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普通话推广与精准扶贫相融合的策略研究-以辽宁省少数民族地区为例论文

加强普通话推广与精准扶贫相融合的策略研究-以辽宁省少数民族地区为例论文

加强普通话推广与精准扶贫相融合的策略研究
——以辽宁省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张 鹏

(辽宁教育学院)

摘要: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所以,加强普通话推广与精准扶贫相融合尤为迫切与重要。对辽宁省“推普”活动的调研表明,普通话在辽宁省少数民族地区的使用,需从语言国情与语言规划出发,可采取在扶贫中抓好抓实“推普”工作、打造专业的普通话与精准扶贫相融合的教师队伍、借助多媒体提高训练质量、在少数民族地区营造使用普通话与精准扶贫相融合的氛围等多种策略,从而实现在民族区域推广普通话、普及文化教育、提高民众素质、实现经济与文化脱贫的目标。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推普”工作;普通话推广与精准扶贫;策略研究

一、推广普通话与精准扶贫的目标定位

(一)国家的目标

当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由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印发的《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对“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做了目标定位,提出到2020年,贫困家庭新增劳动力人口应全部具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沟通交流和应用能力,现有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具备基本的普通话交流能力,当地普通话普及率明显提升,初步具备普通话交流的语言环境,为提升“造血”能力打好语言基础。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涉及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问题,重点在于加快破解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普及工作不平衡、实施不充分的难题,有效发挥推广普通话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中的基础性作用。

(2)高磁、激电两种地球物理方法是寻找隐伏、半隐伏接触交代矽卡岩矿体的常用方法,但在物探异常解释过程中,需对获取的叠加异常进行处理。通过向上、向下延拓,正确区分深、浅部异常,综合各类异常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和解释,推测成矿富集的有利地段。

(二)“推普”与脱贫融合中的“两个明确”

近年来,辽宁省大力推进普通话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普通话水平也成为许多少数民族群众自我评价的重要标准。为了能让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早日脱贫,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接受、学习说普通话,首先要明确普通话与少数民族扶贫目标的融合。普通话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不仅是对中国人民及其母语的认同,也是民族心理和行为的情感归因,语言是沟通、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其次要明确普通话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交往中,积极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知识对缓解贫困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经济条件薄弱、文化教育水平落后、对外交流少等因素的影响,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促进精准扶贫的融合,是艰巨的任务。

在农村小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原因,导致了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时候还有教师的教学管理,一旦放学回到家后就没有人去教育,导致了学生的家庭教育出现空白,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成长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辽宁省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现状及“推普”与精准扶贫相融合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推广普通话,实现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我们选取我省的一些少数民族县区为试验点,开展相关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私奔少女。小怜和润芝先后出奔,只是前者是个大杯具,后者则有幸幸免。小怜本身是个悲剧人物,她的出身让她养成认命而悲观的价值观。这里不能不说到柳春江。柳公子确实是个性情中人,虽然稍微有些懦弱,但在原则上应当坚持的事情上也固守原则。后来他死于感伤,同黛玉倒是有些神魂相合。润芝是新式女性,出身在政要的大家庭中,并不妨碍她爱慕热血的革命青年,后来结局也算好,就贵在识人之明吧。

(一)推广普通话与精准扶贫相融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辽宁省少数民族中满族人口最多,共有57.11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2.7%,有8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其中6个满族自治县(新宾、岫岩、清原、本溪、桓仁、宽甸)、2个蒙古族自治县(喀左、阜蒙县)。经调查,在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普遍保留着本民族的传统习俗和语言文字,在少数地方学校教学采用民族语言教学和普通话教学相融合的方式,如阜蒙县部分中小学的孩子,从小就接受蒙语教学;但在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的阻力。因此,处理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和学习创新的关系是当下重要的议题。

将普通话推广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可以促进国家转型,促进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快速发展,对该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少数民族使用传统语言固然是对民族文化的肯定和继承;但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增加,掌握一门通用的语言十分必要。

1.有助于民族团结

一些学生觉得,学习普通话仅仅为了取得普通话等级证书,没能把普通话与将来的职业规划、与自己的长远发展及由此带来精准扶贫的能力储备结合起来。

2.有助于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普通话和精准扶贫的融合,有助于少数民族快速、直接地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及时普及高新技术,辅助提高少数民族生产力。

3.有助于培养双语人才

我要给物业干临时工。老人接着说,一个月五百块钱,不过清扫一下楼道卫生……他们正缺一名楼道清洁工……整整一个下午都在办公室跟他们谈呢。

4.有助于精神文明建设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同等重要。普通话推广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是提高各民族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

其中,mi代表区域某种属性,在本文中分别代表地区生产总值、劳均资本、就业人数和资本存量,并分别用以测度经济重心、劳均资本重心、劳动力重心和资本重心。

(二)辽宁省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现状

辽宁省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除汉族以外,还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等51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670万人,占辽宁省总人口的16.02%。少数民族人口绝对数列中国第五位,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例居第10位。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需要有一个“共同语”,以方便交流,进而增强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国家认同感。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目的之一便是提升国民整体的语言文化素养。这种素养的提升,城市居民不能落下,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也不能落下。积极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对缓解贫困具有重要意义。

