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座加工工艺改进论文_张文义

轴承座加工工艺改进论文_张文义

哈尔滨轴承集团公司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轴承座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终目标是经过分析轴承座漏水或渗水、变形的问题,优化了加工工艺,解决了这些问题。这些措施已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轴承座;加工工艺;改进

前言

轴承座是柴油机调控传动部套中的关键件之一,是轴与箱体连通的底座,起到支撑和连接的作用。它的内孔和外圆的形位公差要求很高,加工精度的好坏决定着轴的安装和使用寿命。因此,须要制定合理的工艺流程,,来保证轴承座达到加工要求。

1常规的加工工艺

工件整体粗车后,先精车大头方向的①80K7、qC)0H7等尺寸,一次装夹加工完成,保证这两个孔的同轴度及其相对大头端面的垂直度,并且要精车外圆0142尺寸作为调头装夹时的找正基准;然后工件调头装夹,用杠杆表找外圆0142,再加工小头方向的内孔中80K7和外圆①90h7等尺寸。该加工工艺增加了精车外圆0142尺寸这一工序,工时相应增加;同时工件调头后,找正大头圆心很困难,找正装夹的时间会很长,效率很难提高。因此,须设计一副车夹具工装,以降低找正难度,缩短装夹找正时间,实现快速定位的同时满足加工精度要求。通过对工件图纸的工艺分析,确定先精车大头方向的内孔qb80K7、4a90H7及端面等尺寸,然后以q)90H7孔作为定位基准,将工件圆心转化为工装圆心,这样通过找工装外圆定中心,就可以实现加工要求,提高工件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但是由于有工件中间外径尺寸凹1d9的存在,车刀加工外圆和内孔的进刀方向不一样,导致设计出的工装必须有两种装夹方式。这就要求在工装设计过程中尽可能达到“一体两用”的效果。

2轴承座漏水或渗水的原因

轴承座为铸钢件、水道上的盖板为钢板。水道由机加工而成,然后焊接水槽盖板。轴承座加工完成之后,要求水道畅通,水道打压15MPa,保压6min不得渗漏。打压时发现漏水或渗水位置主要发生在焊缝或进、出水孔处的轴承座来看,在精加工之前,焊缝或进、出水孔都已经存在问题,但并没有发现,待精加工后发现,处理起来费时费力,说明工艺的安排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从轴承座的加工工艺查找原因。

3防止轴承座在精加工后出现漏水或渗水的工艺措施

3.1措施1在热处理后进行水压试验

水道焊接后进行热处理,目的主要是为了消除内应力、稳定尺寸、减少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变形。轴承座水道焊接后进行热处理,水道焊缝在热处理后,夹渣、气孔、裂纹等问题在热处理后都会显现出来。如果在此时进行水压试验,就能及时发现焊接处是否存在漏水、渗水问题,并及时处理,效率高,不影响加工质量。同时,水压试验也可以检验进、出水孔处,有没有表层的铸造缺陷,如气孔、裂纹等问题,如果有就一起处理,更加省时省力。因此为了更好地控制水道的焊接质量和轴承座质量,必须在热处理后增加水压试验。

3.2措施2增加半精加工工序

为了解决进水孔和出水孔在精加工后,由于铸造缺陷(如气孔、裂纹等)的暴露,造成进水孔、出水孔出现漏、渗水的问题。增加了半精加工工序,在半精加工中,各加工面留有精加工余量,进水孔和出水孔按图纸要求加工到尺寸。该工序可以有效避免进、出水孔在精加工后,暴露出铸造缺陷,而很难处理的问题。

3.3措施3在半精加工后精加工前,增加水压试验工序

在半精加工后精加工前,增加水压试验工序,通过水压试验,可以检验出半精加工后的进水孔和出水孔的问题,如果存在问题,处理起来效率更高、更好,而且不影响加工质量。为了在此时进行水压试验,设计并制作了工装。因以往在精加工完成之后,都是依靠和轴承座相配的工件,进行水压试验,领用成品工件进行水压试验,程序麻烦,装配费时费力。根据轴承座的结构特点,设计出了制作简单、安装轻便实用的水压工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且此工装,在轴承座精加工完成后的水压试验,仍然可以使用。

