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江苏高考一题分析及启示_有机物论文

2005年江苏高考一道有机题的评析和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题目(2005MCEJS 24):6-羰基庚酸是合成某些高分子材料和药物的重要中间体。某实验室以溴代甲基环己烷为原料合成6-羰基庚酸,请用合成反应流程图表示出最合理的合成方案(注明反应条件)。

附图

提示:①合成过程中无机试剂任选,②如有必要,可以利用试卷中出现过的信息,③合成反应流程图表示方法示例如下:

附图

一、试题评析

本题是一道有机合成题,改变了传统的框图定位合成的模式,解答时需要具备:

知识技能:考生要了解各类烃的衍生物的结构、性质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转化关系和转化的条件,建立由(带环)卤代烃→(开环)脂肪酸的知识链,并且必须明确断键的部位和开环的部位。

提供的情境和信息有:

附图

(上题提供,要求考生能够挑选出来)

附图

3.自选试剂:自选

4.开环→链式

5.提供了合成反应流程图表示方法

参考答案为:

附图

二、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1.以文字描述替代反应流程图

试题要求按合成反应流程图形式表示,但有些学生不能敏锐接受这一信息,以文字表述代替之。

2.用分步的反应替代合成流程图,如:

附图

3.合成路线步骤多余

附图

本来可直接消去HBr,现先转化成醇再去水纯属多余。

附图

考生答题中典型错误是写结构式多H少H,官能团COOH写成CO—O—H,最多的是反应条件出错,把卤代烃→烯的条件写成浓H[,2]SO[,4]/△,NaOH/H[,2]O等,把醇→烯的条件写成

附图

另外,新信息接受能力差,本题尽管不难,但得分率仅为0.27。

三、有机化学教学启示

1.夯实基础,注重细节

中学有机化学的内容较少,但都是学生以后发展所必需的,教学中必须以大纲和课本为依据,扎实地打好基础。比如:抓有机物基本概念、理论的教学,像C、S、O、H、P、N的化合价等,弄透原子间成键位置和空间结构;有机物的官能团、名称、同分异构体中学只要求碳链异构、位置异构、类别异构、同系物,有机反应类型常见的取代、加成、消去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强化理解;抓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按结构性质的思想来掌握有机物的性质,但在特定环境中还要注意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抓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化和转化规律,特别是从R—X→链成环或开环成链的方法,每一步条件是什么?断键部分在哪儿?(这是高考热点,2005江苏24题也不例外);抓有机结构式(简式)、有机化学方程式、有机转化关系式的书写训练,“细节决定成败”,书写时必须标出官能团中键的连接方式,否则官能团一错就全

过这样的训练,就不会把—COOH写成—CO—O—H了;要进行有机物的热点题型训练,如有机合成、有机推断、有机计算、有机概念、有机物燃烧中C、H、O之间的关系、有机框图题、有机信息题等。

2.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有机化学有许多规律和方法,大多可在平时的教学、复习中渗透给学生,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有机物的命名方法和规律(烷、烯、醇等);同分异构体的类别和书写方法;有机物燃烧C、H、O之间关系(燃烧时耗O[,2]量、生成H[,2]O的量、生成CO[,2]的量及三者之间的任意组合限定);不饱和度的概念中学虽然不讲,应补充讲,它对中学生推导结构很有帮助,但一般只要讲清C[,x]H[,y]O[,z]即可,不必把所含杂原子(N、P……)的不饱和度全讲了;有机物键线式的书写方法,在高考题中基本都用,但中学若不补充,临时边学边用,浪费时间;有机物推导时正、逆思维,代入验证的方法等。如今年江苏24题若能逆推到问题基本就解决了。该题其实并不难,但由于信息多,题型新,发散度大,考生得分率就极低,但也有考生给出了满意的回答,说明不能就能力谈能力,要强调在新信息情境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能力培养贯彻在每道题、每个信息、每个方法的训练当中,每节课的教学行为当中。

3.养成习惯,寻求接轨

首先要养成好的书写习惯,像多C少C、多O少O,键的连接位置不对,用分子式来写化学方程式,方程式不配平等都应在教学中及时纠正。结构式书写应突出官能团中键的连接方式。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语言应规范化,不能太随意,高二化学新教材P152溴乙烷结构写成CH[,3]CH[,2]Br或C[,2]H[,5]Br应该说后者是不规范的,若3个C的溴丙烷结构是否可以写成C[,3]H[,7]Br呢?当然不行:教学中教师板书时一定要规范,有的教师常画部分学生考试时也学老师画碳架而丢分。再者学生经常将推断题的结果不代入题中验证,造成到手的分轻易丢失。另外思维习惯、表达方式、答题习惯、自信心等都需要培养。

寻求接轨主要是中学有机化学教学与大学接轨的问题。如小分子H[,2]O、HCl、NH[,3]等在有机方程式中大学可以不写,但中学必须写,为什么?“→、=”在有机化学方程式中大学不是太在意,中学特别强调,为什么?键线式中学不讲,大学常用,高考常考,为什么?大学有机方程式含C有机物配平即可,中学要求所有的原子必须配平,为什么?我提出这些问题,希望在中学与大学的化学教学中寻求契合点,别无它意。

标签:;  

2005年江苏高考一题分析及启示_有机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