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物价形势及今后的发展趋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价论文,形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价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重要指标。物价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政治问题。近几年来,由于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充分发挥价格在市场机制中的核心作用,通过价格调节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既保持了经济的高速稳定增长,又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软着陆”,大众消费的物价指标不断下降,有力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但笔者认为,当前的物价形势是喜中有忧,今后的发展趋向不容乐观。
一、当前我国物价水平的总体状况
物价水平是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综合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谈物价问题不能撇开整个经济形势。回顾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进一步加深,我国部分地区又遭受特大洪灾,但由于举国上下一致努力,使我国国民经济仍然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取得7.8%的增长率实属不易。从事关群众生活的消费品环比指数来看,1999年头两个月都有小幅回升(1%+2%),但春节过后又逐步回落。进入世纪之交的2000年,各种大众消费品价格在春节前后仍然是季节性的反弹,反弹幅度为0.9%,现在已渐渐滑落。这一点在我市的居民日常消费中感觉是比较明显的。这说明改革开放很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使市场供求平衡关系发生了重大的转换。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经放开,在市场供求规律的作用下,由于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相当一部分商品供大于求,市场机制自然会拉动物价下调。目前的物价总水平是自1997年10月以来物价指数持续下降的结果。笔者以为,连续两年多物价指数的不断回落,一方面是我国经济摆脱了九十年代初期通货膨胀的困境,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连续获得好收成,涉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农产品供应充足,部分品种甚至出现供过于求的原因。同时也说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的无比正确,社会主义市场运行机制渐趋完善。
但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低迷下降,应该不是一件喜事。从前几年物价环比指数看,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与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996年为106.1%与108.3%,1997年为100.8%与102.8%,1998年为97.4%与99.2%,物价指数连续表现为负增长。1999年,我国政府针对内需不旺、出口疲软的实际情况,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拉动内需,刺激出口的积极政策,使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达到7.1%的高速度。但从物价水平来看,持续走低的时间已经二十八个月。笔者认为,物价指数长期疲软既有国内生产发展,商品供应充足的表现,也有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因素。但同时我们要严格警惕通货紧缩的隐患。因此,当前的物价形势是喜中有忧。
二、今后物价水平的基本趋向
多年来的经验表明,市场运行机制下的物价水平大落必将孕育着大涨,但涨落之间的互相转换有时是很漫长的。物价持续下滑过低,都对消费者不利。就目前我国的物价形势而言,要彻底改变其下跌状况,达到止跌回升的目的,其局面也是不容乐观的。今后的物价水平仍将下滑或至少在低价位徘徊一段时间。这是因为:
1.自1997年下半年起,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国相继发生金融危机,这些国家的货币纷纷大幅度贬值,使他们的出口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这些国家的国内需求疲软,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相对减少,从而抑制了我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出口受到制约,必然会进一步增加我国国内的商品供给总量,进而加剧我国相关产品市场价格的下滑。而这种全球经济的衰退状况,目前还处于持续状态。虽然像韩国、泰国的经济出现了一些好的迹象,但经济大国日本则在稍趋稳定了短时间后,1999年10月份又出现了经济的负增长。这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从危机走向复苏,再从复苏走向繁荣,要有一个过程。加之,经济上升反映到物价上有一滞后期,所以受之影响,目前我国物价总水平要出现明显回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2.从我国内部的情况来看,尽管中央提出鼓励消费、扩大内需的一揽子计划,但由于配套的社会保障措施不完善,致使广大消费者的恐惧心理没有根除,不会出现应有的消费热潮。最明显不过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多次降息,但1999年5月底的统计数字表明,银行储蓄余额为589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2%,储蓄存款上升猛烈,并没有达到降息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目的。加之广大群众长期存在着买涨不买落的消费心理,从而进一步滞缓了物价的总体回升。
3.由于我国政府近两年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重大改组,形成大量的下岗职工,而这股消费大军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对物价的回升存有一定的逆反心理。比如去年下半年国家对政府工作人员和所有下岗人员、离退休人员都进行大幅度的调资和增补,以期达到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进而促进物价回升的目的。正是由于人们的上述心理,刚刚形成的物价回升势头便昙花一现。例如,在这次调资和增补后,我市的牛奶价格也随之从0.7元上升为0.8元,但没有维持几天,又跌落到原来的价位。
4.更为关键的一点是,我国政府已向加入WTO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很快就能实现入关。从长远目标考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但从我们目前所要实现的经济目标来看,是弊大于利。这是因为:
第一,加入WTO后,由于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必然造成我国更多企业的破产和重组,从而形成相当数量的失业群体,造成消费品总额的进一步减少,必将抑制物价的回升。
第二,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产品消费将受到进口产品的严重挑战,而我们的产品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缺乏竞争的价格优势,必然形成新一轮的降价大战。
第三,由于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外国产品在进入我国前已经进行了低价倾销,而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价格将会更低,并且我国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进行有限的财政补贴,因此,新一轮的“价格大战”在所难免。
