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间通俗书籍图解_版画论文

中国古代民间通俗读物插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插图论文,中国古代论文,读物论文,通俗论文,民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古代经卷、书籍中的木刻插图很多,创始也早,但被人们作为艺术品类收集珍藏,却是从本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才开始的,而且先是由少数学者倡言,后渐引起国人注意。惟多重视古籍版本年代为要。

“插图”或“插画”一词,始自近代出现。过去称作“全相”,如元代至治(约1321年)间刊印的《全相武王伐纣平话》。上图下文,由卷首到卷终。或名“注图”,如嘉庆(1796—1820年)间,朱璞依宋本复刻增益的《三字经注图》,是随文补以图画,便于识字。或称“图咏”,如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刻本《新词图咏笔花楼新声》、光绪十二年(1886年)《聊斋志异图咏》。也有名为“纂图”者,如至元六年(1340年)刻本《纂图新增群书类要事林广记》。还有称作“出相”的,是沿用佛经版画之说,如《元本出相北西厢记》、《重刻出像浣纱记》等。后来坊间书肆刻印的通俗小说中,卷首多刻故事中主要人物图像,标以“绣像”二字。如《绣像闺秀英才》、《绣像康梁演义》等等,同是沿用佛教之说。〔按:《法苑珠林》:“唐显庆(656—661年)际,于西京造二十余寺,爰敕内宫式模遗像,造绣像遗格,举高十有二丈,惊目骇听,绝后光前。”通俗小说附以图绣人物,称作“绣像小说”,殆由此而来。〕佛教本由异域传来,为便于华人信仰,理解教义,率先刻图附于佛经卷首,后又采用汉画像石刻。绘刻成连环故事形式,名之为“出相”或“佛说”。如明宣德八年(1433年)《出相观音经》、天顺(1457—1464年)间刷印的《佛说阎罗王经》、清乾隆三年(1738年)刊版的《佛说造像量度经》等,都是附有图版的书籍或经卷。但皆无插图之说。这些古代木刻版画或用以弘扬佛法,或增加文学欣赏趣味,或有助于对故事人物性格理解,或为了书籍装饰美观,但大多数是画家根据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形象创作,具有它的独立艺术欣赏价值。因此,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注意与收集。无论是独幅佛经图像,或出相插图、通俗小说绣像、戏曲唱本全图;也不管是图附卷首,或插绘于卷中,或刻图于上,下刊文字,或插图于文字之间等等,为使其名规范化,以期达到共识之目的,后来统称为“版画”了。

图一 《三字经》 清嘉庆间刻,南京聚宝门内大功坊状元巷李光明家印卖。图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一页。故事见图上注。

插图版画既属中国美术组成之部分,它和绘画一样,略有雅俗之分,名家和艺匠之别。就近代各地出版的《中国古代版画图录》来说,收藏家过去收集的实物品类,除历史悠久的宋元版本插图和出相佛经外,大都是明清两代的文学名著或书林诸家名人刻绘(如金陵(南京)富春堂、世德堂、文林阁、继志斋、环翠堂等)者为主。又因古代戏曲文学插图既多而精。安徽徽州(今歙县)玩虎轩汪氏刊印的《养正图解》、美荫堂本《方氏墨谱》、兹兰堂本《程氏墨苑》、泊如斋吴氏《宣和博古图录》和《考古图》等,皆为名画家丁云鹏绘图,徽派黄氏名家刊刻。而且徽州版画既有宣纸徽墨物质条件,又有绘刻名家出样刻版,作品文艺术性,不言而喻。再者这类附于图书中的木刻版画,过去尝为书肆的善本奇货。如北京的东四牌楼隆福寺街、前门外琉璃厂、宣武门内大街,南京的秦淮北岸夫子庙,苏州的旧学前街,上海的福州路、文庙路,成都的春熙路,杭州的湖滨路新市场,西安的府学巷等地的旧书店、书摊,都有全套或残本出售,多被藏书家和文人们所注目。此外,在城乡中还有一大宗民间版画,其中除木刻纸马(神像)等外,都是为了便于农民识字或种桑养蚕、兽医治病、算命看相、盖房筑屋、行路出游以及小说唱本……刊印的通俗读物插图。这类民间插图版画,常是开本较小,纸张单薄,适合农民购买力,但艺术性未尝低劣。因它对广大农村百姓来说,具有实用价值,一传百代,旧书肆中却很难见到。故收藏家颇不易得。观近年出版的各种中国古代版画图录,就可说明这一问题。

