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生存与发展初探_阿拉伯民族论文

以色列生存与发展初探_阿拉伯民族论文

以色列的生存和发展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以色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运用丰富的材料,阐述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的生存和发展历程。文章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的强力支持,是以色列得以生存的重要外部因素。阿拉伯世界反以力量的涣散、脆弱,为以色列造就了生存的土壤和空间。同时,以色列在发展自己国家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教育,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并以科技特别是高科技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不少引人注目的奇迹,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 **

位于地中海东岸的以色列,面积只有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480万。它犹如一叶扁舟漂浮在阿拉伯国家狂怒的汪洋大海之中,随时都有被打翻的可能。但是,40多年过去了,以色列不仅生存下来,而且其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原因何在?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的强力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着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势力开始插手中东事务,排挤英国、遏制苏联,并积极扶持以色列来牵制阿拉伯国家,以期在中东扮演主要的角色,发挥更大的影响。以色列也为了自身的利益游走于大国之间,并凭借它们的力量来对付阿拉伯人,在夹缝中求生存。这样,在中东,“以色列成了美国人、欧洲人和日本人在与阿拉伯和国际石油大王对抗时唯一可能调用的一支约束力量”。〔1〕

早在1939年英国发表关于巴勒斯坦的白皮书后,美国就成了犹太复国主义的中心。到二战结束时,美国已有500多万犹太人。 犹太复国主义者除了利用《圣经》和纳粹的迫害之外,还利用了美国选举中得到的“犹太人的选票”〔2〕, 从而造成一股美国要英国政府保证犹太人向巴勒斯坦进行大量移民的压力。杜鲁门总统在1946年要求允许10万名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但“表决是在犹太复国主义分子的压力下和大国施展强权政治的情况下进行的”〔3〕, 其中杜鲁门总统施展了他个人和官方的影响〔4〕。 正是在美国的压力下才使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政治分治经济联合的决议,因而美国在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各地的威望一落千丈〔5〕。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发表建国公告,16分钟后美国立即承认以色列,随后杜鲁门政府向以色列提供2 亿美元的贷款与赠款〔6〕。以色列这个新成立的国家,“可以说是在纽约诞生的”〔7〕。

在以色列宣告建国的第二天,阿拉伯国家联盟宣告“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随之爆发。在阿拉伯国家猛烈攻势下,以色列丢城失地,伤亡惨重。鉴于战局对以色列不利,美国驻联合国安理会代表根据本国政府训令向安理会提出,“破坏和平的行为已经发生”,并且重新援引第39条实行国际制裁的条款,要求强制实现“停火”。这对于处于劣势的以色列来说“犹如久旱逢甘雨”〔8〕, 他们不顾自己作出的关于在停战期间不运进战争物资的保证,充分利用休战机会,“补充了他们几乎一点也没有的战斗机、大炮和重型装甲车……”〔9〕。此外, 在美国政府的默许下,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兵,以志愿兵的形式,帮助建立以色列的空军。在美国的协助下,犹太移民大批涌入以色列,大大增强了以色列的军事势力。虽然后来签订了停火协议,但第一次中东战争使以色列占领了20673 平方公里的地区(包括“分治决议”划归犹太国的土地),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可以说,美国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拯救了以色列〔10〕。

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侵入埃及的西奈半岛,随后英、法借口“保证运河的通航安全和自由”,对埃及进行海空军袭击,并伙同以色列侵入埃及领土,苏伊士运河战争(也称第二次中东战争)全面爆发。在这次中东战争中,“经美国同意的神秘式飞机从几架偷偷地上升到36架……英国也售给以色列6架流星式飞机。”〔11〕法国也和以色列制定了联合作战计划,“由法国海军舰艇沿以色列海岸作海上包围;由法国战斗机组成‘保护伞’保卫以色列城市;以塞浦路斯为基地的法国飞机对以色列提供直接援助,向进军中的以色列人空投食物、武器和卡车”〔12〕。在联合国的干预下,以色列被迫停火并全部撤出埃及领土,但以色列取得了至关重要的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第二次中东战争后,美国代替了英国在中东的地位,以此美国新承担了“保护以色列安全和权益的新责任”〔13〕。

