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评价模式下语文课堂多元对话的思考--以“我母亲的教学”为例_我的母亲论文

展示评价模式下语文课堂多元对话的思考--以“我母亲的教学”为例_我的母亲论文

对展评模式下语文课堂多元对话的思考——以《我的母亲》教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展评论文,为例论文,母亲论文,语文课堂论文,模式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基本上坚持了“讲授—接受”“目标—导控”“满堂灌”“填鸭式”“—言堂”等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能动作用,剥夺了学生的个体体验,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潜能,甚至扭曲了学生的人性人格,可谓贻害无穷。“展评学习法”教学模式(以下简称“展评模式”)是江苏省常州市勤业中学历经十余年教学改革和实践形成的教学经验,它改变了语文课堂的迟滞沉闷状态,改变了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态。不但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其教学经验为全国广大兄弟学校实践、研究,成为“苏派”教学的又一道亮丽的风景。

      展评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在前端学习“(个人自学或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媒介向全班展示个人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其他学生对展示者前端学习的成果进行点评、评价、质疑和讨论,并由此引发对问题的思辨,进而实现知识建构”[1]的教学模式。展评模式下的语文课堂(以下简称“语文展评课堂”)包括前端学习、展示评价和整理总结三个阶段。各个阶段都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对话,即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对话理论的始祖、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2]语文展评课堂通过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多种形式的展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场景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下面,本文以《我的母亲》教学为例,谈谈对展评模式下语文课堂多元对话的思考。

      思考一:“吃透展评理念,转换教师观念”是多元对话的前提

      要上好一节符合展评理念的课,教师要有对话的意识。传统语文教学是“独白式”教学,或者是“问答式”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是课堂的附庸。教师对导入语、点评语、过渡语、总结语等“台词”都烂熟于心,却丝毫不管“观众”的反应。教师不厌其烦地追求着教学的进度,却枉顾学生的个性与灵性。这样的教学,看起来也有师生的互动,但是本质上却不是我们所说的“对话”。

      保罗·弗莱雷说:“对话就是在认知和再认知学习目标中将教师和学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过程。”[3]语文展评课堂的本质是对话的课堂。其对话不但体现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学生与编者之间,同时还要让学生通过对话不断建构其认知,即不断地实现“再认知”。语文展评课堂的教学效益能否取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这种新型的教学观念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教师本人的教学艺术水平。如果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展评教学的实质,简单地理解为只要“学生展示,学生和教师点评”就是展评教学,而不考虑如何启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欲望与思维,是否体现了追问和启发的精神,那么教师就只是为了展评而展评,为了对话而对话。这样的语文展评课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模式也很新颖,而事实上学生的思维活动并没有真正被激活,也就没有形成有实际意义的“展示”和“评价”。因此,语文展评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挑战。教师要选择恰当的自主学习材料形成学习支架,选择合适的展示样本,同时在展示评价的过程中能相机点拨,在无疑中为学生设疑,在有疑中引导学生探索解疑,使学生在潜心思考中激化矛盾,并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呈现思辨的特色。

      由此可见,在语文展评课堂中,教师只有将“展评”的理念根植于心,把对话视作课堂的核心要素,才能凸显展评教学模式的优势。

      思考二:以精致的前端学习任务设计,夯实多元对话的基础

      语文展评课堂有赖于前端学习。在前端学习的阶段,教师要设计前端学习任务。在文本中“似是而非”的模糊处、“计白当黑”的空白处、“以一当十”的凝练处、“语微旨隐”的含蓄处、“戛然而止”的结尾处设计前端学习问题。好的前端学习任务有赖于教师的文本解读,也有赖于对学情的理解。所以教师和作者、编者对话不但要有个性,还要有深度;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认知不但要全面,更要准确。

      比如在教学《我的母亲》时,教师给学生设计了如下三个前端学习任务:任务一:课前预习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写了“母亲”哪四件事。任务二:再读课文,仿照示例,在“母亲”前加一个修饰语(概括人物的品质和性格),从四件事中任选一件,说说这样加的依据。任务三:整理、小结上半节课的所得,引出思考。邹韬奋写《我的母亲》只是要追忆母亲生活的四个片段,让我们知道作者有一个令他感动也令我们感动的母亲吗?请思考:另读胡适的《我的母亲》,想一想邹韬奋此文有什么特别之处?

      叙事散文的几个要素在这三个学习任务中都得以体现,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是准确的,对文本的认知是恰当的。任务一旨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任务二为了归纳出母亲的形象。任务三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和相关资料,说出文章的写作特色。

      在前端学习任务的指引下开始学生和文本对话或者生生对话。因为前端学习任务指向明确,任务适中且任务的层进性较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说:“作为教育心理学家,教师扮演的主要角色之一是人的关系的艺术家——用多样的技巧和力量进行工作以产生刺激学习的情境。”[4]有了这样的前端学习情境,学生就能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酣畅,课堂对话的基础也夯得扎实。

