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湖南农业发展战略研究_种植业论文

湖南省九十年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湖南省论文,农业发展论文,战略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经广角镜

一、农业发展的环境辨识与系统诊断

湖南素有“六山半水一分田,两分道路与庄园”之称。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和水面分别占总面积的51.2%、15.4%、13.9%、13.1%和6.4%。1993年全省总人口6245.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39.63万人,占80.69%。1949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大成就,已形成了多方面的发展优势,同时蕴藏着进一步开发的巨大潜力。但是,在当前湖南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过程中,一些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深层次问题日渐显露,将严重制约着湖南省90年代农业的发展,阻碍着农村小康目标的实现。充分认识这些成就、认真剖析这些优势和潜力,科学探明阻碍农业发展的深层次制约问题,对于在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正确把握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的全局和方向,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农业和农村的各类生产要素资源,科学地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一)发展优势

1、自然资源的组合优势

湖南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雨水丰沛。具有光热水基本同步、组合效应好、作物利用率高的特点,有利于农作物的一年多熟。与同纬度的藏南地区和云贵高原比较,水热条件具有明显优势。由于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影响,省内发育了多种土壤类型,共有8个大类,25个亚类。丰富多彩的土壤类型为多种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植物与作物种质资源十分充裕。全省现有种子植物5000种左右,并且拥有黄花菜、辣椒、大蒜、百合、慈菇、菱、藕和水果、茶叶等多种地方独特的种质资源。境内河川纵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水面广阔,各大小水系支流5336条。许多矿产储量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2、农业科学研究的领先优势

本省种植业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有些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利用“三系法”培育出了适合全省各地种植的早稻、中稻和晚稻多种籼型杂交的强优组合;在利用“两系法”开展水稻亚种间杂交优势利用方面又取得了重大突破。本省是全国麻类研究中心,“苎麻品种区域化及快速无性繁殖技术”这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为提高苎麻产品产量和质量发挥了极为重大的推动作用。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繁育技术和生猪配合饲料、添加剂肥育技术以及疫病防治技术在国内居领先地位。特种水产繁育和网箱养鱼、精养鱼塘(池)立体放养技术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低产油茶、油桐垦复增产技术和欧美杨繁育速生技术以及杉木林速生丰产技术均居国内先进水平。

3、农业生产的产品优势

湖南是长江中下游农业开发较早的省份之一,农业比较发达,物产比较丰富,具有较强的产品生产优势。从农产品产量在全国的地位来看,1993年全省稻谷、苎麻、芦荻产量均占全国首位。茶叶居烟叶、油菜籽、甘蔗、及其它经济作物产品产量在全国也占有重要位置。生猪出栏头数和肉类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6%和8.0%,均居全国第二位。水产品总量占全国的3.7%,居第八位。林产品的生漆、油菜、油桐在全国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创汇占全国的比重来看,90年代全省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创汇占有全省出口总额的75%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5个百分点。1993年大米、茶叶、麻及麻类制品、活猪、冻猪肉、羽绒及其制品、皮革及其制品、罐头制品出口创汇在全国同类产品出口创汇中均占重要地位。此外还有蚕丝及丝绸、柑桔、湘莲、辣椒、菇、百合、蕌头等的出口创汇也占有重要位置。农产品及其制品不仅成为了我省出口创汇的主体,而且在全国外贸出口中也显示出了较强的产品优势。

4、地理与交通的复合优势

湖南位于长江以南,处于全国第二大梯度开发的中心地带。以湘资沅澧四水为主体的洞庭湖向心水系与长江“黄金水道”相连,京广、枝柳、浙赣和湘黔、湘桂、娄邵、醴茶、潭韶等铁路与省内国道和干线公路纵横交错,构成了纵贯南北、横穿东西、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运输网络。现有铁路、公路和内河航运里程分别居全国的第七位、第三位和第四位,在全国具有通江达海的交通运输优势。湖南省地处内地向沿海的前沿,是沿海和内地的结合部,凭藉优越的交通运输条件,东南与华东、华南等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相接,距港澳市场较近;西北与西南、华中等内地城市相联,并处在广州、上海、武汉和重庆四大经济中心的辐射腹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具有承东启西,北联南进的经济地理复合优势。