苏伊士运河战争后,美国为了削弱苏联在埃及和中东其它国家日益增长的影响,极力扶持以色列,并利用它来打击埃及,以削弱苏联在中东的影响和地位。美以关系进入了全面、 广泛合作的“蜜月”时期。 1961年在肯尼迪政府的授意下,西德政府向以色列提供价值1 亿美元的重型武器,作为这种秘密交易的一方,美国安排卖给西德的坦克、战斗机、鱼雷艇,(名义上)发运到北约成员国葡萄牙,而实际上是在以色列卸贷〔14〕。1962年肯尼迪政府公开向以色列出售称之为“防御武器”的隼式防空导弹。肯尼迪的继任者约翰逊采取了更亲以色列的政策,他把向以色列提供的防御武器上升到向以色列出售坦克、战斗轰炸机等进攻性武器〔15〕。当以色列着手在内格夫建造一座天然核反应堆以发展火箭导弹和原子弹时,美国表面上提出过抗议,但并不施加压力,并在1963年运去重水4吨,供这项研究之用〔16〕。 到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前夕,美国又向以色列提供了400辆新式坦克和250架新式飞机,并从美国空军部队中抽调1000名“志愿人员”充实以色列空军,在这些美国提供的先进武器中包括当时最新式的鬼怪式、空中之鹰式飞机和百舌鸟式、隼式导弹等武器〔17〕。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由于美国完全站在以色列一边,并扮演了帮凶的角色,使以色列在短短的六天时间里,就占据了约旦河西岸、西沙地带、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和耶路撒冷的约旦管辖区总共65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相当于辖土面积的3倍。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美国更是不遗余力地援助以色列。从1967年起,约翰逊政府就同意了1966年初成交的48架A4鹰式飞机的交易,1968年他又批准向以色列提供50架F4鬼怪式轰炸机和其它武器。1970年当约旦危机即将爆发时,尼克松总统宣布给予以色列5 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并提前向以色列运送18架鬼怪式轰炸机。据统计,从约旦内战到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前,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达到了前3年所提供数字的9倍〔18〕。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当以色列面临困境时,尼克松除了要求国会批准给以色列22亿美元的紧急援助外,还由美国军方组织了一条空中补给钱〔19〕,以每小时50吨的数量向以色列紧急空运军事装备和弹药。美国不仅打开国防部的军火库,运去先进的电子设备和新型坦克,还动用了北约在西欧基地库存的军事装备,许多飞机是从生产线上直接装运的,运抵以色列后将美国空军标志刷掉,换上以色列空军的标志就立即投入战斗。从1973年10月13日到11月4日, 美国向以色列空运了2万吨的军火与军需,同时还通过海运输送了3万多吨〔20〕。美国以武器和金钱拯救了以色列。

总之,在战后的四次中东战争中,由于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的鼎力相助,以色列才渡过了急流险滩。

阿拉伯世界反以力量的涣散、脆弱

中东战争期间,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除了各国所处的地位和采取的立场有异外,教派的分歧混杂期间,而宗教与政治又结合在一起,阿拉伯世界内部的复杂性和出现的各种矛盾,导致了阿拉伯国家之间合作的脆弱。虽然1945年阿拉伯国家成立了阿拉伯国家联盟这一地区性组织,但实际上统一的阿拉伯阵线却很难实现。

