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盟校开拓青青龙藤新知识_康奈尔大学论文

常春藤盟校开拓青青龙藤新知识_康奈尔大学论文

“常春藤”盟校:开拓新知的青青长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常春藤论文,新知论文,盟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它们历史悠久、治学严谨、教授水平高、学生质量好、美誉世界,也有一个世人皆知的代称“常春藤”盟校。“常春藤”学院被认为是美国顶尖名校的代名词。

      常春藤盟校(The Ivy League)通常意义下说的是体育赛事联盟,“常春藤”名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早期的常春藤学院只有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和普林斯顿4所大学,在保持着严谨开放、自由合作的学术传统之时自然结成“四联盟”(Four League),而在英文表述中,罗马数字的“四联盟”(ⅣLeague)中的“Ⅳ”有着和“Ivy”同样的发音,而英文“Ivy”的意思就是常春藤,所以“四联盟”又称为常春藤盟校。后来这4所大学的联合会又扩展到8所,成为如今享有盛誉的“常春藤”。第二种说法,“常春藤联盟”之原名应追溯到1937年,《纽约报》(New York Herald Tribune)的一位体育新闻记者斯坦利·伍德沃德(Stanley Woodward)首先使用了该名词,因为美国最古老、最精英的学校建筑物均被常春藤覆盖住。

      “常春藤”盟校早在19世纪末就有运动方面的竞赛,盟校的构想酝酿于1956年。后来,各校订立运动竞赛规则时也订立了常春藤盟校的规章,选出盟校校长、体育主任和一些行政主管,定期聚会讨论各校间共同的有关入学、财务、援助及行政方面的问题。

      创新是这些“常春藤”大学生命力旺盛常青的所在。近三百多年来,“常春藤”盟校为美国的强大、人类的进步和未知世界的探索做出了杰出贡献。思想家、科学家、医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以及商业精英等推动人类进步的杰出人物数不胜数,改变人们生活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常春藤”盟校的精神内核。

      一、传承与创新并行不悖

      八所“常春藤”盟校中有七所大学是在英国殖民时期就建立起来的,在美国高等教育历史上是建校时间最长、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常春藤”盟校秉承欧式教育学风,锐意开拓进取,经历一代代大学管理精英和学术泰斗们的不懈努力,“常春藤”在当代世界学术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也是整个西方世界科研和教育制度中的翘楚,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以下三所大学是继承传统精神与创新发展并行不悖的典范。

      (一)哈佛大学

      1636年,哈佛大学的前身——剑桥学院在波士顿成立。约翰·哈佛(John Harvard)为创立之初的“剑桥学院”捐出了自己一半的财产和所有藏书。为了纪念他,“剑桥学院”更名为“哈佛学院”。1780年,就在美国建国后的第四年,已走过144年光阴的“哈佛学院”晋升为哈佛大学。故有“先有哈佛,后有美国”的说法。

      1869年,化学家艾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出任哈佛第21任校长,他在治校章程中提到:“人类的希望取决于那些知识先驱者的智慧,他们所思考的事情可能超过一般人几年、几代人甚至几个世纪。”在艾略特的领导和推动下,哈佛大学在美国大学中率先实行选修课制度,同时大幅度提高教授的年薪。经过改革,优秀人才迅速汇聚,学生的潜能浮出水面,研究的视角立体拉长。

      哈佛大学秉持着这样的用人理念:教授首先应当是一个学者,能够享受挑战和创新的乐趣,而且能与他人进行有说服力的交流。拒绝平庸的哈佛,实行社会契约式的教授终身制,“不晋升即辞退”的递补原则让很多教授感觉到危机四伏。

      沟通中美两国关系、在世界政治舞台叱咤风云的国际关系学家基辛格博士就是哈佛的毕业生。早在哈佛求学之时,基辛格就被导师认定为知识能量与行动能力俱佳的天才。临近毕业,爱才心切的导师四处奔走,以期让基辛格留校任教,但哈佛表示不能接受直接留校任教的学生。面对这一决定,基辛格博士坦然接受,他知道哈佛之所以是哈佛也正因如此。1977年,基辛格卸任国务卿,此时他向哈佛申请重返学校担任教授,但只研究不上课,无奈被再次拒绝,因为哈佛表示不能接受不履行任课职责的教授。

