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环境下的若干定价问题研究

随机环境下的若干定价问题研究

魏轶华[1]2004年在《随机环境下的若干定价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机环境下的定价研究在营销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有相当多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对以下叁类随机环境下的定价模型进行了研究:存贮定价、连续时间收益管理以及电力市场中的拍卖。主要内容如下。 (1) 考虑容量决策的多阶段存贮定价问题。分析了折扣准则下单产品的多阶段存贮、定价及容量扩张问题。建立了马氏决策过程模型,首先对有限阶段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其最优策略。进一步,对无限阶段情况下的存贮定价问题进行了讨论。 (2) 连续时间收益管理模型。分别研究了单商品和多商品问题。对于单商品问题的研究又分为两部分:顾客具有最大、最小保留价的连续时间收益管理问题,和具一般需求函数和价格集合的连续时间收益管理问题。对顾客具有最大、最小保留价的连续时间收益管理模型问题,得到了最大期望收益函数单调性及凹性、最优策略的单调性、以及最大期望收益函数的上、下界。对具一般需求函数和价格集合的连续时间收益管理模型,我们证明了它可以等价为一个与上面模型形式相同的模型,从而上面的结论依然成立。对于多产品连续时间收益管理问题,我们通过最优值函数的所满足的一个微分方程构造出了离散价格集下零售商的最优报价策略和最大期望收益函数。 (3) 连续时间收益管理的进一步探讨。进一步探讨了收益管理问题。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容量约束对收益的影响和竞争情况下的连续时间收益管理。在容量约束方面,分别考虑了寡头垄断市场和连续时间收益管理时的情况。结果表明,通过最优的定价决策,非最优容量带来的收益损失并不是很大。在竞争连续时间收益管理方面,建立了一个一级价格密封拍卖的连续时间收益管理模型,证明了其最大期望收益的单调性及凹性以及最优报价策略的单调性,并得出了最大期望收益的上界。 (4) 电力定价:密封拍卖模型Ⅰ(简单拍卖)。研究了电力市场中简单拍卖的叁个问题;出清价格拍卖,序贯拍卖和二级价格密封拍卖中的欺骗报价。在出清价格拍卖方面,得到了投标人的最优报价策略,并进一步对投标人搜集私有信息的决策进行了讨论。在序贯拍卖方面,分别讨论了一级价格序贯拍卖和二级价格序贯拍卖:对一级价格序贯拍卖,得出投标人最优报价策略所满足的微分方程;对二级价格序贯拍卖,得到了投标人最优报价策略。进一步,针对投标人为风险中性、风险寻求和风险厌恶叁种情况进行了具体讨论.对二级价格密封拍卖中的欺骗报价,得到了投标人的最优报价策略,并证明在T次序列拍卖中拍卖人的最优拍卖机制选择策略是一个吞阶段策略. (s)电力定价:密封拍卖模型11(复杂拍卖).研究了电力市场中的叁种复杂拍卖:一级价格密封拍卖、出清价格拍卖和二级价格密封拍卖.对每种拍卖规则,又分电力公司不补偿购买超额供给电量和补偿购买超额供给电量两种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建立了投标人的博弈模型,并得到了投标人的最优报价策略. 关键词:定价随机环境存贮连续时间收益管理HJB方程电力市场密封拍卖

