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生动与否取决于细节描写论文_任美玲

小说生动与否取决于细节描写论文_任美玲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302

【内容摘要】本文用《促织》三处细节描写,论述小说生动与否取决于细节描写。

【关键词】《促织》 细节 生动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蒲松龄《促织》中的细节描写在烘托环境气氛上,在揭示人物心里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促织》中的细节描写主要有四处。

一、捕捉“青项金翅”大蟋蟀的细节描写

成名性格迂讷,被官府抓了差充当里正,负责征收蟋蟀。他既不愿向老百姓摊派征收蟋蟀的费用,自己又捉不到中意的蟋蟀,结果倾家荡产还挨了打,“忧闷欲死,惟思自尽”。后来在驼背巫的画图暗示下捉到了一只“状极俊健,青项金翅”的蟋蟀。小说对捉蟋蟀的过程描写得非常细腻: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古陵蔚起,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草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癩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成名拿着驼背巫给他的画图来到“俨然类画”的村东大佛阁。在蒿草从中,侧着耳朵听,听有无蟋蟀的叫声;慢慢地行走,看能不能找到蟋蟀的踪迹,如同寻找草籽一样仔细,唯恐漏掉关于蟋蟀的一点儿蛛丝马迹,几乎做到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聚精会神殚精竭虑的地步,即使这样也没看到蟋蟀的踪影,更没听到蟋蟀的叫声,似乎是“山穷水尽”了。但成名 没有放弃,不停地找,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名看到了“一癞头蟆”突然跳走,这让成名非常惊讶:驼背巫图上画有“癞头蟆”,这让他对驼背巫能掐会算深信不疑,更主要是坚定了他一定能找到蟋蟀的信心。他急忙追赶,癞头蟆跳进草里。成名蹑手蹑脚地寻找,发现有一只蟋蟀趴在荆棘根部,赶紧去抓,蟋蟀钻入石缝。用尖草去撩拨,蟋蟀不出来;用水灌进洞里,蟋蟀无奈才出来,追赶进而抓住了蟋蟀,成名喜出望外。

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写成名按图索骥抓住蟋蟀的过程,写得细腻而生动,运用了走、听、行、蹑迹披求、扑、掭、灌、逐等一系列动词,把成名抓蟋蟀的过程写得细致入微,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如在眼前,逼真之至。

二、捕捉“形若土狗”小蟋蟀的细节描写

蟋蟀被儿子弄死了,儿子也吓得投井了,在一夜一夜未眠的处于绝望的情况下,成名又抓到了一只“形若土狗”的蟋蟀,小说是这样描写的: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这里的“忽”、“惊”写出了成名在处于绝境时的意外发现,意外惊喜,出现“柳暗花明”的局面。“虫宛然尚在”意思是被儿子弄死的那只蟋蟀好像还在。“虫宛然尚在”犹如写死去的亲人“音容宛在”,活画出成名希望那只蟋蟀没死或者死而复生的希冀心里。写出了在成名的心里,除了蟋蟀还是蟋蟀,没有蟋蟀他无法向官府交差,没有蟋蟀他就得挨打,没有蟋蟀他再无家产可赔,没有蟋蟀就是死路一条。所以成名发现蟋蟀以后喜出望外,急忙去捕捉。结果蟋蟀叫了一声就跳走了,而且很迅速。用手掌去捂,好像没有,手抬起来,蟋蟀又远远地跳走了,转过墙角,不知道蟋蟀跳到哪里去了。左顾右盼终于发现蟋蟀就趴在墙上,仔细地看,发现这只蟋蟀形体短小,看不上,瞻前顾后继续寻找刚才所追赶的那只。墙上的小蟋蟀突然跳到成名的襟袖间,虽然“形若土狗”,但感觉还差不多,于是高兴地把它收起来。这一段描写写出了成名既看不上“形若土狗”的蟋蟀,又觉得也许能“塞责”的矛盾的心里,写出了他的忐忑,写出了他的担心,写出了他的喜悦。同时也写出了小蟋蟀的“调皮捣蛋”、“故弄玄虚”,好像在跟成名捉迷藏。当成名捉它的时候,它“卖个关子”躲开了;当成名看不上它的时候,它却“投怀送抱”落在成名襟袖间。描写细腻传神,富于戏剧性,富于游戏性,使人如临如见。

三、小蟋蟀斗“蟹壳青”的细节描写

成名捕捉到“形若土狗”之蟋蟀后,惴惴恐不当意。刚好村中有一好事的少年驯养了一只名为“蟹壳青”的蟋蟀,想和成名的蟋蟀比试比试。小说是这样描写的:少年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作者写了少年的三次“笑”,一“大骇”。一笑小蟋蟀体型小;二笑小蟋蟀一动不动,呆若木鸡;三笑用猪鬃撩拨小蟋蟀胡须,小蟋蟀仍不动。这三次笑程度不同,第一次笑是“掩口胡卢而笑”,笑得有点藏着掖着,一方面可能顾及成名的面子,一方面可能也不敢放心大胆地笑,因为“蟋蟀”不可貌相,也许小蟋蟀还厉害呢。第二次笑是“大笑”,是一种情不自禁的笑,也是一种料定小蟋蟀不行的放心大胆的笑。第三次笑是“又笑”,是大笑的余波,是大笑的补充。这儿虽然没有写成名的反应,但通过少年的三次笑,我们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笑得成名心更虚,更没底。三次笑活画出少年的张狂,反衬出成名的木讷。一“大骇”,是少年屡次撩拨,激怒了小蟋蟀,小蟋蟀一下子咬住了“蟹壳青”的脖子。读到这里,不由人不感叹小蟋蟀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看到这里成名也不得不“大喜”。少年由“三笑”到“大骇”,成名由一言不发到“大喜”,都起到了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使读者随着成名的担心而担心、紧张而紧张、喜悦而喜悦,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扣人心弦,动人心魄,这是蒲松龄细节描写发挥的效力。

总而言之,小说生动与否取决于细节描写,没有细节描写,文章内容就会显得干巴,就会只有骨架没有血肉。《促织》其所以让人百读不厌,就是因为有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

【参考文献】

1、《促织》原文及翻译

2、百度百科

论文作者:任美玲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7

标签:;  ;  ;  ;  ;  ;  ;  ;  

小说生动与否取决于细节描写论文_任美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