      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丘成桐说:“不但哈佛大学,所有美国的大学都是这样的,在本校毕业的学生都到外地去,到其他大学去学习。只有他做得真好以后,我们才考虑请不请他回本校来教课,至少在外面进行本校没有的研究再回来,至少考察他眼界有没有打开。其他院校的老师,一年总有一半的时间在外面走,真正做学问的时间其实不多,这个对研究气氛不好,对学生的带领也不好。哈佛大学规定教授一年要九个月在学校教书,不能去外面兼职。”

      从美洲最初的殖民地到独立革命的发源地,乃至今天美国的文化与学术中心,静静的查尔斯河记录下了哈佛的全部历史。温暖的温带阳光终年守望着这片美洲大陆最古老的土地,它和查尔斯河一起哼唱着亘古不变的知识赞歌,哈佛大学置身于如此的美景中成长了三个多世纪,而年轻的哈佛人正努力前行,将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谈到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感受时说:“那真是个天大的惊喜。那种感觉真是无法形容。后来我去斯德哥尔摩领奖的时候,在那儿呆的一个多星期又是另一段美好的经历。因为你成了历史的一部分、知识历史的一部分,像爱因斯坦、玻尔,经济学中的萨缪尔森、肯尼斯·爱罗这样的人物,想一想你已经成为了这其中的一分子,真的是没什么可以与此相比的。哈佛商学院肩负着很特殊的使命。它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商学院。”

      创办于1908年的哈佛商学院,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培养领袖的目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哈佛商学院的一举一动影响着美国甚至世界的经济走向,它的一言一行牵动着商业领域的潮起潮落。秉承哈佛大学历来的招生精神,哈佛商学院在招生录取方面非常严格,每年六千多人的申请者中,最后只能招收八百名佼佼者。这里的教师既富有创造力,又真正懂商业。基于案例事实和理论基础上的引导归纳是哈佛商学院的教育模式。哈佛商学院的教学经验和所用教材被奉为世界商科教育的典范。由商学院教师跟踪公司运作,写出的成功或失败的商业管理案例,让学生掌握了颇为难得的第一手材料。如今,哈佛商学院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商务案例制作机构,全球流传的商务案例80%以上出自哈佛商学院。

      经久不衰的传统使得哈佛大学与美国政界以及司法界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里走出的精英决策着美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走向。由此,哈佛被称作“美国政府的思想库”。

      哈佛大学法学院创立于1817年,虽然比大学本部建校晚近两百年,但仍然是美国最古老的法学院。哈佛法学院为美国乃至全世界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律师,虽然法学院和美国政府的关系甚密,但二者一直互相尊重,又保持一定的距离,政府从不干预学院内的学术研究,教授和学生的教和学都享有绝对的自由。在这里任职的教授也大都是法律界极负盛名的人物。杰出的毕业生更成为哈佛法学院至尊地位的有力见证。

      (二)普林斯顿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注重传统,又始终占据着学术的前沿;校园恬静安祥,却又繁花似锦,它是众多学子理想的求学之所。要适应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生活,就要贴近它“注重传统”的精神。

      普林斯顿保持有浓厚的欧式教育学风。学校创立宗旨就强调训练学生具有人文及科学的综合素养,透过特有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本州及教会引以为荣的学者。至今,普林斯顿大学仍秉持这样的育人宗旨。毕业校友秉承这一传统,在各行各界崭露头角。著名的相对论大师爱因斯坦曾在此任教。1936年,图灵(A.M.Turing)来到普林斯顿大学从事研究,两年后他在这里取得博士学位。图灵是计算机科学的先驱。他提出的图灵机模型为现代计算机的逻辑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础。这一重大发明,促使计算机科学以几何级的速度飞速发展。其理论是当今计算机科学中所有程序语言、代码存储以及编译的最核心的基础。他提出的图灵实验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66年,美国计算机学会设立了“图灵奖”,每年颁发一次,专门奖励对计算机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图灵奖”是计算机界最负盛名的奖项,有“计算机界的诺贝尔”之称。