房彦兵[2]2013年在《基于现代金融学视角的土地定价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是人类社会最原始的生活资料来源;土地是人类社会最原始的生产资料来源;土地为人类社会各行各业的建立与发展提供场所与基地;土地为人类一切劳动产品提供物质基础;土地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农业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传统和国情,土地是中国社会稳定、民族自强自立的基础。土地制度是人类社会最基础、最根本性的制度。市场是解决经济问题的最佳工具,利用土地市场可以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由于中国城市和农村不同土地制度的影响,我国土地市场的发展存在着体制性障碍。研究土地定价问题就变得极端重要。本研究立足国情,基于资产定价理论和实物期权理论、期权博弈理论,探讨利用房价和房租对土地定价的实物期权方法,研究了叁种随机性冲击:房价、房租、经济冲击对土地价格的影响;并分析了在当前中国的土地制度下,土地价格形成的博弈过程;探索研究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市场经济规律。力求在制度层面、工程层面、技术层面为中国土地定价机制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试图用现代金融学的理论方法理解中国土地市场的经济行为,为以技术克服制度的缺陷,为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提供有益的理论探索。为制定合理而灵活的农民土地征用价格标准提供合理的经济学依据。全文包含九个章节,概要如下:第一章,绪论。对整个论文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概括,内容具体包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核心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研究意义和创新点;讨论对象的界定和分析方法的介绍;之后,阐述了结构安排。第二章,当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进与定价方法述评。本章梳理了土地定价问题的理论脉络、历史脉络和方法脉络。农民的土地应是包括份额所有权、使用权和发展权的有机体系。所有权是产权,土地使用权也是一种产权;回顾当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进,获得了中国当代农民土地权利发展的一个清晰的理论坐标;最后评述了现有土地定价方法。边际农业价值法、实物期权定价法、时间空间模型定价法等所谓科学土地定价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本章为整个研究提供了历史依据和经济理论基础。第叁章,实物期权方法源流考。本章系统而深入地评述了实物期权定价方法体系。实物期权定价方法来源于不确定性的处理和应对。不确定性的类型决定与实物期权定价方法的适用范围。实物期权定价方法的经济金融学理论基础是:套利均衡原理,市场完全性和有效性假设,风险中性定价原理。由于实物期权的特性,实物期权发展为一个丰富的类别。在经典实物期权方法的基础上,复合期权理论、期权博弈理论、模糊实物期权以及不完全信息下的实物期权方法正在得到理论界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最后,本章介绍了期权与实物期权的数学模型及求解方法。本章为整个研究提供了数理方法论基础。第四章,土地的价值可以分为固定收益部分和期权价值部分。本章视期权价值是房产价格的驱动的单因素美式期权,推导得到了土地价格的解析表达式,并进行了比较静态分析,在不同的市场参数结构下,给出了土地价格和期权价格的值及其比率。第五章,房价、房租与土地价格:一个实物期权分析框架。本章把土地视为受房价和房租两个随机因素影响的实物期权,并得到了基于房屋价格和房租价格表示的土地价格。分析表明,土地价值的增长率和房屋价格的增长率近似成比例;土地价格的波动率一定超过房屋价格的波动率;土地价格的波动率一定超过房租价格的波动率;并给出了土地价格的增长率超过房屋价格增长率的一个解释,讨论了房租价格对地价的影响。第六章,地价可以看成是房屋价格驱动的期权。这种定价较科学的反映了土地的价值,当前的房地产调控对房价有较大的冲击,此时地价会有如何的反映,本章利用带跳扩散过程的美式期权来分析这种冲击对地价的影响。第七章,本章结合数理金融学的最新进展,把几何布朗运动,带便利收益的几何布朗运动、分数维的几何布朗运动、分数维带跳的几何布朗运动作为土地收益流的基本假设,并推导了各种形式下土地择优期权的解析表达式,可以为土地的择优期权定价提供理论指导。农地所包含的的实物期权价值,在使用权无法流通的地方是成长期权的价值;在使用权实现流通的地方是复合期权的价值。农地的发展权定价可理解为成长期权、转换期权、价值成长期权和转换期权结合的复合期权。第八章,二维随机条件下土地租赁经营的投资博弈模型。本章利用实物期权博弈框架,分析了二维随机条件下土地租赁经营的投资博弈模型,考察了二维随机条件下投资密度和投资成本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当投资密度和初始投资成本比率不对称时,都会对各投资阈值产生影响;较大的投资密度和投资成本比率都能提高投资阈值,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交叉占优时两投资者都有机会成为领先投资者;相对于投资成本比率的影响,租赁经营密度对投资者的投资阈值影响更大。第九章,总结与展望。本章首先结合相关的理论基础、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对本文研究结论进行系统的解释和探讨,以全面认识农民的土地的份额所有权、使用权和发展权对土地定价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总结本文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结合中国国情,针对土地的定价问题、土地市场的建立、农民权益保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最后,讨论了研究局限和后续研究的方向。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本文基于全国平均的数据,证实了土地开发的价值即房产的价值是地价构成的最主要部分。资本化地租方法不应被用于中国未来的土地转让活动。应用期权方法,有效地反应市场的灵活性价值,完善土地定价的科学方法,确保农民在土地征用过程中获得合理的收益。第二,在中国这个二元化的土地市场上,政府的垄断和规制加上土地资源天然的稀缺性加重了社会福利的双重损失,限制了土地的发展权价值实现。为了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应利用市场这一是解决经济问题的最佳工具,逐步建立统一的土地市场,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国民福利。第叁,土地价格是土地市场的核心,但是这个核心依赖于具体的制度环境。当下的中国产生了浮躁的脱离国情的极端主张,比如主张土地的完全私有化,和土地市场的完全自由化。由于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土地资源的独有特质,坚持当下的土地制度是必要的。本研究使我们对土地定价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第一,本研究建立了土地价格、房价、房租构成的全新的实物期权分析框架。本文基于农户对土地的份额所有权、使用权和发展权,基于无套利方法视土地价格为一个期权,进行了期权定价分析。分析利用了宏观整体的土地价格指数和住房价格指数,分析认为农户对土地的发展权应该得到价值体现,全国平均的数据证实了土地开发的价值即房产的价值是地价构成的最主要部分。资本化地租方法不应被用于中国未来的土地转让活动。中国的土地价格具有鲜明的期权特征,应用实物期权方法进行土地定价是科学、合理的。第二,本研究通过结合数理金融学的最新进展,把几何布朗运动,带便利收益的几何布朗运动、分数维的几何布朗运动、分数维带跳的几何布朗运动作为土地收益流的基本假设,并推导了各种形式下土地择优期权的解析表达式,可以为土地的择优期权定价提供理论指导。第叁,本研究利用期权博弈工具,分析农业专业组织的竞争规律,建立了二维随机条件下土地租赁经营的投资博弈模型。研究了二维随机条件下投资密度和投资成本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本研究努力为实现征地补偿合理化、同地同价奠定理论基础,以扭转我国征地补偿标准偏低的现象;本研究为构建立以产权制度为依托,以实际产权交易关系为依据,建立中国城市和农村统一的地价体系,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亦为研究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市场经济规律提供有益的探索。