十月战争以前,由于阿以争端处于全面武装对抗阶段,尽管有些阿拉伯国家也存在某些分歧和矛盾,但在共同对付以色列的前提下,阿拉伯国家之间还是比较团结的。十月战争后,埃及出于对本国利益的考虑,萨达特总统于1977年对以色列进行正式访问,1978年9 月又在美国的斡旋下,埃以双方签署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纲要》两份文件,即戴维营协议。1979年3月,埃以又正式签署了《埃及——以色列和平条约》, 从而正式承认了以色列的存在。埃及率先在阿拉伯世界走出和谈的第一步,由此和谈的禁区被打破了,萨达特被“指责为阿拉伯民族和伊斯兰教的叛徒”〔21〕,埃及与其它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也进一步恶化,随后阿拉伯国家的分歧开始趋于公开化并愈演愈烈。这种分歧主要表现在如何对待以色列的关系亦即如何解决阿以争端。

阿拉伯世界出现的“或和”、“或战”的分歧直接形成了“温和”和“激烈”两派。苏丹、突尼斯、摩洛哥、索马里和阿曼等国家对阿以和谈基本持肯定态度,认为这是“推动中东和平车轮前进的勇敢大胆的步骤”。叙利亚、利比亚、伊拉克、阿尔及利亚、南也门和巴解组织则坚决反对埃以单独媾和,并组成“拒绝阵线”,宣布冻结同埃及政府的外交关系,随后又继绝同埃及政权的政治和经济联系〔22〕,并宣布把阿盟和阿盟组织的会址从开罗迁出。作为地区大国的埃及实际上已被驱逐出阿拉伯大家庭。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东历史进程的发展,阿拉伯世界各种力量开始出现新的分化组合。由于长期战争和敌对状况,使交战各国陷于各种危机之中。以埃及为例,四次中东战争埃及总是首当其冲,人力物力遭到巨大损失,光人员牺牲就达10万人,耗资4亿美元〔23〕。 军费开支连年增长,经济困难,人民不满,引起了政局动荡,萨达特总统正是基于这种状况采取“以战迫和”战略的。而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也开始同意通过和平途径,用谈判方法来解决同以色列的争端。但应该在什么条件下、采取什么方式进行和谈便成了新问题的焦点。埃及主张“分步骤,分阶段”地谈判解决问题,要求以色列最终撤离被占领土,保障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民族权利。约旦的态度比较灵活,它提出“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即以色列必须撤出约旦河西岸地区,约旦才承认以色列。叙利亚的态度则比较强硬,反对同美以直接谈判,坚持只接受由联合国主持并由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以及阿以冲突有关国家参加的中东和平会议,强调要“全面公正解决阿以冲突和巴勒斯坦问题”。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内部来看,虽然各派持有不同的看法,但以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应该从当前中东局势和敌我力量对比的现实出发,把政治斗争与武装斗争结合起来,而以政治斗争为主。

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 阿拉伯国家一方面担心伊朗霍梅尼输出“伊斯兰革命”,另一方面又对伊拉克的崛起称雄存有戒心。但总的来看,大多数阿拉伯国家都站在伊拉克一边,仅利比亚、叙利亚等少数国家支持伊朗。由于对两伊战争持不同立场,从而导致了阿拉伯世界内部坚决反对以色列力量的分裂和削弱。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 阿拉伯世界内部自相水火,引起了严重的分裂:利比亚、约旦、也门和阿尔及利亚等国组成“支持伊拉克阵线”;埃及、叙利亚和海湾六国等组成“反对伊拉克阵线”。随后埃及参加以美国为首的反对伊拉克的多国部队,“阿拉伯合作委员会”实际上已经解体。海湾战争不仅削弱了伊拉克的军事实力,而且对阿拉伯“激进力量”形成了冲击,使以色列生存环境得到改善。

海湾战争后,中东地区各种力量又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在国际社会关注和多方斡旋下,中东和平进程有了新的突破。1993年9 月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在美国的白宫握手言和,双方签订了《巴以和平协定》。坚冰正在被打破。1994年10月26日,约旦首相马贾利又和以色列总理拉宾在两国南部边界阿拉巴口岸签署《约以和平条约》,这是继1979年3月埃及和以色列签订《埃以和平条约》后约15 年里,中东和平进程出现的新的历史性突破。有迹象表现,叙利亚和黎巴嫩同以色列谈判的步伐有可能加快,自以色列1948年建国以来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里,战火不断的中东终于出现了和平的曙光。

