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问题:历史与现在”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论文

“乡村问题:历史与现在”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论文

“乡村问题:历史与现在”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邵羿凌

摘 要: 2019年5月20日,武汉大学“文科青年教师学社”第八次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社会学、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围绕“乡村问题:历史与现在”这一主题,就乡村社会概念、中国乡村史、乡村治理研究、乡村居民文化参与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学术探讨与交流。

关键词: 乡村历史 乡村治理 乡村文化 乡村秩序

早在20世纪30年代,梁漱溟便意识到乡村问题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他在《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中指出,“一部中国近百年史,从头到尾就是一部乡村破坏史……乡村建设,是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或可云一种建国运动”。①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换言之,乡村问题的实质就是中国乡村以何种方式回应农业中国向工业中国转型的历史要求。具体而言,学界对乡村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村教育问题,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文盲率大约是80%,而且被视为识字的20%的人当中,已经包括了那些只认识几百个中国汉字的人和在今天只能列为半文盲的人”② R.麦克法考尔著,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培育适应工业社会的科技文化人才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对乡村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不同学科研究的焦点之一;二是乡村治理问题,包括乡村自治组织建设、城乡社会市场一体化、国家与农民关系等,这是社会学学科研究的重点领域;三是乡村文化问题,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中国的乡村文化传承较为良好,文化活动井然有序,自20世纪90年代城镇化进程加速以来,中国乡村的人口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凸显,乡村居民心理安全感与文化认同感“双缺失”的困境日益显现;四是乡村经济问题,主要包括乡村经济的发展历史、农民的收入来源(工资收入占比与农业收入占比)、农村市场(消费是升级还是降级)等问题。

乡村问题始终内嵌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之中,对乡村诸多问题的探讨与研究,不仅能够增强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对中国乡村问题的理解,更具体地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内涵,更重要的是打破学科壁垒,逐步形成对乡村问题的多学科交叉研究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与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

综上,本文介绍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部分都没有自己的测绘标准或者地理信息标准,都是修改采用或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组织(如ISO、IHO、OGC)制定的相关标准。其次,这些国家,大部分没有建立自己的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也没有对应的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制修订机构,只有少数一些国家有对应的技术委员会,负责与国际或发达国家标准制修订机构建立联系,参与相关的国际标准化工作会议,了解国际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制修订现状,或者参与国际标准组织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因此,也可以说沿线国家的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中的大部分领域都是空白的。

为进一步加深武汉大学青年教师对中国乡村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2019年5月20日,由武汉大学“文科青年教师学社”主办,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承办的“乡村问题:历史与现在”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召开。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刘伟教授,社会学系贺雪峰教授、李向振博士后,经济与管理学院方迎风教授,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陈波教授,历史学院鲁西奇教授等来自武汉大学不同院系的学者分别就中国乡村的历史、经济、文化、社会治理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本次会议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魏斌教授主持。

一、中国乡村史研究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鲁西奇教授认为,在历史学科范畴内,不存在专门对“乡村问题”的研究,正是社会学的发展使“乡村问题”成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历史学家才去探索历史上乡村有什么问题。在对中国乡村史的研究上,历史学者采用了三种不同的研究路径:一是对历史村落地理的研究,主要聚焦乡村聚落的性质、乡村聚落地理交通区位与经济文化网络、乡村住宅的形式及空间结构;二是对古代乡村制度史的研究,以“控制与自治”为研究核心,既立足于王朝国家看乡村,又立足于乡村民众看国家,重点考察王朝国家的乡里控制制度与乡村自治制度;三是对乡民社会及其变迁的研究,即把乡民及其社会作为出发点,研究他们怎样相互交往形成不同的关系,如何构成社会关系及其网络。

最后,鲁教授就“中国乡村”概念提出了5个问题:一是乡村是否包括游牧区,二是“城乡连续体”概念如何定义,三是在不同的历史文献中要怎么分辨“乡村”,四是“乡民”能否组成自己的社会,五是“乡村制度”应该归类为谁的制度。

陈教授还阐述了未来的一些构想,即搭建对乡村问题研究的交叉学科交流平台,并力争在2019年召开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学术会议。

可使首末数据点P0和Pn分别作为B样条插值曲线的首末端点。为了使两端控制顶点和首末数据点完全重合,将在节点矢量中的首末节点都设定重复度r=4,即u0=u1=u2=u3,un+1=un+2=un+3=un+4,则有P0=b0以及Pn=bn;数据点P2,P3,…Pn-2对应的节点矢量[U4, Un+1],依次代入公式(7),满足:

二、社会学视角下的乡村治理研究

在民宿的经营与建设中最重要的是体现当地的文化,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来展现宜兴特色的紫砂文化。宜兴是我国著名的陶都,将当地的紫砂文化融入到民宿中一定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湖父镇民宿还可以利用当地的天然氧吧纯天然、原生态的特点,来体现一种安闲、自在、怡然自得、慵懒却又不失精致的田园生活。而且政府还要指导民宿经营者继续深入地去挖掘宜兴当地的文化内涵,引领他们在民宿的设计与开发上面融入当地的地方特色。不仅要为游客提供纯天然舒适的居住环境和富有本地特色的食物,还应该开发富有纪念价值的特色手工艺品,供游客欣赏和购买。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刘伟教授认为,中国乡村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轨的历史进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缺乏对经验的理论性概括,学界需要从大的线索即国家与乡村的权力关系入手。乡村有其发展的自治基础与建设力量,要加强国家与乡村权力关系演变研究,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随后,贺雪峰教授与鲁西奇教授对历史学与社会学的差异展开了讨论。两位教授均认为,无论社会学还是历史学都是研究工具,学科分界是研究的壁垒,历史学无法亲历现场,但是可以通过复杂的观察研究与历史经验最大程度的还原现场,而社会学更大程度上代表着活的经验。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贺雪峰教授首先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谈起,他认为“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学是通过历史资料形成史实,而社会学本身没有历史学的考据实力,不过这两类学科的研究都是从史料中发掘经验本身的逻辑,而经验不清、理论切割经验的问题阻碍了有中国主体性的社会科学理论的形成,所有中外学术研究都要为理解中国历史与经验服务。其次,贺教授指出,要理解乡村治理的历史与现实,需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理解乡村中国的时空堕落与区域差异,其中包括村庄的结构与地理差异、乡村工业化、社会分层等诸多课题;二是要弄清中国式的农村发展道路,其中包括农民“半农半工”的谋生方式与城乡社会市场的一体化、快速转型期等问题;三是认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最后,贺教授还阐释了他对中国社会科学主题的认识,即中国社会科学存在两种循环,一是大循环(经验—理论—经验),二是小循环(理论—经验—理论),学者要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而非西方式社会科学,一定要在吸取古今中外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经验与历史,具有想象的能力,形成中国主体性的社会科学研究与话语权。

三、基于居民文化参与的乡村问题研究

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陈波教授从乡村文化传承与乡村居民文化参与的角度解读乡村问题。他认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中国的乡村发展是较为稳定的,文化传承较为良好,文化活动井然有序,自20世纪90年代城镇化进程加速以来,中国乡村出现的人口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导致乡村文化载体缺失、文化人口流失,加之公共文化建设的空心化与格式化共同造成了乡村居民心理安全感与文化认同感的“双缺失”。针对这个问题,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在理论层面,尝试构建以文化空间论、文化福利论、文化场景理论为主体的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连续数年开展覆盖全国的“文化第一线”调研活动,获得了大量有关乡村居民文化参与的数据,同时与100家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基地合作,共同促进基层文化建设科学化、惠民化。

随后,鲁教授进一步阐释自己研究理路的演进过程,他的第一步思考从地理学出发,这是受到法国传统的乡村景观与农村史研究、德国乡村聚落地理学传统的影响;第二步便从人类学有关权力的生成、形式及其意义的讨论入手,进而探索权力如何营造更大的政治体,即国家,以及国家如何处理不同的权力体;第三步便是把王朝国家的乡村民众主要看作被控制、被压迫、被剥夺的对象,并假设了一个路径:自然的乡村人—编户齐民—向上攀登的乡绅。

四、乡村经济研究

经济与管理学院方迎风教授认为,通过经验观察所得出的信息可以成为理论的一部分,但是要解决乡村问题,必须综合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从不同角度着手,单一学科或理论解释无法全面地推动乡村振兴。随后,方教授指出乡村经济研究的几个范畴主要包括乡村经济的发展历史、农民的收入来源(工资收入占比与农业收入占比)、农村消费市场(消费是升级还是降级)、农村贫困等问题,并阐述了当前中国农村贫困的主要特征,提出了一个对贫困问题的理论解释,即基于行为视角,经济学者通过文化贫困、社会交互效应、代际传递与家庭内部分配等方面来研究乡村居民的贫困问题。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熊芳芳老师结合自身研究经历提出了对乡村问题的看法。她对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研究方法表示赞同,并认为乡村的发展与繁荣一定要以保存乡村生活的独特意义为基础。以历史的眼光看,西方国家如法国的城乡关系经历了从二元对立(20世纪60年代之前城市对乡村的“掠夺”)到互动互利(城市反哺农村)的转变,从法国经验看,乡村的复兴赋予乡村空间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功能。乡村生活方式日益现代化的同时,也力求保持其不同于城市的空间属性和文化特质。如何将城市的发展与乡村的复兴相结合,尤其是如何保留乡村丰富多样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我的软磨硬泡下,爸爸答应让我试一试打糍粑。我本想摆出一个帅气的姿势举起大木槌,不料那木槌重得我根本提不起来。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木槌举起了一点点,可还不到五秒钟,它又重重地落了下去。哇,这家伙可真沉啊!

最后,主持人魏斌教授指出,此次学术研讨会进一步加深了武汉大学青年教师对中国乡村问题研究的理解,有效地推动了武汉大学跨学科交流平台的构建,打破学科壁垒,成功地实现了青年教师在学术研究上互通互助的愿景,为武汉大学的人文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全新助力。

Summary of the Symposium on “Rural Issues:History and Present”

Shao Yiling (Nation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Develop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China)

Abstract: On May 20th,2019,the 8th symposium of Young Teachers Association of Arts and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was held at Wuhan University,seven scholars from various subjects such as sociology,history,management,economics,political science,etc.carried out in-depth academic discussions and exchanged their minds on the concept of rural society,rural history of China,rural governance research,and cultural participation of rural residents.

Keywords: Rural History; Rural Governance; Rural Culture; Rural Order

DOI: 10.19468/j.cnki.2096-1987.2019.03.011

作者简介: 邵羿凌,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政策、文化理论。

标签:;  ;  ;  ;  ;  

“乡村问题:历史与现在”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