      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说:“我的基本研究领域是演算法。演算法就是说我们知道的计算机在很多时候是拿来做各种的运作,而运作需要有一种程式。如何写出一种好的程式呢?从数学的观点来讲,怎么样能够让它更加有效,做事情做得更快。这就是我研究的一个基本方向。我所做的东西是跟图灵在计算机上的贡献部分有相当大的关系。”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菲利浦·安德逊(Philip Warren Anderson)说:“在大学,我真正难忘的人是我的研究生导师本·布莱克,他在哈佛是个名人,他曾是哈佛大学的系主任,他是一个很随和友善的人。我在本科时就知道他,后来他成了我的论文导师。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幸。30年后我又和他一起获得诺贝尔奖,这对我很重要。是他教会我怎样真正地容身于科学之中。是以个人为中心还是更注重学生,这使科学家们变得不同。”菲利浦·安德逊教授和另外两位学者共同分享了197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告别斯德格尔摩的颁奖台,年逾八旬的安德逊教授至今仍然沉浸在自己的课题之中。科学家对未知世界的探求发挥了榜样的力量,它激励着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的迅速崛起。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系先后诞生了18位诺贝尔奖得主。

      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研究生费欧娜(Fiona)说:“这里很生动、很亲切。我觉得这儿的师生关系是很不错的。从我的经验来看,当你要找教授时,你总是可以敲开门去麻烦他们。任何时候他们都会帮助你,即使是那些很忙的教授。我们系的老师都很为学生着想,找到他们的时候,他们都能尽心帮你。”

      如果你是学者,普林斯顿能给你最周到的关怀与呵护,让你在美丽心灵的环绕下,在科学舞台上尽情舞蹈;如果你是学生,你可以在校园里,从众多榜样中找寻到求知路上的引领者,进而沿着相同的轨迹,加速发现不同的美丽。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菲利浦·安德逊说:“最大的快乐就是去理解大自然,看到一些让你快乐的事情。看到你不理解的事,那些你不理解的事情和看起来不太对头的事情,突然间你理解了,这样的感觉很妙。而且是真正理解了新事物,彻底明白为什么玻璃是透明的,为什么金属可以导电,为什么金子会发光,这才是最大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在于发现前人所未知的事,那些大自然向你展示的崭新的东西。”在普林斯顿,静谧与灵动并存,总有些新的、活跃的音符在跳跃。古老建筑上的常春藤记录着这里发生的一切,延续着毕业生在普林斯顿校园中的心绪,那是种永不停歇、积极向上的喜悦。

      (三)哥伦比亚大学

      步入哥伦比亚大学的正门,两尊遒劲挺拔的希腊雕塑巍然屹立,多少年来,它们一直守护着哥大追求科学与艺术的教育理想。

      哥伦比亚大学校董童伟鹤说:“同其他常春藤院校一样,我们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但哥伦比亚大学的规模不算大,因为学校的资源有限,校园的规模和面积都不大。我们在纽约市的中心,缺乏扩展空间,所以我们必须因地制宜、高效地利用空间。”哥伦比亚大学的地标从模糊走向清晰。台阶走不到尽头,就像漫长砖墙上翻过的一页页日历,每天都一如往常地从零点开始。哥伦比亚大学开始把校区延展到纽约城,并衍生出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可以在联合国学政治、在华尔街读金融、在百老汇看戏剧、在林肯中心听音乐。而对于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学生来说,纽约更让他们欢欣鼓舞,因为身处的这片空间正是全世界的金融贸易中心。这种无与伦比的天然优势,让商学院的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最直接的金融资讯,获得实战经验。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副院长保罗·格拉斯曼(Paul Grasmann)说:“哥伦比亚商学院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一方面位于美国的经济首都,另一方面它又是一所优秀的大学,不仅处于多家商学院的中心,而且得益于杰出的学术环境,这两者的结合是哥伦比亚商学院区别于其他商学院的地方。”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Mundell)说:“许多情况下不仅仅是学者去选择大学,也要大学来选择学者。1974年哥伦比亚大学邀请我到这里任教,我当时非常高兴,因为哥伦比亚大学非常好,同时也因为它地处纽约这个世界资本市场中心。我主要研究国际金融与经济学,所以这里对我而言非常理想。”

