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性论文_袁 丽

浅谈在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性论文_袁 丽

袁 丽 (四川省德阳市黄河路小学 四川 德阳 6180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01-039-01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指导实践的一个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凸显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持续性和和谐性。不仅需要充分结合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探寻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结合学生认知习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理解数学的内涵,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

一、掌握学情备好课

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上,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上。作为数学活动组织者的教师,应不断研究教材的内涵,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专研出一套生动、真实、高效、简单的教学流程。

1、了解学生。同一层次的学生,同样的教材,教师的不同,教学流程设计的不同,学生学校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因为小学生在生活阅历、基础水平、思维方式等各不相同,所以我们教师应整体把握学生基本情况,了解学生的喜好和困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从中去发现学生的个性、共性的问题,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真估计学生的思维可能性,为在教学设计中巧妙处理不利因素,促使学生在旺盛的求知欲中主动探索。

2、钻研教材备好课。教学设计应充分蕴含丰富性、有用性和趣味性。学习内容越丰富多彩越激情高昂,一切也就"水到渠成"了。要想设计出贴近学生客观实际的教学流程,数学教师应吃透教材的内涵,明确各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通过钻研教材,不仅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还应积极引导他们体验理性认识。作者认为: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重要举措。所以通过认真钻研教材,使自己获得更深的感受,把教材的思想转化为自身理念,真正做到教材读活。从那些静止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还原数学本身丰满的、鲜活的面容,探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做到心知肚明;结合网络资源,结合学生学习习惯,对数学内容进行创造性重组,探寻出一套生活味的、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流程。假如教师无法弄懂教材的内涵,头脑中缺乏完整的知识结构,知识传统的照本宣科,那么对于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只能一知半解。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低效的,缺乏活力和内涵的,学生主体性更是无法体现,至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知识更是不可企及。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有力保证。

二、数学要以本为本,重视学生阅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听课、记笔记、做习题。课堂上基本不用课本"这是学生学习数学课的一般方式。结合自身学生历程,深有同感。这充分说明学生没有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对老师还具有深深的依赖,对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带来消极影响闻名遐迩的大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在本质上就是个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一旦缺乏有效阅读的方式,其日后遇到的艰难困阻可想而知。课下调查发现:血多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阅读缺陷,课堂上留给学生的时间少之又少,这充分说明: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当今社会,教师还在有意或者无意的强化着学生对其的依赖。数学课本是学生了解现实的一扇窗户,然而我们的教师却有意或者无意的封闭这扇窗户,对学生主动主动阅读视而不见。归根结底这是教师的虚荣心在作怪。这样,学会学习又从何谈起?因此,必须让课本成为学生的依赖;一个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远比一个教学生学习数学要高明的多。这样一来,一个新问题又随之产生:课本让学生阅读了,还值得探究吗?让学生阅读课本,主要是把独立植入教学中,换句话说就是教师的教需要建立在学生的学之上,不应一丝一毫的讲解。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应积极创设一种氛围,便于学生在质疑、操作、实验、探索中消除误解,获得真知,丰富体验,求得发展。促使学生通过主动阅读和独立思考,对教材进行质疑、重组、超越,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学生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善于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大力弘扬素质教育的现代社会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永久性课题,我们教师应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尤其是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尊重、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以便促进学生在兴趣盎然和旺盛的求知欲中发展智力和健全心理,为此,应注意以下三点:

1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我们要从思想的源头上彻底扭转,以一个全新的姿态投入到具体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树立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和谐的互动关系,明确自身所处的地位和职责。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者认为:要大力弘扬首先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上革故鼎新,让学生由敬畏老师向理解和感激老师转变,进而实现双方零距离接触,化矛盾为和谐,真正做到双方辨证和统一。

2数学教师要真诚平等的对待每一名学生。虽然师生平等的关系已经确立,然而要想真正实现每位学生平等实属不易。一般教师比较眷顾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这也无可厚非,因为学校考核教师的标准便是学生成绩优劣,常言道: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口味不同,同样学生的学习口味也是不尽相同,因此,我们不能用统一考试成绩去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样也不能统一的考试制度去评价一名老师,比如,有的老师更侧重实践性,因此,他的学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可以更好更快的解决,而那些习惯于研究课本知识的学生对一些实际问题却不知所措。因此,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真正的学有所感,学有所获。而新课改有效的解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教师在课堂内外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学会尊重、宽容、爱护学生,让他们感到和教师交流是一种快乐的事情,树立让学生为荣誉而战的信心和勇气。在实践中找到自尊,焕发自信。

言而总之:时代在发展和社会在进步,教育也呈现新颖性,新课标代表这教育的进步,指引着数学课堂日趋完善。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树立全新理念,在教学方法上勇于革故鼎新,才能又快又好地推进课程改革。

论文作者:袁 丽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1

标签:;  ;  ;  ;  ;  ;  ;  ;  

浅谈在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性论文_袁 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