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新时代社会保障的重要论述论文

深度学习新时代社会保障的重要论述

林淑周

社会保障制度是调节社会分配、保障人民生活的一项基本制度,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论述,阐明社会保障的理念以及如何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理论遵循、实践依据。深度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保障建设的重要论述,对推动我国新时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一、社会保障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人们的实践都是由理念来引领的。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实践的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反复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我们必须坚持的理念,保证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促进公平正义

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强制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系统,由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措施组成。被人们称为“社会安全网”和“经济减震器”。因此,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一国重要的经济制度,更是一国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分好“蛋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离不开完善、高质量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保障制度最重要的理念。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进而实现社会团结、稳定与和谐。因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缩小社会不公,调节代际关系、群体关系、地区关系,而且能够保障和改善每个公民的生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基础,一定要更加公平和可持续。2005年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时,习近平就告诫各级领导干部,“在具体工作中,要按照逐步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要求,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致力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不断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2012年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强调,“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所以必须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017年1月17日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承诺,“我们要着力解决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照顾好弱势人群的关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不仅教育界专家学者大力提倡发展农业为主的生产教育,国民党党政高层同样持此认识。1930年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上,蒋介石在演说中强调中国“以农立国”,“在中国最紧要者,当为农业教育”,注重农业教育比工业及其他教育更为重要,“非发展农业教育,不足以强中国”,“故今日欲救垂破产之中国,舍发达农业无由”[13]。

(二)保证就业优先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非常重视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个人没有就业,就无法融入社会,也难以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失业的人多了,社会稳定就面临很大危险。党的十八大以来,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调研的重要内容,就业也始终是他关心的内容之一。2012年12月7日至11日在广东考察时就指出,“就业问题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必须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着力在提高就业质量、提高劳动人口尤其是就业困难人口就业能力、改善创业环境上下功夫,建立全员培训制度,引导劳动力适应和促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如何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途径也进行了重要论述。他指出,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只有建立起符合中国实际的制度机制,才能把社会保障网织密;只有将制度机制的作用发挥好,才能兜得住底线,把社会保障制度功能发挥好。

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各个群体的就业,每到一处调研,总是详细询问当地群众的就业情况,并提出解决方法。2013年5月14日至15日在天津考察时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他来到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中心,了解中心提供的就业服务项目,并同正在现场的招聘人员和应聘大学生亲切交谈,详细询问有关情况。他还前往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了解职业技能培训情况,并同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等代表座谈。习近平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加强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他要求有关部门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2014年9月28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有的民族地区就业问题突出,必须坚持就业第一,增强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容量,切实把这个民生头等大事抓好。民族地区发展二、三产业,开发项目、建设重点工程,无论谁投资,都要注重增加当地群众就业、促进当地群众增收。”2016年4月24日至27日在安徽调研时又强调,“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会有一些职工下岗,要更加关注就业问题,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落实和完善援助措施,通过鼓励企业吸纳、公益性岗位安置、社会政策托底等多种渠道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尽快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精准有效的“脱贫”工程,创新了社会救助的内涵和外延,编织了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保障了民生的基本需求,体现了“兜底线”思维,奠定了底线公正。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660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连续6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1.7%,改变了以往新标准实施后减贫人数逐年递减的趋势。全国832个贫困县,153个已宣布摘帽,284个正在进行摘帽评估,改变了贫困县越扶越多的局面。今年再完成减贫1000万人以上、摘帽330个县的任务,到2020年初预计全国只剩下600万左右贫困人口和60多个贫困县。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确保了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如期摘帽,较好地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的问题。

(三)推进共享发展

共享发展是我们发展的目标归宿。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归根结底要由全体人民共享。“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会建设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习近平2015年10月29日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时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这方面问题解决好了,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也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关于共享理念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体现在四个方面:一全民共享;二是全面共享;三是共建共享;四是渐进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发展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贯通的,须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

如何实现共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二是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具体来说,就是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重点是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一是切实保障与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加快棚户区改造;二是继续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三是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全体人民提供稳定的安全预期;四是在继续加大公共投入的同时,充分调动市场资源与社会资源,加快发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群体的各项社会事业;五是引导人民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只有“从实际出发,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织密扎牢托底的民生保障网、消除隐患,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秩序安定有序”,才能真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共建共享不断向前发展。

