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烫伤并发消化道症状的中医诊疗论文_刘 煜

烧烫伤并发消化道症状的中医诊疗论文_刘 煜

刘 煜(江苏省南京市公安消防医院 江苏南京 210008)

摘要:临床上大面积烧烫伤患者并发消化道症状非常多见,患者多出现食欲不振、纳食即饱、呕吐、便秘、腹泻,甚至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等不良情况。我院对重症患者在积极抗休克基础上,针对性的运用中医脾胃病治疗的理法方药,行中医汤药治疗,患者消化道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减少了严重并发症的出现,进而促进了患者创面后期的愈合。

关键词:烧烫伤 ;消化道;脾胃

0 资料烧烫伤引起消化道并发症在临床中比较多见,特别是重度大面积烧烫伤后并发消化道症状更加常见。我科2012 年02 月-2015 年03 月共收治大面积烧烫伤患者427 例(最大面积95%,最小面积30%),其中并发明显消化道症状者376 例,占88%。食欲不振,纳食即饱者261例,恶心反胃、呕吐不能食者25 例,便秘者75 例,腹泻者10 例,上消化道大出血者5 例。

大面积烧烫伤中原因多样,包括有热力、化学、电流及放射线等,其中以热力损伤最为多见。[1]组织由于热能损伤,伴随体液渗出大量蛋白质损耗,红细胞破坏,代谢紊乱,进而出现创面浓度血症,毒素吸收而致长期发烧、感染性贫血等不良情况。与此同时伤者胃肠道机能发生紊乱,从而影响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摄取和吸收,造成营养不良,机体抵抗能力降低,极易并发全身性脓毒血症,进而导致机体衰竭,甚至因此而死亡。Magel 在烧伤尸检病例中发现,57%的病例有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糜烂,26%的病例发生溃疡。我国各地烧伤尸检病例报告中也均有患者消化道不同程度病变的报道,如充血、水肿、黏膜糜烂或溃疡出血等病变。

若要及时有效地处理大面积重度烧烫伤患者出现的消化道症状,就必须研究烧烫伤的病理特殊性,详察病因,辨证论治。据我院长期临床观察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脾胃运化失职、食欲不振脾胃运化失职贯穿于整个烧烫伤治疗期间,症见烦渴引饮,胃脘嘈杂,饥不欲食,纳差,倦怠无力等。治疗的不同时期脾胃运化失职可有虚实之分:1.1 虚证:

1.1.1 胃阴不足:大面积烧烫伤后早期体液大量渗出,此时火热之毒内攻,津液外泄,胃阴耗损,烦渴引饮。又或胃脘嘈杂灼热,饥不欲食, 渴不多饮,舌质红而少津、无苔或镜面舌,或舌有裂纹,脉细数。此时宜滋阴养胃,选方当以麦门冬汤加减治之。

麦冬20g,法半夏9g,辽沙参20g,生甘草9g,生山药20g,石斛15g,天花粉15g,陈皮9g,广木香6g,焦三仙各9g,乌梅10g,五味子9g1.1.2 脾胃虚弱:烧伤后期热邪久而入里,进而燔灼津液,胃阴亏耗更甚,水谷运化无力,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烧伤后期。如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机体能力的恢复和创面愈合,甚至发生衰竭而死亡。主要症状是纳差,倦怠无力,面色晄白,口干不欲饮,大便溏薄,四肢不温,舌质淡,脉沉弱无力。此乃脾虚,失健运之职。治宜健脾和胃。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15g,茯苓15g,生白术9g,生甘草9g,广木香6g,砂仁9g,佛手9g,青陈皮各9g,鸡内金9g,大枣三枚1.2 实证:1.2.1 火蔓三焦,燔灼脏腑:在创面脓毒症或脓毒血症期由于热毒炽盛、充斥三焦、伤津灼液、胃阴不足,故脉洪数或细数,舌质红或绛,苔黄干有芒刺,口苦咽干,烦渴引饮,纳差厌食。治宜清热解毒,滋阴养胃。

方药:白虎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生石膏60g,知母9g,生山药30g,生地30g,丹皮15g,黄连9g,黄芩9g,黄柏9g,栀子9g,青陈皮各9g,广木香6g,焦三仙各15g。水煎服,一日4次。

1.2.2 湿热困脾, 建运失司: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创面严重感染期。此时胃肠道毒素大量吸收,脾胃为湿浊所困, 脾胃气机痞塞,运化失常,故出现胸闷纳呆,腹胀满,不思饮食, 口渴不欲饮,倦怠无力,舌体胖,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等状。因脾胃主受纳运化,是升清降浊的枢纽,如不及时处理,必致升清降浊功能失常。清不升,则气血津液生化无源,加速正气的衰败;浊不降,则胃肠内的浊气不消,浊气内攻,加重或加速出现神昏等危重症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治宜清热化湿,消导理气。

