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语文特点,提高语文教学实效论文_王一芳

依托语文特点,提高语文教学实效论文_王一芳

王一芳 内蒙古商都县第二中学 0134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既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要进行人文思想教育,而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对学生字词句段篇以及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只有正确地解读语文课程的性质才能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在认清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时,还要从语文的工具性入手,把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实质上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教学要从语文的工具性入手,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语文材料,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我们知道,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段话中明确道出了我们语文教育的任务,也明确渗透给我们一种观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讲《陋室铭》,学习人物的文人风骨没有错,只是不要忽视通过语言文字的渠道学习文章的精练;教《邓稼先》,感受主人公的精神品质也没错,只是不能淡漠文章形式上的独特教学点。好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都重视文本解读,并且是深度解读,但不可否认我们所谓的解读却往往陷入一种误区,即“重人文,轻工具”。在阅读教学中多以“得意”为主,文本的深度解读也多在主题的挖掘方面。也就是只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能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究一层“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言语形式表达这样的言语内容”的更是少之又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记得上学期教学《岳阳楼记》,课堂上对文章的写作特色、思想内容进行学习后,曾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作为千古流传的名文,《岳阳楼记》自是有其不朽的价值,你认为这价值是什么?作业交上来,全班46名同学,42人谈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给自己的启示,面对文中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写景角度独特、对比写法、动词形容词使用等这些形式方面可给自己的写作以指导意义的启示却少有人涉及。调查中,学生是这样回答的:以前学习课文后,老师常布置类似的作业,我们写的都是人物品质、文章内容给我们的启发,写法方面一般不要求写,不好写。学生的回答似乎给了我们一个警醒:学生学的问题正是我们老师的教出了问题。到学生写作文时,我们常常抱怨学生写得不尽如人意,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指导呢?我们都知道课文不过是个例子,我们也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内容总是以形式为载体的,小到一个字词大到篇章结构都是语文学习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凭借。但是,一段时间段以来我们的教学过于注重了对文本思想内容的教学,忽视了对文章写法方面的教学。也就是对于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过度倾斜,影响到了很多老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语文教学,也导致了课堂上非语文因素的不断介入。过于强调人文性或过于强调工具性都是片面的。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大赛总结发言时曾说: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了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会把语文掏空。他还说:出现这种重人文轻语文、重言语内容轻言语形式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老师们对“语文”性质的理解偏差。语文教学是干什么的?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崔峦老师的话谆谆告诫我们,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立足工具,又要弘扬人文。

过于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或过于注重其人文性,都会带来教师解读文本的误差,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学科究竟该教什么?是把握工具性实施教学还是把握人文性解读教材?对于这一语文教学的根本性认识问题,源于语文的综合性,上海华师大附中校长陆继椿教授用”中庸”一词来作答;上海市语文教研员谭轶斌则认为应当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融合在一起教学”,因为“人文性一旦离开了基本的语言训练,必是虚的;工具性一旦离开了人文性,必是死的”;用华师大巢宗琪教授的话说,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接受美好的思想情感,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谈思想感情”。

关于这一话题的思考将止时,看到了青海民族学院文学院李子华副教授题为《构建语文课程的第三性》的文章,文中提出在注重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之外还需凸显语文课程的第三性,这就是“审美性”。暂且抛开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论,我想我们应该坚持一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向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从而给学生以语文能力的训练、精神情操的熏陶,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论文作者:王一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3月总第11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1

标签:;  ;  ;  ;  ;  ;  ;  ;  

依托语文特点,提高语文教学实效论文_王一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