二、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新时代社会保障的建设目标

针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薄弱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时时强调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仍然要“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对于群众最关心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着力完善老龄政策制度,促进各种政策制度衔接,增强政策合力,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对于医疗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抓好全民医保制度建设。全民医保是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础。”“使全体中国人民享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也是我们两个百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从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出发,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当前,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保障项目日益完备,制度运行安全有序,保障水平稳步提高,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社会保障领域还存在许多问题,社会保障全民覆盖尚未到位、部分项目未能有效担当国民基本风险保障之责,现行制度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难以成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顺应人民对“更好的社会保障”的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是奋斗目标。覆盖全民,就是要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城乡统筹,就是要统筹推进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合理缩小社会保障领域的城乡差异;权责清晰,就是要明确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个人、社会的社会保障权利、义务和责任;保障适度,就是要根据经济发展确定保障待遇水平,合理引导群众的保障预期;可持续,就是要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制度长期稳定运行。

如何“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要通过建档立卡来准确摸清贫困人口的底数,实现动态调整,通过将扶贫工作做实做细来最终使贫困人口达到脱贫”;二“要针对贫困地区和人口的实际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更合理划分不同主体的责任分担,更加合理地配置社会保障资源;也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差异化需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社会保障体系自身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三、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途径

虽然工作重塑理论初创时选取了基层蓝领和技术工人为案例,但之后的大量研究验证了该理论在不同职业中的普适性,样本涵盖不同国籍、行业、年龄和职业。其中多职业、混龄、多学历背景的混合型样本,以及面向知识工作者群体(如高学历人群、专业技术服务人员、教师和学者等)的样本比例均超过了35%。从作者和样本的地区分布看,北欧是工作重塑研究的主要发源地,北美和亚洲也是除欧洲之外的重要地区,其次是亚洲。

(一)兜底线

兜底线,就是要发挥社会保障的托底功能,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兜住民生保障底线,坚守社会稳定底线,织牢民生安全网的“网底”。社会保障通过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的制度安排来保障全体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全体公民在生、老、病中得到国家的帮助。社会保障中的社会救助是“兜底线”的制度安排。社会救助,也称社会救济,是指社会和国家依据法律规定,对社会成员中特别贫困的弱势群体,因为自身原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陷于无收入或减少收入而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社会和国家对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是社会成员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具有责任和权利单向性特点。社会救助一般包括自然灾害救济、低保救济、孤寡老人困难救济、城乡特困人员救济等,它一般属于临时的短期的救助。社会救助是解除困难群体生存危机、维护社会底线公平的重要制度安排,是保障社会成员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社会政策要托底”的理念,并特别强调“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及早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完善低保、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制度,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工作。”“总有一部分群众由于劳动技能不适应、就业不充分、收入水平低等原因而面临住房困难,政府必须‘补好位’,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要把社会保障兜底扶贫作为基本防线,加大重点人群救助力度,用社会保障兜住失去劳动能力人口的基本生活。”“要做好转岗就业、再就业培训等各项工作,发挥好社会保障和生活救助的托底作用,确保没有能力再就业人员基本生活。”

可见第二个问题,经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后,不难发现这些经一条线段分开得到的两个图形,形状和大小完全一样,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到了结论:完全相等的两个图形,它们的周长也相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重点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与全面发展,社会救助法制化水平显著提升,低保规范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各项救助水平稳步提高。

虽然我们进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但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我国农村还存在大面积连长片区域性整体贫困地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截至2014年底,全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救助只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深度贫困问题,更无法保证实现2020年的建成全面小康的目标。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精准扶贫”方略,他不仅一次地指出: “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并提出,“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 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精准扶贫”表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兜底线”思维的信心和决心,保障了“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六次到延安、贵阳、银川、太原、成都和重庆调研,了解各地脱贫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制定扶贫脱贫的理念、精准的方式方法,指导各地脱贫。对于“精准脱贫”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是要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促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第一要务,立足资源、市场、人文旅游等优势,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既不能一味等靠、无所作为,也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因发展心切而违背规律、盲目蛮干,甚至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二是要紧紧扭住包括就业、教育、医疗、文化、住房在内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这个基本保障,编织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坚决守住底线。三是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务必把义务教育搞好,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

目前全县实际用水人数约15万,需修建5 000 m3沉砂池。沉砂池垫层须定期清理,将上层垫层定期更换,解决泥沙及沉淀物淤堵问题。

就业既是民生之本,也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二)织密网

织密网,就是要实现制度最广泛的覆盖,让人人都能享受基本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作为全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制度保证和基本途径,只有实现制度最广泛的覆盖,才能体现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实现了制度的全面转型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基本保障制度离全覆盖的目标还存在着差距,部分项目未能有效担当国民基本风险保障之责、现行制度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角色不断转变,逐步从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发展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经济制度。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群众对拥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有着迫切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的“两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的政策发展方向都是代表们最关注的议题。表明了新时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定位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稳定器,更是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根本保障。因此,如何满足人民对社会保障的新诉求成为新时代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关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三)建机制

