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礼让思想与精神文明_论语论文

“论语”中的礼让思想与精神文明_论语论文

《论语》礼让思想与精神文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语论文,精神文明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自古乃文明之邦,礼让之邦。远在尧舜时代,这些贤明的天子就兴起了一股“禅让”之风,这种良好的风气,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生气,给先民带来了福利。他们兴起的礼让之风滋养着整个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完善的精神文明。

孔子继承发扬了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并把礼让之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孔子是把礼让思想作为社会道德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加以阐述的。《论语》一书中七次直接提及礼让思想,另外还有一些表述礼让思想的相关章节。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孔子提倡的礼让思想及其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倡导在功名权利上,先人后己;在责任和义务上,先己后人。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这里孔子赞美的是泰伯在功名面前的高尚品德,这跟那些千方百计去争名逐利的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子路问成人……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乎平生人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在孔子看来,能够做到在利益面前,能想起该不该得,在面临危险时,能不顾惜自己的生命,长期贫困也不忘记平生诺言的人,也是可以算作成人的。这种人在利益面前能先人后己,在危难面前则不惜为人牺牲性命,他们的精神是可嘉的,也是一个健康的社会所需要的。孔子本人也有乐于助人、不计功名利禄的行为:“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论语·乡党》)孔子在谈及自己的志向时曾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要达到此目的,没有先人后己,为人服务、不计功名权利得失的思想境界显然是不可能的。对于子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和颜渊“原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治长》)的理想,孔子也是持肯定态度的,他欣赏的是子路的仗义疏财和坦率,他更称道的是颜渊的谦逊和不计功名。“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悦。”弟子在功名面前有这样的谦让态度和坦诚,作为老师的孔子当然是十分高兴的。孔子还用孟之反的故事,教育弟子们不可夸功邀名,要养成谦逊不骄的良好品质:“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论语·雍也》)

二、为政治国方面,孔子主张让贤用能,并要求为政者不怀私心,以强国富民为己任。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礼仁》)在孔子看来为政治国方面,只要治国者能够做到让贤用能,那么,要把国家治理好是没有什么困难的,相反,只讲究那些仪节上的形式,于治国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子路在表达自己的治国思想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先进》)面对子路的坦率直言,以及为政治国上不注意让贤用能,发挥集体智慧的武断之论,孔子付之一笑,并对曾皙说道:“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先进》)孔子认为子路这样的治国思想是难以解决那种内忧外患的国家问题的,他要让弟子们从他的笑声中领悟“礼让为国”的重要性。“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泰伯》)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的舜禹,他们丝毫也不为自己,而一心一意只想着民众,只为百姓操劳,这种崇高的奉献精神,让孔子赞叹不已。“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考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对于把全部精力用于国事,为民造福的大禹,孔子更是觉得无话可说了。在孔子的心目中,作为为政者如果都能这样做,那就再好不过了。“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论语·尧曰》)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所赞颂的先贤们都是以“礼让为国”、强国富民为己任的。

三、礼让思想用于人际关系上,孔子主张要谦逊,要尊重别人。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学而》)子贡在此称赞的是其师孔子的高深的修养,为人处事的谦逊态度。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孔子所到之处,方能“必闻其政”。孔子所以偏爱颜渊,也与颜渊的谦逊好学是分不开的。“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兴让”。(《礼记·访记》)孔子认为,如果人们都能做到尊重别人,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而不以自我为中心,那么,就会在广大的人们之间形成一种谦逊、礼让的良好社会风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孔子觉得一个人只要善于多检省自己,少责备别人,这样,就可以消除那些不必要的怨恨,就可以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还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只有这样,在与人交往之中,才不至于做出令人遗憾的事情。这种宽容大度的气量,也是达到融洽人际关系的一种途径。

四、礼让思想对于孔子所主张的仁而言,就是宁可失去功名权利乃至生命,也要坚持“仁”的原则(“仁”是儒家道德的标准,其核心是爱人,与人相亲)。

《论语·述而》中子贡与孔子有这样的对话:“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这里孔子赞扬的是两位贤人的为求仁德而互让君位的不图功名权利的高尚风格。孔子还说:“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这说的是,在仁德面前,要毫不犹豫地去做,即便是自己的老师在场,也用不着同他谦让,我们今天仍主张当仁不让,选贤用能。孔子也曾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这种“杀身成仁”是孔子的生死观,也是他的“见得思义”原则的彻底贯彻和最高准则,同时也是孔子倡导的礼让思想的最高境界。后来,孟子又提出了“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这样,“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就成了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的人生格言,激励着他们在生死关头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革命气节和高尚的情操,创造出可歌可泣的业绩。在一定意义上,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为正义、为真理、为理想而献身是有相通之处的。

孔子把礼让思想视作社会道德规范时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要求自己和弟子们在功名权利面前,要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要能先己后人,甚至要能做到“见得思义”、“见危授命”、“杀身成仁”。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接受他的思想,而且能够按照这种思想的指导去行动,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出现一种不计功名权利、互助友爱、学人所长、鉴人所短、团结向善而又安定的好风气,就会形成一种健康的民族精神,这样也就可以实现他以“仁”为核心的社会理想。当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社会理想是难以实现的。

五、孔子的礼让思想滋养着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完善的精神文明。

孔子的思想,在汉武帝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历代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统治地位,推崇孔子,神化孔子,偏颇地解释孔子思想,并片面强调孔子思想的落后因素,用它来束缚和统治人民。孔子倡导的礼让思想在他们身上已不复存在,其内部充满了嫉贤妒能、欺诈、自私、乃至倾扎残杀。孔子礼让的思想精华作为一份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是靠广大劳动人民和少数贤明的统治者,以及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继承下来并给予发扬的。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提出了“舍生取义”、“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思想。唐太宗李世民由于深刻认识了“民贵君轻”的道理,慨叹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思也。”还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在此基础上,李世民又提倡犯颜直谏、从善如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种居安思危,知人纳谏的远见,本质上也属于孔子所倡导的礼让思想的范畴。宋代优秀的知识分子范仲淹把孔子的礼让思想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他面对现实大声疾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希望所有的人都能这样要求自己,尤其是为政者更应该如此,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他的这种思想无疑是孔子礼让思想的发扬光大,这种人生理想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炎皇子孙为实现美好的社会理想而奋斗。

孔子倡导的在功名权利面前先人后己,在责任义务上先己后人,甚至见得思义、见危授命、杀身成仁的礼让思想,在今天仍然是有积极意义的,是与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相通的,只是我们所提倡的精神文明中礼让思想的内涵要比孔子礼让思想的内涵丰富得多,完善得多,目的也更为明确。对于孔子的礼让思想的精华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我们所提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敢于为真理和正义而义争,毫无疑问地包含了把方便和荣誉让给别人,把困难和责任留给自己,危难时刻,把生的机会让给别人,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等这样一些内容,其目的在于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以便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可以说,孔子所倡导的礼让思想,在我们的时代得到了更高程度、更大范围的实现,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扬光大。这种思想永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历史的前进,随着中华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它将得到更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它将在一定意义上增强中华民族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的魅力。

标签:;  ;  ;  ;  ;  

“论语”中的礼让思想与精神文明_论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