(二)开发潜力

1、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

从农业气候资源来看,全省冬春两季的光热资源约占全年光热资源总量的1/3左右,适宜于油菜、小麦、大麦、蚕豌豆、马铃薯、绿肥、青饲料和多种冬季蔬菜的生长发育。目前,全省冬种作物面积小,耕地“冬闲”比例大,冬种作物的耕地覆盖率、保收率和土地生产率都较低。和邻近几省比较,本省冬种作物耕地覆盖率比上海、浙江、湖北、安徽低15-20个百分点,冬季作物的保收率低20-30个百分点。因此充分利用冬春光热资源,积极发展冬季农业具有很大潜力。从耕地后备资源来看,现已查明全省宜农荒地849.4万亩,在坚持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开发利用与水土保持相结合的前提下,可逐步开垦水田316.09万亩,旱土193.55万亩,还有宜果宜茶宜桑荒地2125万亩。庭院经济刚刚起步,还有大量房前屋后空坪隙地,可供发展大批的果园、茶园、桑园、菜园。农业用地结构与农业产值结构极不适应。占耕地50%左右的中低产田急需改造。有林地单位蓄积量仅及全国的一半。全省尚有300万亩左右的河湖洲滩高效利用甚少,绝大部分的草场资源与河、湖、水库水面利用很不充分。全省尚有占水能蕴藏量81.3%的水能资源还没有开发利用,具有丰富储量的矿产资源还长眠地下。

2、新技术开发的应用潜力

据抽样调查表明,在粮食生产方面的新技术还有15-20%没有入户到田。在经济作物生产方面的新技术的入户到田率仅65-70%。林业生产方面的新技术入户上山率仅50%左右。畜牧、水产养殖方面的新技术的入户率也仅60%左右。农业上一些具有很大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大部分仍处于推广应用的起步阶段。如能采取有效措施,把“星火计划”和“燎原计划”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现有科技成果,湖南省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很大的提高。

3、农村人口的劳动潜力

全省乡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0.69%,劳动力又占乡村人口的44.4%,劳多田少,劳力资源充足这是湖南省农村的一个重要特点。全省现有近500万个农业劳动力剩余,在现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中,还约有1/3左右的剩余劳动时间。这些既是湖南省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方面的问题,也是巨大劳动潜力的所在。

4、平衡发展的增产潜力

从不同地域的生产力水平来看,已经形成了武陵、雪峰山地西部地区落后于长、株、潭岗地丘陵东部地区、衡阳、零陵、郴州南部地区落后于洞庭湖北部地区的局面。从农业生产结构来看,1992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52.6%,畜牧业占30.9%,而林业、渔业和副业分别仅占5.9%、5.0%、5.4%。从农业经营项目来看,本省小麦、大豆、杂粮、薯类等粮食作物和棉花、油菜籽、花生、烤烟、甘蔗的单产均比全国水平低。牲畜个体生产能力很低。养殖水面平均水产品产量同高产区相比差距还很大。如能科学规划农业的资金、物质和技术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生产结构之间和不同农业经营项目之间的投向,加强农业生产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组合,促进农业生产的平衡发展,不仅农产品产量将有很大提高,而且经济效益也将明显增加。

5、产品加工的增值潜力

本省农产品种类繁多,物产比较丰富,但对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和利用方式均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收购的绝大部分农副产品均具有加工价值,50%左右具有转化为加工产品的可能性,本省城乡居民消费的70%是初级农产品。只要积极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开拓农产品加工的多途径、多领域,努力提高各类加工行业的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开展多层次的深度加工与综合利用,农产品加工的增值潜力将会得到有效的挖掘。

(三)制约因素

1、耕地面积递减,地力逐渐下降

从1957年开始,湖南的耕地面积开始递减,由386.89万公顷减少到1993年的333.06万公顷,共减少53.83万公顷,年平均减少1.49万公顷;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基建占地。城郊和交通沿线减少最多,良田减少最多。1984年以来,耕地减少与粮食经济效益下降同步发生,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方掠夺式经营现象非常严重,地力严重下降。同1979年比较,土壤有机质下降的面积占耕地的70%以上,氮含量下降占65%以上,速效磷下降占55%以上。使得以良种为中心的综合技术措施不能发挥应有的增产效益。

2、农业生态恶化,水利设施老化,抗灾能力减弱。

全省水土流失面积涉及90多个县(市)近5万平方公里土地,造成江湖水库大量淤积。迄今为止,全省有3000多座水库带病运行,湖区有9万千瓦电排超期服役,洞庭湖区40%以上的防洪土堤未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近十年来,全省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损失粮食在200万吨以上,其他损失更是难以估算。