周蔷[3]2015年在《航空收益管理中定价模型的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航空收益管理(Airline Revenue Management)技术,是航空公司应对市场挑战,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争夺、巩固市场,保障快速、平稳发展的必要技术手段和技术支撑。随着航空运输业不断发展、壮大,航空网络运输优势凸显并被广泛采用,航空公司对航空网络收益管理技术的现实需求也日益迫切。在深入分析了航空收益管理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尚缺乏通用的系统性理论支撑。因此,论文将航空网络收益管理定为主要研究方向,试图完善和丰富机票定价模型理论,以及渗透其他学科理论来扩充超售管理理论,为更具复杂性的航空网络收益管理技术在理论上提供通用性的指导方案。主要研究工作包括:考虑旅客订票需求随机性特点从而为建立单航段航空收益管理中的动态定价模型打下理论基础、阐述了单航段定价、超售与舱位控制的基本过程以及在具体案例中的实施情况、并推广到多航段航空机票定价、超售与舱位控制问题,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直至具有更高复杂性的航空网络定价、超售与舱位控制问题的一般性研究。研究单航段航空收益管理阶段中,充分分析以往相关研究成果,在航空旅客订票行为的基础上,摒弃以往只考虑超售量未考虑旅客需求,提出了将航空机票预售期内旅客订票行为看作Poisson过程,且通过分析以机票销售额、旅客订票率、订票泊松强度等统计信息为前提,预测出未来航空机票剩余预售期内旅客订票量,利用高等概率论等基本数学理论,通过合理推导,建立了具有实际意义的考虑旅客随机性影响的航空机票动态超售模型。并根据所建立的动态超售模型相应特点给出了具体求解方法,通过数值仿真对该建立模型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验证。为丰富和发展单航段航空收益管理理论,引入博弈论基础理论,讨论了航空公司与旅客间关于机票预售价格与需求的博弈关系,通过分析旅客出行成本,研究了关于票价博弈中旅客的选择行为;依据经济学基本原理中价格影响市场需求,提出了把机票价格影响旅客选择行为用来调节订票旅客数量,同时采用考虑随机性的动态超售模型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综合考虑旅客出行成本及旅客No-Show随机性等影响因素下的航空机票动态定价、超售与舱位同步控制模型,并通过具体实例计算,验证与分析了所建立的模型,有效的反应了模型的优越性。多航段航空收益管理研究阶段,着重分析了当航班连续多次起降时,各起飞航站旅客No-Show及DB(Denied boarding)对航空公司航班实际收益的影响,提出将航班收益分解为机票销售收益和机票销售损失(即旅客No-Show及DB损失)两部分,进而将机票销售损失离散为各个航节损失和的型式,建立了航节机票销售损失的通用表达式;在单航段航空机票动态定价、超售与舱位控制模型研究基础上,建立了航空机票多航段动态定价、超售与舱位控制的一般模型,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实例验证。航空网络收益研究阶段,在单航段及多航段机票定价、超售与舱位控制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推广,进行更具一般性的模型研究,提出了将具有现实意义的复杂航空网络拆分为单航段与多航段组合的形式,利用航班的重迭航段上旅客流量一定的特点,建立了航空网络中各航班机票销量间的联系,通过此联系将建立的单航段和多航段模型有机结合,同步实现航空网络的机票定价、超售与舱位控制的目标。针对两种简单的组合形式进行了推导和讨论,证明了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并建立对应定价管理模型,并且利用该模型可以适用网络模型中去,实现了航空网络定价、超售与舱位分配同步控制。