方药:五消饮合平胃散加减焦三仙各15g,陈皮9g,鸡内金9g,苍术9g,广木香9g,川朴9g,薏仁30g,黄连9g,黄芩9g,胆草9g,丹皮9g,大枣3 枚2.胃气上逆2.1 实证:严重烧伤患者本已受到重大打击,再加上入院后早期手术的打击,胃肠功能极易紊乱,细菌乘虚而入。此时正气忙于抗邪,不能顾护于里,这个时候常常会出现里气升降失调,从临床表现来看可以是最轻的食欲不振。如若进而湿热秽浊壅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胃气上逆,而出现恶心呕吐或呃逆,不能进食进药,营养不良,所植皮片不活,创面崩溃,甚至终致死亡。此证治宜宽中理气,芳香化浊,和胃降逆。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广藿香12g,姜竹茹12g,佩兰叶9g,檀香9g,姜半夏9g,白蔻仁9g,枳实9g,川朴9g,大腹皮9g,麦冬9g,生姜9g呃逆加:生赭石30g,丁香5g,柿蒂15g。呕吐甚加伏龙肝60g。水煎续服。

2.2 虚证:重症烧伤患者伤阴耗气,至后期则多气阴两伤,阴损及阳,脾胃虚弱,运纳无力,营养不良。临床多见纳差,饮食稍多就发生呕吐, 吐出物气味较小,时作时止,面色晄白,倦怠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厚腻,脉沉弱或濡缓。治宜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理中汤加减党参15g,白术9g,干姜9g,炙甘草9g,砂仁9g,清半夏9g,吴萸子9g,玉竹30g,广木香5g。

3.肠燥,便秘3.1 实证患者伤后第一周常出现便秘或大便不畅,此时大多是阳明腑实证。由于内热肠燥,大便秘结,热邪不能下达,造成腹满胀痛,烦燥不安,甚至壮热口渴,神昏谵语,脉滑数,舌质红,苔黄腻或干。治宜清热攻下,急下存阴。

方药:大承气汤大黄9g,枳实9g,芒硝9g(冲)。

当内有燥矢,腹胀痛,大承气汤不效时,可宗《医学衷中参西录》“赭遂攻结汤”义,以大承气汤加芫花、甘遂、朴硝,行水软坚,燥矢下净,腹痛即消。

3.2 虚证虚证便秘多见于烧伤后期,血虚津亏,肠道失于濡润,造成大便秘结。此时患者久病体质虚弱,故不宜采用攻下之法,而应滋阴增液,养血润燥。

方药:油当归15g,蜜炙大黄9g,火麻仁15g,郁李仁15g,桃仁9g,元参9g,麦冬9g,肉苁蓉30g4.上消化道出血大面积烧伤,火毒燥热,燔灼脏腑,耗津劫液,致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气疏泄失司。又脾统血,肝藏血,热迫血妄行,从而造成消化道出血。

临床常见的有三种情况:4.1 实证4.1.1 血热妄行: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全身性脓毒血症邪正交争之期。临床可见高热烦渴,唇红口臭,呕恶嘈杂,又或消谷善饥,食入即吐,血色紫暗,量多如崩,质多粘稠,舌质深红或紫暗,舌苔干黄或少苔,脉滑数或弦数。此乃火热之毒伤及络脉,阳络伤则外溢而呕血,阴络伤则内溢而便血。治宜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20g(先),生地30g,丹皮9g,赤芍9g,阿胶珠9g,栀子9g,侧柏炭9g,大黄炭9g,生地榆30g,仙鹤草30g4.2 虚证4.2.1 阴虚火旺: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全身性脓毒血症的后期,由于火热伤阴,胃阴被劫,阴虚火旺,证见潮热颧赤,五心烦热,口渴引饮,干呕呃逆,吐血便血,量少质稠,色紫而暗,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火。

方药:玉女煎加减生石青30g,生地30g,麦冬15g,知母9g,石斛15g,白芍9g,阿胶珠9g,侧柏炭9g,藕节炭9g,紫珠草30g,仙鹤草30g4.2.2 脾不统血: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恢复期。病久伤气耗血,脾气受损,统摄无权,以致血不归经或初由血热妄行,继则失血过多,气随血脱,面色白光白,短气自汗,倦怠无力,神疲懒言,六脉微细,肢冷汗出。治宜补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人参9g,生黄芪30g,生白术9g,炙甘草9g,归身9g,白芍9g,阿胶珠9g,龙眼肉30g,煅龙牡各15g重度烧烫伤并发消化道症状在临床中普遍存在,上述针对消化道症状的治疗,仅是中医对脾胃病治疗的一般规律,临床治疗中应根据具体病情辨证施治、选方择药,方能收到良好效果。正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营卫调和、气血旺盛, 精微泉源不竭,全赖脾土健运,因此如何保护脾胃功能正常运行,在重度烧烫伤病患的救治过程中应得到全面的重视及贯彻,从而增强伤者抵抗疾病的能力,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其创面尽早愈合。

参考文献1.黎鳌.烧伤学.第1 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02~503

论文作者:刘 煜

论文发表刊物:《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4

标签:;  ;  ;  ;  ;  ;  ;  ;  

烧烫伤并发消化道症状的中医诊疗论文_刘 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