3、农业生产资料长期处于供求不足的状态

以化肥为例,首先是数量上供应不足,全省每年化肥可供量与需求量的缺口一直在40万吨左右,施肥水平一直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次是品种单一,养分含量低,高效复合肥几乎是空白。其他如农药不仅供应不及时,而且低效高毒品种比重大,品种单一、质量低;柴油供应量总是落后于农机动力增长量;农村小水电站迄今仍未达到1981年9555处的水平,给生产带来很大影响。

4、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扩大再生产能力弱

从全民投资看,“六五”时期农业投资急剧下降到年均1.06亿元,与“五五”时期相比,绝对数下降34.6%,占全民投资的比重下降7.2个百分点。“七五”时期,年均农业投资为1.82亿元,绝对数比“六五”时期增加了71.6%,但所占比重又下降了0.8个百分点。从地方投资看,从1981年开始,分户承包后,地方投入明显减少,1985年开始有所回升,但增加的数量不多,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直到1993年尚未恢复到1980年的水平。从农户个人投资看,近十几年来农民除购置少量的农业机械外,尚无积累用于真正的生产性基本建设,增加的农业投资极少。从目前情况看,全省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净值仍低于70年代末的水平,农业扩大再生产能力很弱。

5、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工业滞后,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

一是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全省目前尚有一部分县(市)未建农技中心,3430个乡镇目前建立农技站3380个,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工作上也就是销点化肥、农药,真正用于推广指导农业生产技术的人员和时间很少。二是科技力量不够,科技队伍很不稳定。全省目前县及县以下农技干部仅2000多人,包括农民技术员也只8000多人,比1982年减少4500多人。三是设备手段严重落后。

6、农业生产结构与农业资源的多样性不相适应

从整体上看,湖南农业迄今仍然是粮猪型为主的生产结构,优点是能实现能量循环转化,能充分利用农副产品和补偿土壤肥力,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但它把劳动力束缚在有限的耕地上,阻碍着劳力、资源、资金和技术的重新组合和调整,使得这种结构的功能相当有限。农业大省的优势已变成了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劣势。

7、优质农产品少,市场竞争能力弱

分户承包经营之后,农产品生产的追求目标已由单一的数量增加转变为数量、质量并行。而湖南的农业生产没能及时抓住机遇,直到80年代后期,才采取了一些措施。由于优质高效农业起步晚、速度慢,迄今为止,湖南的优质农产品仍然相当之少。1993年,粮、猪、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中,优质产品仍不到总产量的20%。

8、物价宏观上没管住,微观上没搞活,导致生产大起大落

在价格完全由国家控制的情况下,农民参与交换一直是以牺牲自我、奉献国家的姿态出现的。80年代前期,农产品价格实行“双轨制之初”,这一不合理现象有所改变。但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大部分工业品价格的放开,工农产品比价又朝相反方向运动,“剪刀差”又逐年扩大。进入90年代,“剪刀差”再度扩大,在农民把价格作为判断未来生产投向的主要依据的情况下,国家又缺乏强有力的调控手段和补偿能力,最终结果只能是随着农产品价格轮番大起大落,从而带来农业生产上的大起大落。

9、农产品购销售体制不健全,市场体系不完善

由于购销体制不健全,产供销形不成一条龙,致使粮农既不想放弃土地,又不思多投入,只以口粮自给为目的。而地方财政又要负担粮食补贴,产粮区调出粮食越多补贴越多(湖南每调5万吨要补贴430万元),使得产粮区既不敢放弃粮食生产也不求有大的发展,这就是湖南省粮食生产停滞在2500万吨台阶上,既掉不下又上不去的经济根源。从市场体系来看,全省现有农村集贸市场4000多个,批发市场近200个,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生资市场、信息市场、劳务市场、科技市场在内的大市场体系很不完善。特别是随着农副产品购销陆续放开而急需的期货市场还尚未建立,这些在相当大程度上使得农产品流通不畅,农产品市场开拓处于初级水平。

10、经营机制不完善,农业规模经济效益不高

分户经营过度分散,统一经营功能太弱,把85%的劳动力集中在不到土地面积16%的耕地上分散经营,阻碍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业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特别是阻碍了农民市场应变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增强。

以上十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多数是表面现象,在表面现象后面隐伏着三大矛盾、三大危机。

第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矛盾。行政机构体制衙门化,商业机构体制官商化,轻视农业、忽视农民利益、削弱农业基础的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占相当优势,有可能使目前农业的超负荷再加重,出现全面萎缩。

