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与立场之间的辩证法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与立场之间的辩证法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与立场之间的辩证法

宋香庆 王 萍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和无产阶级为立场,以“人的解放”为主题,以实现“人的解放”的生产实践活动为主线,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实践活动,实现了由“生产逻辑”向“资本逻辑”的逻辑转变,揭示了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现实力量和现实路径,指出无产阶级只有消灭自身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从而实现了主观与客观、哲学与现实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与立场之间存在一种辩证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哲学立场

自恩格斯提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P277)这一著名论断以来,人们基本上都是在“本体论”和“认识论”视域内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将其一分为三:作为宇宙本体论(物质观)的“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能动反映论”以及将这种“本体论”与“认识论”统一于社会领域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诚然,这种分层次和分领域的研究视角,对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性,无疑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哲学的“基本问题”毕竟还不能涵盖哲学的全部,尤其是哲学的“主题问题”。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某一哲学思想,不仅需要对其哲学的“基本问题”作深入研究外,还需要从“整体”或“总体”上深入研究该哲学的“主题问题”以及“基本问题”与“主题问题”之间的内在关系。只有将“基本问题”和“主题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握该哲学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离开“主题”抽象地谈论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失去“灵魂”和“人格魅力”,很容易导致价值理性的迷失,变成一堆僵死的物化工具;而离开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仅仅从主题上来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往往又会缺失工具理性,因而也就无法真正认识和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的“深刻”之所在。可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与“立场”及其相互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

哲学的“主题问题”是指一种哲学思想关注、反思或集中回答的中心问题,或者说,一种哲学思想是围绕一个什么样的中心问题而展开论述的。一般说来,一种哲学思想越成熟、越具特色,其哲学主题就越集中、越明确。然而,在一种哲学思想的创立和形成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哲学家对哲学的“主题问题”认识的自觉性不同,有的将其直接表述出来,有的虽未直接表述,这就为人们理解和掌握这种哲学思想带来一定的困难。但不管如何,只要一种哲学思想没有发生断裂或根本转变,该哲学思想关注的“主题问题”一定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区分不同哲学思想的根本标志之一。由于哲学主题本身具有宏观性、整体性,这就决定了它在整个哲学思想中的统领地位。因此,理解和把握一种哲学思想的“主题问题”是从整体上或总体上认识和理解该哲学思想的内在要求。