      在20世纪的科学成就中,遗传学理论最为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它起源于哥伦比亚大学,其创始人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正是在这里发现了基因是一切高等生物的遗传基础,弄清了DNA的分子结构及其复制方法,在人类认识生物界的过程中发动了一场真正的革命。摩尔根的发现代表着人类想象力的一大飞跃,人类也随之走进基因时代。1933年,摩尔根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原本平静的日子被突如其来的一连串荣誉所打破,但摩尔根很快就调整了生活节奏,研究重新走向起点。在实验室里,学生竟可以斜躺在椅子上,无拘无束地和摩尔根争论。在每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摩尔根都要为妻子采摘一朵美丽的玫瑰花,科学家的艺术气质毕显无遗。在哥伦比亚大学的20年时间里,摩尔根引发了生物学界最频繁的能量爆发:在其研究团队中,先后有7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无疑是幸运的,在这个精神的家园里,你可以看到城市的影子、感受社会的脉搏。而忠实记录下城市、国家乃至世界发生的事件,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传承下来的教育观。1903年,美国著名的编辑和出版家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Joe Pulitzer)立下遗嘱,将财产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创办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并设立普利策奖。1917年,普利策奖正式设立。80多年来,普利策奖一直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每一个希望有所作为的美国记者无不以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作为奋斗的目标。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白令哲(Bollinger)说:“哥伦比亚大学有服务社会的光荣传统,我们千方百计帮助来到这里的人,他们来自哥伦比亚周围地区和世界各地的人们。所以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教学、科研支持、服务社会。”这里的教师和学生所做的贡献都是实质性的、货真价实的,所以我们的医疗中心在世界名列前茅,我们努力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改进人类的健康状况。”

      二、体制与机制因需而择

      今天,人们提起“常春藤”盟校,不约而同会想到它们是学术、身份和荣誉的象征。这得益于一代代有远见的先辈们的努力。在办学过程中,常春藤盟校的创办者和管理者坚持自己的办学理想,选择可以使大学稳步持续发展的模式。

      (一)公私合营的康奈尔大学

      在所有“常春藤盟校”中,康奈尔大学是历史最短的一个,而同时它又是最大的一个。1868年,一个叫康奈尔(Cornell)的纽约人把目标投向了伊萨卡,他要在这里建一所以科学、文学、艺术和农业闻名的学院。自幼失学的康奈尔白手起家,与电报发明者莫尔斯共同创办了联合电话电报公司,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个农民出身的发明家深切同情那些付不起学费的学生,所以他以一个实业家的眼光,希望在这里建立一所“所有人都得到最好教育的大学”。

      康奈尔大学校长杰弗里·雷蒙(Jeffrey Lehman)说:“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曾将康奈尔形容为美国的第一所大学。这颇为令人惊讶。因为那时美国已经建立了许多优秀的大学,与其他学校相比,康奈尔大学与众不同。正如其创始人伊兹拉·康奈尔所说,任何人都可以到此就读,并且可以从事所有领域的学习。”

      与完全私立的其他“常春藤”盟校相比,康奈尔大学的体制也别具特色,它是“公私合营”式的大学。在其7所学院中,农业与生物学院、人类环境学院和工业与劳工关系学院是公立学院,受纽约州政府管辖。而其他4所学院——艺术科学学院、建筑艺术与规划学院、工程学院和旅馆管理学院则是私立的。康奈尔大学汇集了公立与私立学院的优点,张开双臂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们。

      康奈尔大学校长杰弗里·雷蒙自豪地评价自己的大学:“我认为理解康奈尔大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对大学这个词严肃对待,康奈尔大学渴望吸纳所有的人,让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在这里一起学习,只要他们是最好的、最聪慧的、最努力的学生就可以了。”

      (二)自由的布朗大学

      以学风“最最自由”而闻名的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的教纲精神是:在布朗大学,不会有人告诉你该上什么课或怎样做;布朗教纲只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至少有30门课中拿高于C的成绩,并且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布朗的学生们没有必修课,成绩等级没有加减号,不及格的成绩也不会在成绩单上露脸,一个学期只需上4门课。

      相比之下,其他“常春藤”盟校的规定要严格得多。例如,耶鲁大学的学生至少要拿够36门课的学分,并在4个学术领域要各选3门课;哥伦比亚大学的“核心教纲”则对学生必修科目做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其他名牌学府,或有必修课,或有课程分布规定,让学生们尽可能全面发展。布朗的少规少矩,使它赢得了至少两代本科生的热爱与忠心拥护。

