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语言文化特征初探_日语论文

日语语言文化特点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语论文,语言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起日本民族,人们常常认为她是一个拿来主义的、应用能力极强的民族。的确自明治维新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日本民族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与她积极吸收虚心学习其它民族的先进技术和创造发明是分不开的。然而,这只是日本民族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她在积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先进经验的同时又不失去日本民族的特点和风格。这一点不仅在近代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而且在其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日语作为日本民族独立使用的语言,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早年受到了以汉语为中心的汉文化的巨大影响,近代又受到了以英语为中心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尽管这些影响和冲击都是巨大而深刻的,但在语言文化方面日本却保存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下面就将日语语言文化的主要特点做一初浅探讨。

“洋为我用”的多层性语言文化

纵观日本文化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古代从中国那里学到了汉字、汉文、佛教、建筑、艺术等中国文化,明治维新以后,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西洋文明,可以说日本文化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多层性。日语作为日本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多层性表现得也很突出。这些多层性主要表现在日语的表记、汉字的读音和词汇的分类等方面。

1.从日语的表记上看,多种文字并用是其它国家文字少见的。即在普通的报纸、杂志和图书中,汉字、平假名、片假名、罗马字、阿拉伯数字并用的情况十分普遍。例如:

UWFインタ-ナショナルの高田延彦と饮んた。

浪高のボクシンダ部の后辈,和泉修のテジ才番组に出た后,会ゎぅとぃうことにった。

「ブ口レスは最高の格技」を自负寸ゐ高田はブレス世界ヘビ-级王者や。怖いむのなどナイ。(选自《周刊朝日》1994年第3期第65页小说连载)

短短几句话中就有多处出现汉字、平假名、片假名、罗马字。由于多种文字并用,一个词汇可以有几种表达方式。例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丰田”二字,汉字为“豊田”,平假名为“とょた”,片假名为“トョタ”,罗马字则为“TOYOTA”。再如“日本”这一词汇,

注重“内”“外”距离感的语言文化

无论在任何社会生存,与周围人们的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在日本社会尤为重要,这种人际关系不仅表现在处事为人的表达方式上,而且在其外在化表现的语言使用上也有十分严格的要求。由于讲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年龄、性别、职务、场合、话题的不同,所使用的语言表达也不尽相同。几乎所有的日本公司、机关和企业对新员工上岗前的严格语言培训就是典型的例子。日本人喜欢“自己”深入到“对方”的心理去理解对方,在对方尚未发话之前尽量感知对方的意图,同时按照周围的情况(因时、因地、因对方的不同)来采取临时应变的办法,使自己具有调整交际的“柔软结构”。

要认识和理解日本人这种复杂而微妙的讲话方式,必须对日本人所具有的“内”“外”距离感的语言意识有一个深刻的了解。世界无论任何国家或民族都具有把自己与周围区分开来、划分远近的本能。然而却很少有像日本人那样根据内外之别来变换语言表达并使之成为待人接物的重要内容的。

日本人的“内”的意识是与“我”的存在作为核心的意识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观察问题的基点是自身的存在。按照日本著名语言学家山下秀雄的解释,“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命运共同体中,有几层重叠的同心圆。如果把中心的‘自我”用深红色表示,那么,越往外颜色越淡,在最外侧淡红色的边上用一条很清晰的粗线划分开来。在区分‘内”‘外’的线的里侧没有规定的间隔,只是浓淡的差异”。例如,像“我家的孩子”这句话的含义,首先是“我的孩子”,同时在其同心圆的最里侧是“我们夫妇的孩子”,在其外侧是“我们家庭的孩子”。在这个圆的周围有一条黑黑的分界线。如果讲“我们的公司”或者“我们的经理”时,“我们”会给人以一种命运共同体或是一种精神血缘集体的感觉。“局外人”或者“外国人”这类说法(语言)会给人在心理上有一种隔阂的感觉。具体地讲,“局外人”这样的称呼,给人以猜疑、距离感和蔑视的感觉;“外国人”这样的称呼,虽然表面上正常,但其内在给人以戒备心和不理解等陌生的感觉。

在日语里关于“内”“外”表达方式的典型体现就是敬语。在一般的语言学著作和教材中,敬语主要指年龄小的或职位低的人对长辈或地位高的人讲话时使用的尊敬讲法,但是在现代日本社会特别是年轻人阶层这种意识十分淡薄。现在的敬语首先是“亲近感”的“晴雨表”。关系越亲近越很少使用敬语。也就是在把他人接纳为自己伙伴的过程中,其语言的使用方式也随之改变。下图就是花子把山田接纳为自己伙伴过程中,语言使用的几种变化,即第一阶段花子与山田为不相识的人即“他人”,采用的讲话方式是很客气并采用敬语。在交往过程中对对方有一定好感,于是进入第二阶段即“相识”阶段,这时采用的讲话方式是充满亲切的表达;对对方继续有好感便进入了准备把对方接纳为朋友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讲话方式是向对方吐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并像与自己的家人一样相处。到达这一阶段一般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继续发展友好关系进而两人成为友好伙伴,采用的讲话方式是相互允许对方撒娇;另一种是缺乏礼貌不懂交往上的情义,那么,已往的友好关系就会破裂并回到不相识陌生人的阶段。花子和山田的距离由于阶段不同相应地分为“外部世界”(他人、相识阶段)、“社会”(朋友、伙伴阶段)和“内部世界”(自家人阶段)。(附图见下页)