1842年6月,马克思在《〈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中,就哲学的性质和功能,特别是哲学的“主题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指出,哲学家并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哲学家都是生活在特定时代的社会里,由于他们具有专业的哲学素养,能够思考自己的时代,对当时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进而把人民对生活最美好、最珍贵的追求都汇集在自己的哲学思想里,因此,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2](P220)也就是说,任何哲学都必须立足于当时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与“现实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当然,哲学家能深刻认识到“时代问题”的“时代精神”与哲学家自身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感受密切相关。哲学家只有在哲学视域内真切感受到的“时代问题”,才能真正成为该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关注、反思或集中回答的中心问题。冯契在《〈智慧说三篇〉导论》中指出:时代精神是具体的、历史的,它与思想家个人的人生经历及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一个思想家,如果能融入时代的洪流,通过自身的感受感觉到时代的焦点,就可以在他从事的领域里,形成某些具体问题。如果他把握到时代主题,就会有一种时代责任感与义务感,激励他去为完成解决时代提出的历史使命而作艰苦的探索。[3](P6)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首先,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大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资本主义制度表现出封建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是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的矛盾也显露出来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严重破坏社会的生产力,所以,用新的社会制度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摆在人们面前急需解决的时代课题。其次,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生成资本的过程,它在生产财富的同时也在生产贫穷,也就同时生产出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生产的生活资料越多却越贫穷,工人已经异化为资本增值的工具,为了生存,工人被迫联合起来,为争取生存权而进行阶级斗争。19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表明,工人运动需要关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革命学说,才能使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才能使自身获得解放,于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和解放无产阶级最终解放全人类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在短短的200多年时间里创造的生活资料的总和比过去几千年人类创造的生活资料总和还多,体现了封建制度无法比拟的先进性,却为何总是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因此,时代呼唤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推动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高举“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反对并推翻封建神权的统治而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为何到这个时候却表现为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无产阶级要怎样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实现自身的解放?“时代”给无产阶级的哲学家们提出了尖锐而又深刻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日趋突显,人们在思想领域也发动了一场空前的变革,那就是以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解体为起点而逐渐兴起的对过去哲学的全面解构,黑格尔哲学分裂为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两大派别。老年黑格尔派从逻辑出发来理解现实的世界,把现实的世界变成观念的世界,认为只要把现实的世界归入逻辑范畴;而青年黑格尔派则认为通过对宗教神学的批判来批判一切。[4](P65)针对这些离开了现实的世界和“现实的人”的活动的哲学,马克思尖锐地批判道:“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4](P66)所以,这些哲学家所作的批判脱离了他们自身现实的生存环境,更脱离了他们自身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而陷入纯粹的思辨活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此做过批判,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在认识论上他们是消极的反映论,他们对对象、现实、感性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不是把它们当作“现实的人”的活动及其结果去理解。[4](P54)马克思认为,从前哲学的共同缺陷就是没有从“人的感性活动”“人的实践”去理解哲学。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没有真正融入时代现实里面去,不能真正理解时代的需要,他们仅仅停留在理性与思辨层面,抽象地谈论哲学,而不能真正把握“时代精华”中的“哲学问题”,因此,也就不能从“哲学”的高度对“两大历史性课题”作出科学的回答。

2.2.1 化学药剂 化学药剂是控制果蔬采后病害的常见的手段之一,具有经济、杀菌效果好、见效快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果蔬的采后病害的控制。对于杨梅果实采后病害控制的化学药剂的研究有很多,肖艳等[19]采用不同浓度的CaCl2和萘乙酸的混合物处理杨梅果实,发现能够显著提高果实的硬度,减缓软化,并降低采后发病率。水杨酸是一种内源激素,可以降低果蔬采后呼吸作用,延缓组织衰老,并能诱导相关抗病性酶的上升,降低果蔬采后的发病率[20]。

马克思是在批判旧哲学的过程中创立了“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他明确指出:思维的真理性不能在思维领域得到证明,人应该通过感性的实践活动把思维转变为现实的力量,哲学的任务不仅是把感性的东西变成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把观念的东西变成感性的东西,即把思维对象化,思维的真理性才能得到确认。“人的实践”本身又是一种包含着辩证法的“否定性”活动,人通过自身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使自身对象化,在体现自身本质力量的同时,也导致自身的异化。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随着人的本质力量的提高,人在对象化的过程中又进一步扬弃异化,实现人自身的解放。所以,马克思说以前的哲学家只是在抽象地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P57),人们只有在用自身的实践活动改变现实世界才能改变他们自身,使客观世界变得越来越符合人的发展的需要,而人们自身也变得越来越适应世界发展的需要,因此,实践的唯物主义的主题就是通过自身对象性的感性活动为中介,对现实世界的不断革命,使现实世界变成自己的产品从而使自己占有自己改变了的现实世界,即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扬弃异化劳动,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解放。在马克思看来,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最终获得全人类的解放,也才能检验主观与客观、哲学与现实的统一。马克思通过对人的实践的分析,指出了劳动实践过程的异化以及随着劳动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扬弃异化劳动,从而获得全人类的解放,科学地回答了“两大历史性课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指出:我们如果谈一般的意识形态或哲学时,先要厘清产生这些意识形态或哲学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有生命的个人为了保持自身生命的存在,必然要突破自身肉体组织的限制,由此产生个人对自然的关系。[4](P66-67)其中,个人以什么方式存在,取决于他们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生成方式,从而也取决于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条件。[4](P68)在这里,马克思对“人”的理解,仍停留在生物学和类本质上,为了维持生命的存在,人通过自己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去改变自然,从而形成人与自然的生产方式,并形成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人们的交往方式,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也在自己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决定的交往方式中形成并随之发展。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是人们物质实践活动的直接产物,“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意识本身只有通过个体生命的存在才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生命的存在方式就是由他们的现实生活方式决定的,所以“不是意识决定人的生活方式,而是人的生活方式决定意识”。[4](P72-73)现实的生产方式决定现实的生活方式,现实的生产方式最终也决定人们的思想方式。因此,“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P32)。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现实的人的活动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确立了“存在”是“思维”本原的原则,从而用生产实践的逻辑论证了社会存在或生活决定人们的意识的观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学说。