      布朗大学的学术强项有历史、地质、宗教、比较文学、古典文学、现代语言及英文写作课程。科学科目里比较受欢迎的领域包括工程和医学预科。布朗大学对本科教育相当重视。如果布朗大学现有的学系里没有自己想要的,学生们可以自己设计跨学科的专业课程。布朗大学还有一些新奇少见的本科专业,如海洋生物、医学伦理、埃及文、现代文化和媒介、巴西研究等,称得上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校方是否聘用某个教授终身职位,不仅要看其学术成就,还要看其本科教学水平。

      布朗大学还为学生们提供良好周到的咨询服务,这套系统把学生跟教授、“同龄顾问”搭配起来。如学生宿舍的“住宅顾问”会在学生有需要的时候帮他一把。一位亚裔学生说:“我有一个亚裔顾问,一个女性同龄顾问,一个住宅顾问,一个少数族裔顾问及一个住在我宿舍同楼层的顾问组长。”

      学生们对其在布朗大学的教育经历相当满意。大部分人相信布朗生涯为其未来做了最好的准备,认为“布朗教纲”、布朗的学术自由和教育哲学非常优秀。更多的布朗人甚至说,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愿意再上一次布朗大学,而92%的人将鼓励自己的孩子选择布朗。

      (三)布局精巧的耶鲁大学

      作为人类智慧的传承者,大学的使命生生不息,它在第一时间目睹人类文明的延续。哈佛大学以研究生教育著称;威廉玛丽学院擅长本科生教育;普林斯顿大学更多的资源被用在了本科教育上,其在校本科生数量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总数的三倍。

      耶鲁则是双脚走路,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都非常著名,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名列前茅。计算机系学生李天思认为:“学校有非常细致的本科教育,比起许多其他轻教学重研究的大学,耶鲁真正做到了重视本科教育。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来这儿的原因。”

      耶鲁大学本科生刘东恒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十分满意:“在美国的话,耶鲁我认为是在本科生教育上很领先于其他学校的,因为耶鲁大学和其他学校最不同的是,它有一个住宿学院,这是继承了英国剑桥和牛津的一些传统,在学校里面建立不同的住宿学院。学生住在学院里,吃啊,住啊,包括平时一些活动,都是在学校里进行的。学校有两个负责人(一个叫院监,一个叫院长)来照顾这些学生。这完全就是照搬英国以前的一些传统。”

      耶鲁学院被划分为12个小型住宿学院,这种精巧格局让学生受益颇多。学院负责人和三四百个学生生活在一起,每个住宿学院有自己的食堂、图书馆和学院独特的行为方式。12个学院构成了耶鲁大学的主体,其中包括以化学家西利曼教授命名的西利曼学院。这12个学院天然地形成了耶鲁大学的12个社区,它们各成一派,拥有专属于自己的校徽、校监、餐厅以及起居室。如此精巧的结构使得学生既能享用学校的公共资源,又能感受到小学院的亲密与温馨。耶鲁大学在美国高等教育中,最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学生们不是只在课堂上见面,而是大家在一起生活。

      (四)重视教学的普林斯顿大学

      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新生一入学就能接触到的名人。安排学生与专业领域的名人面对面,使得普林斯顿大学的新生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开始,就具备了融会贯通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精练的表达能力。

      在普林斯顿大学,千万不要游移你的每一个眼神,或许与你擦肩而过的某位老人就是你仰慕已久的泰斗级人物。在这个拥有众多诺贝尔奖得主的知识家园,学术气息总是无处不在。学生中十分流行的话题就是某一天与某位学者的相遇。普林斯顿的特点之一就是聘请世界级水平的大师。这里有很多名人,但可贵的是他们从来不因为名气而四处显摆。

      普利策诗歌奖获得者保罗·默顿(Paul Merton)说:“这绝对是普林斯顿所独有的一个特色。所有的教授都授课,而且课堂上的人数很少,可能每次也就是10个人。在其他学校,教授们总是让研究生或者其他年轻教师代课。而普林斯顿要求所有老师都要授课。当然,大家也都愿意这样做。学生们都很出色,教学也是一种快乐。”

      保罗·默顿教授的诗人气质十分出众。曾在电视台工作过的经历使保罗·默顿教授对诗歌有了全新的理解,他认为诗歌是发自心底的声音,而且最好是富有想象的。保罗·默顿教授说,在过去的15年中,最大的快乐就是与普林斯顿的学生们一起写诗,并一举夺得普利策诗歌奖。