第二,市场经济与产品经济的矛盾。导致农业发展的徘徊,其核心是农业发展潜伏着价格危机。目前,我们农业宏观调控能力差。市场经济不发达,更容易走集中制产品经济的老路。

第三,农业良性循环与农业环境恶化的矛盾。从市场环境看我省粮、猪、鱼等大宗产品,一是处于“卖方市场”的优势,二是自给性比重仍较大,并没有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考验,某些完全靠市场调节的农产品如柑桔、湘莲、苎麻、特种水产品等由于国内竞争对手的崛起,有可能向不利方向发展,有可能被对手取代。棉花、蚕茧等本来处于劣势的战略性产品,与全国的差距有可能扩大。还应该看到,当前处于优势的产品,主要是在数量上,而品种质量上尚缺乏竞争能力,如不采取措施,优势(如茶叶)也可能转化为劣势。特别是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目前尚无根本好转的条件。如果第一、第二矛盾解决不好,农业环境难以根本好转,这是农业的环境危机。

以上三个矛盾、三个危机概括起来,就是思想轻农、价贱伤农、环境坑农,这是当前农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二、农业生产函数与资源配置效益分析

(一)农业生产函数模型和资源配置效益模型方法

1、农业生产函数模型方法

从湖南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筛选出了与农业总产值增长有重大影响的六大因素,其模型为:

2、资源配置效益模型方法

采用灰色关联影响模型的分析方法,从特定的随机时间序列间,应用比较有效的数据处理技术,在一定的程度上,克服了回归方程分析的某些不足。其方法如下:

(1)给定M个时间序列,并进行初值化处理。

(2)求通过初值化映射的m个农业生产部门某类生产要素资源投入时间序列与农业总产值时间序列的差序列和差序列的两级最小、最大差,并计算它们之间灰色关联系数和关联度。

(3)求m个农业生产部门生产要素资源投入时间序列占某类生产要素资源总投入时间序列的平均比例。

(4)求每个农业生产部门要素资源投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灰色影响程度。

(二)农业生产函数模型结果与分析

1、农业生产函数模型结果与分析

为了建立湖南省农业生产函数模型,收集了1978-1992年的历史资料,以1978年为100,进行指数变换,为防止价格因素对生产函数模型结果的干扰,各类指数均用1990年价格水平进行了修正。

对农业总产值指数及相应的生产要素资源的指数进行对数转换,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求出了各类生产要素资源的生产弹性系数,其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如下:

通过计算,得到1979-1992年期间各年份农业综合技术水平指数和相对于1978年农业总产值增长中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

2、农业生产函数模型结果的分析

(1)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从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的影响作用的大小来看,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1978-1981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农业综合技术水平指数在95.5-99.8之间,低于1978年的水平,技术对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呈现反面影响。

1982-1988年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农业综合技术水平指数在103.73-107.92之间,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从1982年的33.97%呈波浪式下降,到1988年降到14.31%。

1989-1992年为第三阶段。这一时期农业综合技术水平指数在110.31-113.65之间变动,年平均科技进步贡献率25.15%。

从总体上来看,湖南省农业科技进步的水平相对较低,不仅大大低于西方国家的水平,而且与本省1995年达到55%、2000年达到60%的战略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这反映了湖南省农业技术改造任务还相当艰巨。

(2)土地资源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影响

农业生产函数模型揭示农业有效用地面积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生产弹性系数为0.8690,这表明土地资源对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使用。

(3)农业劳动力投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影响

农业生产函数模型结果表明,劳动力数量生产弹性与农业固定资产存量和生产物耗生产弹性之和的比值为1.29,这说明了湖南省农业仍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

(4)农业生产资金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生产资金的投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存量的多少,二是农业生产性物耗资金的投入量的多少。农业生产函数模型揭示,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存量和农业生产性物耗资金的生产弹性之和为0.4215,这表明农业生产资金对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使用。

(5)农业资金净流失量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农业资金的净流失量是工农产品剪刀差绝对额和农业税收之和与财政农业支出的差值。这一部分资金的大小,一方面反映了农业对工业的隐形贡献,另外一方面来看,它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不利于农业自身的发展。农业生产函数模型揭示,农业资金净流失量的生产弹性系数为-0.1463,这表明农业资金净流失量对农业发展有较大的反面影响。

(三)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效益分析

农业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是指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各类生产要素资源(包括资金、劳动力、土地等)在不同农业生产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

1、生产物耗资金配置结构及其效益的分析

农林牧副渔五业生产物耗资金的配置结构,1985年为52.82:3.76:39.52:2.82:1.08,到1992年变化为46.62:2.85:43.65:4.29:2.58;1992年与1985年比较,种植业和林业分别下降了6.20和0.91个百分点,而牧业、副业和渔业分别提高了4.13、1.47和1.50个百分点。尽管生产物耗资金的配置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但是“粮猪型”的生产物耗资金配置结构并没有发生质的转变。