阿拉伯世界内部的风风雨雨,使得阿拉伯国家没有形成一条统一、坚定、持久和协调的反对以色列阵线,造就了以色列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利用外来条件,发挥自身优势,推动经济发展

与日本、西德不同,以色列是在战争的环境中发展自己国家的。巨额的外援犹如大量新鲜血液注入到长期与“战争病魔”打交道的虚弱躯体中去,这不但使以色列度过了各种难关,还推动了它的经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以色列并不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以色列一直是数量庞大的外国援助的接受者。援助的形式包括贷款、直接赠与、购买设备补贴和军事援助等。从1950年到1980年,全世界的犹太人赠给或贷给以色列多达120多亿美元;以色列还从西德接受了大约39 亿美元的偿还和赔款(基于过去对犹太人大屠杀而要求索赔的);美国在1949年到1979年期间也给予或贷给以色列140多亿美元; 以色列还从其它来源接受了大约30亿美元的援助。从1949年以来以色列接受赠予或贷款的援助总额超过300亿美元〔24〕。 以色列每人接受的援助是第三世界国家每人接受援助的100倍〔25〕。

以色列建国以来,历届政府都把大量吸收犹太移民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以色列建国初期,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仅65万,到了90年代初,以色列的450万人口中,犹太人就占了380万。大量的移民不仅使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而且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兵源和劳动力来源,也带来了一大批数量可观的高质量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者。以1990年移居以色列的前苏联犹太人为例,其中一半以上拥有高等教育文凭,医生、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约占20%,获博士学位的科学家人数也很可观〔26〕。大量犹太移民的到来使以色列自建国之日起就成为世界上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1948年以色列公民中大学毕业生的比例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中学生的比例也超过美国〔27〕。以色列按人口平均的教授人数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除梵蒂冈以外)都多〔28〕。

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大量外援如果流入一个文盲充斥,贪污盛行的国家,只会产生资金浪费和贫富差距加大的现象。而流入以色列这样一个有很高文化教育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国家,就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29〕以色列正是通过有效地大量利用外援和外资,吸收许多高质量人才,并结合本国特点,走上一条较独特的发展自己国家经济的道路。

以色列在发展自己国家经济的进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高度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以色列一直把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看作一个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生存与否的根本问题。以色列前总理本·古里安曾这样说过:“如果要让我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犹太历史的基本内容,我就用这么几个字:‘质量胜过数量。’”在本·古里安看来,“几千年的犹太民族史,几十年的以色列国家史,就是一部不断追求民族素质的历史。而这其中,教育发挥了尤其突出的作用,以色列把教育看作是维系犹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纽带〔30〕。为了提高民族素质和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人才,以色列历届政府都高度重视教育,始终把教育作为国家各项工作的中心。国家实行义务教育,所有5—16 岁的儿童都必须进入学校接受免费教育。此外,全国还举办了30多所“地平线儿童培训学校”,对其中特别有天赋的学生加以培养。他们从各地请来了各种专家学者充当“兼职教师”,学生每星期来一次,学到在一般学校学不到东西。孩子们不仅要学习计算机,更要学会怎样进行创造性思维。物理、化学课是在科学家怎样做试验的故事和实验中穿插进行的。历史课教室则常常召开“世界大会”,由每个孩子充当一个国家代表,要求孩子要画出该国的国旗,讲该国发生的事情并回答其它“国”的提问。国家拨出大量的经费来发展教育,从70年代中期起,以色列教育经费一直没有低于其国民生产总值的8%,这个数字跟经济发达的美国几乎相似。 知识分子受到赞赏,学者和科学家在以色列社会中的地位,大致相当于圣洁的拉比(指犹太教师神职人员)的地位。图书出版事业甚为发达。“以色列出版商每年出版数千册原著,翻译的著作则更多。公共图书馆的数目不断增加,书店虽然不象以前那样比咖啡馆多,但仍是相当多的。在每家住房里,书房不仅仅是装饰的一部分。百科全书、《圣经》、《犹太教法典》和历史参考著作的发行量最大。国家机关、军队和各大报社都有自己的出版社,并出版大量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的著作。”〔31〕据统计,以色列全国拥有1000多所图书馆,也就是说平均不到40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历史上犹太人曾因好学而获得“热爱学习和智慧民族”的美称。占世界人口不到0.3%的犹太民族,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却占了15%, 这简直令人惊叹不已。今日以色列,人们为了增加知识更是嗜书好学,全国办有图书借出证的人就有100万,14岁以上的公民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在公园、街头、侯车室等,专心致志读书看报的人随处可见。以色列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超过世界任何国家,为世界之最〔32〕。