刘佳丽[4]2013年在《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电信、电力、民航、铁路等几大自然垄断行业密集展开政府监管改革,到本世纪初达到最高潮。此后,改革渐趋于平稳,并呈现出停滞的态势。到目前为止,经济学界对于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体系改革的相关研究基本上是遵循传统分析范式,即从监管主体、监管客体及监管手段的角度进行监管改革路径设计。据此,我国自然垄断监管改革在监管机构(主体)、监管对象(客体)、监管工具、手段及方法等几个方面均作出过大胆的改革与尝试。从2003年7月我国自然垄断产业中第一个专业性监管机构“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建立,到从“所有制结构调整”、“引入竞争机制”和“企业治理结构”等不同侧面对监管客体进行改革,再到城市水务等公用事业产业对特许经营权招投标等激励性监管机制的广泛运用,改革不可谓不系统。从表面上看,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体系似乎已经面面俱到、无“制”可改。但是,自然垄断行业事故频发、问题不止、争议不断的事实表明,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而造成目前进入“胶着”状态的原因可能就是“主体、客体、手段”的分析范式:一方面,片面地将政府监管体系简单地肢解为主体、客体及手段叁个板块难免存在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之嫌;另一方面,主体、客体与手段之间的关联互动性很难在现有分析框架内得以体现与关注。因此,推进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当务之急是破除以往基于“主体、客体、手段”片面的、局限的、平面式分析思维框架,重建一种全方位的、系统的、多维的、动态研究框架与分析范式,即以界区更准确、涵义更广泛、关联更紧密且能全面覆盖以往研究对象及其相互之间互动关系为原则,将自然垄断行业政府体系重新界区为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叁个功能模块,并以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宗旨,探索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问题,实现政府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本文的理论价值是:首先,在理论上提出围绕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核心的推进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新思路,即突破对监管主体、监管手段与监管客体的片面研究,建立在叁者之间关系的适应性研究基础上进行关于监管制度、监管体制、监管机制相互匹配问题这样一个更高层次的研究。其次,在对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等学科进行综合运用的基础上,提出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论,为政府监管理论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最后,将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研究置于法经济学语境下,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研究的本土化,拓展政府监管理论的研究视野。本文的现实意义是:首先,进行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问题的创新研究,构建起适应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背景下城市公用事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体系。其次,触及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天花板,从监管改革的顶层设计高度把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改革通盘加以考量,深化我国转轨时期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再次,从我国自然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和问题入手,一方面,为转型期的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筛选更具本土适应性的个性化监管机制,另一方面,同步考虑监管体制搭建和监管制度匹配问题,实现自然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在更高层面上的推进。最后,稳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民营化、市场化进程,切实提高自然垄断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增加和公共利益提供现实保障。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创新性地将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划分为监管迷信、监管质疑和监管重构叁个阶段,继而提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改革应予关注的几个问题。其次,构建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的理论基础。在清晰界定监管机制、体制和制度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构建功能耦合模型,探讨在理论层面上如何建立自然垄断行业最优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以及如何实现叁者的功能耦合。再次,分别以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改革历程、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内容展开论述,并提供国际经验借鉴。最后,综合上述研究,在系统阐述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目标及现存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新思路及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有四:首先,在文献资料的梳理方面,一改以往学者对国外有关政府监管理论及监管实践研究按照时间顺序的简单铺陈。遵循监管思想史和监管改革史梳理并重的原则,将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发展与演变创新性地归结为叁个阶段,即基于市场失灵考量的监管迷信期、基于政府失灵考量的监管质疑期和引入激励性监管的监管重构期。在充分咀嚼世界范围内监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准确定位。其次,在对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清晰界区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用“耦合”这一物理学概念,积极探索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叁个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在功能上的相互关联,并因此形成对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的“功能耦合”研究。再次,重塑监管理念,在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将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作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核心目标,并以此为基础通盘考量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功能耦合问题。最后,运用法经济学分析范式,解决新监管经经济学中理想化的最优监管机制设计向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管制度安排转换的难题,弥补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理论“供给”与垄断行业监管制度现实“需求”之间的缺口,同步做好与监管机制相适应的监管体制搭建、监管制度安排。