      三、独创精神与探索新知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Richard Charles Levin)说:“美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征就是鼓励学生去质疑一切,学会独立思考。对任何听到的看到的事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并且相信你自己,这才是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方法,。”

      哈佛大学第25任校长德雷克·博克(Derek Bok)在第340届毕业典礼上有这样一段话:“学生一代接着一代,如同海水一浪接着一浪地冲击着陆地。有时是静静的,有时则带着狂风暴雨的怒吼。不论我们认为人的历史是单调的还是狂骤的,有两件事物总是新鲜的,这就是青春和对知识的追求。”

      教授和学生是否具有独立精神以及能否适应学校紧张而有压力的学习生活和科学研究是“常春藤”盟校选择人才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

      (一)强调独立、高水准的聘用原则

      1701年,耶鲁大学静静地诞生在北美大陆东岸的一个小渔村,一名教师、一名学生和一座校舍曾是它的全部财富。今天,耶鲁校园中,一座座巍峨的钟楼、高塔直冲云霄,显得美丽、庄严。这所当初旨在培养神职人员的教会学校,造就了电报的发明者莫尔斯、词典编纂学家诺亚·韦伯斯特以及著名的美国民族英雄内森·黑尔。

      耶鲁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沙尔文(Zalman)说:“每天,我走在这校园里,我看着这所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大学,然后我在想,三百多年来,有多少学者、学生走过这教学楼,走过这些街道。于是我意识到三个多世纪以来,耶鲁所提供的是一个机遇,是给这世界上最有才智、最有活力、最坚定的人一个机遇。”

      培养独立的精神需要有独立精神的教授言传身教。在耶鲁大学,虽然校长有权直接指定终身教授,但几乎所有的历任校长都极少使用这种权力。因为他们不愿意看到任何一位卓越的教授止步于自己的一念之间。在耶鲁大学,要想成为终身教授,一般要花上十年左右的时间。每当评定终身教授的时候,学校都会将候选人的资料分别寄给10位世界上相关领域的项级科学家。如果候选人能得到其中5位以上科学家的赞成票,就能最终晋级为耶鲁大学的终身教授。耶鲁大学副校长琳达·洛瑞墨认为:“耶鲁大学教职员工的高水平是被世界认可的,每一个职位都是开放的,无论是国家级的研究项目还是世界级的研究项目,我们都是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最合适的人选。比如说有一个教授中国历史的职位,我们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最合适的人选,而不仅仅局限在纽黑文地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或印度人,都可以来竞争。教学和研究两方面都非常优秀的人才是我们拥有高水准教育的保证。”

      推陈出新是万物生长的普遍规律。几百年来,重视和信赖教授的传统在耶鲁代代相传,这在实验室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渲染。耶鲁认为大学的教学功能与大学的科学研究密切相关。于是众多独挡一面,甚至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师被推向了耶鲁大学的前沿舞台。

      (二)追求“独立精神”的办学特色

      宾夕法尼亚大学是在美国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倡导下于1740年建立起来的。它坐落于美利坚合众国的摇篮——费城,独立宣言的9位签名者和美国宪法的11位签名者都与该校有关。宾夕法尼亚大学因其优秀的本科生教育、出色的科研成果和卓越的研究生课程而闻名于世界。在全美名牌大学中,宾夕法尼亚大学占据着一个相当显著的位置。学校体现了本杰明·富兰克林对于创办一所以人为本的实用的教育学院的理念。不同于当时以培养神职人员为目的的哈佛和耶鲁,宾夕法尼亚大学是第一所将科学、历史、数学、农学、英语等通识课程和实用课程引入教学大纲的学校,它标志着新的高等学府模式在北美洲的诞生。可贵的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宾夕法尼亚大学并没有排斥宗教教学,而是把宗教放在与其他学科平等的地位上。

      哥伦比亚大学于1754年成立。如今哥伦比亚大学下设16个学院,综合学术排名一直名列前茅。其医学、法律和MBA教育也都出类拔萃,自然科学学科(如化学、生物、计算机、地理等科目)也享有国际声誉。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是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和心理健康学方面的综合研究生院,曾在全美教育研究生院排名第一。

