化可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作为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能激发员工的使命感,指导员工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凝聚员工的归属感,使员工向着同一个梦想而努力奋斗;加强员工的责任感,把后勤集团看成全体员工共同的集团;赋予员工的荣誉感,鼓励员工多出成绩、多做贡献;实现员工的成就感,企业的繁荣将令员工自豪,会更加努力地奋斗。

5.科学发展社会化后勤。

西方高校后勤社会化已有数十年历史,而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一部分大中型城市已经开始科学化高校后勤社会化,并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使部分后勤服务项目如物业、餐饮、供暖等项目部分社会化,营造了校内外市场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部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行社会化,通过与劳务派遣公司合作,不仅减少了后勤集团的支出,而且把用工过程中的一些风险转移到劳动派遣公司。这些调整不仅体现在后勤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学校后勤条件极大改善,而且学校用人负担大幅减轻,服务人员素质逐步提升。社会化并不意味着高校后勤甩手不管,而是充当竞争角色、监督角色,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与校外企业沟通,严重时可取消校外企业的服务资格。

当前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对高校后勤服务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高校后勤服务改革是高校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坚持改革,坚持科学改革。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平衡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实现师生、高校、后勤职工三满意,是后勤服务工作改革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贾玉荣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7)。

[2]龚孝东 新时期高校教师住宅物业管理模式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2,(33)。

[3]郑雅萍 王静 论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时代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0,(5)。

[4]寇国辉 仪建红 构建卓越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

[5]马晓红 陈桂刚 刘海燕 张书颖 北京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果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3,(1)。

论文作者:肇鸿淼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1月总第10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4

标签:;  ;  ;  ;  ;  ;  ;  ;  

浅谈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论文_肇鸿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