农林牧副渔五业百元生产物耗资金产值1985年分别为419.32元、630.15元、245.70元、765.77元和1244.56元,到1992年分别变化为361.36元、669.52元、227.30元、400.32元和623.42元。百元生产物耗资金产值中,种植业、牧业相对较低,而林业、渔业和副业相对较高。

从生产物耗资金投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灰色影响程度来看,以种植业最大为51.62%,畜牧业为40.50%,其它各业相对较小。这说明农业生产物耗资金投入对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总产值增长的作用主要是依赖于生产物耗资金投入产出效益相对较低的种植业、畜牧业生产物耗资金投入的增长来实现的。

2、劳动力配置结构及其效益的分析

湖南省农业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是发展农业和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资源。农林牧副渔劳动力的配置结构1985年为81.64:1.50:12.42:2.97:1.47,到1992年变化为79.52:1.43:13.05:4.48:1.52。尽管种植业劳动力比重有所下降,但仍是以种植业生产为主体的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

1992年各业劳动力人均年产呈现林业(8782.01无)>渔业(6994.39元)>畜牧业(4990.94)>副业(2517.41)>种植业(1391.61元)趋势。造成各业劳动力产值率相差悬殊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劳动力经营规模大小的限制。

从各业劳动力对农业生产发展影响的灰色程度来看,以种植业最大,为86.4%,其余各业相对较低。这说明农业劳动力生产经营对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总产值增长的作用主要依赖于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种植业劳动力的生产经营来实现的。

3、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及其效益分析

湖南省农业劳动力不仅数量配置结构不合理,而且素质结构也较差。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中专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结构尽管从1985年的18.03:45.30:28.57:7.90:0.2到1992年变化为7.59:46.02:36.28:9.52:0.6,但仍是以小学、文盲、半文盲为主体的劳动力素质结构。

灰色关联影响模型结果表明,在1985-1992年期间,不同文化素质农业劳动力农业发展的灰色影响程度,文盲半文盲为11.31%,小学为47.42%,初中为32.90%,高中和大中专相对较低仅为8.0%和0.37%。从整个农业劳动力素质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来看,较低素质的小学和文盲、半文盲的劳动力仍是这类资源促进的主体。

4、农业用地配置结构及其效益分析

从种植业:林业:渔业用地结构来看,1985年为34.86:61.71:3.43,到1992年变化为30.13:67.05:2.82,基本上是以林业用地为主,种植业用地为辅的农业用地资源配置结构。

种植业、渔业和林业用地生产能力1992年每公顷产值分别达到6815.70元、6932.70元和347.10元;种植业、渔业用地生产能力仍是林业的19.64倍和19.97倍。在1985年—1992年期间,种植业、渔业与林业之间土地生产能力的差异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我省农业用地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促进作用80%是依靠占35%的种植业和渔业用地实现的。

三、农业系统动态模拟仿真

在农业系统辨识与系统诊断、农业生产函数与资源配置效益分析的基础上,从本省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农业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未来2000年的发展趋势,进行动态模拟仿真以期预测本省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产品供给趋势,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优化以及农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一)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本结构

1、主要反馈回路分析

农业系统各类子系统都有着各自的特殊结构与独特功能,但是它们通过能量流、物质流、资金流与信息流,按照一定秩序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构成了全省农业系统复杂的网络结构。

农业系统的主要反馈回路图

2、农业系统动力学模型基本结构

将观察到的信息用状态变量(leve变量)、决策变量(Rate)、辅助变量(Assis-tant)和实物流、信息链等基本结构单元构造湖南农业系统动力学流图(从略),从而使湖南省农业系统抽象化、模型化。根据系统动力学专用计算机语言——Dynamo的要求,用状态方程、流速方程增补方程、表格方程、常数方程、初值方程,以及其它控制语句,编制了462个Dynamo方程,从而使得农业系统动力学模型数量化、程序化。

(二)模型精度的检验

将编制的农业系统动力学模型的Dynamo方程程序输入电子计算机,确定1985~2000年为系统动态模拟仿真的时间区间,并用1985~1992年的动态模拟仿真结果与同期的实际数据进行历史回顾验证,以检验模型精度。结果表明,动态摸拟结果与历史数据基本吻合,模型的精度较高,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保证对未来农业系统发展趋势动态模拟仿真的准确性。