由于举国重视教育,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因而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很高,人们的积极向上精神、随机应变能力和聪敏才干渗透到以色列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个美国新闻记者曾做过这样的描述和对比:把他的电视网从拍电影改为录相时,以色列的摄制人员用若干小时就掌握新技术,而在美国为此重新培训的时间就要几个月。以色列人的高素质在军工上尤为突出:他们不仅能在战场上把无法使用的苏制坦克的零部件拆下来重新组装成一辆完整的坦克〔33〕,甚至还能改装美国、英国和法国先进武器的样品,并设计出自己新式的飞机、坦克和舰艇〔34〕。

用科技(特别是高科技)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以色列另一显著特点。以色列的科技发展迅速,其中高科技的发展特别引人注目,高科技产业的水平可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媲美,被称为“中东的日本”,尤其是电子工业发展更快。70年代以色列电子工业增长率为22%,居以色列工业之首,到了80年代末,以色列电子工业的产值高达30多亿美元,占整个工业产值的14.3%。以色列充分利用沙漠地区阳光充足的有利条件,加快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全国约2/3住宅装有太阳能热水器。 以色列不但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而且还向国外输出优质的太阳能设备,深受世界各国的青睐。在宇宙空间和核研究方面,以色列也取得很大成就,它不仅向太空发射人造卫星,而且研制成功原子弹。以色列在医疗器械、生物学、抗病毒因子、光学、激光设备、通讯系统和微波元件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也居世界先进行列。连以科技和工业发达著称的美国也从以色列进口了2700多种产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高科技产品〔35〕。

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色列已经把自己从一个必须进口50%以上食物的国家变成一个现在能生产90%的食物并用出口农产品来购买其余食物的国家;它实际上从零开始装备了一支现代化军队;建成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成功地竞争的尖端产品的现代工厂;并且在三十年内把出口增加了36倍〔36〕。以色列的经济发展长期保持着大约9%的高速增长率,人均国民收入已超过8000美元, 而这一切是在人口增加了6倍并不断与邻国打仗的情况下取得的。 以色列的工业已经开始向全世界销售尖端的电子设备、精密的医疗装置、重工业机床和各种先进的武器,从“幼狮式”战斗机、最新一代掠过海平面飞行的“加布里埃”式导弹、炮艇、直升飞机以及反坦克系统、一直到现代化的夜间瞄准器、“加利尔”式步枪和销路最广的“鸟齐”式冲锋枪〔37〕。