图二 《关圣帝君宝训像注》 清雍正九年(1731年)初刻,北京琉璃西门内雕藻斋吴家刻字铺重修。图选“邪教诬民”故事。略谓:明万历间,有奸民创“白莲教”,诡言入教者,上等当成佛作祖;下等转生不失卿相位。引诱男妇,因而敛财作恶,后被人告发,首恶尽除,此教乃息。反映了白莲教农民起义史实。

重视和倡导中国古代版画学者,首推鲁迅和郑振铎先生。1934年鲁迅著《且介亭杂文》一书,其中《连环画琐谈》一文说:“古人左图右史,现在只剩下一句话,看不见真相了,宋元小说,有的是每页上图下说,却至今还有存留,就是所谓‘出相’;明清以来,有卷头只画书中人物的,称为“绣像”,有画每回故事的,称为“全图”……但民间另有一种《智灯难字》或《日用杂字》,是一字一像,两相对照,虽可看图,主意却在帮助识字的东西……。”反映了鲁迅先生是收集和研究中国古代插图版画的先行者。不仅如此,鲁迅和郑振铎二人于1933年还编印了一部《北平笺谱》彩印木刻版画集。此后,抗日战争起,潜居于上海的郑振铎先生将辑录的古代木刻版画一千数百幅,编成一部《中国版画史图录》,于1940年在上海出版了,五辑共二十册。自唐代佛经起,到清朝历代的典籍、小说、戏曲之插图以及画谱、笺谱、墨谱、名人像赞……精选博取,影印出版,卷首刊有《中国版画史(自序)》一文,概要地叙述了中国版画发展史,为后来续编中国版画史者准备了重要可贵的文图资料。同时,沦陷区的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在东黄城根42号前中法大学礼堂院内于1942年7月,举办了“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并展出了部分有关的插图书籍。1944年7月,以介绍中国木刻版画插图为专题的“明代版画书籍展览会”,仍在东黄城根原处展览。展品以通俗戏曲小说中所附的插图为主,共有一百零一种,置于展橱内。另有道释经卷,分悬于展览室之壁上,共四十四种,总计一百五十五种。展品分别按明永乐朝起,到崇祯末止,顺序排列,年代不明者系于后。其中书籍插图收藏者为傅惜华,余为法国人杜伯秋(J.P Dubosc)等收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上下二册),即傅惜华生前将其藏品选编后,付于出版社者。该书选图八百余幅,内含古典文学作品诗词、画谱、戏曲、说唱、小说、传记等二百二十余种,惟缺民间应用类书之插图版本。1958年,北京荣宝斋为保存中国古代版画艺术精华,翻刻了一部《中国版画选》,从七十五种珍本书籍中,选图一百六十七幅,内容包括被斯坦因(M·A·Stein)从敦煌盗走的唐咸通九年(868年)刊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扉页画。余为宋、元、明到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历代的宗教、文学、科学、画谱等,其中以文学作品最多。前有郑振铎著文以中国雕版插图的历史发展为序。体例如《中国版画史图录》。同年,郑氏出访中东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阿富汗时,中途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其它遗著《中国古代版画丛刊十八种》,因反右运动,于1961年始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另一部《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又因“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迟至1985年方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于此期间,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再版了《中国传统版画艺术特展图录》,台湾中央图书馆出版了昌彼德编《明代版画选初辑》。至此,现存于国内的中国古籍珍本插图版画,大都收入上述诸图录中。至于流传在城镇和广大农村的民间实用读物之插图版画,所收不多,有待藏书家整理研究,来日出版问世。