(三)九十年代农业发展趋势分析

在模型精度检验合格的基础上,重点对湖南省九十年代的农业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动态模拟仿真。从九十年代农业系统动态模拟仿真结果表明,各类农业生产要素资源的投入有所增加,农产品供给能力逐渐增强。在1990~2000年期间,全省农业总产值将以9.75%的速度增长,到2000年达到1007.88亿元(现价计算),比1990年增长了1.54倍。九十年代湖南省农业生产将保持持续发展的趋势。

1、农业生产要素资源的增加趋势

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农业劳动力逐渐向外转移,2000年全省农业劳动力为1855.63万人,比1990年减少401.84万人,农业劳动力年均转移率为1.94%,初高中和大中专文化水平劳动力从1990年的44.66%到2000年提高到55.71%,2000年耕地园地、林牧业用地和养殖水面分别达到380.06万公顷、1038.93万公顷和37.30万公顷,化肥施用量(折纯量)达到210.36万吨,旱涝保收面积达到242.94万公顷,1990~2000年农业生产物耗将以年均10.03%的速度递增,到2000年农业生产物耗资金达到320.15亿元(现价)。

2、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增长趋势

从农作物产品的供给能力来看,在1990-2000年期间,全省粮食、棉花、油料作物产量将以年均1.47%、7.93%和7.25%的速度增长,到2000年相应达到3117.26万吨、25676万吨和144.38万吨(仅含油菜和花生),麻类、烟叶、甘蔗的产量在1990~2000年期间将分别以年均16.30%、7.66%和8.17%的速度增长,到2000年相应达到19.96万吨、27.49万吨和280.11万吨,茶叶、蚕茧和水果产量在1990~2000年期间,将分别以5.9%、8.7%和16.02%的速度增长,到2000年分别达到13.11万吨、5589吨和250.08万吨。

随着山地资源的有效开发,全省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2000年将达到44.26%,比1990年提高9.5个百分点。1990-2000年期间,森林蓄积量将以3.94%的速度增长,2000年达到27865万M[3],林木砍伐量将达到1985万M[3],比1990年增长98.1%。2000年桐油、油茶和松脂等大宗林产品与1990年比较,也相应增长了1.32倍、49.86%和1.37倍。

2000年生猪、家禽、肉用牛、兔类和山羊出栏(笼)数分别达到4135.73万头、27831万只、5077万头、250.85万只和150.67万头,在1990~2000年期间,全省畜禽肉类产量将以5.07%的速度增长,到2000年达到333.69万吨。

在1990~2000年期间,家庭兼营工业产值和采集捕猎产值将分别以年均13.70%和3.71%的速度递增,到2000年分别达到35.54亿元和17.57亿元,水产品产量将以年均6.10%的速度递增,到2000年达到95.81万吨,比1990年增长了80.74%。

农产品产量的不断增加,对于推动九十年代湖南农业生产的发展将起到重大作用。

四、农业发展的综合平衡分析

保持农产品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平衡既是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也是九十年代湖南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大力增加农业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是保持农产品供给与社会需求平衡的基础条件。

(一)农产品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平衡状态

从2000年湖南省主要农产品储需平衡的结果来看,除粮食、烟叶和肉类呈现供给大于需求之外,其余农产品都呈现需求大于供给的趋势。蚕茧、甘蔗和水果的需求缺口较大,分别为60%、32.31%和26.73%:麻类、油料、茶叶和棉花的需求缺口相对较小,分别为11.29%、7.98%、4.31%和3.16%。水产品只要进一步提高单产,基本能保证供需平衡。从总体上来看,只要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产品结构,靠增加农业投入和科技进步,农产品供给略小于需求的状况可望扭转。

(二)农业生产投入产出的平衡状态

(1)、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需求:

根据2000年主要农产品的社会需求,粮棉油、麻烟糖、茶桑果等农作物总产将要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充分考虑今后种植业科技进步、集约经营对作物单产提高的基础上,各类作物播种面积也将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到2000年至少要达到915.97万公顷。至少需要耕地面积352.3万公顷。随着未来茶桑果生产的发展,各类园地面积将47.5万公顷。2000年耕地园地面积合计399.8万公顷,比1990年增加10.99%。2000年耕地园地动态模拟仿真值仅为380.06万公顷,届时种植业用地的缺口达到19.74万公顷。考虑到今后各项建设用地增加,种植业用地的需求缺口将进一步扩大。这将是制约湖南省农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之一。