      哥伦比亚大学建校250年来,共培养出各类学生25万余名,分布在包括美国在内的180个国家和地区。近代中国不少名人,如胡适、马寅初、冯友兰、吴文藻、宋子文、金岳霖、唐敖庆和顾维钧等都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哥亚伦比亚大学校友中还包括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以及哥伦比亚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卡特尔、桑代克和武德沃斯。两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哈兰·斯通(Harlan F.Stone)和查尔斯·修斯(Charles E.Hughes),以及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和弗兰克林·D罗斯福,纽约市有14位市长、纽约州10位州长是哥伦比亚大学校友。另外,美国第34届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曾经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第13任校长。全校共有7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科学奖得主,美国文理学院院士143人,麦克阿瑟奖得主28人。

      不同于地处在全世界最繁华的大都市的哥伦比亚大学,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坐落在偏僻却景色秀丽的北方小镇。地域上的差异决定了学校所吸引的学生气质上的明显区别。在达特茅斯学院学生中间,向来存在一股“反智力”(anti-intellectual)的趋势。典型的哥大学生是文弱而睿智、满怀激情地为世界上的穷人弱者奔走疾呼的知识分子,但达特茅斯典型的学生是些虽然聪明但不热衷思考,不十分关心抽象概念和“主义”,容易融入主流的体育健将们。达特茅斯学院的学生性格奔放开朗,爱玩爱闹。他们思维敏捷,但关心的是个人“如何成功”,而非世界“为什么一切会是这个样子”。从达特茅斯出来的学生大都选择从事商业领域工作。

      康奈尔大学附近并没有大城市,但康奈尔大学却拥有最前卫的国际意识。这里有美国第一所工业与劳动关系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和兽医学院;有美国第一家出版社。康奈尔大学也是最早与中国的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美国大学之一。康奈尔大学同时敏锐地看到当今世界的三大挑战:在基因时代的人类生活、数字时代的智慧、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时代的可持续性。

      (三)与大师对话、激励挑战的学术氛围

      在普林斯顿大学,爱因斯坦喜欢在校园里散步并习惯于在墙边的石凳上记录下灵感。为避免大师的心血被风霜雨雪磨掉,学校不惜雇人天天跟在他身后,抄下他的只言片语;知道他喜欢边听音乐边思考,学校便请人每天下午到他家中弹琴给他听。每天清晨,曾有一位年轻人坚持在同一条小路上跑步,因为这是爱因斯坦每日的必经之路,而他只是想与心中的科学大师有一次不期而遇。

      高等研究院教授布莱斯·梅纳尔(Blythe Mesnard)说:“爱因斯坦在这里生活了20年,他对我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人。因为我每天做的研究都和他的理论有关,就是当光遇到质量大的物体会发生偏离的理论。我现在所做的研究,就是对爱因斯坦20世纪50年代在这里提出的相关理论的一种挑战。”

      高等研究院天体物理学教授约翰·白考(John Bahcall)说:“我没有见过爱因斯坦,我1968年来的时候,他已经不在这里了。所以我一直没能见到他。但他的精神一直留在这里,大家都觉得他曾在这里工作过,这是个很好的地方。在他的启发下,我们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出高水平的研究。”

      与大师进行一次对话,是每一位学生发自心底的渴望。当年那位清晨在小路上执著奔走的年轻人如今已成为好莱坞电影中的传奇。当年的他在爱因斯坦的助手的帮助下见到了爱因斯坦。他们探讨了一个关于力学摩擦的问题。然而面对科学巨匠,年轻人却表现得不以为然。多年后,这位年轻人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就是博弈均衡论的创始人——约翰·纳什(John Forbes Nash)。生活在云集了爱因斯坦、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等世界级大师的普林斯顿大学,20岁的纳什踌躇满志。从小就显露出非凡数学才能的纳什对博弈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2岁那年,纳什在博士毕业论文中,向人们揭示了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理论。正确运用这个理论能使共同参与同一项经济活动有利益冲突的各方,最终达到共同受益。