5.针对今年初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构想,部分人士认为,国家扶持和开发中西部地区,必然会刺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多元化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一定会起到上托物价的积极作用。但笔者认为,这种刺激效果不一定明显,至少在短期内是不会出现的。其理由是:
(1)开发西部的重头戏是保护和改善长江、黄河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实行有计划、分步骤的退耕还林还草策略,国家将采取以粮代赈的方式,既要解决环境问题,又要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而这些措施的落实,是一项长期发展战略,对于国民经济的推动来说,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过程,因此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形成刺激经济增长并推动物价总体水平上扬的积极作用。
(2)西部开发的重点是以公路建设为龙头,加强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电网、通信、广播电视以及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项目的发展只能推动少数行业的快速发展,加之我国对广大西部地区的开发投资多年来欠帐太多,因此尚不能很快形成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合力。再加上物价水平的反映总是滞后于经济发展,因而它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暂时是没有多大作用的。
(3)西部地区的优势主要是各种矿产资源和农牧业、旅游业,但矿产资源的开发属于重工业和来料加工,而最能直接影响物价水平的第三产业在西部地区非常落后,加之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因此笔者以为,上述领域对刺激目前的物价水平收效不大。
(4)从全国范围来说,广大西部地区的经济仍然比较落后,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收入与东部地区的收入差别比较大,因此通过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来达到上托物价的目的,在这些地区是起不了太大作用。
总之,总结上述因素,我认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物价水平仍将维持下降的态势,至少应在低价拉持续徘徊,从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目标来看,其形势是不容乐观的。
三、应该采取的根本策略
针对目前我国物价水平的总体状况,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咨询会议指出,要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继续适当扩大货币供应,加强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防止通货紧缩这是非常正确的。但笔者认为,仅仅依靠较小幅度的防范通货紧缩的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行适度的低通货膨胀策略,以便最快形成投资热潮,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使物价水平得到应有的回升。
具体来讲,应采取以下策略:
1.在确保与人民群众特别是城镇低收入居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基本稳定,防止可能出现突然物价暴涨的前提下,改变物价调控方向,采取措施促进物价水平的合理回升。首先要彻底清理抵制通货膨胀期间采取的一系列价格干预措施,包括最高限价制度,提价申报制度等。其次,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制定的关于粮食收购保护政策,促使市场粮价的合理回升。第三,要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作用,防止出现物价的不合理暴涨暴跌,对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一些特殊企业给予必要的补贴,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上托物价、支持生产的作用。
2.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使之与扩大内需、鼓励投资的政策相配套,改变已经延续三年的通货紧缩局面。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采取轻度合理的通货膨胀政策,不会导致物价凶涨和经济的恶性循环,反而对刺激经济启动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采取促进消费的价格政策,要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包括规范商品住宅价格、物业管理收费标准等,推动全国房地产业的新一轮启动,达到以点带面的投资热潮。要适当降低部分公用事业的产品和服务价格,比如电话初装费、移动通讯入网费以及汽车出租价格等,以促进居民在这方面的消费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4.对于全国人民每日三餐必不可少的粮食问题,要继续采取特殊的价格支持政策。使粮价在合理回升的基础上,适当调整粮食保护价的收购范围,实行优质优价,促进粮食产业结构的调整,保护农民的积极性。
5.采取促进投资的价格政策,要改革以往的抑制通货膨胀为主的政策,制定有利于政府和企业以及国内外其他投资者积极投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价格政策,适度调整偏低的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比如要认真解决石油产品价格偏低的问题,促使成品油价格的合理回升;在不增加用户负担的情况下,适度调高电价和水价,使电力生产和水利企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轨道。
6.逐步提高工薪阶层的工资待遇,进一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实行必要的赤字财政政策,加大政府投资力度。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当物价偏低,经济疲软停滞不前时,采取增资和赤字财政的办法刺激经济复苏是非常有效的。我国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验,成功地抑制了九十年代初期的通货膨胀,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这些都为我们确定合理的物价水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相信只要措施得力,决策科学,决不会出现新的通货膨胀。
7.为配合西部大开发的全面深入,国家可考虑大幅度提高西部地区工薪阶层的地区差额补贴,尽量缩小与东部地区的收入差距,从而达到大范围刺激消费的目的。另外,通过科学的引导,使西部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投身到各种第三产业和服务行业中去择业,推动农业产品结构的转变,实行保护性的农产品价格。也可以在广大西部地区重点开发有影响力的旅游资源,鼓励东部地区的富有阶层到西部进行投资和旅游。这些措施对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引导物价回升是最直接有效的。
总之,要真正实现我国物价水平的合理定位,是一个需要充分论证的决策大事,既要保护广大居民的切身利益,维护长治久安,又要使物价水平定位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道路上来,这需要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合理决策,同时也需要与物价有关的其它改革措施合理配套,相辅相成,从而使我们的物价水平能够正确体现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