韩伟[5]2006年在《电子市场环境下的多智能体学习与协商》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人们倾向于将越来越多的互联系统看作是多个相互交互的自主智能体,这种面向智能体的方法学为我们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复杂的分布式系统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多智能体系统(MAS)和智能体技术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作为分布式人工智能(DAI)中一个分支学科,MAS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到90年代得到广泛认同,目前正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在分布、互联、自治的网络环境下,电子市场成为一个热点的应用领域。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使得每个企业能够随时收集市场信息并变更行为,因此每个企业都处在一个竞争的、不断动态变换的市场下。而电子市场具有信息集中,决策迅速的优势,因此日益成为协调生产、制造和销售等环节的有效手段。 本文的研究内容可以从理论和应用两个层面来概括。在理论层面上属于MAS领域,内容涵盖了MAS研究领域的主要方面,包括:多智能体学习、推理、协商、交互机制等等;在应用层面上围绕电子市场的实际应用,讨论了电子市场定价、物流配货、原料配置、C2C交易协商、B2C协商等问题。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概括。 1、针对协调博弈提出了基于内省推理的多智能体在线学习方法(ⅡFPQL),将基于对手模型的客观观察行为与基于换位思考推理的主观意图推测结合起来,智能体通过推理得到了更多的对手信息,因此能够取得更好的协调性能。仿真结果证实了算法在少数者博弈和经典协调博弈中的有效性。 2、将电子市场定价问题建模为一个多吸收状态的马尔可夫博弈模型,并通过仿真实验在定价模型上验证了ⅡFPQL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ⅡFQPL算法能够使得卖方智能体在合作还是竞争的问题上表现出长远的智能行为。 3、给出了叁个分布式环境下的多智能体合作学习方法。针对Q学习状态空间大,收敛速度慢的问题,首先给出了一种基于黑板模型的多智能体合作学习方法(BBMML),智能体之间通过开关函数协调了对Q表的更新,避免了无效的更新,加快了收敛速度;进一步在BBMML基础上给出了多智能体学习的进化算法(E-BBMML),智能体通过繁殖操作,能够更快的找到状态—动作空间的有效更新;最后给出了一种基于状态空间划分的多智能体在线合作学习方法(SSPML),使得智能体在特定的子空间上进行特化,从而能够较快的学习到局部最优的行为。仿真实验表明BBMML和E-BBMML能够加快收敛速度,SSPML能够取得比全局学习更好的在线学习性能。 4、基于市场机制建立了多智能体之间的协商模型(MMN),市场智能体作为中间人通过市场规则对智能体的个体选择进行综合并将综合后的结果反馈给每个智能体,这一机制较好的总结了各个终端智能体的个体信息,从而优化个体行为。以电子市场原料配置为例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表明MMN使得每个智能体的效用都有所改善,从而改善了系统的全局收益;进一步,为适应

