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张家港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调查_环境保护论文

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张家港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调查_环境保护论文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关于张家港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张家港市论文,绿水青山论文,金山论文,又要论文,既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本报今日发表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关于张家港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调查报告。张家港市近几年在改革开放、两个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在贯彻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方面创造了不少成功经验。该市在经济高速发展中自觉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将环保基本建设件件落到实处,工作扎实深入,不尚空谈,勇于实践,真抓实干,走上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张家港市的经验具有典型意义和指导价值,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

国家环保局主要领导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现典型,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代表了环保战线一种良好的工作作风。我们希望各级环保部门的领导从中受到启迪,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发掘典型,推动工作。也希望本报能有越来越多的典型报告以飨读者。

今年8月6日到9日,我和机关有关司办、江苏省环保局的负责同志一起,就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如何落实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的问题,到江苏省张家港市搞了几天调查研究。车一进张家港市境内,便见宽阔的马路两旁绿树红花交相掩映;一幢幢一排排住宅小楼使锦绣大地更显错落有致;整洁如洗的街道和繁荣文明的商店迎面而来,使人不禁精神一振,顿生舒畅欣喜之情。

在几天的调研中,先后听取了市政府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情况汇报,考察了10多家工厂和几个村镇,分别与市政府有关局委办领导同志和乡镇长、党委书记进行了两次座谈,实地查看了一些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情况。调研时间虽短,但收获很大。亲眼看到张家港市委、市政府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在加速实现港口国际化、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上突飞猛进。全市干部群众不但创造了受到江泽民总书记高度评价的“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急先”的张家港精神,在改革开放、两个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且在经济高速发展中,自觉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切实将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落到实处,基本走上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

一、张家港市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关于发展模式和道路

张家港市原名沙洲县,1962年由常熟、江阴两县(市)析置而成,1986年撤县改市,以境内的天然良港张家港命名。过去,张家港市以单一农业生产为主,八十年代初期,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工业有所发展。1992年,张家港市委、市政府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指引下,抓住历史性机遇,以超常速度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同时,他们从这年开始,自觉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市委、市政府强调,在发展中一定要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明确提出,凡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哪怕是生产金子也要关掉,绝不允许牺牲环境来换取短期和局部的经济利益。

首先,张家港市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方面,从1992年经济大发展一开始,就自觉地发展无污染、少污染产业,不断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加大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压力;同时,下功夫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煤炭的直接耗用量,目前,城区民用液化气普及率达到98%;在产业布局、建设经济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小区时,坚持“四为主一不准”,即大项目为主,合资项目为主,创汇项目为主,引进项目为主,不准上重污染型项目;在开发区与工业小区中,实行污染物集中控制;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方面,投资2000万元对横贯城区1.2公里长的小城河进行了综合整治;投入300万元建成了城市垃圾填埋厂,整个城区实行垃圾袋装化;投资4500多万元建设了5个集中供热重点工程,对城区77台锅炉全部配置除尘设施,城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日处理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第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并投入运行,市区9家有污染的企业全部建有废水处理装置,运转率达到98%,达标率在83%以上。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2.4%。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已由建成区向集镇、农村辐射。

由于坚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张家港市国民生产总值(GNP)从1991年的32亿元,增至1994年的152.5亿元,三年翻两番,年均增长68.4%。而同期全市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8.9%,主要河道的水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大气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从1992年的0.028mg/m[3]降至1994年的0.022mg/m[3],大气总悬浮微粒(TSP)从0.360mg/m[3]降至0.213mg/m[3],酸雨频率则由5.7%降至4.1%;区域环境噪声也明显下降。总的看来,张家港市近几年经济高速增长,而污染基本被控制住,环境质量逐步有所改善。

这表明,张家港市的发展既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精神,又符合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应该说,张家港市现在基本上摆脱了以高消耗、高污染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关于综合决策和基本国策

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是落实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的重要保证,成功的综合决策有利于环保基本国策的落实。近几年来,张家港市在坚持环发综合决策、贯彻环保基本国策方面建立了有效的运行机制。在指导思想上,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级党委、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各级干部“以党性保证基本国策的落实”,把落实环保基本国策同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密切地结合起来。市委市政府从为子孙后代谋利益的历史责任感的高度,明确指出:环保工作不做好,经济再发展也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环境,这才对得起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市委书记秦振华同志在环发综合决策问题上以身作则,对全市党政干部严格要求,提高了干部群众对环保基本国策的思想认识。在计划规划方面,坚持把环境保护目标、具体项目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政策导向上,严禁发展小印染、小化工、电镀、造纸和投资在100万元以下的污染型项目,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促进内部挖潜,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管理体制上,坚持“三个一”原则:一是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各部门和各乡镇在下达经济目标时与企业直接签订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做到目标明确,职责清晰,严格考核,奖惩分明;二是对新扩改项目,明确支持环保部门依法行使“第一审批权”;三是精神文明建设、评优创先中,实行环保“一票否决权”;同时,把环境保护纳入文明市民“六要”、“十不”的行为规范。由于机制健全,自上而下比较自觉地坚持环发综合决策,从提高环境意识到具体管理措施一环扣一环,环环扣紧,一招接一招,招招过硬。现在总的看来,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在张家港市正在逐步落到实处。

(三)关于环境法制和管理机制

张家港市大力加强监督管理,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和现象,支持环保部门在执法中敢于抓大的、碰硬的、动真的。在1993年、1994年全市环保执法大检查中,对14家企业亮了红牌,依法责令关、停、转产,对56家企业亮了黄牌,责令限期整改,环保部门进行重点跟踪检查,落实整改措施,不达要求不允许恢复生产。几年来,全市责令关停一批,限期治理一批,调整搬迁一批;依法处罚一批,表彰奖励一批。他们在执法中,冲破人情网,顶住说情风,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对违法行为不讲情面,不搞下不为例。