中国古籍插图版画流到国外者,为数亦可观,且不乏佳作。如甘肃敦煌莫高窟、黑城子(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等地出土的唐末五代及西夏时期刊印的出相佛经和单页释佛菩萨像,早已被英、法和沙皇俄国“探险家”盗运到彼国博物馆中收藏。今日中国人只有散见于他国出版的有关书目、插图中。国外出版中国古代版画,始见于日本昭和七年(1932年)黑田源次著、美术研究所出版的《支那古版画图录》。其中以该国收藏的苏州桃花坞年画为主,前有专文叙述。后来傅芸子译成中文,收入《白川集》中。此后,长泽规矩分别于日本昭和十七年(1942年)与昭和壬寅(1962年)先后出版了《明清间插图本图录》、《明代插图本图录》。1967年,日本味灯书屋出版了樋口弘著《中国版画集成》,是与黑田源次编著的《支那版画史图录》相近者,以中国木版年画为主。1988年,泷本弘之于“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十周年纪念”和“町田市制三十周年纪念”时,将“中国版画2000年展”,编著了一部《中国古代版画展》图录,共收版画插图三百五十一幅、木版年画七十九幅,总共四百三十幅。其中绝大部分为中国藏品,也有部分是来自法国巴黎图书馆和日本各地寺院、文库、图书馆、学校收藏者。其中除苏州木版年画外,民间杂书插图略有一二,图版前有李平凡《中国古代版画之创作与发展》、泷本弘之《郑振铎与中国版画研究》等文章六篇。可称是一部完美而不失原图真貌的复印本。因其图版皆从展品原作拍摄,故较近年国内出版的《中国古代版画百图》、《中国版画史图录》、《武林插图选集》、《中国古本戏曲插图选》、《中国古代版画展览图录》、《徽派版画史论集》以及《中国美术全集·版画》更近原作逼真。

图三 《鲁班木经匠家镜》 清同治庚午(1870年)刊,亦西斋藏版。北京提督工部御匠司司正午荣汇编。图为“木床”、“镜架”二式。

图四 《删补颐生微论》 清初刊,云间(今上海松江县)念莪李中梓(士材)著。图为“手厥阴心包络经”。写心胞络左右共十八穴位,即由前胸“天池”起经“曲泽”、“郗门”到中指的“中衡”止。

上述图录所收的中国古代书籍插图和独幅木刻版画,有唐宋名人字画,其价值贵重如金,且难以再得,子孙宜永宝之。此外,还有一大宗过去流传于乡镇塾学和农民百姓日常所需的教学课本、实用便览、小说唱词等等通俗读物,其中也有不少附以插图(全图、绣像)者,绘刻艺术水平并不亚于各派名家。有的风格精工细丽,有的如率笔写意,有的更多民间自由创作之风格,犹存原始稚拙之趣味,洋洋大观,别树一帜。这类民间通俗读物,纸薄而保存不易,且因其实用价值高于艺术观赏,尝是一本到手,下传百代而不废,故欲收集也较难。加上收藏家对古籍版本的重视,忽视民间通俗读物等原因,所以现代出版的中国古代版画图录中,所收民间版画插图不多。台湾历史博物馆于1977年出版的《中国民俗版画》,虽然收入不少民间木刻神佛祖师等独幅图像,但尚嫌不足。因民俗版画并非只此而已,就往年收集的民间民俗版画来看,过去还有不少来自民间画匠刻工印制的木刻版画。诸如选仙图、水浒纸牌、欢乐图纸、月光马、天师符、观音衣、契约纸、年庚帖……都是属于民间木刻版画之类者。此外,通俗读物之插图,更是丰富多彩,内容不仅看到过去民间士农工商百姓中的劳动生产情景,如农民如何植树种田、养蚕绩麻,木匠怎样架屋上梁、装修亭阁,医生如何为人疗病、为家畜治病,星相家怎样为人相面算卦,商人必读的日用买卖杂字,传真画师绘制肖像画的传神画谱,绣花作坊用的刺绣谱子……;此外还可看到人们日常生活诸般乐趣,如练武强身、游山赏景、酬神赛社、钓鱼作画、饮酒行令、下棋养花、辨识气象、粗通命理、学文识物、讲经知礼等以及武侠小说、戏曲唱本、时调鼓词、杂技把戏等等,过去世俗生活生产的各种活动,无不绘刻成图像,插入坊间刻印的通俗读物中。今人可以借此形象地了解过去社会中,人民大众文化生活之一斑。至于村塾启蒙之读物,如《养蒙图说》、《日记故事》、《三字经》、《弟子规》等,大都附有各地不同的精美插图。尤其是“戊戌变法”(1898年)前后,社会上新添的西方教育读物。如《幼学操身》(体操图解)、《画形图说》、《博物新编》、《启蒙画报》……,更是饶富新趣,为编写中国教育史提供了形象资料,值得珍视。今若按其内容分类,大致如下:

(一)启蒙课本 如《三字经》、《百家姓》等;

(二)劝善戒恶 如《觉世经图注》、《孝悌图说》等;

(三)农业生产 如《蚕桑萃编》、《山居琐言》等;

(四)建屋造物 如《匠家镜》、《鲁班装修做法》等;