哲学的主题是一种哲学思想关注、反思或集中解答的中心问题,它并不能涵盖哲学思想的全部内容。要想深入理解某一哲学思想,就必须联系其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看法来进一步考察这一哲学思想的哲学立场。哲学基本问题主要研究世界是什么?人能否认识世界?人能否通过认识世界来认识自身、通过改造世界来改造自身?如果能,又如何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在阐述这一哲学主题时,体现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立场上又是什么?围绕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进一步梳理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厘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基本问题”上的立场,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性,但这还远远不够。恩格斯在讨论“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时就特别强调,只有在回答“世界的本原问题”时才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分。因此,那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立场,从学术层面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甚至扩展到政治层面,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误读。要想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还需深入认识贯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和立场之间的辩证法。

社会存在是自在自为的存在,是人们在意识指导下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结果,那么,人们怎样才能在实践中实现“人的解放”呢?既然社会存在决定意识,那么,单纯在意识范畴内绝对不可以改变社会存在,只有通过具体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这种实践方式使人们的现存生活方式发生变革,才能实现人的解放。而最能体现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发展水平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实现人与自然相互转化的中介,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产物,因此,马克思指出:“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4](P74-75)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是需要主客观条件的,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客观条件。现实的生产方式决定人们的交往方式,最终也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如果没有生产方式的高度发展,人们“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定又会重新开始为了生活的必需品而斗争,全部沉浮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4](P86),人们只有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才能建立起普遍的交往关系,消灭追逐私利的剥削阶级思想,把私域的自我变成公域的自我,为人的解放创造主观条件,因此,只有通过建立高度发达的生成方式,才能消除异化劳动以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交往关系,才能最终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运用这些思想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规律,实现了由生产逻辑向资本逻辑的转变,揭示了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社会两极分化的社会根源,科学地发现了消灭无产阶级的阶级力量和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现实道路,从而从根本上回答了人的解放的现实力量与现实途径。

由上可见,实践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基石,而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展开,它们都是围绕实现人的解放这一哲学主题而展开论述的。那么,究竟如何来认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呢?从本体论上来看,马克思哲学思想坚持的既非物质本体论,也非实践本体论,而是本体生成论。在马克思那里,“本体”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一个不断生成、发展、变化的过程。存在总是处于一定的时空中,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就社会存在这一本体而言,从最初意义上说,它更多地是“自在自然”的本体,但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它又不断打上人的烙印,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人化自然”的本体。这种社会存在是一个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是人们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必然结果。不同社会的“社会意识”之所以有巨大的差异,就是因为产生这一社会意识的基础——社会存在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认识论上来看,马克思哲学思想实际上坚持的是能动反映论,即在实践过程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产生的认识,不仅能够反映外部事物,而且这种反映有一个主体对客体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加工过程。

两化融合能有效推动技术进步、提升生产效率,推动我国经济提质升级。假设检验结果充分说明,第二产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与投入产出比、人均工业增加值、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如图8)。这表明,两化融合的深入推进,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的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还伴随着技术进步的快速发展。因此,两化融合对于处理好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实现质量提升“对冲”速度放缓,将经济发展推向质量效益时代具有重大意义。