张家港市环保部门狠抓队伍作风建设,坚持依法行政,认真做好现场取证,并建立了行政处罚合议制度,集体研究,严格把关。1993年以来,他们作出行政处罚共131次,至今没有一个申请复议、行政诉讼或不履行处罚决定的。

对于新改扩项目,他们严格依照审批制度,依法行使第一审批权,坚持“三不放过”:项目不清不放过,治理措施不落实不放过,“三同时”不验收不放过。1993年以来,已依法先后否决了55个污染重、难治理的项目。1993年,一家港商欲投资1.2亿元在港区镇建设一座炼油厂,考虑到港区镇地理位置重要,一有污染,将会祸及长江,因此他们主动放弃了这个项目。

由于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门、各乡镇都把环境保护作为大事来抓,全市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分工协作,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环境管理机制。在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上,全市建立了市、乡镇(部门)、企业三级环保网络,初步形成了一支有较强战斗力的管理队伍。各级干部环保国策观念强,理解、支持环保执法,做到了上下一个声音,有力地促进了环保执法工作的深入。

在环保部门严格执法面前,企业自觉将压力变为动力。张家港市氧化铅厂曾是一个落后村办小厂,简陋的设备、陈旧的工艺和严重的污染,曾一度严重影响工人和周围群众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了紧张的厂群关系,因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被列为“禁办”企业。在严格的法律面前,工厂面临两种选择:要么被关闭,要么脱胎换骨,走改革工艺、清洁生产的道路。形势迫使该厂奋起改革,通过技术改造和工艺改革,工厂基本上实现了封闭式生产,污染物已接近“零排放”。现在,车间整洁清爽,全厂似宾馆花园,职工上班精神振奋,厂群关系十分融洽。目前,企业固定资产5180万元,实现产值3亿元,创利税2000万元,并跻身于全国化工乡镇企业百强前列,产品远销日本、马来西亚、荷兰、美国、意大利等国。由于实行了清洁生产,企业成为“无泄漏工厂”,基本实现了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四)关于环保投资和环境质量

由于工业发展一起步,张家港市就十分注意产业结构立足于轻污染、无污染,因而基本上避免了“结构性污染”问题;对新项目,他们采取了严格的筛选,并采取了严格的预防措施,基本上把住了“污染源头控制”这道关口;对老污染源加强了执法力度,依法限期治理和关停并转,因而环境投入基本上没有欠什么“帐”。自1992年以来,全市新扩改项目污染防治、老污染源治理、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方面的投资额每年仍以较大幅度增长,占GNP的比例亦呈稳步增长趋势,1994年达到0.85%,比1991年高出0.0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张家港市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环境质量得以稳定乃至改善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因。

在我们与张家港市委市政府交换意见时,我们指出,现有的投资水平还只能使环境质量维持在一个不高的水平上,与实现现代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相适应的目标相比,仍然还有差距。他们表示,将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在“九五”期间,全市环境投入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张家港市经验的启示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往往在经济高速增长时,出现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受冲击的很不正常的情况。但是在张家港市,我们却看到令人振奋的另一番景象,在这里,环保基本国策从市委、市政府一直到村镇和企业,“一个声音喊到底”,环境保护成为各部门各单位的自觉行动,融汇到社会发展之中。几年来,张家港市不仅实现了经济超常增长,而且环境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走上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成功之路。原因何在?是张家港原来经济和环境基础好吗?看来不是。据省和苏州市有关领导同志介绍,在苏州市所辖的6个市县中,按经济发展水平排序,张家港市前些年还一直是倒数的农业县,被称为“苏南的苏北”;论环保工作,起步并不早,更算不上拔尖的,可谓“先天不足,后天并不强”。张家港市发展的实践表明:事在人为,重在法制,关键在于市委市政府从1992年以来,自觉遵照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执行环保基本国策,坚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针,坚持依法决策。

一是张家港市委市政府自觉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听取市政府工作介绍时,他们说得很简明朴素:发展经济就是要金山银山,但是,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以保护绿水青山为前提。他们把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比作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形象生动,又寓意深远。如果各地决策者和决策部门都像张家港市委市政府这样,何愁在经济高速增长时,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不落实呢?

二是环保工作必须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对新改扩项目,坚决实行污染源头控制;对于关停并转迁的,必须力度到位,严管重罚,不允许老污染源久拖不治而蔓延。健全有效的环境管理机制是严格执法的基础,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作战,既把环保工作纳入本部门工作轨道,又积极支持、配合环保部门工作,形成环保工作良性循环工作机制。

三是加大投入和依靠科技是改善环境质量必须的硬件保证。综合决策和强化监督管理对于控制污染和遏制生态破坏是完全必要和切实有效的。但是,对于已有的污染来讲,必须在强化管理的同时,舍得投入上硬件,依靠科技上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治理污染,彻底改善环境质量。

综上所述,张家港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成功之路,关键在于他们不尚空谈,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真抓实干。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环境资源状况,与绝大多数地方相比,他们并没有什么得天独厚的优势。张家港市的发展和经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实打实干出来的。从这个意义说,张家港市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将环保基本国策落到实处的经验,不仅对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且对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标签:;  ;  ;  ;  ;  ;  ;  ;  ;  ;  ;  

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张家港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调查_环境保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