建机制,就是要持续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法治化、制度化水平。全面建成新型社会保障体系,还必然要求全面建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决策、监管与运行机制。“现阶段的事实是,社会保障制度还处在改革探索中,其责任分担不清晰、结构不稳定、预期不明确,从决策到监督管理、经办,都是行政机关主导,立法机关还未真正到位,司法机关则处于缺位状态,经办机构因从属于行政机关而难以据需发展并对制度运行负责。这不仅损害了制度的权威性与可靠性,也引发了公众的不安与焦虑情绪。”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就应当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法治化、制度化水平,真正能够为全民提供稳定的安全预期,提升人们获得感、幸福感。

为此,针对医疗保险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保基本、强基层的基础上,着力建立新的体制机制,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要健全医保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逐步建立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方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基本医保稳定可持续筹资机制,健全同筹资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保待遇调整机制,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特别是大病保险的投入力度,抓好各项保障制度的衔接。要健全医保支付机制,健全利益调控机制,引导群众有序就诊,让医院有动力合理用药、控制成本,有动力合理收治和转诊患者,激发医疗机构规范行为、控制成本的内生动力。要健全医保经办机制,创新经办服务模式,推动形成多元化竞争格局,提高基本医保经办服务效率和质量。

针对养老保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要做好,构建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至关重要。要完善个人账户,坚持精算平衡,增强社保缴费激励,提高收付透明度,提高统筹层次,有序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要厘清政府、企业、个人责任,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精算和服务能力建设等基础性工作。要加快出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完善个人账户制度,推动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进程,提高制度覆盖面,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要加强养老保险结余基金投资运营,积极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

“陵矿,三十年好日子。好矿一挖完,就不行了。国营单位嘛,顺风顺水不显,不顺呢,乱就出了,越折腾越差,破产前就瘫了,干部都找门路调走,调不走的也管不了事。职工呢,急了眼瞅啥都是救命稻草,车间、井里的电机、马达、铜啊铁的都被人拆了偷去卖,县金属回收公司的刘经理,就靠收咱们这里破烂收成经理的。四十几年的大矿就这么垮了。几千职工没着落,正事就是上访告状,去厂办公楼踢门、捶桌子,闲事就是打牌赌博、打架吵闹,鸟烟嶂气,外面人怎么说我们,他妈的说是难民营。拖了一年,能退休的办退休,不够的一人补个一、二万,自个儿找活路,不少人下了私人煤窑。”

近年来,国内勘探技术发展势头良好,但总体技术水平仍然较低,勘察技术创新不够,不利于工程勘探技术经济效益的提升。在实际的测量过程中,测量取样所获得的数据质量较低,测量方法的应用范围较小,没充分分析地基承载力。对于勘测来说,即使能够满足勘测的技术要求,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传统技术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社会保障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解决了许多社会保障的“老、硬、难”问题。从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到中央脱贫攻坚部署,再到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等等,社会保障制度一步步走向成熟,不仅体现在国家的政策内容中,也具体落实到了民生福祉中,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截至2018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18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5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2392万人,增加113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34452万人,增加16771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1673万人,增加135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9741万人,增加238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9643万人,增加859万人。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2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3868万人,增加1145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8085万人,增加27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0435万人,增加1135万人。年末全国共有1008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520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55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全年临时救助1075万人次。全年资助497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3825万人次。国家抚恤、补助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861万人。

母亲还是不放心,悄悄让我晚饭后去盯梢。母亲知道我胆大心细,不怕黑,让我去,母亲放心。我感到很自豪,因为在周围乡邻心中,我是一个浑身充满野性的顽童,在众多的兄弟姐妹里,这样的重任落在了我的身上,陡然觉得自己是一个大英雄!

浮选时将金片电极放置于浮选槽底部,铂电极和甘汞电极分别插入到浮选槽中,并与ZF-9恒电位仪相连,在浮选过程中实现矿浆电位的测定与调控。

在进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保障建设的理念,推进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结构性改革,充分运用社会保障资源,提高社会保障的效率,增强适应性、灵活性、公平性、可持续性,建立一个能够真正长久地解除人民生活后顾之忧并不断满足其美好生活需要的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

(本文作者系中共福州市委党校社会学教授)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深度学习新时代社会保障的重要论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