陈金龙[6]2003年在《实物期权定价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研究实物期权的定价理论和方法。全文以无套利定价理论为线索;以复制定价、动态规划为基本工具;以Hilbert空间投影理论为指导,重点研究非完全市场条件下实物期权的定价与风险对冲问题。与金融期权相比,实物期权定价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基本资产的非交易性;资产价格分布不遵循几何布朗运动;以及不确定性来源的内生性等问题。这些问题中有相当部分与市场的完全性有关,为此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描述非完全市场条件下的期权定价问题。在非完全市场里,只有无套利原则不能得到实物期权的唯一定价,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得到一个无套利定价区间。为了得到唯一定价,必须引入其它定价标准,引入定价标准不同,就可以得到不同的近似定价,但从Hilbert空间投影理论看,无论何种近似定价,都可以看成是Hilbert空间的一个向量到它的一个闭子空间投影,差别只是所定义范数不同而已。针对基本资产不可交易问题,本文采用e-套利定价原理,运用随机动态规划方法,在离散和连续情况下得到对冲实物期权风险的最优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实物期权的近似定价。对实物资产的特殊价值分布问题,本文从决定资产价格的市场机制、信息到达方式及市场效率叁方面来分析实物资产的价格变动特征;并重点研究当基本资产遵循纯跳跃Poisson过程、跳跃扩散Merton过程及均值回复过程时的实物期权定价问题,运用复制定价和随机动态规划方法,得到确定实物期权价值和风险对冲策略的偏微分方程。当实物期权的价值不能从项目价值中分离出来,或者影响基本资产价格的不确定性内生于期权的持有者时,此时实物期权的价值一般难以直接利用无套利方法得到,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归纳,提出一种比较定价法,其基本要点是利用决策树、动态规划法或二叉树模型等技术来确定嵌有柔性的项目或方案的价值,然后将其与没有柔性的项目或方案进行比较,从而获得各种柔性的价值,作为这种方法的一个应用,本文研究了柔性劳动合约的设计与定价问题,研究表明,对企业重要员工采用长期劳动合约,而对一般员工采用短期合约可以节约劳动力使用成本。

