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论文_张显文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论文_张显文

张显文 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 409800

【摘要】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对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就要不断创设学生探索的问题情境;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鼓起他们自主探究的勇气;确保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能顺利进行;确保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对学生的探究成效实施激励性的评价。

【关键词】新课标 自主探究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7-103-01

当前,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是对数学课程的全新定位,指出数学课程不仅仅是为了传授数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学理性精神,认识数学的价值,倡导终身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数学的正课时间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缩水,学生的课余练习时间少了,面对这一问题,每一名数学教师要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新途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简言之,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相辅相承的两个改变,即:教师的角色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改变了。

一、探究性学习概述

新教材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新课程的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的引入强调背景,使教材生动、自然而亲切,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发展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而不是强加于人。在探索阶段,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完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应用阶段,通过对探究过程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于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

二、怎样发掘学生探究能力

(一)建立猜想,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动机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因此,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动机是树立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动机指激励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因和力量,而需要和内驱力是激发动机的主要因素。教学中可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营造“猜想”的思维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动机。通过建立猜想,形成悬念,激发学生产生求证“猜想”的迫切需要。

(二)动手操作,提供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机会

心动手操作。通过操作过程,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物化出理学实验证明:思维往往是以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来,再内化为自己的数学思维方法,把学生真正推到数学思维方法,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鼓励讨论,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名抒已见,展开讨论,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便于形成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扭转,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及时调控数学;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判断、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四)提供成功机会,让学生主动归纳总结

实践证明,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就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即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时,归纳总结往往是由教师来实施的,但若有意识地把成功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其主动归纳总结,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形成良性循环。

三、探究性学习需要与之适应的教学方式

《数学课程课标》提出了很多新理念,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精神,突出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文化育人功能;着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张探索研究、合作交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不仅是数学探究和学习的需要,也是师生社会交往,个性发展,人生概念和价值展现的需要。合作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点拨设疑、强化肯定,释疑解惑的合作方式,参与讨论、指导讨论、推进讨论,使合作沿着健康有效的轨道运行。在新课改前提下的教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

四、及时处理学生反馈信息,促进探究性学习持续发展

教师在组织探索活动中,对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实施有效的科学调控,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形式逻辑思维培养的弊端,让学生在亲历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和发现快乐,并在反复的成功创新体验中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激励学生积极地不断地思维,实施这种激励性的评价,促进学生个体特长的发展,使学习效果呈现多样性。若依然采用统一,死板的评价效果手段,必然会扼杀学生的创造热情。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既是对师生的挑战,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我们应乘着新课改的东风,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应更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新课堂理念,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学与教的完美结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开拓学数学,教数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新时期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策略研究 史永平 《考试周刊》 2017年

[2]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杨帆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7年

论文作者:张显文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  ;  ;  ;  ;  ;  ;  ;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论文_张显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