(五)治病医书 如《薛立斋验舌证病图》、《珍珠囊药性全赋直解》等;

(六)医治家畜 如《图像水黄牛经合并大全》、《元亨疗马牛经》等;

(七)练武防身 如《少林棍法阐宗》等;

(八)健身练功 如《按摩气功易筋经图说》、《卫生要求》等;

(九)星相占卜 如《管窥辑要》、《水镜集》等;

(十)安居颐养 如《传家宝》、《万宝全书》等;

(十一)旅游览胜 如《沪游杂记》、《粤东葺胜》等;

(十二)应用读本 如《绘图日用杂字》、《杂字采珍》等;

(十三)小说唱本 这类最多的是“绣像”本,如《彭公案》、《林香保双钗记》、《绣像东周列国全志》、《刘公(罗锅)案》、《云合奇纵》、《陈姑追舟》、《卖杂货》、《蒙正别窑》等;

(十四)其它 如舟船运输的《行水金鉴》,介绍西方科学发明的《番汉通书》,透视画法的《画器图说》,海外诸国的《四夷考要》,刺绣衣帽服装用的《花样图谱》,民间神仙传记的《天后圣母圣迹图》、《曹江孝女庙志》,敬祖祀孔的《祀天舞谱》、《府学文庙乐、舞图谱》,介绍西方科学的《博物新编》以及藏传佛教经卷扉页佛画、玛尼旗,回民斋戒《礼拜要览》等等,都附有各种不同形式的精美插图,琳琅可观。

为了引起人们对民族文化中的这一宗民间插图版画的重视,今写下上述文字并介绍几幅各种不同风格内容的图样,借以抛砖引玉,供众鉴赏并指正。

图五 《元亨疗马牛经大全》 清道光八年(1828年)六安州(今属安徽)喻本元、喻本亨编定。故以为书名。藜照书屋梓行。图选“察色之图”、“诊脉之图”二幅。

图六 《四夷考要》 为一残本,年代及刊印者皆无,每页上图下文,都是辨物识字之类的民间刊物。此页图上绘刻一戴帽穿靴,手持折扇的老者。上题“高丽国”三字。旁注“此国古名鲜卑,周名朝鲜。武王封箕子于其国,礼乐诗书医药皆备……。”过去因无地理课本,村民或幼童借此图文,以增广见闻。

图七 《申江名胜图说》 清光绪十年(1884年)上海管可寿斋刊印。图分上下两卷,共四十二幅,以朱色印图,墨色刷字,绘刻了当时上海开埠后“十里洋场”的初期景物。此图题作“漱芳馆素卿歌俞调”。描绘了当时弹词名角朱素卿演唱时兴“俞调”的实况。

图八 《彭公案》 清光绪年间,北京宝文堂印书店印的通俗小说之一。故事内容,演说清初武侠黄三泰、李七侯、褚彪等,佐清官彭鹏剪除地方恶霸、山贼土豪及淫女邪道等杀打情节。图选“恶法师马道玄”,图后刻铜钟一口,上刻马道玄该诛之作恶罪行。增添了小说书中装饰性。

图九 《刺绣图谱》 清代刊印。刺绣图谱都是供应绣工作坊而刻印的各种图样。图中向无刻工及书坊之名称,绘刻年代更不详细。此图分作两部,上首刻《西厢记》故事:普救寺和尚居中,莺莺和红娘于左,张生在右作偷看二美状。下图画“群儿嬉戏”,儿童们举旗、擎绣幡、吹长号、扛方灯在作唱游之戏。两图皆似枕头两端上的绣品花样之一面。

图十 《博物新编》 清咸丰五年(1855年)上海墨海书馆刊印,作者英国医士合信。是一部介绍西方物理光学及天文动物的自然科学之类书。图中“火轮车”,刻画了铁路火车以蒸气推动拨轮前进的最初结构之原状。

图十一 《幼学操身》 清光绪丁酉(1897年)湖南书局仿刻。“戊戌变法”之前,一部分有识之士提倡新学,建立学校以代私塾。《幼学操身》一书,即反映了当时教育改革的一斑。全书共三十二图,除徒手操外,还有练哑铃、单杠等功夫。末附《易筋西经图》,颇不多见。

图十二 《藏经》插图 清代,青海。藏传佛教的经书都横排,单页摞起,数十页为一部。有些佛像版画,刻印于经文两端。

标签:;  ;  ;  ;  ;  ;  ;  ;  ;  

中国古代民间通俗书籍图解_版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