马克思早在《博士论文》中就明确指出:实现就是丧失,反对的东西就是自身的内在缺点,哲学正是在斗争中陷入了它所反对的缺陷之中,而且它只有陷入这些缺陷之中时,它才能消除这些缺陷。[2](P76)马克思这里的“缺点”“缺陷”指的就是“矛盾”或“问题”。真正的哲学既来源于现实世界中的矛盾或问题,又是对现实世界中的矛盾或问题的反对。可见,哲学在指导人们通过感性的实践活动彻底改变现实世界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彻底消灭它自身存在的现实根据,也就消灭了它本身。因此,哲学与现实互为对立、互为依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4](P16)在马克思看来,实现人的解放的哲学与消灭无产阶级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对于实现人的解放的哲学来说,它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实现人的解放;而对于无产阶级来说,不把实现人的解放的哲学变为现实,也就不能消灭自身,从而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与现实世界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辩证关系。

三、主题与立场之间的辩证法

然而,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存在”,其内涵是什么?它仅仅是物质的存在吗?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保存或记录下来的,并能够“被人们意识到”的“意识”(如道德法制观念、先前思想家的思想等),难道不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吗?它们“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6](P35),否则,我们也根本不可能在此讨论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了。实际上,恩格斯已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质性”。[7](P382)恩格斯为何在这里不用“物质”而用“物质性”?其实,那种能够“被人们意识到”的意识本身,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也就具有物质性。意识的这种物质性表明,意识本身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是物质世界在意识里的显现,当然意识自身并不是物质。这样,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存在实际上指的就是现实生活世界,它既有物质的自在存在的结果,又具有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作用下的自为存在的结果,它是物质和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与其说思维是存在的产物,倒不如说自在自为的社会存在是产生人类现实生活中各种思想、观念、意识的真正根源,这种社会存在恰恰是人们实践的结果。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存在本身也包含着差别、运动和变化,是“既有不变,又有变,既有存在,又有变异”[7](P384)。任何思想、观念、意识总是产生于特定的现实生活世界之中,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实生活世界,并随着现实生活世界这一客观存在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阐述人的解放这一主题时,体现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立场是本体生成论和能动反映论。其中,社会存在这一“本体”,既包括了物质的存在,又包括了具有物质性的意识的存在,它随着人的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而能动的反映论则强调主体在人的实践基础之上对客体的认识有着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加工过程。因此,实践是推动存在与认识不断发展的动因,也是检验存在与认识是否统一的唯一标准。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又进一步阐明了贯穿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矛盾运动中的“辩证法”。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为了保持私有财产者的财富存在,就必须保持无产阶级的存在。这是对立的肯定方面。相反,无产阶级不得不消灭自身,因而也不得不消灭私有财产,这是对立的否定方面。”[1](P76)由此可见,马克思之所以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产阶级在消灭自身的同时也消灭了私有财产,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与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解放这一哲学主题有着内在一致性。

肺癌 SUN等[4]发现在接受顺铂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不良反应中,lncRNA-XIST基因是一个潜在的靶点,lncRNA-XIST/miR-17/自噬通路可能提供了治疗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的新靶点。lncRNA糖基化终产物特异受体通过增强自噬促进了肺癌细胞凋亡[5]。

Oxycodon showed a superior analgesic effect on visceral pain in a tissue-differentiated experimental pain model[27]. This hypothesis was not clinically confirmed.Similar analgesia is provided with oral morphine and oxycodon[28] and particularly in PC[29].