冯杰才[7]2009年在《基于分数布朗运动环境下期权定价的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期权定价问题是金融工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多年来诸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最为着名的是1973年Black-Scholes公式的发现,此公式也成为日后学者们研究的基础。Black-Scholes公式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原生资产价格演化遵循布朗运动。但是,随着近年来学者们研究发现,证券市场的运行并不遵循布朗运动,而是服从更为一般的分数布朗运动。因此,以更为一般的分数布朗运动代替标准布朗运动来进行期权定价问题的研究以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本文首先介绍了分数布朗运动并对分数布朗运动下Black-Scholes公式进行了推导。然后通过研究美式期权的性质,给出了分数布朗运动环境下带红利的永久美式期权的定价。研究了分数布朗运动下时变参数的欧式期权定价,通过函数变换将时变参数问题转化为非时变参数的问题,并最终得出了欧式期权定价公式。最后通过引用文献[21]中实证分析的结果来说明中国股票市场不服从随机游走模型,而是表现出有偏随机游动的特性,具有长期记忆性。这就是本论文的出发点:标的资产服从分数布朗运动。

赵志明[8]2015年在《或有资本设计及其投融资理论》文中指出本学位论文在均衡定价准则下,综合应用经济理论分析、随机控制方法、数值计算技术,建立严格的数理金融模型,对或有资本(包含或有可转换债券和或有可转换证券)进行设计和定价,其中具有往返转换特性的或有可转换证券是本文提出的金融创新产品。从提升公司总价值、风险转移动机、债务积压、代理成本等各方面研究或有资本的基本属性,分析其对公司资本结构和投融资策略的影响。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于均衡定价理论的或有可转换债券(CCB)的定价和公司资本结构问题。考虑以CCB作为融资工具的公司,并且假定公司收益流服从算术布朗运动,建立了基于Leland结构化模型。计算公司证券均衡价格,分析公司破产概率、公司收益风险与公司资本结构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CCB不但显着降低破产概率,减小管理者“资产替代”动机,而且吸收公司大部分风险,大幅提升公司总价值;CCB的收益率差价明显高于普通债券;公司收益流与市场正(负)相关程度越高,公司总价值越小(大)。第二,或有可转换证券(CCS)的设计和定价问题。我们发展了一类新型或有资本,称之为或有可转换证券(CCS),可以在债券和股权之间随着公司经营状况的变化而来回转换。我们通过严格的模型分析:当公司资产收益流服从几何布朗运动时,我们获得了所有公司证券的均衡价值以及公司最优资本结构。通过动态调整公司资本结构,CCS可以极大提升公司的价值而不会改变其违约风险。在我们的模型中,CCS不会诱导出资产替代效应和债务积压问题。第叁,在金融市场包含跳风险的结构化模型下研究或有可转换证券CCS的设计和定价。我们假定公司资产价值过程服从一个跳-扩散过程,获得了公司所有证券的均衡价格的显式解。与标准的资本结构相比,我们设计的CCS可以提升公司的价值达到9.5%而用传统的或有可转换债券则下降到5.7%。公司投资风险越大,CCS相对于普通债券(SB)和或有资本CCB而言的优势也越大。同时,普通债券的收益率差价公司资本结构含CCS的情形下是最低的,也就是说发行CCS能最大限度吸收公司的投资风险,普通债券的投资者是最安全的。在我们的模型里,CCS并不会引起债务积压问题,且公司股东没有风险转移动机去增加公司资产的风险波动率,尽管他们可以从资产的上跳中获利。第四,作为对我们设计新的融资工具或有可转换证券(CCS)应用,我们分析了基于实物期权框架下的CCS,这也是对CCS理论研究的自然延伸。应用最优控制和最优停时理论、分析基于实物期权视角下CCS对公司最优投融资决策的影响,计算了公司各证券价值、有限期破产概率及公司最优资本结构,获得代理成本为零的一个充分条件。数值结果表明:CCS作为融资工具促使管理者提前投资,显着增加实物期权的价值,降低投资项目破产风险,降低普通债券的收益率差价。第五,假定公司资本结构包含普通债、或有可转换债券(Co Co)和股权,所有证券的收益来自终止时刻的一次性支付,管理者薪酬由固定工资和或有奖金组成。应用Girsanov定理构造等价鞅测度,获得证券价格的显式解。分析表明:发行Co Co可以显着降低公司破产概率,减少普通债的风险;与经典的固定工资加股权薪酬结构相比,本文设计的薪酬方案更能够有效促使管理者控制风险,注重企业长期发展。