(2)农田水利条件和农业生产需求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农田水利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全省按照2000年种植用地399.8万公顷面积计算,旱涝保收面积至少要达到260万公顷,通过动态仿真,2000年旱涝保收面积为248.44万公顷。缺口17.56万公顷。因此大力加强农田水利上建设,不断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增加蓄引提水总量和水库库容总量,已成为湖南省90年代农业发展急待解决的紧迫问题。

(3)肥料条件与农业生产需求

根据2000年农产品社会需求量在对各类作物所需施用纯氮水平计算的基础上,例的情况下,化肥的缺口达77.2万吨。从上可知,我省化肥的供需关系总的趋势比较紧张。因此,化肥供应不足,特别是K[,2]O肥供应不足,将严重地制约今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提高。

(4)农业机械条件、劳动力资源和作物生产需求

估算到2000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要达到2000万千瓦,农村用电量要达到40000万千瓦,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根据历史统计资料的预测,本省农机总动力和农村用电量到2000年仅达到1979.98万千瓦和35235.5万千瓦。需求缺口分别为20.02万千瓦和4764.5万千瓦。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有大批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据系统动态模拟仿真结果来看,到2000年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将由1990年的2257.47万个,减少为1855.63万个。从总体上来看,2000年农业劳动力仍很充裕,不会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但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低能低质的劳动力在农业领域中沉积的现象。

五、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强化农业基础观念

首先,要在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中进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教育,正确处理好农民发展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次,是动员社会各行各业的力量,保护、建设和加强农业基础。第三,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扭转政府决策向工业化、城市化倾斜的政策行为倾向。第四,从法律上、组织上、经营上,提高农业基础产业的战略地位,赋予广大农民以商品生产者平等权力。第五,政府要建立农业奖励基金。

(二)完善农业经济政策

首先,要坚决稳定与不断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其次,是改革与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建立起由农业生产经营、农业生资供应、农副产品收购销售组成的开放式、外向型、多渠道、少环节、有竞争、活而不乱、产供销一体化的农村商品流通体制。第三,是加快农产品价格体系改革的步伐。逐步放开农副产品的价格,使工农产品之间的比价、各种农产品之间的比价和商品的地区差价与季节差价能及时地反映商品价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国家要建立农产品价格的调控基金,用于宏观调控时农业生产经营的逆差补偿和农产品的储备补偿。第四,是改革重财政轻信贷的农村金融政策。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恢复多样化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第五,国家应迅速建立农业生产特别是粮、棉、油生产的发展基金和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基金,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基地的建设。

(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坚持优化结构,提高总体功能的原则,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乡镇企业,建立起粮食——经作——饲料——肥料——蔬菜——园林果类相结合的种植业复合结构。杂食——草食——家禽——水产——特种动物饲料的养殖业复合结构。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并举的林业生产复合结构。在农村经济结构层次上,要加快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食品、饮料、饲料、建筑、建材、采矿冶炼业和小能源工业。

(四)搞好农村经济的区域布局

湘北区 应抓住长江沿江改革开放开发机遇,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优化粮鱼生产和品种结构,搞好丘岗坡地开发利用,使之成为本省乃至我国稳定的粮、鱼、畜、禽及棉、麻、丝、茶、竹、荻、旅游等产业为特色的商品基地和综合农村经济区。

湘东区 应充分发挥农村临近大、中城市和农业科技水平高的优势,建设成为服务于城市的“菜篮子”农业和优、新农产品、外向型农业及其加工业为特色的综合农村经济区。

湘南区 应充分利用区域农业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强农业区域开发,形成粮、林、果、油茶、烟叶及外向型加工业和建筑材料业、有色金属矿产业为特色的综合农村经济区。

湘中区 建设成为以“雪峰蜜柑、橙、葡萄”为主的果业,以“三辣”(辣椒、大蒜、生姜)、“三酒”(灵芝、黑米珍珠、苡米)、一花(黄花)为主的食品饮料业,以猪、牛、羊、禽为主的畜禽业,以竹木、松脂、香料为主的林特产业,以绞股蓝、茯苓、玉竹为主的药材业,以能源原材料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工业为特色的综合农村经济区。

湘西区 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发挥山地伏势,大办“绿色企业”,把区域建设成为林果、林药、林茵、林茶、林纸、林烟、草食畜牧业等多种经营和旅游服务业、酿油、矿泉水饮料业、民族编织、加工业等为特色的综合农村经济区。