      思考三:以展示为桥梁,拓展多元对话的空间

      语文展评课堂的展示需要教师的匠心。传统课堂在选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时(有时体现为学生回答问题)具有随机性甚至随意性,教师选择学生展示的标准只是“学生可能会出差错”,或者为了赶进度,某个学生可能“会给出一个完整的答案”。语文展评课堂的展示则是经过教师深思熟虑的。学生“展”的学习成果必须具有代表性。所谓具有代表性就是有“可评价性”,如典型错误、独特理解思路、独特见解以及其他值得推介的初步成果。学生展示不仅是展示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展示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过程。在展示的过程中,展示者和听众形成对话机制。而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展示方法、思考过程会不断修正、调整甚至否定,这又形成了和自己的对话过程。语文展评课堂的展示像一座桥梁,拓展了多元对话的空间。

      比如在《我的母亲》教学中,学生展示对“母亲”形象的理解:

      生1:从第四段“母亲”给妹仔讲故事“娓娓动听”“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我读到了一个“感情很丰富”的母亲。

      生2:我想补充的是,这里面还能读到“母亲”是一个极其善良的人,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母亲”不够善良,就不会在读故事的时候有这样丰富的表情。

      生1:第5自然段。不知为什么,读这一自然段,我会想起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在我被我爸爸打的时候也是这样一种很矛盾的心情,有点纠结。我知道我的妈妈是很爱我的,所以我能读到这是一个十分爱儿子的母亲。

      生2:我还想补充我刚才的看法。虽然“母亲”很爱儿子,但当“父亲”打“我”的时候,她并没有阻挡,还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光说她是个十分爱儿子的母亲不正确。嗯,不对,应该是不够准确。这应该是一个既爱儿子,但又希望儿子有出息的母亲;是一个爱孩子,却不溺爱孩子的母亲。

      文本本身是作者无声的语言,是作者思想的一种表达形式。可进入读者的视野之后,有的思想一望便知;有的需要读者时间的投入,反复的琢磨;有的需要同伴的启发,自我的反思。这个片段里,学生展示自己与文本对话的成果,并在展示的过程中与同学对话,使自己的理解深入;与自己对话,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解。这样,对文本的理解就更加深入准确了。可以说,展示为对话提供开放的阅读、启发和反思的平台,促进了学生认知的建构。

      思考四:以评价促生成,形成深度理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有个性,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提供了“个性”发展的民主环境。语文展评课堂上,教师单独设立“评价”阶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满足现成的答案,并将学生发表见解的情态列入教学评价的要素。这就意味着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的显现、个体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这就意味着“对话”已不只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话”不可能是近乎完美的滴水不漏,而经常会伴生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面对展评课堂之中随时可能发生的“纯属意外”,教师既要引领着评价重点,做好调控工作,更要独具慧眼,让讨论不断深入。

      比如在比较研究《我的母亲》一文特色的时候:

      生1展:本文的特色首先是人物有特色。邹韬奋和胡适的母亲都有着慈爱的心,都深爱孩子,却又不袒护孩子的缺点或错误。还有,邹韬奋和胡适的母亲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教育孩子都很严格。

      生2评:题目要求读胡适《我的母亲》来看本文的特色。你前面所述的共同点不能成为特色。我倒觉得面对挨打责骂的时候,邹韬奋的母亲在一边陪着他流泪;而胡适犯错的时候,他母亲往往在夜里亲自责罚,却不允许胡适哭泣。

      生1评生2:特色也不一定是特殊。两位母亲都有中华民族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不也是特色吗?再说,这种差别只是教育方式的问题。

      生2评生1:……

      师评:两位同学说得都有价值。其实大同之下还有小异。胡母是胡父的续弦,胡父去世早,胡母一直操持整个家庭。而且,胡母和胡适那些同父异母的兄弟年龄相仿;而邹韬奋的家庭就不存在这种情况。

      生2评师:那这样说来,胡适的母亲选择夜里责罚并不允许胡适落泪,不仅仅是对孩子要求严格,还能看出她作为当家人的辛苦,不想自己教育孩子受到家族中旁人的影响,也希望孩子以后养成坚毅的性格,从中可以看出母亲的良苦用心。

      生1评师:邹韬奋的母亲在面对责罚的时候,只是考虑自己的孩子,既心疼又要孩子上进。而胡适的母亲不但要考虑孩子,还要考虑家庭。看样子,每个父母虽有大同,但是每个母亲都不一样。

      师总评:是啊!每个人物形象都应该有独特个性。我们写作的时候容易脸谱化,千人一面。我们解读人物形象的时候也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用一个泛泛的词概括了之,却不能发现人物的独特个性。其实每个细节都是有血肉的,都是直指人心的……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在学生评价方向有偏差的时候,引导学生回归中心话题。通过人物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发现人物形象大同之下的小异。通过挖掘小异来显示人物的个性。这样,学生的理解有了支架,结论的形成就显得自然,理解更加深入。

      语文展评课堂以开放、思辨的特征构建了多元对话的平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准确把握“展评”的内涵和实质,用对话演绎无拘无束、自由开放的心灵之约;用展评促进各种声音之间和谐共振,彼此融合;让课堂洋溢着师生言语和智慧碰撞的火花。在对话中冲突,在多元里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越来越美好。

标签:;  ;  

展示评价模式下语文课堂多元对话的思考--以“我母亲的教学”为例_我的母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