徐意[9]2012年在《时变需求下供应链订货定价问题的若干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用户需求愈加突出多样化和个性化,为了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企业开始采用供应链管理先进的思想和策略。本文从供应链管理背景出发,主要研究时变需求下供应链的订货定价问题,分别考虑时变需求下供应链中制造商起主导作用时的情形,零售商起主导作用时的情形和产品销售期由叁个不等时间段组成的情形,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运用优化方法求解并进行数值分析。全文分为5章,第1章介绍了与供应链库存相关的概念以及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章在考虑时间对价格和需求量的影响都呈凸函数形态的情形下,研究了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系统的库存及订货策略问题,其中制造商在供应链中起主导作用。通过分别建立供需双方的利润函数模型,导出使双方利润最大化的供方最优定价和需方最优订货量,并且证明供需双方的利润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有先升后降的趋势,然后通过算例对模型进行分析验证。第3章考虑了当零售商为供应链的核心主导商时,产品所需原材料价格呈非线性周期性变化的情形,建立由单个零售商和多个制造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的订货定价模型,确定零售商最优订货量、最优价格和制造商所接受的最优订单量使双方利润最大化。第4章研究了在有限计划期内时变需求下,多阶段非等周期的定价与订货量问题,基于产品需求与产品零售价和产品库存相关的假设,通过重置价格来带动需求,建立总利润模型,运用优化方法,确定最优订货量和最优定价,实现总利润的最大化,然后通过数值算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第5章总结全文并给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张世中[10]2006年在《关于亚式期权定价的若干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考虑了叁个关于亚式期权的定价问题:平均周期是随机的几何平均亚式期权的定价;具有固定执行价格的算术平均亚式期权的定价和具有浮动执行价格的算术平均亚式期权的定价。首先,在其它假设条件与一般亚式期权相同的条件下,对标的资产的价格设置了一个障碍,当标的资产的价格第一次越过障碍时,平均周期开始,得到了连续和离散两种情况下,具有固定执行价格的几何平均亚式看涨期权价格的封闭解。其次,在假设标的资产的价格服从几何布朗运动,即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条件下,用与标的资产的价格的算术平均有相同的二阶矩的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来近似它,得到连续和离散两种情况下,具有固定执行价格的算术平均亚式看涨期权价格的近似解。最后,对具有浮动执行价格的算术平均亚式期权进行了讨论。对Bouaziz等人提出的线性近似方法作了改进,将标的资产的价格中一项用二阶的泰勒展开式来近似,得到了比原来更精确,且使用范围更广的算术平均亚式看涨期权的近似解。

参考文献:

[1]. 随机环境下的若干定价问题研究[D]. 魏轶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4

[2]. 基于现代金融学视角的土地定价问题研究[D]. 房彦兵.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3]. 航空收益管理中定价模型的若干问题研究[D]. 周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5

[4].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研究[D]. 刘佳丽. 吉林大学. 2013

[5]. 电子市场环境下的多智能体学习与协商[D]. 韩伟.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6]. 实物期权定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 陈金龙. 天津大学. 2003

[7]. 基于分数布朗运动环境下期权定价的若干问题研究[D]. 冯杰才. 兰州大学. 2009

[8]. 或有资本设计及其投融资理论[D]. 赵志明. 湖南大学. 2015

[9]. 时变需求下供应链订货定价问题的若干研究[D]. 徐意. 浙江理工大学. 2012

[10]. 关于亚式期权定价的若干问题的研究[D]. 张世中.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随机环境下的若干定价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