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人们之间关系的不同所采用的讲话方式及语言使用也不尽相同,特别是敬语的使用更应特别注意。实际上,敬语与人们远近之间的关系如同行车的速度与车间距离一样。过于接近就必须踩刹车,过于拉大就必须踏油门,根据交通的实际情况来调整速度避免冲突。敬语在使用过程中也具有一种随时进行调整的性质。

敬语这样复杂而且富于变化,无疑给外国人学习日语带来许多烦恼和不便,即使是学习了多年日语的人也很难准确恰当地使用。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一位美国人在日本公司工作,在公司内如何正确使用好敬语使他大伤脑筋。他想应该把经常使用的敬语固定下来牢牢记住这样才不至于出笑话或讲错,于是他把与经理讲话、科长讲话和与一般同事讲话所使用的敬语一一分类区别开背熟记牢,这样开始使用起来很见成效。然而有一天一位同事的父亲和一位科长的儿子来到公司,与他们用什么敬语讲话使这位美国人茫然不知所措。于是发出了“日本人竟然创造出这样繁琐的敬语,真是无法理解”这样的感慨。

强调“以心传心”的暧昧语言文化

日语语言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依赖他人,即把“他人”的想法或观念作为决定自己行为的基准。这种特点反映在人们的交际方式上就是,讲话者在十分注意听话者的前提下,尽量讲得很少或什么都不讲,周围的人们通过推测和经验体察到讲话者想什么或讲话的真正含义,在无言和暧昧的语言表达中达到交流。这种交际方式被日本人称为“以心传心”(心领神会)。为了正确理解这一交际方式,语言学家石井敏提出了一种模式,即“谦逊·体察交际模型”。根据这一模式,讲话者在没有发出交际信号阶段一定要考虑听话者的各种条件,首先要注意变换自己的脸部表情、手势及上下文的逻辑性等非语言信号,然后进入谦逊的过滤装置,最后才向对方发出语言。作为听话者一定要凭自己的体察能力补充讲话者减量化的语言内容,理解对方的完整含义。这一点是日语语言文化及人际交往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通过下例让我们观察一下日语的具体表现。一位男士(山田)约请同事(洋子)有如下会话:

日本的传统文化是“体察”文化,是尽量减少语言交流的文化,是根据对方的心理来确定自己行为标准的文化。既使是坚持自己的主张,如何能够从对方的想法出发,在理解对方的基础上委婉地说服对方才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您的话很有道理,但是……”“您的想法很实际,然而……”日本人喜欢上述讲话方式,多数人喜欢以上述方式开始讲话。他们十分注意尊重对方,不伤害对方,不要让对方讨厌或憎恨自己,对对方的请求或要求等轻易不要拒绝,这是日本人坚守的信条。教师批评学生或公布考试、作业成绩时,都特别讲究方式绝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感情。因此,在日语里一般避免使用过于直率、过于肯定的讲话方式。尽管近年来,直率讲话的人在逐渐增多,但对于一般日本人来说委婉的语言表达是成功的语言交际所不可缺少的。

日语语言文化的暧昧性特点不仅表现在口语体上,在文章体上也有所体现。日本著名的文学家谷崎润一郎的名文《阴影礼赞》就是阐述这一理论的成功之作。此外,他还在名著《文章读本》中具体论述了自己的观点。他在书中指出:“我这本书从头至尾几乎都在阐述含蓄一词,‘含蓄’的意思就是避免冗长和罗嗦。”按照他的解释,所谓名文就是避免采用过于明了的解释和说明,在字里行间应该给人留有一定回味的余地,让读者欣赏暧昧表达中蕴藏的美的韵味。近年来,日语中的外来语明显增多,甚至可以说达到了泛滥的程度。追究其泛滥的原因,除去日本人喜欢舶来品追求新奇之外,新语言的暧昧性可以唤起一种无法说明的美的感觉也是其理由之一。

综上所述,日语作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既吸收和借鉴了其它民族的优秀部分又保持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与日本在各个方面的交往也与日俱增,国内学习日语的人数也在明显上升,积极开展对日语语言文化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日本民族,促进我国与日本在各个方面的广泛合作和交流,对于我们认真搞好日语教学和日语研究等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标签:;  ;  ;  ;  

日语语言文化特征初探_日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