(三)辽宁省少数民族地区“推普”与精准扶贫相融合工作现状

1.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通话水平有限

长期以来,我省一些贫困民族地区存在的语言交流问题,日益成为精准扶贫的障碍之一。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的普通话水平有限,极大地制约了扶贫开发、创业指导、技术培训、推送致富信息等活动的开展。这些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即使外出打工,也会因“语言关”面临应聘难、租房难、学习技术难等问题。而推广普通话,可以联力脱贫。

2.一些少数民族教师普通话水平不达标

当地少数民族教师,即使教材与其他地区同步,也会因长期受到该地区母语的影响,授课时很难正确发音;学生模仿教师的错误发音,自然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推普”的方式有待改进

将普通话推广与扶贫相结合,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减少沟通障碍,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社会交往,维护民族团结,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重要意义。

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推广普通话,可以为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双语人才奠定基础。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的双语人口越多,语言水平越高,对地区和社会的贡献越大,社会发展的步子越大。

3.少数民族学生对学习普通话与精准扶贫的关系认识不足

全球嵌入式系统发展空间,正随着互联网、通信和计算机市场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壮大,许多国外公司也正投入财力、人力进行研究,但到现在为止,由于嵌入式系统工业固有的特点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嵌入式系统尚无一个统一的国际标准,因此,我们仍应该在这个未成熟的领域继续前行。

在项目实际验收过程中,拥有一套完整的验收标准和验收流程,往往事半功倍,这样不仅能够缓解敷衍了事的状况,同时也能够减少不合格、不达标的材料进入项目。验收标准应该在遵照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上执行,在国家标准允许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项目施工要求;验收流程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来制定,做到因地制宜,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节约项目成本,提高项目施工效率。

辽宁省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瓶颈是区域性经济发展能力欠缺,贫困人口增收能力有限。而贫困人口经济能力的提升换个角度看,就是个人能力的提升。能力的提升需要学习,学习的过程需要“推普”,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升可助力脱贫。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地方还在使用笼统的“推普”方式,如“院坝会议”、大讲座等,成效有限;而通过走访民情,深入少数民族群众家里,一对一地交流指导,效果十分明显。所以,“推普”工作要精准到户,精准到人,这样才能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为脱贫夯实基础。

三、在辽宁省少数民族地区“推普”与精准扶贫相融合的策略

通过调研,我们认识到,单方面的“推普”工作是不够的,各级语言文字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需共同努力,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多方施策。

道路等级对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在高等级道路中,标志牌和标线的设置复杂多样,而低等级道路标线和标志牌的设置较为简洁。对于交通标志和护栏等安全设施,市政快速路和高速公路设置基本一致,均需设置指路标志、预告标志、限速、限重和限高等禁令标志,而低等级道路差别较大,不同等级道路由于功能和交通参与者不一样,需要设置的标志和护栏也不尽相同;交通标线因市政道路随着等级的不同差别较大,公路除了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其他基本一致。

(一)在扶贫中抓实“推普”工作

教育部门和扶贫机构一定要提高认识、凝聚力量、群策群力,积极开展针对基层干部和青壮年农牧民的普通话培训。要强化学校在“推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做好双语教学送教下乡等工作,把“推普”工作作为扶贫工作的一部分。

(二)培养综合性的普通话教学队伍

教师在促进学校普通话推广和精准扶贫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为了促进辽宁省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与扶贫工作的融合,可以通过一支或几支综合性的普通话教学队伍,开展有效培训,提高教师对普通话使用的认识。

(三)借助多媒体提高培训质量

多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师资自身水平不足的缺点。在扶贫工作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纠正普通话学习中的发音错误,录音音频、远程教育资源、线上普通话学习资料等的使用,均有助于缓解师资普通话水平不达标的问题。

(四)营造使用普通话与精准扶贫相融合的浓厚氛围

可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普通话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通话,并将其与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如在少数民族地区举办普通话竞赛,通过比赛的方式,让大家认识到推广普通话对扶贫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在学校,可以创建一个以普通话来讨论精准扶贫话题的电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

参考文献:

[1]石琳.精准扶贫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深化的策略[J].社会科学家,2018(4).

[2]马戎.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几点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0(1).

[3]孙海南.我国国家通用语——普通话与精准扶贫相融合推广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4]周恩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R].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

作者简介: 张鹏,辽宁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语言文字应用、普通话培训测试。

课题项目: 本文系2018年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辽宁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通话现状与培训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JG18CB400。

(责任编辑:李阳)

标签:;  ;  ;  ;  

加强普通话推广与精准扶贫相融合的策略研究-以辽宁省少数民族地区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