(五)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

充分发挥湖南省种植业科学研究某些领域在全国和世界的领先优势,集中优势力量研究湖南90年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在继续攻克二系杂交水稻、杂交小麦、苎麻、“双低”油菜、低酚棉等高新技术重大科研难题的同时,加强农业各类自然资源的详查及其综合开发利用保护途径的研究;努力抓好分子遗传、原生质培养、植物细胞试管苗和酶工程高技术的研究。力争到2000年使本省农业科研综合能力达到世界农业发达国家80年代初期的水平。

(六)改善生产条件与生态环境

大力加强耕地与园地及其土壤的建设。到2000年使耕地保有量达到346.7万公顷,各类园地51.3万公顷,种植业经营土地面积(不含水生作物)达到398.0万公顷,以缓解人地生态矛盾。建设成133.3万亩吨粮田,使各类中低产田土和园地的土壤肥力水平都能普遍升级上档,大幅度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和土地生产性能。

重点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力争2000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达到333.3万公顷和295.3万公顷,蓄引提水总量和水库库容总量分别达到370M[3]亿和185M[3]亿,成片茶桑果园都要建立灌溉体系。

加强洞庭湖区防洪除涝和湘南、湘中与湘西抗旱保水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已刻不容缓。注意工业和乡镇企业以及矿区的“三废”处理,控制农药施用量,防止对土地、水体、大气和农产品的污染。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形成具有较高能量转化效率、良性物质循环状态、产品层层利用、无废弃物、无污染的生态农业生产体系。

切实抓好肥料建设。要彻底改善本省化肥供应与生产需求的紧张关系和调整好肥料施用上重氮轻磷少钾的肥料结构。力争2000年有机肥与无机肥的比例达到1:1,化肥施用量(纯量)达到287.56万吨,的比例达到1:0.5:0.6。

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在农药的生产与供应上,要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调整农药品种结构,提高农药质量,增加新剂型,新制剂,在农用薄膜与地膜的生产与供应上,要根据设施农业的发展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的要求,要作为发展重点,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质量,增加产量,在农用“三材”(钢材、木材和水泥)的供应上要实行指令性计划,未来12年内累计向农业供应钢材达到150万吨,木材180万M[3]和水泥300万吨。在2000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000万千瓦,农村用电量达到4亿万千瓦小时,各类成品燃油供应达到52万吨,农用煤达到100万吨,以增强全省各地农机准备水平和农机综合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机械替代比较效益。

增加农业资金投入水平。要使全省200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007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的水平,未来12年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和扩大农业再生产资金(含劳动投入),考虑到物价变动因素的影响,累计要求农业资金投入在500亿元左右,平均每年共需农业资金投入达50亿元的水平。要增加农业资金投入,全民所有制农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例由现在的不到3%,到“八·五”和“九·五”时期分别提高到8%和12%;地方财政支援农业事业费占全省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八·五”和“九·五”时期应分别达到17%和18%;地方机动财力要有20%以上用于农业;要从农村收缴的土地占用税、农村特产税、农产品加工增值利润和流通利润中,部分返给农村或农民,国家要对某些农业开发性贷款,实行贴息、无息和低息等优惠政策。乡镇企业当年税后利润,按照乡镇企业发展状况,分别提取10~20%用于农业扩大再生产。广大农民应迅速改变农业资金投入减少的局面,每年要求从家庭经营纯收入中拿出5%的资金扩大农业再生产。在增加农业资金投入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资金的投放效益。

(七)加强宏观调控与社会服务

在经济宏观管理上,要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向依靠思想教育、经济和行政有机结合的综合手段管理经济,搞好计划指导和市场调节,充分利用财政、信贷、价格、税收、补贴各种经济杠杆,调整农业结构,引导生产。按照国家农法的要求,在土地、种子、苗木、农药、化肥、农业机械、农田水利建设、植保、防疫、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农艺标准等各方面,制定本省农法与实施细则。

随着本省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性。必须在搞好水利灌溉服务、农机作业服务、良种供应服务、农资供应服务、技术服务、病虫防治服务、购销服务、经营管理服务、信贷服务、情报信息服务等社会化单项服务的同时,强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综合服务。

(八)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劳动力素质

坚定不移地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发展速度和规模,从现在开始到本世纪末,把人口增长速度和规模分别控制在11.2‰~12.9‰之间和6755.8~6825.89万人之间,是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人民的重要任务。抓住农村人口这个控制主体,杜绝两胎和多胎生育的现象。逐步使计划生育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标签:;  ;  ;  ;  ;  ;  ;  ;  

20世纪90年代湖南农业发展战略研究_种植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