      四、开拓创新,引领未来

      在当代西方科技文明发展进程中,“常春藤”盟校做出了卓越的、无可替代的杰出贡献。仅从它培养出的众多诺贝尔奖获奖者这一点来看,它就足可称雄整个世界。

      (一)勇于创新

      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办学模式上敢为天下先,在美国大学创业史上留下了许多“第一”的荣誉:于1756年第一个开设现代文科课程;于1765年第一个成立医学院;于1770年第一个使用化学教科书;于1779年第一个结束学院模式,代之以大学模式;于1874年建立第一个教学性质的医院;于1881年创建第一个商学院;于1887年建造第一个大学博物馆;于1896年成立第一个大学心理诊所;于1946年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于1978年创办第一个完全由学生操作和管理的大学有线电视台;于1992年成立第一个人类基因治疗研究所;于1994年推选出第一个常春藤大学女校长——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这一系列首创记录,使它在美国高等院校中获得了“勇于创新、敢于开拓”的美称。

      康奈尔大学的主色调是大红色,鲜艳热烈,热情奔放。康奈尔大学几乎从一诞生起,就以其创新精神影响了整个美国高等教育,也为世界各国培养了不少有影响力的人物。康奈尔大学的校友承担了斯坦福大学的创建工作,第一任校长和多半的教授均来自康奈尔,所以斯坦福大学的主色调也类似于康奈尔的“大红”。

      康奈尔大学的学生一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他们就得接受一个残酷的生存游戏。一次毕业典礼上,校长问:“什么是康奈尔?”一名学生回答:“剥夺四年睡眠的实验。”而当学生问校长:“假如重返大学时光,在学习、爱情、睡眠中只能选择两样时,您会如何选择?”这位校长竟然风趣的说:“选学习,选两次!”

      正如哲学家怀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所说:“当你完全了解太阳、大气层以及地球的运转,你仍然会错过落日的霞晖。”在康奈尔,学到知识和技能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大学带给学生的并不单纯是智力上的启示,还包括面对挑战的能力。杰弗里·雷蒙校长认为,激励那些年轻而积极向上的灵魂,指导他们为人处事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进入21世纪,康奈尔大学把自己看作一所跨国大学。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跨国观点,服务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是康奈尔人的使命。为此,学校要为学生搭建一个自由而多元的思想空间。

      康奈尔大学校长杰弗里·雷蒙说:“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康奈尔是一个寻找自我的地方。每个学生都是带着各自的理想和梦想来到康奈尔的,梦想着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可以在这里探索许许多多不同的领域,可以学任何东西,他们可以发现自己热爱什么,不爱什么,怎样以不同的方式存在。这里是他们成长的地方,是他们在知识上、社会交往上、文化上得到成长的地方。因此当学生们毕业时,他们几乎总是怀着对康奈尔无限的爱而离开的。”

      (二)未来视野

      最被耶鲁大学津津乐道的是,美国历史上的42位总统中,有5位毕业于耶鲁大学,其中包括从1989年以来的连续三任美国总统。当然耶鲁的使命不仅是为美国培养领袖,它越来越多地重视为全世界培养领导人才,这里已经成为政治家的摇篮。

      羽翼丰满的孩子即使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显赫地位,也不会忘记回家看望自己的母亲。耶鲁大学的毕业生无一例外地以能回母校发表演讲为荣。而在耶鲁期间,克林顿(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和乔治·布什(George Walker Bush)都曾是学生社团里的佼佼者,领导天赋在那时就开始显露。

      一直以来,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都是美国政坛的当红明星,自1789年以来的美国内阁中,有9%的成员和10多位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都毕业于耶鲁。穿越三个多世纪的时光,耶鲁大学法学院可谓灿若星河。

      三个世纪以来,耶鲁十分重视对杰出学生的教育,而他们早在入学之时就经过了严格的甄别。由于对入学者精挑细选的“高门槛”,耶鲁的学生毕业后往往能成为在某一领域举足轻重的社会精英或领袖。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等著名大学的创始人或第一任校长都毕业于耶鲁,他们也很乐意将“美国学院之母”的桂冠奉献给耶鲁大学。

      耶鲁之所以能成为众多大学中的领跑者,其原因就在于它拥有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全球化的学习环境。作为教育全球化的旗舰,耶鲁大学注定能成为聚集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充分进行交流合作的国际社区。莱文校长说:“我们不能为年轻人准备好美好的未来,但是我们能够培养创造美好未来的年轻人。”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小城里的世界学术重镇,能给予我们一个最富想象力的未来。

标签:;  ;  ;  ;  ;  ;  ;  ;  ;  ;  

常春藤盟校开拓青青龙藤新知识_康奈尔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