以色列还把科技广泛地运用到农业中去,创造出农业奇迹。以色列人除了对土地实行密集使用、进行各种积极试验外,还大量运用机械化、灌溉技术和生物技术,使以色列农业跻身于世界上最有效率、最多产的农业之列。根据以色列北部地区雨量较丰富,南部地区雨水稀少这一特点,以色列的科技人员修建了浩大的“北水南调”工程,把西北角的水抽高到360米,然后通过各种复杂的水渠、隧道、渡槽和直径为2.72米的混凝土管道,经过144.8 公里的距离把水送到中部和南部地区〔38〕,使沙漠中出现5.7万公顷的绿洲。此外, 以色列还广泛地采用人工降雨、淡化海水和废水循环等技术来弥补水资源的不足。为了提高水的使用效率,以色列水土研究所研制出世界上最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喷灌和滴灌技术已分别应用于全国种植面积的25%和75%,且高度自动化,由一个计算机中心控制周围几十甚至几百公倾的土地。采用喷溉,不仅能按控制中心的指令程序给水供肥,而且由于采用了密封的管道,可避免水肥的蒸发和渗漏。滴灌是通过密布在田间的管道网,把水、肥由滴管直接送达植物根部附近,这样不但能防止水肥流失,而且能提高农作物对水肥的吸收率,使农作物高产丰收。以色列的灌溉技术为世界干旱地区的农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被誉为“划时代的创举”,每年平均有50多个国家派人到以色列学习农业技术。以色列的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在农业人口比例不断下降的情况下, 农业产量却增加16倍。以色列每年向世界各地出口大量的蔬菜、水果和鲜花,换取了20多亿美元的外汇。“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在农产品及其质量方面取得象以色列农民所取得的成就。从世界各地来的人观看以色列的‘农业奇迹’……有时几乎到不亲眼看见就不能相信的程度。”〔39〕

以色列人终于使“沙漠鲜花盛开”的梦想成为现实,虽然这盛开的鲜花里倾注着以色列人的聪明才智和汗水,但它也凝结着巴勒斯坦人的血和泪。

注释:

〔1〕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著:《中东战争》下, 上海译文出版社第17页。

〔2〕〔4〕亨利·卡坦:《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以色列》,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5、60页。

〔3〕S·N·费舍尔:《中东》,1959年伦敦版,第583页。

〔5〕史蒂芬·B·L·彭罗斯:《巴勒斯坦问题:回顾和前景》,纽约美国中东之友社出版,第10页。

〔6〕〔14〕〔15〕〔18〕迪利普·希罗:《中东内幕》,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版,第304、307、308、313页。

〔7〕乔治·柯克:《1945—1950年的中东》,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461页。

〔8〕〔11〕〔12〕乔恩·金奇等著:《中东战争》上, 上海译文出版社,第96、156页。

〔9〕扎赫尔:《以色列:一个国家的建立》,第272页。

〔10〕〔13〕〔21〕张士第、赵慧杰:《美国中东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34、191、291页。

〔16〕西·内·费希尔:《中东史》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48页。

〔17〕谭晓健:《美以关系的演变初探》,见《西南亚研究》1989年第3—4斯第9页。

〔19〕基辛格:《动乱年代》第2册,第72页。

〔20〕萨阿德·沙兹利:《跨过苏伊士运河》, 战士出版社, 第306—307页。

〔22〕钟冬编:《中东问题八十年》,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第644、653页。

〔23〕《西亚非洲》1981年第1期。

〔24〕〔28〕〔30〕〔36〕劳伦斯·迈耶:《今日以色列》,新华出版社1989年版,第125、129、38、61、101页。

〔25〕罗杰·格鲁迪:《以色列问题》,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126页。

〔26〕蓝楚:《人口扩张——激化矛盾的以色列移民政策》,第13页。

〔27〕〔29〕杨曼苏、左文华:《以色列的经济发展道路》,见《西南亚研究》1989年第2期。

〔30〕〔32〕〔38〕杨曼苏主编:《以色列——谜一般的国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210、223—224、49—50页。

〔31〕戴维·卡塔里瓦斯:《民间传统和风俗习惯》,见《以色列内外》,第76—77页。

〔33〕《中东战争全史》,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265页。

〔34〕约翰耶马:《以色列谋求打入世界军火市场》,见《以色列内外》,第162页。

〔35〕黄冠扬:《先进的以色列科学技术》,见《西南亚研究》,1989年第3—4期,第21页。

〔37〕A·J·麦基尔罗伊:《军火交易使以色列免遭破产》,见《以色列内外》,第157页。

〔39〕《以色列经济学家谈以色列经济》,见《以色列内外》,第134页。

标签:;  ;  ;  ;  ;  

以色列生存与发展初探_阿拉伯民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