当然,即使是“无产阶级”这一立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只是一个根本立场而已。并非只要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都属于共产党人的主张,这其中也有立场的辩证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的私人利益和阶级私利,共产党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是: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利益和整体的长远利益。因此,客观上也要求共产党人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了解无产阶级运动具备的条件,运动发展的趋势与方向,运动的一般结果,才能在运动中始终起推动作用。[4](P285)在这里,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共产党人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利益的立场,超越了不同的民族和历史阶段,是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真实写照。那么,整个无产阶级利益又该如何实现呢?这只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国家,在革命过程中,根据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来进行判断。马克思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4](P306)而要实现“无产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就必须联系各国的国情作具体分析。1848年3月柏林革命爆发后,“为了德国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小农的利益”,马克思在《共产主义在德国的要求》中写了17条措施,并指出:“只有实现了这些措施,德国千百万人民才能争得自己的权利和作为一切财富的生产者所应有的政权。”[8](P5)由于无产阶级没有任何阶级私利,所以它最能代表其他一切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的合理利益,马克思的“立场”也根据德国革命的具体要求进行了必要的“转换”,它不仅代表无产阶级利益,而且还代表了小资产阶级和小农的利益,这是革命的需要,是在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无产阶级作为领导阶级的需要,这种主题和立场的辩证法是工农联盟与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来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不存在任何绝对、一成不变的东西,所有一切现存事物都是暂时的,都只是一个辩证运动的过程。“除了生存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9](P217)恩格斯在回答德国社会党人给自己提出什么样的最终目标时,作了这样的说明:“我们没有最终目标。”[10](P628)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是永恒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而是人类历史的真正开端,到那时,人类才有真正人类学意义上的奋斗目标,人类社会还要经历无数的发展阶段。因此,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4](P680)1877年,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也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反对那些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关于某些国家或民族的特殊发展道路的理论变成其他一切民族和国家的一般发展道路的理论,“他这样做,会给我很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7](P342)。在这些论述中,马克思强调理论的“特殊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强调要把抽象的普遍理论变成具体的现实,把普遍适用于人类社会的生产逻辑运用到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不同于其他社会的生产,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就是被商品生产掩盖的资本生成,研究路径也随之由生产逻辑转变为资本逻辑,由此发现“自由、平等、博爱”是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交换的必然要求,自由就是商品交换的自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自由,平等就是商品交换的平等,掩盖了劳动力商品是能实现自我增值的特殊商品的性质,从而发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实质,揭露了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虚假性,也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暂时性与历史性。

由图4可知,多肽3~10 k组分上样量20 mL后,分别使用0.1~0.8 mol/L的氯化钠进行洗脱,流速为1.0 mL/min, 1号峰为0.1 mol/L氯化钠洗脱,最大吸光值为0.25,是3~10 k混合多肽中的最大组分,ACE抑制率也是最高的(见图5)。组分IV采用0.5 mol/L的氯化钠洗脱后,组分的ACE活性也达到16.8%。但由于组分洗脱后未经过浓缩,所以ACE抑制率都相对较低。但可以确定,采用0.1 mol/L氯化钠洗脱组分I具有相对较高的ACE抑制活性,并对组分I进行下一步的凝胶柱分离。

四、结 语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人的实践,其哲学主题是实现人的解放,它真正实现了主观与客观、哲学与人学、工具性与目的性、形式理性与具体理性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不仅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之中,还贯穿于本体论、认识论、无产阶级这一阶级立场及其全部哲学思想之中。无论是本体论、认识论,还是辩证法,都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它们始终与实现人的解放这一哲学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因而这些基本的哲学立场体现为具体的、历史的。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去抽象地、空洞地谈论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将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失去灵魂,导致价值理性的迷失,从而很容易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一堆抽象的、僵死的、物化的工具;而离开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仅仅从哲学主题上来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工具理性的缺失,因而也就无法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和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冯契.冯契文集(第一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中图分类号] B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18X(2019)02-0049-07

[基金项目] 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14DJ04)

宋香庆,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南昌大学思政中心研究员;

王 萍,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江西南昌 330031)

【责任编辑:艾 哲】

标签:;  ;  ;  ;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与立场之间的辩证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