4变形原因分析及控制方案提出

分析工件在加工过程中产生变形的原因依次为:

(1)工件加工后,内应力重新分布产生的变形。

(2)定位面平面度达不到要求,回弹产生的变形。

(3)工件夹紧位置、方向及受力点不恰当引起的变形。

(4)工件的加工余量及加工过程中的切削力引起的变形。

(5)加工过程中的切削热引起的变形。

(6)工件结构不合理引起的变形。

结合该工件的检测结果.我们初步认为:该工件的加工精度超差主要是南于加T中工件夹紧位置、方向及受力点不恰当引起的。为此进行简单初步的工艺试验,通过减小工件内磨装夹时的三爪夹持力,检查磨削后的工件,发现圆度明显改观,但仍然有3处高点的迹象,可见工件变形导致的精度超差主要是由装夹方式不合理引起的。既然确定夹持变形是引起最终工件精度超差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因装夹变形引起的精度超差问题,我们进行了工艺方案的改进,改变原有的精内磨装夹方式。改径向三爪夹持为轴向夹持。工装需要以工件φ130外圆及肩面定位(工件φ130mm外圆与内磨夹具内孔小间隙配合)、[φ178mm]外圆处肩面拼紧用压盖压紧,固定工件位置来进行精内磨工序内容加工。

5变形控制方案的实施

经上述分析可知,原工艺路线合理.只是在精内磨工序中,工件的装夹方法需要改进。为了改变精内磨时工件的装夹方式.改径向夹持为轴向夹持,原内磨时校正的外圆和肩面被专用工装所覆盖,无法校正,要减小工件装入内磨夹具时的调整难度,我们工装需要以工件φ130mm外圆及肩面定位、[φ178mm]外圆处肩面拼紧用压盖压紧,固定工件位置来进行精内磨工序内容加工。为此,在精外磨加工工序中,增加了以下要求,φ130mm外圆、φ220mm外圆两处外圆与[178mm]外圆的同轴度要求,要求在0.002mm之内,且φ130mm外圆加工至尺寸φmm;φ130mm外圆处肩面与[φ,178mm]外圆的垂直度,要求在0.003mm之内,由于使用了专用夹具磨芯轴加工,以上新增加的几项精度都可以保证,这就为使用精内磨工装,保证工件最终加工精度提供了条件。通过φ130mm外圆、φ220mm外圆、[φ178mm]外圆及肩面一次加工,保证精度要求。由于使用了专用的磨芯轴夹具,可以保证一次加工出来的[4,178mm]外圆与肩面垂直要求,检测该垂直度均在0.001~0.003mm。完全可以满足工件精度要求,也同时可以满足为后道工序精内磨做工艺基准的要求。然后在精内磨时,采用三爪夹持内磨夹具外圆,校正6220mm外圆进行基准过度,校正φ220mm外圆及[φ178mm]外圆处肩面均在0.003mm之内,一次装夹磨削[φ100mm]内孔及孔底、φ170H7mm内孔及孔底。在磨削结束后,临床测量工件的孔径尺寸和圆度都符合图纸要求,并且临床检测的内孔圆度在0.002mm以内。取下加工完成的工件检测时,内孔的尺寸精度和圆度均满足图纸要求,为了进一步验证该新工艺方案及工装的准确性,将完工工件送三坐标测量机和圆度检测仪进行测量,从孔底向孔口沿轴线方向使用圆度仪测量内孔3个截面的圆度,结果依次为0.00113mm、0.00097mm、0.00094mm,检测结果均满足图纸要求,内孔3个截面的圆度,均小于0.003mm的精度要求。采用新的工艺路线和工艺方法,控制了工件加工中装夹变形对工件加工精度的影响,工件的合格率由原来的20%提高到98%以上。

结束语

为了保证轴承座的加工质量,从生产加工工艺方面着手,对轴承座的加工工艺进行了分析研究,从中找出了引起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对加工工艺进行改进,提高轴承座加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机械加工工艺师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2]李慧,马正先.机械结构设计与工艺性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论文作者:张文义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2

标签:;  ;  ;  ;  ;  ;  ;  ;  

轴承座加工工艺改进论文_张文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